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雨花茶怎麼泡好喝

雨花茶怎麼泡好喝

雨花茶的沖泡方法:

1、温杯,提高茶具温度,清潔茶杯,然後投入3-5g茶葉;

2、注水,水温以85度左右為宜,茶水比在1:50左右;

3、品茗,浸泡2-3分鐘後便可飲用,雨花茶的滋味鮮醇,回味甘甜。

雨花茶的沖泡方法:

1、温杯,提高茶具温度,清潔茶杯,然後投入3-5g茶葉;

2、注水,水温以85度左右為宜,茶水比在1:50左右;

3、品茗,浸泡2-3分鐘後便可飲用,雨花茶的滋味鮮醇,回味甘甜。

1. 水温控制:雨花茶採用的是白茶或綠茶的嫩芽,所以水温要保持在80到90度之間,不要用開水沖泡。

2. 泡茶器選擇:可以使用瓷制的或玻璃制的茶壺或杯子泡茶。

3. 控制時間:雨花茶泡製時間要稍微長一些,最好是2到3分鐘左右。

4. 適量投茶:投茶的量要適量,一般來説按照5克茶葉泡製200毫升的水量比較合適。

5. 處理茶葉:在泡茶之前,先將茶葉用温水浸泡2分鐘,使其茶香能夠充分散發出來。

6. 泡茶順序:為了營造出最好的口感,先泡濃一點的茶水,再續水泡出來淡一點的茶水,這樣可以增加茶的層次感與口感的變化。

7. 關注水質:雨花茶最好用純淨水泡製,不要用自來水或加氯水沖泡,會影響到茶的口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雨花茶如何泡才好喝

  雨花茶應該怎麼泡,才能充分發揮它的香味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雨花茶的沖泡方法,歡迎大家閲讀。

  雨花茶如何泡才好喝

  第一步:燙杯投茶

  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温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似葉如旗;湯麪水汽夾着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第二步:品茶聞香

  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5分鐘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温度均為45-55C。若高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温度合適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實踐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品味回甘

  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飲用雨花茶的方式

雨花茶因產南京雨花台而得名。雨花茶創制於1958年,算不上是歷史名茶。此茶以其優良的品質曾先後數次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雨花茶的飲用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雨花茶的飲用方式

  雨花茶的採摘精細,要求嫩度均勻,長度一致,具體標準是採摘半開展的一芽一葉為原料。

  緊、直、綠、勻是雨花茶品質特色。表現為:形似松針,條索緊直、渾圓,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沸水沖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之一,即:安化松針(半烘半炒),南京雨花(炒青),恩施玉露(蒸青),是優質細嫩針狀春茶,產於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園林風景區,以梅山附近出產的茶為上品,這藝茶樹與梅樹間種,茶芽於三,四月盡吸含有梅花之清香朝露與夜霧,當茶芽萌生至一芽三葉時,於 清明 前約十天開採直至清明,只選一芽一葉芽葉,採下長度為2--3釐來的茶芽,殺青(高温殺青,嫩葉老殺,老葉嫩殺),揉捻,整形乾燥,塗烏柏油手炒,每鍋只可炒250克茶,一市斤茶須4.5萬個芽葉才是正宗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圖冊雨花茶,以緊,直,綠,勻為其特色,即:形似松針,條索緊直,兩端略尖,色呈墨綠,茸亳微顯,綠透銀光。頗受新加坡,台灣和江浙人垂青,北方,西南知此茶者不多!故價格沒真的龍井,碧螺春哪麼昂貴,珍品千元即可得,造假還未形成風氣!

  南京特產,也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圓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徵着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長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操作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在 穀雨 前,採2.5至3公分長一芽一葉的嫩葉,經過殺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茶色碧綠而清澈,香氣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煩去膩等功效。

雨花茶的食材介紹

  南京市郊,花茶產區屬寧鎮丘陵區,崗巒起伏,海拔僅60米上下,酸性黃棕色土壤,年均氣温15.5℃,無霜期225天,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南京雨花茶的產區,已由原產地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園林風景區擴大到棲霞、浦口郊區和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五縣。生產工藝已由全部手工操作,逐步走向機械化生產,質量逐年提高,年產量已達8~9噸。

  雨花茶有提神的作用,春夏是最容易引起睡眠不足的時候,春困,如果不無休,很難抵抗睏意,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飲用雨花茶有提神的作用,雨花茶內含有的茶多酚能刺激人體大腦的中樞神經,消除睏意,活躍大腦的思維,起到提神的作用。

  雨花茶有清煙解酒的作用。茶多酚能使煙內含有的尼古丁進行沉澱並排出體外,減輕香煙對人體的危害,茶多酚能抵消酒精內含有的乙醇。起到解酒的作用,雖然雨花茶有解酒的作用,但是不能飲用濃茶解酒,濃茶不但不能解酒還會傷心,傷腎,對身體造成傷害。

  雨花茶有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

  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 酸抗齲能力。 用隔夜的雨花茶進行漱口有美白牙齒的作用。

