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生萬物

生萬物

三生萬物,來源於《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生萬物(原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世界構成的樸素解釋,大概意思是説世界是由某種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構成的,萬物最後都可分解成這種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探索這種基本粒子。因為世界太豐富多彩了、太複雜了。人類對世界萬物先是一個一個分析研究,然後分類彙總,發現內在聯繫,不免會產生這樣的遐想:這麼複雜的世界萬物,每一種都是由不同的物質組成的嗎?會不會有一種共同的物質,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了複雜的世界萬物呢?

東、西方的宗教都採取神創論作為基石,認為有一個萬能的天神創造了這個世界。但是既然世界如此複雜,天神如果無法創造出某種具有同樣屬性的基本粒子組建這個世界,就得DIY世上每一個物件,大到山川江海,小到一草一木,那還不得把天神累個好歹呀。

受限於觀察手段,人類對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的探索,都是從肉眼可見或身體可感知的身邊物體開始的,中國古代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的,古希臘人認為世界萬物是由“水火氣土”四種元素構成的。這當然不足以解釋世界,而且五行也好,四元素也罷,依舊是不同的元素,它們是不是由同一種更小的基本粒子構成?顯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最早的原子構成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最小的粒子“原子”構成。這在現在聽起來很是先進,但在古希臘這不過是世界構成論眾多猜想中的一種,無法證實或證偽。直到兩千多年後,才由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從科學的角度加以論證。所以我們公認道爾頓是原子之父。

道爾頓之後兩百多年,人們一直認為原子就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直到盧瑟福發現了阿爾法粒子並用轟擊實驗驗證了原子並非基本粒子的猜想,原子物理學又有了飛速發展。

現在中學課本一般都講到原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認為這三者就是構成世界的最小粒子了,並且還畫出的原子結構圖。其實以現在人類所掌握的觀測手段,我們並不能觀測到原子內部的結構,所有原子結構只是在科學實驗、觀察、研究基礎上的猜想。

原子依舊由三種粒子組成,這與世界是由一種粒子組成的假想多少有些不符。人類也沒有放棄繼續探尋的步伐,於是又有了夸克等理論。或許是還無法得到更多的證實,或許是過於尖端,總之進一步切分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的理論,並沒有在中學課本中涉及。

不過人們倒是越來越堅信,世界是由某種單一的粒子構成的,不管是無機物也好,有機物也罷,不管是生物也好,死物也罷。我們的身體,與山川江海,與花草樹木,與豬狗牛羊,甚至與傷害我們的細菌病毒,都是由某種共同的基本粒子構成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從基本粒子層面看,分什麼青山與我,還不都是在大自然這所工廠中由同一種原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

由最簡單的基本粒子,一步步構成紛繁複雜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不正契合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只是對於基本粒子也就是“一”的來源,老子多解釋了一句,認為“一”是“道”生的,結果就成了唯心主義。

其實對於“一”的來源,現代人也解釋不清,就像我們只論證了宇宙源於一場大爆炸,卻還沒有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源於哪裏,以我們堅信的唯物主義,總不能無中生有吧。

其實我們也在發明着這樣的基本粒子,然後繁衍出一個龐大的人造世界,這就是數字世界。

在數字世界中,基本粒子就是二進制的0或1,一個0或1就是數字世界中的一個最小粒子。而紛繁複雜而又豐富多彩的數字世界,都是由這簡單的0和1組成的。

不信,我給你捋捋。

以你日常在數碼產品如手機上接觸到的信息而言,微信支付的錢數,是0和1組成的;聊天看到和輸入的文字,是0和1組成的;拍照產生的圖片,是0和1組成的;語音通話,是0和1組成的;追的劇,是0和1組成的……

而在這些信息背後的處理程序,依舊是由0和1組成的。每天我們產生海量的0和1,並且在網絡上載送着。

至於背後的細節,限於篇幅這裏無法細講,如有時間後續我也許會分門別類詳述。

最簡單的0和1,構成了最複雜的數字世界,數字技術為何如此成功,我認為是因為它的內在原理完全契合世界構成的機制。由最簡單的基本粒子,一步步構成越來越複雜的世界。

與一步步由0和1搭建起的數字理論大廈相比,硬件技術的進步倒在其次了。最早的電腦、手機為何不能播放視頻,不是沒有將視頻數字化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很早就有了,只等着電腦、手機的處理能力達到可以播放視頻的水平,就可以將這些技術推廣應用。

