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關於朱熹的作文,給朱熹的一封信怎麼寫

1.關於朱熹的作文

再過幾天,我們學校將組織一場古詩比賽。我扮演宋代大詩人“朱熹”。儘管只有兩句話,但幾天來我依舊刻苦訓練,語文老師是我的教練,教會我如何表演;爸爸媽媽就是我的觀眾,他們給我提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到比賽之前,我已經能夠把“朱熹”扮演的很逼真。

給朱熹的一封信怎麼寫 關於朱熹的作文

終於到了比賽的這天,當輪到我上場時,我心裏非常緊張,但當我真正站到台上,看見下面老師同學鼓勵的目光,我一點也不緊張了。我穿着古裝,搖着紙扇,彷彿自己就是朱熹,漫步在泗水之濱,悠閒自得的欣賞着這無限春光,聲情並茂的朗誦道:“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比賽結束後,老師表揚了我,同學們也都誇獎我,據説當時校長還衝我直點頭呢!我感到非常自豪。心想:以後我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多背誦古詩,做個真正的小詩人。

2.朱熹的作文

觀書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裏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鉅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3.朱熹的作文

朱熹公園我的家鄉是一個風景秀麗,四面羣山環繞,而且空氣清鮮的地方。

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誕生地—尤溪。1130年9月15日,伴隨着一陣稚嫩而響亮地哭啼聲,朱熹誕生在尤溪“南溪書院”。

“南溪書院”位於尤溪縣朱熹公園的東南方向。傍晚時分,步入朱熹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磚路,狡猾奸詐的老鼠、忠實憨厚的黃牛、威風凜凜的老虎……,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順着小路,走進半畝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橋,站在橋上向下看,一條條紅色的鯉魚在池塘裏快活地遊着,忽隱忽現,時不時還躍出水面,為遊人表演“鯉魚躍龍門”。池塘的左側有一隻“烏龜”,揹着一塊石碑一動不動,彷彿在等待着遊人的到來。

半畝方塘的右側則是兩隻石鯉魚,正源源不斷地吐出水流。望着溪水不間斷地流出,我彷彿看見了清澈的溪水邊,詩人朱熹正在作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輕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順着池塘,走進一扇小門,舉目一望,便可看見兩棵蒼天古樹。

樹幹既粗壯,又筆直。猶如兩根通天柱一般挺立。

走出半畝方塘,不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走進一看,原來是音樂噴泉啊!柱子一般的水花衝上雲霄,時而噴出又粗又直的水柱,時而又落下星星點點的水滴,伴隨着音樂的弦律,噴泉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宛如層巒疊翠的山峯,蜿蜒盤旋。

踏着石板路,依依不捨的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裏不禁湧起一股詩情畫意般的感觸:家鄉是愛的港灣;是幸福的源泉;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我要好好學習,建設更美好的家鄉,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作文素材 朱 熹 中山紀念中學 張華 簡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

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

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祕書省正字職,但因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鬆回到福建建陽家中。

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鬆曾求人算命。

卜者説:“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

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鬆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説:“這是天。”

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

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説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説被錄取的。

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説:“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4.通過朱熹的《觀書有感》,怎樣寫一篇作文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譯

這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打開了一面鏡子,天光雲影映在水波里,不停地來回晃動。請問它為何能夠如此清澈見底呢?那是因為不斷有活水從它的源頭流過來呀!

講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改仲晦,江西婺源人,生於福建延平。紹興進士。他經歷四朝,但在朝卻不滿40天,一生以做學問、講學為主,晚年主講紫陽書院。他是理學家中最富有文學修養的人,對詩文有獨到的見解。他的這首《觀書有感》,就很有特色,可稱宋詩中“議論入詩”最傑出的代表。題目既然是“觀書有感”,可見其必發議論了,然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頭兩句詩,卻完全是具體生動的形象。三、四兩句通過一問一答,很自然地將議論注入形象之中,與形象結合得渾然一體,既闡述了深刻的哲理,又給讀者帶來濃厚的審美趣味。你看,那長方形的書本,不正像那“半畝方塘”嗎?翻開那書本,不正如打開那明鏡嗎?那好書清晰明麗地反映着人生,不正如那天光雲影映照在水塘之中嗎?那長流不息的源頭活水,不正象徵着一切書本知識都來源於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嗎?而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也需要不斷地向生活和書本學習,不斷地吸納源頭活水,才能始終保持頭腦的清醒和思想的明晰嗎?本詩的三、四兩句已經成為古詩中被引用最多的名句之一。