  雨花茶的功效和作用還有抗輻射的作用。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科學研究表明仙人掌和蘆薈並不能幫助人體抵抗輻射只是這些植物本身抵抗輻射的能力較強,經常使用電腦工作和高輻射地區工作的人羣,飲用雨花茶有防輻射的作用,

  雨花茶屬於綠茶,綠茶的功效和作用,雨花茶均有,科學的飲用雨花茶才能起到雨花茶的功效與作用。飯前飯後,不能空腹飲用雨花茶,沖泡時間過長的雨花茶不能飲用,才能起到保健的功效。[2]

  雨花茶共分為特級一等雨花茶、特級二等雨花茶、一級雨花茶、二級雨花茶四個等級。

  雨花茶採摘的鮮葉應大小勻稱、整齊。不帶單片葉、對夾葉、魚葉、蟲傷葉、紫葉、紅芽、空心芽等。

  雨花茶應具有正常商品的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無異味、無劣變。產品應潔淨,不得混有非茶類夾雜物。不着色,不 得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

  下面是各等級雨花茶的指標。

  特級一等

  鮮葉中一芽一葉點大於等於85%並有一定量的單芽、一芽二葉小於15%,芽葉長度2.0-2.5cm要大於等於90%、2.6-3.0cm小於等於10%、無3.0cm以上芽葉。

  條素:形似松針、緊細圓直、鋒苗挺秀、白毫略顯。外形:色澤綠潤、勻整、潔淨,內質:香氣清香高長,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特級二等

  鮮葉中一芽一葉點大於等於75%、一芽二葉小於25%,芽葉長度2.0-2.5cm要大於等於80%、2.6-3.0cm小於等於15%、3.0cmc以上芽葉小於5%。

  條素:形似松針、緊細圓直、白毫略顯。

  外形:色澤綠潤、勻整、潔淨,內質:香氣清香,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明亮。

  一級

  鮮葉中一芽一葉點大於等於65%、一芽二葉小於35%,芽葉長度2.0-2.5cm要大於等於70%、2.6-3.0cm小於等於25%、3.0cmc以上芽葉小於5%。

  條素:形似松針、緊直、略含扁條。

  外形:色澤綠尚潤、尚勻整、潔淨,內質:香氣尚清香,湯色綠明亮,滋味醇尚鮮,葉底綠明亮。

  二級

  鮮葉中一芽一葉點大於等於50%、一芽二葉小於50%,芽葉長度2.0-2.5cm要大於等於60%、2.6-3.0cm小於等於30%、3.0cmc以上芽葉小於10%。

  條素:形似松針、尚緊直、含扁條。

  外形:色澤綠、尚勻整、潔淨,內質:香氣尚清香,湯色綠尚亮,滋味尚醇鮮,葉底綠尚亮。

雨花茶的食用指南

  外形

  茶葉的外形包括色澤在內,為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審評處形,即檢驗茶葉外形鬆緊、整碎、粗細、輕重、嫩度,還有均勻程度及片、梗含量與色澤。

  嫩度

  茶葉的老嫩與品質有密切關係。凡茶身緊結重實,完整飽滿、芽頭多、有苗鋒的,均表示茶葉嫩、品質好;反之,枯散、碎斷輕飄、粗大者為老茶製成,品質次。

  淨度

  即正茶內含有梗、片末、樸及 其它 雜質的程度。

  勻度

  是指茶葉是否整齊一致,長短粗細相差甚少者為佳。色澤:凡色澤調和、光滑明亮,油潤鮮豔的,通常稱為原料細嫩,或做工精良的產品,品質優,反之則次。

  香氣

  北方通稱“茶香”。茶葉經開水沖泡五分鐘後,傾出茶汁於審評碗內,嗅其香氣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氣為佳。而煙、餿、黴,老火等氣味,往往是由於製造處理不良或包裝貯藏不良所致。

  滋味

  北方通常稱“茶口”凡茶湯醇厚、鮮濃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湯苦澀,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湯軟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水色

  也稱“湯色”。審評水色主要的區別品質的新鮮程度和鮮葉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綠茶要清碧濃鮮,紅茶要求紅豔而明亮。低級或變質的茶葉,則水色混濁而晦暗。

  葉底

  審評葉底主要是看它色澤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組織細密而柔軟的葉片愈多,表示茶葉嫩度愈高。葉質粗糙而硬薄則表示茶葉粗老及生長情況不良。色澤明亮而調和且質地一致,表示製茶技術處理良好 。

  雨花茶風味獨特,香韻宜人,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雨花茶具有許多獨特的保健功效,是很好的保健飲品,然而飲用雨花茶還需注意以下五個要點:

  頭遍禁止飲用:由於雨花茶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有害物的污染,雨花茶茶葉表面總有一定的殘留,所以,頭遍雨花茶有洗滌作用應棄之不喝。

  新茶不宜飲用:由於新雨花茶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易誘發胃病。所以新綠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綠茶更應忌喝。

  空腹不宜喝茶:空腹喝雨花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綠茶葉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發頭暈、心慌、手腳無力等症狀。

  經期不宜喝茶:在月經期間喝雨花茶,特別喝濃雨花茶,可誘發或加重經期綜合徵。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與不喝綠茶者相比,有喝雨花茶習慣發生經期緊張症概率高出2.4倍,每天喝綠茶超過4杯者,增加3倍。