最早,我們是從觀察世界中抽象出理論,到一定程度,理論就從現實中出來,自成體系,反過來指導我們觀察、改造世界。人們從觀察中總結、推演出宇宙運行的理論,又用理論指導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很多時候,理論總是跑在了技術前面。原子彈的研製是如此,可控核聚變的推進是如此,在數字領域,幾乎所有的過程都是如此。

發現世界、改造世界、創造世界,也只有人類,將受上天垂青賦予我們的理性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

“天可生萬物”下一句是什麼?

“天可生萬物”下一句是:亦可治萬物

這句話出自劉禹錫的《天論·上》

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

翻譯:大自然有能力生長萬物,人有能力治理萬物。

全文: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於昭昭者則曰:“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 

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陰騭之説勝焉。泥於冥冥者則曰:“天與人實

剌異,霆震於畜木,未嘗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嘗擇善;跖、蹻焉而遂,孔、顏焉而厄,是

茫乎無有宰者。”故自然之説勝焉。餘友河東人柳子厚作《天説》,以折韓退之之言,文信美

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故餘作《天論》以極其辯雲。

譯文:

世上談論天的有兩種觀點,固執於天是“昭昭”神明的人則説:“天和人的關係實際上如

同影子隨着物體,迴響應着聲音一樣密不可分,上天降禍一定是因為人犯了罪過而降臨,上天

賜福必定是因為人有了善行而來到,人在困頓窘迫而呼喊,上天一定可以聽到,內心痛苦時向

天祈求,上天一定會回答,如同有個神靈確然在主宰似的。”所以(有神明)暗地裏安排人的命運

的説法就盛行了。堅持天茫然無知、沒有意志的人説:“天與人實在是毫不相干的。雷霆震擊

到牲畜、樹木身上,並不是因為它們有罪;春雨滋潤毒堇、苦荼,並不是選擇善類。柳下跖、

莊蹻一直被看做奸邪盜賊的代表人物,怎麼很順利?孔丘、顏回作為聖賢之人,怎麼遭受困

厄?這些都説明天是蒼蒼茫茫而沒有什麼主宰的。”所以,天是自然物質的説法就盛行了。我

的朋友河東人柳子厚寫了《天説》來反駁韓愈的言論,文章確實有文采,大概是因為有感慨而

談論,所以沒有説完整天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寫《天論》來對他們的辯論作最終的結論。

什麼是1生2,2生3,3生萬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覲殷死,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二、譯文

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三、註釋

1、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着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着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2、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衝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3、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4、衝氣以為和:衝,衝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5、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6、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具體見百度百科有詳細解釋

天可生萬物後面一句是什麼?

這是劉禹錫《天論·上》裏面的名句:

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

翻譯:大自然有能力生長萬物,人有能力治理萬物。

《天論》是劉禹錫重要的哲學論著。他反對天命論,堅持天人相分説,認為天能生萬物卻不能治理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雖不能生萬物卻可以治理、改造萬物,強調了“人”的重要性。

全文:

《天論·上》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於昭昭者則曰:「天與人實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陰騭之説勝焉。泥於冥冥者則曰:「天與人實刺異:霆震於畜木,未嘗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嘗擇善。跖、喬焉而遂,孔、顏焉而厄,是茫乎無有宰者。」故自然之説勝焉。餘之友河東解人柳子厚作《天説》以折韓退之之言,文信美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故餘作《天論》以極其辯雲。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餘曰:天與人交相勝耳。其説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陽而阜生,陰而肅殺;水火傷物,木堅金利;壯而武健,老而耗毛;氣雄相君,力雄相長:天之能也。陽而藝樹,陰而揪斂;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斬材堅,液礦硎;義制強訐,禮分長幼;右賢尚功,建極閒邪:人之能也。

