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碧螺春的説法是根據茶葉的命名的

碧螺春的説法是根據茶葉的命名的

“碧螺春”一名的由來據説是源於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江南地區的一位農婦在採茶時,發現一隻碧綠的螺螄縮在茶葉樹上(或葉子中),於是她便採了一些葉子回家烘製,製成了色香味俱佳的茶葉。當地的茶客嘗後十分稱讚,因此這種茶葉得名“碧螺春”。這個名字中的“碧”是指茶葉的豐滿飽滿的翠綠色澤,“螺”則是指螺形的茶葉。而“春”是表示採摘的季節,通常在春季第一波茶葉採摘期內製作。因此,“碧螺春”這個名字也體現了茶葉的特點:口感鮮爽、滋味鮮活、香氣高雅、外形如螺旋般曲折。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屬於什麼茶

碧螺春屬於綠茶,為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是漢族傳統名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這“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下面就與大家一起詳細瞭解下洞庭碧螺春茶葉知識。

茶葉的命名有很多,有以風景名勝命名,如黃山毛峯、西湖龍井;也有以茶葉香氣命名,如玉桂香、芝蘭香、茉莉花香;也有以茶葉形體、特徵命名,碧螺春就是。碧,綠色;螺,捲曲成螺;春,春天採摘,故命名為碧螺春。

所以從其名字之上便可知,碧螺春實為一種綠茶,綠茶的特點是綠葉綠湯,碧螺春正如此。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而我們的碧螺春則是一種細嫩炒青綠茶。

碧螺春是一種馳名中外的綠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在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蘇州洞庭碧螺春茶葉則全部用嫩芽製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500g)碧螺春約有6萬個一旗一,足見茶芽之細嫩,故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

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著名的名茶,向來被人們視作茶中精品,常被作為高級禮品之用,在國內外茶葉市場有着極高的聲譽。

"碧螺春"為什麼叫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説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説:“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温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温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温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温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温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温、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温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説》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茶葉為什麼叫碧螺春

碧螺春只是茶葉的一種~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於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説:“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雅名的傳説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説。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衞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卧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悦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7061.htm

碧螺春是什麼茶?是綠茶還是紅茶還是青茶?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歷史: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脱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説,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説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峯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碧螺春屬於什麼茶

碧螺春屬於綠茶。

碧螺春為我國傳統的六大茶類之一。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有千餘年曆史。傳説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以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產的茶葉為最佳。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

碧螺春茶葉是蘇州著名特產,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一種馳名中外的綠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蘇州洞庭碧螺春茶葉則全部用嫩芽製成。

綠茶的特點

綠茶的主要特點為外形綠、湯色綠、葉底綠,即三綠特徵,綠茶為六大茶類之一,未經過發酵,茶性偏寒。

綠茶是採摘鮮嫩芽葉,經過殺青、揉捻、乾燥製成,具有鮮、嫩、爽的特徵,其滋味鮮醇柔和,湯色嫩綠,甘美爽口,但綠茶耐泡度較低,也不宜長時間存放。

同屬於綠茶的有英山雲霧茶;西湖龍井;千島玉葉;湄潭翠芽;金山翠芽;惠明茶;中嶽仙茶;劍葉;馬邊雲霧茶;日照綠茶;顧渚紫茶;午子仙毫;黃山毛峯,信陽毛尖等。

碧螺春茶葉名字的由來

“碧螺春”茶的由來

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產於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峯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採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採茶姑娘都嚷着:“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於是眾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為“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採摘時間較早,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炒制時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因此外形捲曲如螺,昔毫畢露,細嫩緊結,葉底如雀舌,水色淺,味醇而淡,香氣清高持久,回味雋永。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culture/tea/991215051.htm

只有產於洞庭的碧螺春才能叫碧螺春麼?我的意思是説這麼多種茶的命名是否有其規範?

只要按照碧螺春的製作方法進行炒制的茶都可以叫碧螺春,目前很多省份地區都出產碧螺春,如江蘇的溧陽、貴州、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有些品質葉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飲起來,其香氣、滋味區別很大。甚至有些茶葉在加工時添加葉綠素,添加琵琶茸毛等,假冒碧螺春茶。真假碧螺春的辨別,主要從看色澤和聞香氣區別,摻假的茶葉會很不自然。

what is 碧螺春?