  潰瘍病人不宜喝茶:雨花茶茶葉中的咖啡因可促進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濃度,誘發潰瘍甚至穿孔。

南京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

- 主要產區 -

南京雨花茶的產區,已由原產地南京中山陵和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擴大到棲霞、浦口、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各區。

- 簡單介紹 -

南京雨花茶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綠茶,陸羽在《茶經》中曾有記載,南京這裏唐朝時期就開始種茶,而雨花茶則是新中國創立之後研製的。雨花茶形如松針,翠綠挺拔,象徵着烈士忠貞不屈、萬古長青。

- 品質特徵 -

條索: 緊直渾圓,兩端略尖,形似松針。色澤:銀白隱翠,茸毫隱露。湯色:黃綠清澈。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持久,回味甘甜。

- 關鍵詞 -

綠茶,不發酵,性偏寒,江蘇南京。

- 沖泡建議 -

90℃水温,3g投茶量,3分鐘左右品飲。

中投法:杯中倒入三分之一水,投茶,搖晃潤茶,使茶葉輕輕舒展,再次注水至七分滿。留根法:喝到還剩三分之一的時候續水,這樣每一泡之間的滋味不至於相差太大。

-注意 -

睡前不要喝,容易失眠的朋友儘量不要飲用。空腹最好不要喝,飯後一小時再喝。孕婦、經期、小朋友最好不要喝。

雨花茶是什麼茶 雨花茶的選購以及沖泡

雨花茶屬綠茶類,

雨花茶的選購外形短圓,色澤幽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

沖泡方法可以根據綠茶沖泡方式,採用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南京特產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屬綠茶類,是南京的特產,是20世紀50年代末引種創制的茶中珍品,是中國經典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青中的珍品,雨花茶以碧綠的茶色,清雅的香氣、甘醇的滋味聞名。

誰瞭解雨花茶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公元229年,孫權在南京建都。後千餘載,南京又數次成為京都,成為涵藴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諸葛亮歎曰:"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今天的這座"帝王之宅",山、水相映,景色秀美,更倍添現代大都市氣息,中外遊客到南京觀光,必購的有兩件紀念品:一是圓潤可愛的雨花石,一是清雅幽香的雨花茶。

雨花茶因產於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台而得名,如今的雨花台闢有一千多畝葱鬱碧綠的茶園,雨花茶以其清雅的茶名、獨特的品質在我國綠茶中一枝獨秀,頗具魅力。

茶史追溯

"雨花茶"在我國茶名中實為罕見,但"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卻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種茶,不僅在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更有陸羽棲霞寺(南京)採茶的傳説為證,今天的棲霞寺後山仍有試茶亭舊跡。至清代,南京種茶範圍已擴大到長江南北。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有關部門重新開始雨花茶的研製工作,並在1959年春創制成功。以後,雨花茶又在各屆名茶評比會中獲獎。

茶詩為證

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

唐 皇甫冉

採茶非采綠,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

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

名茶鑑賞

"雨花茶"的品質特徵是:其外形猶似松針,條索細緊圓直,鋒苗挺秀、白毫隱露、色澤墨綠。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甘醇、香氣清香幽雅、葉底嫩綠勻亮。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茶色碧綠而清澈,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祛痰、除煩去膩等功效。1966年起暢銷海外,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人們將雨花茶當作珍貴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雨花茶的命名有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它翠綠挺拔,尤如松針,彷彿犧牲在雨花台的烈士的錚錚鐵骨,象徵着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

茶導遊

紫金山,雲霧繚繞,樹木葱蘢。古籍記載山上種有茶樹,出產雲霧茶,民間相傳靈谷寺的高僧曾自制上等香茶招待貴賓。南京雨花茶於1958年春在位於紫金山的中山陵園管理局研製,1959年春創制成功。中山陵園是雨花茶發源地,今天的中山陵園風景更加秀麗迷人,空氣更加清新。

中山陵園茶廠其前身為總理陵園種植廠,1931年宋美齡為了點綴中山陵園的周邊環境和發展茶葉生產,在靈古寺、梅花山、美齡宮一帶種植了300餘畝茶樹,仿製杭州龍井,茶園後來在抗戰期間被毀壞。解放後中山陵園茶園恢復到百餘畝,創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態環境,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小貼士

雨花石的傳説

雨花石是馳名中外的南京特產,它是一種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貴寶石,也稱雨花瑪瑙。傳説在1400多年前的樑代,有位雲光法師在此講佛經,感動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為石,故稱雨花石。雲光法師講經處於是更名為雨花台。成語"天花亂墜"正由此傳説而來。

據地礦學家考證,雨花石是在幾千萬年前,地球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從地殼噴出,四處流淌,凝固後留下孔洞,涓涓細流沿孔洞滲進巖石內部,將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離出來,逐漸沉積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顏色和花紋,則是在逐漸分離、不斷沉積成無色透明體二氧化硅過程中的夾雜物而已。仔細欣賞雨花石,其中藏有山川雲彩、人物神仙、花鳥蟲魚,色彩豔麗,變化萬千。人們多愛將其置於水缽中,陳設於書齋、案頭,不失為高雅之物。

