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考研政治馬原辯證法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強化練習

1、【多選題】 2017年6月,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他粒子。“量子糾纏”現象雖然未被完全認知,但它仍然能夠説明

A.物質世界聯繫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B.事物聯繫的主觀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聯繫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D.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答案】ACD

【正解分析】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等特點。“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他粒子”體現了聯繫的客觀性和普遍性。A正確。“‘量子糾纏’現象未被完全認知”體現了聯繫的複雜性和多樣性。C正確。馬克思主義承認目前有許多事物(包括“量子糾纏”現象中)的聯繫尚未被人們認識,但不承認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認識的事物聯繫。儘管有尚未認識的事物現象,但世界統一於物質是一個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D正確。

【錯解分析】B違背了聯繫的客觀性,故不選。

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逾淮為枳”説明了

A.任何具體事物都是普遍聯繫之網上的一個網結

B.事物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C.事物的發展變化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D.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過程

【答案】C

【正解分析】從本題幹所給“橘逾淮為枳”的事例看,“橘”的生長與其所處環境(淮南淮北的“水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現象突出反映了聯繫的“條件性”特徵,所謂條件,就是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C正確。

【錯解分析】“橘逾淮為枳”體現的是聯繫的條件性。而AB體現的是聯繫的普遍性,D體現的是發展的過程性。與題意不符。

3、【多選題】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是土壤形成的五大關鍵成土因素。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初始無機養分的最初來源。氣候導致礦物的風化和合成、有機質的形成和積累、土壤中物質的遷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是促進土壤發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質在地表進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質在接受光、熱、水等條件方面發生差異。時間是闡明土壤形成發展的歷史動態過程,母質、氣候、生物和地形等對成土過程的作用隨着時間延續而加強。土壤的生成過程説明

A.事物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

B.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發展總是呈現出線性上升的態勢

D.事物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答案】ABD

【正解分析】母質在氣候、生物、地形、時間綜合作用下形成土壤,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於聯繫和發展的觀點:①發展具有過程性,一切現象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A正確。②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時空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B正確。③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結果。D正確。

【錯解分析】事物的發展不是線性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C錯誤。

強化練習:考研政治馬原辯證法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

4、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説,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複性的客觀規律

B.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D.比自然規律更易於認識的規律

【答案】C

【正解分析】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社會規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諸現象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區別表現在: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力量起作用,社會規律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活動實現的。這就是材料中所説的“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C正確。

【錯解分析】規律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規律的穩定性就是它的重複性,不管是社會規律還是自然規律都具有重複性。A錯誤。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不管是社會規律還是自然規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B錯誤。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有所區別,認識社會規律比認識自然規律困難得多。D錯誤。

5、“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白馬非馬”這一命題的錯誤在於

A.模糊了事物本質與現象之間的聯繫

B.割裂了事物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聯繫

C.混淆了事物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區別

D.顛倒了事物形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答案】B

【正解分析】本題題幹引用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公孫龍的一個哲學命題,大意是,馬指稱的是馬的形狀,白指稱的是馬的顏色,形狀與顏色是有區別的,因此白色的馬不能叫馬。公孫龍只看到了“白馬”的個性(顏色),沒有看到背後隱藏的“馬”的共性(形狀),割裂了事物的共性、普遍性與個性、特殊性的關係。B正確。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錯解分析】不少同學誤選了A,認為“白馬”是現象,“馬”是本質。而題幹強調了“白者所以命色也”(白指稱的是馬的顏色),“馬者所以命形也”(馬指稱的是馬的形狀),題幹討論的是馬的顏色和形狀的關係,而顏色和形狀都是馬的特徵,二者並未體現現象和本質的關係。A錯誤。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係範疇。顏色不是形狀的形式,形狀也不是顏色的內容。C錯誤。形態和功能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呈現與它所具備的作用之間的關係。例如,馬的外形就是馬的形態,但是馬能負重奔跑,這就是馬的功能;而顏色並不是馬的功能。D錯誤。

強化練習:考研政治馬原辯證法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 第2張

6、一位機械工程專家講過這樣一件事:“文革”中,他在農場勞動,有一天領導要他去割羊草。他沒養過羊,怎麼認得羊草呢?但腦子一轉辦法就來了,他把羊趕出去,看羊吃什麼就割什麼。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這位專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意識到,“羊吃草”與“割羊草”兩者之間存在着

A.主觀聯繫

B.必然聯繫

C.因果聯繫

D.本質聯繫

【答案】C

【正解分析】判斷一組關係是否為因果關係,要把握三要素:一是二者是否均為現象,二是二者是否前後相繼,三是二者是否存在引起被引起的關係。“羊吃草”和“割羊草”都是現象,在時間上是前後相繼的,兩者之間滿足引起被引起的關係。工程師之所以想到把羊趕出去吃草,從觀察羊吃什麼草,來確定割什麼草,這裏借用了事物的因果關係,通過由果到因的反推思考,找到兩者的聯繫,進而達到預期的目的。C正確。

7、【多選題】平衡是事物發展的一種狀態。小到體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雜技中的騎車走鋼絲、獨輪車表演,直升機在空中的懸停等,大到人類的生存、地球的運轉、天體的運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種狀態。世間的萬事萬物,之所以能不停地運動、發展、前進,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為人們的“大智慧”,就要

A.準確掌握辯證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精確把握事物的度

C.全面理解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係

D.善於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

【答案】BCD

【正解分析】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即同一性和鬥爭性。而“平衡”側重講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把握“平衡”,就要善於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精準把握事物的度。BD正確。從運動觀的角度看,“平衡”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即相對靜止。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要把握“平衡”,就要全面理解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係。C正確。

【錯解分析】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每一次否定都是質變,都把事物推到新階段,其方向和道路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與“平衡”中體現的道理不符。A錯誤。

8、《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之後,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後,他把一把鹽放進嘴裏,結果又苦又鹹。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C.不可能通過一些現象而去認識某個事物的本質

D.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正解分析】事物量和質的統一在度中得到體現。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範圍、幅度和限度。度的兩端叫關節點或臨界點,超出度的範圍,此物就轉化為他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菜里加鹽適度,味道“鮮美”,加鹽過度,則味道“苦鹹”,這正體現了適度原則的重要性。B正確。

【錯解分析】本題容易誤選A,但題乾沒有體現出“持續的量變”過程,故不選。現象與本質是對立統一的,不僅應該而且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C錯誤。題幹並沒有體現事物“自我否定”的辯證過程。D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