碧螺春

江蘇是貢茶的產地,所謂「貢茶」即專供皇室飲用的茶,這種茶的品質一定是最好的。如唐貢山的陽羨茶即唐代皇宮的御茶。唐人視之為珍品。而太湖洞庭山的碧蘿峯也出產一種茶,叫「碧蘿春」茶。江蘇人稱為「嚇煞人香」,這是江蘇話,表永香到嚇煞人的意思。而這也是碧蘿春茶的原名,據説碧蘿峯當地的土人採茶時將採下的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鮮葉得熱氣之助,發出一種極濃的香氣,因此土人們便稱為「嚇煞人香」。後來滿清皇帝南巡遊太湖,覺得其名甚不雅觀,遂改名為「碧蘿春」,這是碧籮春茶得名的由來。

另一説法如下:

碧籮春或叫碧螺春,是綠茶的一種。喝這種茶的人並不多。原產於江蘇省太湖洞庭山附近,湯色翠綠,而形狀類似螺殼,味道嬌野,泡後香氣清幽,這是它的特徵。

另一則傳説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農民採擷很多這種茶,然後放入懷裏,受到體温的薰染,茶就散發出一種奇特的香氣,從此以後,大家不再把這種茶放入籠子裏,並且就稱呼它叫「嚇煞人香」。後來,這種茶被獻給康熙皇帝,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過於鄙俗,便賜名為「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碧螺春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蘇州吳縣東洞庭山。東洞庭山又名東山,是蘇州伸向太湖的一個半島,這裏綠樹成蔭,花香鳥語,一派江南秀麗風光。且土質微酸疏鬆、氣候濕潤,適合茶樹生長。

  

碧螺春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茶中珍品,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這樣寫道:「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可能説的就是碧螺春。另據史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後因康熙皇帝南巡時,不喜「嚇煞人香」之名,即改為「碧螺春」,並列為貢茶。也有人認為碧螺春之名是因此茶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

  

碧螺春茶葉條索纖細、捲曲成螺,邊沿上有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銀白隱翠,泡茶時,杯中如雪片飛舞,香氣濃郁,滋味清雅,茶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關於碧螺春茶的起源,在太湖地區流傳着的一個美麗傳説。據説,太湖邊西洞庭山上有一個叫「碧螺」的美麗姑娘,十分賢惠善良,碧螺有一付亮麗的歌喉。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住着一個英俊的青年,叫阿祥,阿祥以打魚為生,精通水性和武藝。碧螺和阿祥互相仰慕,漸漸的愛上了對方。

  

這時,太湖裏出現了一條惡龍,十分殘暴,攪得村民不得安寧,還要霸佔碧螺。阿祥決心除去惡龍以救助碧螺和村民,經過一番惡鬥,終於將惡龍殺死,但是,阿祥也身負重傷,危在旦夕。碧螺為了救治阿祥,踏遍洞庭,尋找靈藥。她發現一株阿祥鮮血滋潤的小茶樹在初春就長出了許多芽苞,碧螺便用心照料這株茶樹,將採下的幾片嫩芽泡在開水裏,再讓阿祥喝下,頓時,一股清香沁入阿祥的心脾,阿祥竟然甦醒了,姑娘喜出望外,將所有茶葉採下,用自己的體温將嫩茶葉暖幹後,泡茶給阿祥喝,漸漸地,阿祥康復了。但是碧螺因為耗盡了元氣,長眠在洞庭山上,原來碧螺的元氣全凝聚在阿祥喝的茶葉上了。從此,這裏的茶樹總是比別的地方的茶樹長得好,泡出的茶味道十分甘醇,為了紀念碧螺姑娘,太湖的人們就將此茶叫做「碧螺春」。

  