土特產推薦 雨花茶 鹽水鴨 雨花石 板鴨

美食評點

鹹鴨肫:是南京著名特產之一。其形美觀,肉緊密,具香、嫩、鮮、脆、不油膩之特點。食時清香爽口,咬勁大,越嚼越香,有開胃助消化的功能。既可在宴席上作冷盤,又是旅途中的消閒佳品。鹹鴨肫煮食簡單,用清水浸泡回軟,置冷水鍋中煮沸,文火再煮一小時即可。

南京板鴨:素有"六朝風味,白門佳品"之譽,是南京著名特產。相傳南北朝時,侯景叛亂,圍台城,樑朝官兵為守城顧不上吃飯。時值初秋,南京百姓便取白鴨洗淨,加鹽和佐料煮熟後,幾十只鴨捆一捆,送到城上時,鴨子已又幹又扁。士兵開捆煮食,香氣撲鼻,都高興地説,這壓板了的鴨子真好吃,乾脆就叫板鴨吧。板鴨從選料、製作到煮食,都有一整套傳統方法和要求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45048.html?fr=qrl3

雨花茶屬於什麼茶

你知道嗎?也許你聽過雨花石,那雨花石與雨花茶有什麼聯繫呢?雨花茶這個名字很優美,那呢? ?雨花茶產地我國南京,雨花茶是南京人飲用最多的茶,在南京地區有較高的知名度,是中國名茶之一。雨花茶外形圓綠,如松針,帶白毫,緊直。雨花茶因南京門外的雨花台而得名。雨花台至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新民主的聖地,不僅風景好,茶葉滋味醇厚,回味甘甜。雨花茶有1959年由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研製而成。中國自由高山產好茶的説法,南京雨花台山巒起伏,空氣濕潤,適合雨花茶茶樹的生長。 呢?雨花茶屬於中國綠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雖然歷史較短,南京地區先天的氣候環境,造就了雨花茶的品質。雨花茶在穀雨前進行採摘,上等的雨花茶都是一芽一葉,採摘嫩芽,宜早不宜遲。春天新發出來的嫩樣含有的營養成分和茶葉的香味更加濃厚,不僅僅雨花茶,包括龍井,鐵觀音,信陽毛尖,碧螺春等茶葉均以春茶最好,春茶以清明節前採摘的明前茶飲用品質最佳。 高山產好茶,南京的氣候空氣濕度適合雨花茶的生長,雨花茶是綠茶類炒青茶的珍品。?常見的炒青茶有黃山毛峯和碧螺春等茶葉。按照茶葉的分類,綠茶是對成品茶為綠色沖泡好的茶是綠色的茶的統稱。雨花茶按照製茶的工藝和成品茶的顏色都是屬於雨花茶。雨花茶是採摘的新葉經過篩選,殺青,揉捻,炒青等工藝製作而成,未經發酵,較好的保存了茶多酚和葉綠素,維生素C 、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茶多酚和葉綠素並未氧化,本身茶多酚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所以沖泡好的雨花茶以綠色調為主。 相信大家現在通過本文的介紹,已經知道了,希望本文的介紹對你有所幫助。 閲讀過“”的人還閲讀: 新茶和陳茶的區別 用紫砂壺泡茶的好處

找一篇文章,內容和荼有關的。100分。找到答案再加100分。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説的形式,蒐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説,遠在上古時代,傳説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説,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温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葉的分類

1.以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

茶類名 製作特色 代表產品

綠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龍井茶,碧螺春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m)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m) 君山銀針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m)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m)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m) 六堡茶,普洱茶

2.以季節分類:

①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製的茶葉。春季温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②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製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③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製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④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製。冬茶是在秋茶採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

3、按其生長環境來分:

①平地茶----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②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温、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説法。隨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温、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後之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香氣濃郁且耐沖泡。

飲茶禮儀

我國是茶的故鄉,有着悠久的種茶歷史,又有着嚴格的敬茶禮節,還有着奇特的飲茶風俗。我國飲茶,從神農時代開始,少説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禮有緣,古已有之。

客來敬茶,這是我國漢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現在,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國漢族同胞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脣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茶葉基本成份及功效

一、茶葉基本成份

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3、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1、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2、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複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3、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維生素:

①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②B羣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5、其他機能成份:

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③胺基酪酸於製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茶葉的選購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鑑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採用看、聞、摸、品進行鑑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製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峯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鬆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14487-93 The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一套評茶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適用於我國各類茶葉的感官審評。

2 各類茶通用術語

2.1 幹茶形狀術語

2.1.1 顯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別多。 同義詞 茸毛顯露

2.1.2 鋒苗 tip 芽葉細嫩,緊卷而有尖鋒。

2.1.3 身骨 body 茶身輕重。

2.1.4 重實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2.1.5 輕飄 light 身骨輕,茶在手中份量很輕。

2.1.6 勻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細、長短、大小較一致,比例適當,無脱檔現象。 同義詞 勻齊;勻襯