5.觀書有感 朱熹

觀書有感目錄 詩文 註釋 賞析 作者簡介 介紹 詞、句解釋 讀《觀書有感》的感受 號外 [編輯本段]詩文 觀書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編輯本段]註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着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編輯本段]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

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事實上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一塊半畝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敍出來了。

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説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詩中説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鉅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理學家。

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其父朱鬆,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祕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曆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

其詞結有《晦庵詞》。 [編輯本段]介紹 【註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

朱熹 父鬆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鑑: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説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衝: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説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

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

(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翬學生,他父親朱鬆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

6.朱熹寫過什麼文章,求全部內容

朱熹(1130~1200) 中國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

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

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繫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

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

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

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説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

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

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着頓變,頓變中滲透着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

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從知識來源上説,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繫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

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

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説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慾問題 。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

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

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

他把樂與禮聯繫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

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鋭的審美洞察力。 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着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

7.對朱熹的評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父親朱鬆是岳飛、秦檜同時人,曾得充福建政和縣尉小官,攜全家赴任,後調任尤溪縣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祕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鬆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鬆曾求人算命。卜者説:“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

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鬆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

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

四歲時其父指天説:“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

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

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説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説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説:“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

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

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慾”。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慾”。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於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

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説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

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

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

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

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

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

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説也;壞邊陲備禦之常規者,講和之説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説也……尖鋭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係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

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儘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制定一整套學規。

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發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

8.給范仲淹的一封信

我網上抄來的!給你參考!!!!敬愛的x老師:您好!在這金風送爽的季節裏,我們又將迎來一個美好的節日——教師節。

我首先要祝您節日快樂,工作順利!趁此機會,我——昔日的“劉阿斗”禁不住要跟你説幾句心裏話。老師,我坦率地承認,我不是您喜歡的好學生。

您曾經不止一次耐心地給我輔導,但是我卻一次又一次地讓您失望,成為您心目中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還記得上學期期中時發生的事吧!那天正好是期中考試,我因為前一天在外婆家做客,第二天當我來到教室門口時,同學們已經在考試了。

我站在門口,喊了好幾聲“報告”後,你才冷冷地示意我進去,可能是因為緊張吧!考試考好後,我居然忘記了寫名字。第二天一早,你就在同學們的面前公開地批評我,我知道自己是一個馬虎的人,應該受到批評,但是當時您的哪些刻薄的話語,真令我感到無比羞愧,假如地上有道縫的話,我真恨不得鑽進去。

那次,我也從您的目光中看到了您沒有説出來的一句話——你這個笨蛋!在以後的半個學期中,我也試着努力改變自己,但不管我怎麼努力,換來的都是您的冷眼。有時候我向您請教問題,您也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好幾次我都膽怯地回到座位上。

看着您為其他同學耐心地解答問題,向他們投去慈祥的目光時,我心裏別提有多難受了……老師,新學期又開始了,對於其他同學來説,又將為新的目標努力學習了,而我!已經對學習喪失了信心。我多麼希望您,能用一滴甘露來滋潤我乾渴的心田。

老師,我已經親手做了一張賀卡,教師的那天,我將悄悄地放到您的辦公桌上……此致敬禮!(記得要寫名,還有要改改!)還有:(短篇)尊敬的X老師:您好!在二年級那年到現在你總是不斷的教我知識,如果我病了,你總是很關心的問我有沒有事。老師您對每一個學生都會很關心,老師你不怕辛苦日夜操勞,早上您要教我們知識,到了夜晚您又要為我們批改作業還有試卷。