美麗的傳説配上甘醇的茶,使得「碧螺春」更加名聲在外,真是應驗了「佳茗似佳人」的説法。,碧螺春

江蘇是貢茶的產地,所謂「貢茶」即專供皇室飲用的茶,這種茶的品質一定是最好的。如唐貢山的陽羨茶即唐代皇宮的御茶。唐人視之為珍品。而太湖洞庭山的碧蘿峯也出產一種茶,叫「碧蘿春」茶。江蘇人稱為「嚇煞人香」,這是江蘇話,表永香到嚇煞人的意思。而這也是碧蘿春茶的原名,據説碧蘿峯當地的土人採茶時將採下的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鮮葉得熱氣之助,發出一種極濃的香氣,因此土人們便稱為「嚇煞人香」。後來滿清皇帝南巡遊太湖,覺得其名甚不雅觀,遂改名為「碧蘿春」,這是碧籮春茶得名的由來。

碧籮春或叫碧螺春,是綠茶的一種。喝這種茶的人並不多。原產於江蘇省太湖洞庭山附近,湯色翠綠,而形狀類似螺殼,味道嬌野,泡後香氣清幽,這是它的特徵。

另一則傳説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農民採擷很多這種茶,然後放入懷裏,受到體温的薰染,茶就散發出一種奇特的香氣,從此以後,大家不再把這種茶放入籠子裏,並且就稱呼它叫「嚇煞人香」。後來,這種茶被獻給康熙皇帝,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過於鄙俗,便賜名為「碧螺春」。,參考: wallacechan/tea/show4,

碧螺春是什麼茶

碧螺春屬中國十大綠茶之一。

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產於早春。

以形美、色豔、香濃、睞醇四絕聞名於中外。

碧螺春為綠茶中的珍品,在唐代時期碧螺春被譽為貢茶,專為皇宮貴族所享用。

傳説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太湖水面,水汽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由於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果香味。

碧螺春條索緊結,捲曲似螺,邊沿上有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

碧螺春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而聞名中外。

其成品茶外形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碧螺春的沖泡方法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倒入70℃左右的沸水,手摸杯子微微覺得燙就可以了,然後放入茶葉。

茶是以什麼來命名的

茶葉的名字很多,排它個上千種是不成問題的,真正可以説是眼花繚亂。但是經一些學者分析研究,予以歸類劃分,卻發現一些道道,頗有傳神繪景之味,能夠更好的理解茶葉、記憶茶名。大致茶葉的命名有以下七類:

1. 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六安瓜片,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珍眉、磚茶等等。

2. 以茶樹品種命名。如白毫等等。

3. 以茶葉產地命名。普洱茶、祁紅等等。

4. 以茶葉的採製時間命名。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等等。

5. 以動植物的名稱命名。龍井、水仙、佛手等等。

6. 以製茶工藝命名。炒青、烘青等等。

7. 以茶葉色澤命名。紅茶、綠茶等等。

有些茶名的由來還有着滿好聽的故事或傳説,例如:

“碧螺春”茶的由來

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產於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峯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採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採茶姑娘都嚷着:“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於是眾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為“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採摘時間較早,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炒制時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因此外形捲曲如螺,昔毫畢露,細嫩緊結,葉底如雀舌,水色淺,味醇而淡,香氣清高持久,回味雋永。

“鐵觀音”的由來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鐵觀音”盛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國內外享有殊譽。關於茶名“鐵觀音”的由來民間有兩種傳説:

一説: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飲茶成癖,嚐遍名山名茶。一次微服遊歷江南,進入福建,品嚐了一種茶,其味甘醇爽滑,有一種特殊的天然蘭花香氣,色澤禍淥,如鐵壓手,飲後讚譽此茶香美寒賽觀音。以後方知此人乃當今皇帝,於是遂命名“鐵觀音”,名氣大振。

二説:清乾隆年間,安溪鬆村頭鄉林民魏飲篤信神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獻於觀音菩薩像前。一天,魏飲進山,發現亂石隙中有一棵茶樹,在朝陽輝映下葉片閃閃發光。魏好奇而移植屋旁,精心栽培,春來枝茂葉繁,遂採擷嫩芽製茶。發現茶葉較其他茶葉為重,且暗淥似鐵,人們便順口稱它為“重如鐵”。重如鐵茶香氣濃郁特異。由於這種茶常被魏飲作供佛之用,故改稱為“鐵觀音”

TAG標籤:茶葉 碧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