2.1.7 脱檔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當。

2.1.8 勻淨 neat 勻整,不含梗樸及其他夾雜物。

2.1.9 挺直 straight 光滑勻齊,不曲不彎。 同義詞 平直

2.1.10 彎曲 bend 不直,呈鈎狀或弓狀。 同義詞 鈎曲;(耳環)

2.1.11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葉在盤中相互緊貼,無鬆起架空現象。

2.1.12 緊結 tightly 卷緊而結實。

2.1.13 緊直 tight and straight 卷緊而圓直。

2.1.14 緊實 tight and heavy 鬆緊適中,身骨較重實。

2.1.15 肥壯 fat and bold 芽葉肥嫩身骨重。 同義詞 雄壯

2.1.16 壯實 sturdy 尚肥嫩,身骨較重實。

2.1.17 粗實 coarse and bold 嫩度較差,形粗大而尚重實。

2.1.18 粗鬆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狀粗大而鬆散。

2.1.19 鬆條 loose 卷緊度較差。 同義詞 鬆泡

2.1.20 鬆扁 loose and flat 不緊而呈平扁狀。

2.1.21 扁塊 flat and round 結成扁圓形或不規則圓形帶扁的塊。

2.1.22 圓渾 roundy 條索圓而緊結。

2.1.23 圓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條索圓渾而挺直。 同義詞 渾直

2.1.24 扁條 flaty 條形扁,欠圓渾。

2.1.25 短鈍 short and blunt 茶條折斷,無鋒苗。 同義詞,短禿

2.1.26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張條短,下段茶多,欠勻整。

2.1.27 鬆碎 loose and broken 條鬆而短碎。

2.1.28 下腳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篩號茶過多。

2.1.29 爆點 blister 幹茶上的突起泡點。

2.1.30 破口 chop 折、切斷口痕跡顯露。

2.2 幹茶色澤術語

2.2.1 油潤 bloom 幹茶色澤鮮活,光澤好。

2.2.2 枯暗 dry ll 色澤枯燥,無光澤。

2.2.3 調勻 even colour 葉色均勻一致。

2.2.4 花雜 mixed 葉色不一,形狀不一。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 湯色術語

2.3.1 清澈 clear 清淨、透明、光亮、無沉澱物。

2.3.2 鮮豔 fresh brilliant 鮮明豔麗,清澈明亮。

2.3.3 鮮明 fresh bright 新鮮明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4 深 deep 茶湯顏色深。

2.3.5 淺 light colour 茶湯色淺似水。

2.3.6 明亮 bright 茶湯清淨透明。

2.3.7 暗 ll 不透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8 混濁 suspension 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

2.3.9 沉澱物 precipitate 茶湯中沉於碗底的物質。

2.4 香氣術語

2.4.1 高香 high aroma 茶香高而持久。

2.4.2 純正 pure and normal 茶香不高不低,純淨正常。

2.4.3 平正 normal 較低,但無異雜氣。

2.4.4 低 low 低微,但無粗氣。

2.4.5 鈍濁 stunt 滯鈍不爽。

2.4.6 悶氣 sulks odour 沉悶不爽。

2.4.7 粗氣 harsh odour 粗老葉的氣息。

2.4.8 青臭氣 green odour 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

2.4.9 高火 high-fired 微帶烤黃的鍋巴或焦糖香氣。

2.4.10 老火 over-fired 火氣程度重於高火。

2.4.11 陳氣 stale odour 茶葉陳化的氣息。

2.4.12 劣異氣 gone-off and tainted odour 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氣息。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氣。

2.5 滋味術語

2.5.1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2.5.2 濃厚 heavy and thick 茶湯味厚,刺激性強。

2.5.3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適甘厚,有刺激性。

2.5.4 濃醇 heavy and mellow 濃爽適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濃厚弱而比醇厚強。

2.5.5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帶甜。

2.5.6 醇和 mellow 醇而平和,帶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強。

2.5.7 平和 neutral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2.5.8 淡薄 plain and thin 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 同義詞 和淡;清淡;平淡

2.5.9 澀 astringency 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2.5.10 粗 harsh 粗糙滯鈍。

2.5.11 青澀 green and astringency 澀而帶有生青味。

2.5.12 苦 bitter 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2.5.13 熟味 ripe taste 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2.5.14 高火味 high-fire taste 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2.5.15 老火味 over-fired taste 近似帶焦的味感。

2.5.16 陳味 stale taste 陳變的滋味。

2.5.17 劣異味 gone-off and tainted taste 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味感。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味。