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您有時和藹,有時很兇。在我們班裏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你很兇,但是我知道大家不會因為這樣而討厭您,而是很喜歡您!我知道其他同學可能是怕您罵他們才説您很兇,還有很多同學覺得您很和藹,很親切。

在課堂上您是我們的老師,可是在課餘時您是我們的朋友。您是我們永遠的老師,您教的知識我們會終生受用。

祝X老師您:永遠開心!永遠快樂!一天比一天美麗!學生:XXXX年XX月XX日還有一個:韋老師:您好!我是您的學生***,時間過的真快,分開已經*個月了,真的很想您,不知道您是否也一樣想我們呢?我留念,我美麗的母校;我渴望,永遠在XXX班這個班集體中;我期待,您一直陪伴着我!然而,這都是我的空想,但是母校、我們的班集體,還有您,會永遠永遠烙在我的心底!祝健康美麗,培育出更多棟樑之材!您的學生:XXXX2XX年X月XX日參考資料:很多,所以不説了給老師的一封信敬愛的吳老師:您好!不久,我就要踏上六年級的階梯。吳老師,您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汗水。

今天我在這裏和您談談心裏話。您是一位關心學生的好老師。

記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同學由於身體不舒服,在課堂上有些頭暈。當消息傳到您的耳中時。

您就叫那位學生扒在桌面上好好休息。不但如此,還向他問寒問暖。

還有一次,一位學生出現了疾病,您也如此對待他。有一次,是一天的上午,您給我們講課時,一會打哈欠,一會揉揉鼻子,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明白,是你的感冒使得你如此。

我想:“吳老師,您怎麼不在講台上休息一會兒呢?”可是我知道,您是為了我們而在頑強地給我們講課……在將近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比我們更為緊張,所以常常放學後多上一節課,給我們補課。有些學生埋怨老師不應該放學留下。

但您不在乎聽他們所講的話。時時幫助不會的學生,教他們解決的方法,給他以容易的理解,讓他能夠明白。

我們遇到不會的問題便向您請教,您也耐心地給予我們講解。吳老師,在這裏,我要向您獻上一首詩,表達我對園丁真誠的讚頌:假如我們是一隻小船,您就是一對船槳。

有了船槳的划動,小船才能乘風破浪。假如我們是一根蠟燭,您就是一根火柴。

有了火柴的點燃,蠟燭才能大放光芒。假如我們是茂盛的樹木,您就是辛勤的園丁。

有了園丁的培育,樹木才能高大挺秀……吳老師啊,讓我再向您説一聲:“辛苦了!”老師,希望您能搞好班級,讓我們的學習態度有所改變。敬愛的吳老師,因時間的關係,下次再談了。

祝您:身體健康!敬愛的x老師:您好!我之所以給您寫這封信,是因為我已經即將畢業,將要離開您了。每想到這裏,許多往事便浮現在我的腦海裏……老師,在畢業前我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初中。

我唯一的毛病就是粗心,因為粗心才使自己的成績提不上去。您批評過我,可我卻沒有放在心上。

有一次考試後,我看着發下來的試卷,驚呆了。“76”分這個醒目的數字好似在耍弄着我。

您把我叫上講台,我的眼前彷彿蒙上一層薄紗,不敢抬頭看您。“76分”您又重複了一遍,指着我的試卷對我説:“你看看你的試卷!這道題讓畫出整體認讀音節你為什麼沒有畫!?你是怎麼寫作業的啊?驕傲了?浮躁了?你。

9.朱熹:觀書有感(翻譯)

觀書有感 作者:【朱熹】 年代:【宋】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註釋】: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

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註釋](1)鑑:鏡子。(2)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移動。

(3)渠:它。指方塘裏的水。

那得:怎麼會。如許:像這樣。

[譯文]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裏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藍天和白雲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彷彿悠閒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發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

全詩以(源頭活水)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豁然開朗)的感受. 第四聲 因為詩句的意思是:池塘裏的水為什麼這樣清澈?是因為(wei第四聲)有活水源頭不斷地將活水補充進來。

TAG標籤:一封信 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