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當其賞,雖三族之貴,萬鍾之祿,處之鹹曰宜。何也?為善而然也。當其罰,雖族屬之夷,刀鋸之慘,處之鹹曰宜。何也?為惡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預乃人事耶?惟告虔報本、肆類授時之禮,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禍兮可以惡招,奚預乎天耶?」法小弛,則是非駁。賞不必盡善,罰不必盡惡。或賢而尊顯,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辱,時以不辜參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當然而固然,豈理耶?天也。福或可以詐取,而禍亦可以苟免。」人道駁,故天命之説亦駁焉。法大弛,則是非易位。賞恆在佞,而罰恆在直。義不足以制其強,刑不足以勝其非。人之能勝天之具盡喪矣。夫實已喪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無實之名,欲抗乎言天者,斯數窮矣。

故曰: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法大行,則其人曰:「天何預人耶?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則其人曰:「道竟何為耶?任人而已。」法小弛,則天人之論駁焉。今人以一已之窮通,而欲質天之有無,惑矣!餘曰:天恆執其所能以臨乎下,非有預乎治亂云爾;人恆執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預乎寒暑云爾。生乎治者,人道明,鹹知其所自,故德與怨不歸乎天;生乎亂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舉歸乎天。非天預乎人爾!

天論中

或曰:子之言天與人交相勝,其理微,庸使户曉,盍取諸譬焉。劉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羣適乎莽蒼,求休乎茂木,飲乎水泉,必強有力者先焉;否則,雖聖且賢,莫能競也。斯非天勝乎?羣次乎邑郛,求蔭於華榱,飽於餼牽,必聖且賢者先焉;否則,強有力莫能競也。斯非人勝乎?苟道乎虞、芮,雖莽蒼,猶郛邑然;苟由乎匡、宋,雖郛邑,猶莽蒼然。是一日之途,天與人交相勝矣。吾固曰:是非存焉,雖在野,人理勝也;是非亡焉,雖在邦,天理勝也。然則天非務勝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則歸乎天也。人誠務勝乎天者也。何哉?天無私,故人可務乎勝也。吾於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諸近也已。」

或者曰:若是言之,則天之不相乎人已,信矣。古之人曷引天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濰、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風之怒號,不能鼓為濤也;流之溯洄,不能峭為魁也。適有迅而安,亦人也;適有覆而膠,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鳴條之風可以沃日,車蓋之雲可以見怪。恬然濟,亦天也;黯然沈,亦天也;阽危而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

問者曰:吾見其駢焉而濟者,風水等耳,而有沈有不沈,非天曷司歟?答曰:水與舟,二物也。夫物之合併,必有數存乎其間焉。數存,然後勢行乎其間焉。一以沈,一以濟,適當其數,乘其勢耳。彼勢之附乎物而生,猶影響也。本乎徐者其勢緩,故人得以曉也;本乎疾者其勢遽,故難得以曉也。彼江海之覆,猶伊淄之覆也。勢有疾徐,故有不曉耳。問者曰:子之言數存而勢生,非天也,天果狹於勢耶?答曰:天形恆圓而色恆青,週迴可以度得,晝夜可以表候,非數之存乎?恆高而不卑,恆動而不已,非勢之乘乎?今夫蒼蒼然者一受其形於高大而不能自還於卑小,一乘其氣於動用而不能自休於俄頃,又惡能逃乎數而越乎勢耶?吾故曰:萬物之所以為無窮者,交相勝而已矣,還相用而已矣。天與人,萬物之尤者耳。

問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數,彼無形者,子安所寓其數耶?答曰:若所謂無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為體也不妨乎物,而為用也恆資乎有,必依於物而後形焉。今為室廬,而高厚之形藏乎內也;為器用,而規矩之形起乎內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響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數歟?夫目之視,非能有光也,必因日月火炎而後光存焉。所謂晦而幽者,目有所不燭耳。彼狸犭生犬鼠之目,庸謂晦而幽耶?吾故曰:以目而視,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視,得形之微者也。焉有天地之內有無形者耶?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必因物而後見耳。烏能逃乎數耶?

TAG標籤: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