2.6 葉底術語

2.6.1 細嫩 fine and tender 芽頭多。葉子細小嫩軟。

2.6.2 柔嫩 soft and tender 嫩而柔軟。

2.6.3 柔軟 soft 手按如綿,按後伏貼盤底。

2.6.4 勻 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均勻一致。

2.6.5 雜 un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不一致。

2.6.6 嫩勻 tender and even 芽葉勻齊一致,嫩而柔軟。

2.6.7 肥厚 fat and thick 芽頭肥壯,葉肉肥厚,葉脈不露。

2.6.8 開展 open 葉張展開,葉質柔軟。 同義詞 舒展

2.6.9 攤張 open leaf 老葉攤開。

2.6.10 粗老 coarse 葉質粗梗,葉脈顯露。

2.6.11 皺縮 shrink 葉質老,葉面捲縮起皺紋。

2.6.12 瘦薄 thin 芽頭瘦小,葉張單薄少肉。

2.6.13 薄硬 thin and hard 葉質老瘦薄較硬。

2.6.14 破碎 broken 斷碎、破碎葉片多。

2.6.15 鮮亮 fresh bright 鮮豔明亮。

2.6.16 暗雜 ll and mixed 葉色暗沉、老嫩不一。

2.6.17 硬雜 hard and mixed 葉質粗老、堅硬、多梗、色澤駁雜。

2.6.18 焦斑 scorch batch 葉張邊緣、葉面或葉背有局部黑色或燒傷斑痕。

3 綠茶術語

3.1 幹茶形狀術語

3.1.1 細緊 wiry 條索細長緊卷而完整,鋒苗好。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和黃茶幹茶形狀。

3.1.2 緊秀 tight and slender 緊細秀長,顯鋒苗。此術語也適用於高檔條紅茶幹茶形狀。 同義詞 苗秀

3.1.3 蝌蚪形 tadpole shape 圓茶帶尾,條茶一頭粗。

3.1.4 圓頭 roundy piece 條形茶中結成圓塊的茶。

3.1.5 盤花 spiral 含芽尖,加工精細,炒製成盤花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

3.1.6 捲曲 curly 呈螺旋狀或環狀捲曲。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幹茶形狀。

3.1.7 細圓 fine round 顆粒細小圓緊,嫩度好,身骨重實。

3.1.8 圓緊 round and tight 顆粒圓而緊結。

3.1.9 圓結 round and tightly 顆粒圓而結實。

3.1.10 圓整 round and normal 顆粒圓而整齊。

3.1.11 圓實 round and heavy 顆粒稍大,身骨較重實。

3.1.12 粗圓 coarse and round 顆粒稍粗大尚成圓。

3.1.13 粗扁 coarse and flat 顆粒粗鬆帶扁。

3.1.14 團塊 round drop 顆粒大如蠶豆或荔枝核,多數為嫩芽葉粘結而成。

3.1.15 扁癟 flat and thin 葉質瘦薄無肉,扁而乾癟。

3.1.16 黃頭 yellow head 葉質較老,顆粒圓結,色澤露黃。

3.1.17 扁削 sharp and flat 扁茶邊緣如刀削過,不起絲毫皺摺。

3.1.18 尖削 sharp 扁削而尖鋒顯露。

3.1.19 扁平 flat 扁直坦平。

3.1.20 光滑 smooth 表面油潤髮亮。

3.1.21 光扁 smooth and flat 扁平光滑。

3.1.22 光潔 smooth and clean 表面尚油潤髮亮。

3.1.23 挺秀 tender and straight 挺直、顯鋒苗、造形秀美。

3.1.24 緊條 tightly 扁條過緊。

3.1.25 狹長條 narrow 扁條過窄、過長。

3.1.26 寬條 broad 扁條不緊過寬。

3.1.27 摺疊 unflat 葉張不平呈皺疊狀。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形狀。

3.1.28 寬皺 broad and shrink 扁條折皺而寬鬆。

3.1.29 渾條 roundy leaf 扁條不扁呈渾圓狀。

3.1.30 細直 fine and straight 細緊圓直、兩端略尖,形似松針。

3.2 幹茶色澤術語

3.2.1 綠翠 green jade 碧綠青翠、鮮豔。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3.2.2 嫩綠 tender green 淺綠嫩黃。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3 深綠 deep green 綠得較深,有光澤。

3.2.4 墨綠 black green 深綠泛烏有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同義詞 烏綠

3.2.5 綠潤 green bloom 色綠而鮮活。富有光澤。

3.2.6 起霜 silvery 表面帶銀白色有光澤。

3.2.7 銀綠 silvery green 色深綠表面銀白起霜。

3.2.8 灰綠 greyish green 綠中帶灰,光澤不及銀綠。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3.2.9 青綠 blueish green 綠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葉底色澤和烏龍茶幹茶色澤

3.2.10 黃綠 yellowish green 以綠為主,綠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湯色和葉底;黃茶幹茶和葉底的正常

色澤及白茶不正常的幹茶色澤。

3.2.11 綠黃 greenish yellow 以黃為主,黃中泛綠。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12 露黃 little yellow 面張含有少量黃樸、片及黃條。

3.2.13 灰黃 greyish yellow 色黃帶灰。

3.2.14 枯黃 dry yellow 色黃而枯燥。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3.2.15 灰暗 greyish ll 色深暗帶死灰色。

3.2.16 灰褐 greyish auburn 色褐帶灰無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幹茶色澤。

3.3 湯色術語

3.3.1 綠豔 brilliant green 綠中微黃,鮮豔透明。

3.3.2 淺黃 light yellow 較淺。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白茶湯色。

3.3.3 深黃 deep yellow 較深。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和黃茶湯色。

3.3.4 紅湯 red liquor 湯色發紅,綠茶已變質。

3.3.5 黃暗 yellow ll 色黃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色澤。

3.3.6 青暗 blue ll 色青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壓制茶和紅茶葉底色澤。

3.4 香氣術語

3.4.1 一般綠茶香氣術語

3.4.1.1 馥郁 fragrance 芬芳持久,沁人心肺。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香氣。

3.4.1.2 鮮嫩 fresh and tender 具有新鮮悦鼻的嫩茶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香氣。

3.4.1.3 鮮爽 fresh and brisk 新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滋味、紅茶香味和烏龍茶滋味。

3.4.1.4 清高 clean and high 清香高而持久。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烏龍茶香氣。

3.4.1.5 清香 clean aroma 清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香氣。

3.4.1.6 花香 flowery flavour 茶香鮮悦,具有令人愉快的似鮮花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香氣。

3.4.1.7 板栗香 chestunt flavour 似熟栗子香。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香氣。

3.4.1.8 甜香 sweet aroma 香高有甜感。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烏龍茶和條紅茶香氣。

3.4.2 烘青花茶香氣術語

3.4.2.1 鮮靈 fresh lovely 花香新鮮充足,一嗅即感。

3.4.2.2 濃 heavy 花香濃郁,強烈持久。

3.4.2.3 純 pure 花香、茶香比例調勻,無其他異雜氣。

3.4.2.4 幽香 gentle flowery flavour 花香文靜、幽雅柔和持久。

3.4.2.5 香薄 thin aroma 花香短促,薄弱 同義詞 香弱

3.4.2.6 香浮 weak aroma 花香浮於表面,一嗅即逝。

3.4.2.7 透蘭 magnoma 茉莉花香中透露玉蘭花香。

3.4.2.8 透素 tea aroma 花香薄弱,茶香突出。

3.5 滋味術語

3.5.1 爽口 brisk 有刺激性,回味好,不苦不澀。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滋味。

3.5.2 鮮濃 fresh and heavy 鮮潔爽口,富收斂性。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滋味。

3.5.3 熟悶味 stewed taste 軟熟沉悶不爽。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紅茶滋味。

3.6 葉底術語

3.6.1 青張 blue leaf 夾雜青色葉片。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葉底色澤。

3.6.2 靛青 blue 藍綠色

4 黃茶術語

4.1 幹茶形狀術語

4.1.1 扁直 flat and straight 扁平挺直。

4.1.2 肥直 fat and straight 芽頭肥壯挺直,滿坡白毫。形狀如針。此術語也適用於黃綠茶和白茶幹茶形狀。

4.1.3 梗葉連枝 whole flush 葉大梗長而相連。

4.1.4 魚子泡 scorched points 幹茶有如魚子大的突起泡點。

4.2 幹茶色澤術語

4.2.1 金黃光亮 golden bright 芽頭肥壯,芽色金黃,油潤光亮。

4.2.2 嫩黃光亮 tender yellow bright 色淺黃,光澤好。

4.2.3 褐黃 auburnish yellow 黃中帶褐,光澤稍差。

4.2.4 青褐 blueish auburn 褐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壓制茶幹茶、葉底色澤和烏龍茶幹茶色澤。

4.2.5 黃褐 yellowish auburn 褐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幹茶色澤和壓制茶幹茶、葉底色澤。

4.2.6 黃青 yellowish blue 青中帶黃。

4.3 湯色術語

4.3.1 黃亮 yellow bright 黃而明亮。有深淺之分。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葉底色澤和白茶湯色。

4.3.2 橙黃 orange yellow 黃中微泛紅,似桔,有

各種茶葉的沖泡水温是多少,比哪鐵觀音有100度的水沖泡

一般都是煮沸,即水温達到100度為好。水温的高度決定茶品質的高度。在水質好,水煮沸的前提下,掌握茶炮製的時間長短,就可以決定茶的口感。喜歡喝濃茶就多泡幾分鍾,喜歡喝淡茶就泡5~15秒,泡的次數越多,間隔時間就相對要延長。

怎樣泡茶,茶色才不會很黃?

茶葉怎麼泡不會黃:準備一個玻璃杯,燒開一壺水,將茶具用開水洗淨,然後向玻璃杯投入幹茶,注入晾置的開水,茶水比例為1:50,待茶葉完全浸潤,等待2分鐘,即可品飲,注意水温不宜過高,綠茶為80℃,使用玻璃杯沖泡不宜蓋蓋子,否則容易局部温度過高而燙傷茶葉變黃。

泡茶的三大要素

泡茶技術,主要是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温度、沖泡的時間。因此,我們將茶之用量(茶水比)、開水温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三要素。

茶葉用量(茶水比) 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和茶葉等級而定。一般來講,細嫩的茶葉用量稍多一點,成熟的茶葉用量稍少一點;加工時揉捻輕的茶葉用量稍多一點,加工時揉捻重的茶葉用量稍少一點。

普通綠茶、紅茶、花茶,以一克茶葉,衝開水60-70毫升為宜,容水量250毫升左右的茶杯或茶壺,投放3-4克茶葉。

烏龍茶,習慣濃飲,茶湯量少而味濃。因此,烏龍茶沖泡時用茶量要增加,通常以幹茶體積在茶壺中所佔比例來衡量,中小型茶壺(400毫升以下)茶葉用量約為茶壺體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視茶葉形狀而定),一般是一克烏龍茶衝 20-30毫升開水。

普洱茶,也習慣濃飲,泡茶用量也較普通紅茶、綠茶多。

細嫩茶葉,品種眾多,因鮮葉採摘標準和加工方法不同,品質特性差異很大。一般來講,揉捻特別重的茶葉用量應少一點,如南京雨花茶、碧螺春等,一克茶葉衝70-80開水為宜。揉捻特別輕甚揉捻的茶葉至不用量應多一點,如開化龍頂、白毫銀針等,一克茶葉衝40-50開水為宜。

開水温度 泡茶的開水,一般採取現沸現泡,以剛剛達到攝氏一百度的開水泡茶最為適宜,此時揭開燒開的水壺蓋,初見魚眼大小的水泡,即“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的時候。

高級綠茶和細嫩的名茶,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南京雨花茶、蒙頂甘露等,由於原料細嫩,泡茶開水的温度應適當降低,一般掌握在攝氏八十至九十度較為適宜。如温度太高,會使茶葉泡熟變色,香味俱減,茶葉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等也易遭到破壞。如温度過低,有效成分浸出速度慢,等候時間太長。

白茶,加工時為保毫香以文火乾燥。因此,沖泡白茶的開水以攝氏七十度較為適宜。

沖泡時間 因茶葉種類、茶葉形態和泡茶器具而有所不同。據研究測定,茶葉經沸水沖泡後,首先從茶葉中浸泡出來的是維生素、氨基酸、咖啡鹼等,一般泡到3分鐘時,上述物質在茶湯中已有較高的含量。由於這些物質的存在,茶湯具有鮮爽醇和之感,但不足之處是缺乏茶湯應有的刺激味。以後,隨着沖泡時間的延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陸續被浸提出來,一般浸泡到5分鐘,茶湯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已相當高了,這時的茶湯,喝起來鮮爽味減弱,苦澀味相對增加。因此,要使茶湯有醇厚、鮮爽之感。對一般的大眾綠茶、紅茶來説,沖泡3-4分鐘後飲用能獲得最佳的味感。

烏龍茶多以小茶壺、茶多水少和現沸開水沖泡,沖泡時間宜短。通常第一泡泡四十五秒至一分鐘,第二泡泡一分半鐘,第三泡泡二分鐘左右。

白茶沖泡時,要求沖泡水温在攝氏七十度左右,一般4-5分鐘後,浮在水面上的茶葉才開始徐徐下沉,10分鐘後方可品飲茶湯。

細嫩名茶,特別是揉捻重的細嫩名茶,如無錫毫茶、南京雨花茶等,茶汁浸出速度快,沖泡時間要短,一般泡2-3分鐘就可飲用。做形用力小的茶葉,如江山綠牡丹、開化龍頂等,沖泡時間要適當延長,才能沖泡出滋味鮮醇的茶湯。

茶葉用量(茶水比)、開水温度、沖泡時間三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品茶者可根據所選擇的茶葉、器具、和自己對茶味濃度的愛好靈活運用。

2. 泡茶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沖泡方法,即使是同一種茶類,由於原料老嫩、加工方法不一,也有不同的沖泡方法。也就是説,在從多的茶葉花色品種中,由於每種茶的特點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偏重或色、或香、或味、或形)這就要求有與之相應的泡茶方法,以充分發揮茶葉本身的特點。

概括現有的泡茶方法,大致可分為杯泡、蓋碗泡和壺泡三類,其程序分述如下:

杯泡程序:備具、備茶、備水、賞茶、置茶、浸潤泡、計時、沖泡、計時、(奉茶)、品茶、續水。

蓋碗泡程序:備具、備茶、備水、賞茶、置茶、浸潤泡、計時、沖泡、計時、(奉茶)、品茶、續水。

壺泡程序:備具、備茶、備水、温壺、賞茶、置茶、頭泡、計時、温杯、分茶、(奉茶)、品茶、二泡、三泡。

沖泡時,除烏龍茶沖水須溢出壺口壺嘴外,其它以沖水八分滿為宜,可謂是“淺茶滿酒”。沖水的方法,杯泡和蓋碗泡民間常用“鳳凰三點頭”之法,即將水壺下傾上提三次,其一中表示主人向賓客點頭,表示敬意;二是可利用水注的衝力使茶葉和茶水上下翻動,使茶湯濃度一致。壺泡法民間採用高衝低斟的方法,高衝,是提起水壺於稍高處(離茶壺口十五釐米左右),用“鳳凰三點頭”的方法(大壺)或直流沖水法(小壺)將水衝入茶壺。低斟,是茶泡好後,再由低位慢慢倒出,壺嘴最好貼近杯沿,以免香氣散失,湯温降低。

如給客人泡茶,奉茶時,要臉帶笑容,最好用茶盤託着送到客人面前,並用手示意請客人用茶,客人接茶,也應示意致謝。

續水要及時,當茶湯飲去一半或三分之二時,應添加開水。如把茶水全部飲盡再加水,那麼,加水後的茶湯就會淡而無味。續水通常2-3次就夠了。

TAG標籤:好喝 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