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經最經典的話

茶經最經典的話

茶經最經典的話是:“茶,一味温潤。不獨温潤於口腔,亦温潤於心田。”這句話強調了茶能夠温潤人的口腔和心田,同時也表達出了茶的温柔、感性和獨特的魅力。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描述,更是對茶文化的深刻闡釋和讚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桐説茶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茶經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這句話是茶經第一章中非常有名的句子,包括當今很多的茶從業者都會時不時引用,但這段話並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用現在人的固有認知去思考,反而會覺得有所矛盾,讓我們來解析一下。

解析:這一句講的是茶葉的種植環境,什麼樣的土壤適合種植茶葉。上述的三種土壤,和我們一般情況下直譯理解都不太一樣;以爛石為例,它指山石經長期風化形成的山間土壤,這種土壤有兩個優點,第一點:它的排水性優秀;茶葉在生長期既喜歡水分滋養,同樣也害怕水分一直排不出去導致爛根。第二點:這類的風化土壤一般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腐殖質,是茶葉生長不可或缺的優質養分。其實礫壤也並不是我們所説的沙土,當然黃土更不是指黃土高原的那個黃土,這就是為什麼説直譯理解會產生歧義。

這一句話看着抽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理解。相信愛茶之人都知道武夷巖茶的正巖、半巖、洲茶和外山吧,就讓我們以它們之間土壤的區別來説明。

正巖產區:武夷景區茶園土壤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和頁巖組成,土壤下部為石英巖,中部為礫巖、紅砂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層次十分清晰。這個就相當於茶經裏所説的爛石。

半巖產區:九曲溪下游穿過武夷單斜山內部,將景區分為溪南和溪北(佔三分之二)兩個地區,地殼運動後的火山巖風化成了肥沃的土地,茶園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含量高。正如史料記載的“溪北地厚溪南次”,所以九曲溪以北是正巖產區,以南是半巖產區,與正巖類似的土壤中夾雜着半風化母巖及石礫,這樣的土壤,就相當於我們所説的礫壤,這種土質也不算差。(畢竟半巖的武夷巖茶也不便宜)

洲茶和外山:洲茶大多為武夷山三條溪流靠武夷巖兩岸的沖積土,這類的土壤也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對比真正的半巖和正巖山場氣息還是有一定差距。像外山大多為紅壤土、黃壤土,這類的土地大多沒有那麼疏鬆,排水性較差,營養物質相對而言也不足。介於二者之間用來代表黃土我認為是合適的。

如果這樣理解還有困難,我們不妨可以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武夷山核心產區的土壤好比“上者生爛石”,一般的低山茶產區的土壤好比“中者生礫壤”,平原茶區就可以用“黃土”來表示了。要説生長於這三種土壤茶葉的區別,個人認為最鮮明的特點應該是山場氣息,內含物質豐富和貧瘠的地方,生長出來的茶還是有區別的,這也是我倡導的“一款茶好看固然重要,但健康和好喝更重要”。

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是什麼意思

      需要有的知己,不用太多,兩三個就好。品茶的話,不用太多,一杯就足夠。

      三兩知己,一杯清茶。這句話應該取意於“兩三知己餘閒坐,細品茶禪一點清”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與兩三個知己好友一起閒坐在一起,細細的品味茶中真意。

      其關鍵意境在於,和好友一起閒坐品茶,清心靜坐,抿一口清茶,何其快哉。該句一説出自陸羽《茶經》,但有人人考證説《茶經》中本來是沒有這句話的,應該是後人假其名所作出的。但是目前並沒有權威説法。

0026茶之上者生爛石

古人認為好茶成長如人的成長,需要艱苦環境的磨練。蘇軾《病中夜讀朱博士詩》詩云“崎嶇爛石上,得此一寸芽”。茶之上者歷經爛石惡劣環境的磨練,才能產出好的茶葉。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

唐代茶聖陸羽的傳世之作《茶經》中有“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指在不同的地方生長的茶樹,產出的茶葉品質有高下之分。這句話望文生義可以解讀成:上等茶樹長在爛石頭上,中等茶樹長在夾雜石塊的土地上;下等茶樹則長在黃土地上。

氣候寒冷的地方茶樹無法生長,平原之地也不適宜種植茶葉。中國茶產地大多分佈在南方海拔不太高、温度適中的山地、丘陵地區。

去過茶園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到:茶園都分佈在山地、丘陵上,茶園一般也稱茶山。

這些山地、丘陵土地貧瘠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但山丘的沙質土排水好、礦物質含量高、微量元素豐富,反而有利於茶樹生長。

土壤是由巖石經各種風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演變成具有肥力的各種土壤。風、水以及重力慢慢把風化程度高的土壤帶到山丘低處。因此,山頂巖石風化程度最低,山腳巖石風化程度最高。

爛石指靠近山頂、海拔高的茶園由於巖石風化程度較低,土壤中碎石含量高。這些茶園肥沃度低,但是礦物質含量更高、排水更好,因此茶樹產量低但茶青質量最好。

櫟壤指在山坡上的茶園土壤砂粒多、粘性小,有機質和礦物質豐富,透水和透氣性良好。這些茶園沙質土壤上的茶樹根系發達,有利於茶樹生長。

現代科學把土壤分成黃土、紅土和黑土。黑土一般分佈在寒冷的東北地區,那裏氣候條件下茶樹無法生長。

南方的土壤大多為紅土和黃土。紅土粘性強且含水率高,不適合種植茶樹。黃土土質疏鬆、透水性好,適合茶樹生長,所以茶產區土壤均為黃土。

茶經中的“下者生黃土”應該是指種植山腳茶園黃土中基本沒有沙礫,雖然排水性好,但是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比山頂和山坡上的茶園含量低。

茶樹要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土地上,茶葉中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含量越高品質越好。從山頂到山腳的土壤中的沙石含量、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排水性都是從高到低遞減,因此從高到低不同海拔茶園產出的茶青品質也逐次降低。

再者,山頂茶園由於山頂雲霧繚繞、晝夜温差大,產出的茶青品質也更高。

因此,我將“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這句話理解成:同一山地、丘陵上,海拔越高的茶園出產的茶葉品質越好。

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什麼意思

出自茶聖陸羽《茶經》

直譯是:第一種叫法是“茶”,第二種叫法是“檟(jia)”,第三種叫法是“蔎(she)”,第四種叫法是“茗”,第五種叫法是“荈(chuan)”。

就是説,茶有五種叫法。

南方有喬木,北方有相思

1、“南方有佳木,君子當如喬”是出自於茶經的第一句話,意思是“南方有很多質量好的樹木,而你正如其中一個喬木一般,甚是出眾!”這是誇獎對方的一種比喻修辭手法!

2、南方有佳木,十年蔚成林 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雨過一蟬噪,飄蕭鬆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 路,歌吹是揚州.南方有佳木,十年蔚 成林.

3、在《愛人》上一篇非常愛情 裏面寫的南方有佳木,臨風自。 顧盼百媚生,嫣然欲銷魂。 花開無人折,含笑待恩承; 我心嚮往之,可否得雨露?

《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誰説的?

《茶經》作者為南宋陸羽,這句話出自該書,應該為作者本人的敍述。這句話的意思是 茶作為一種人們生活中的飲品,是從神農氏開始的,而到了魯國的周公才將其發揚光大,傳播開來。

茶經中“夫茶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器,全其功也。”的白話文意思是?

這兩句話出自《煎茶水記》。意思是:若在茶的原產地煮茶,沒有不好的,這是因水土合宜的原故。離開產地則水的功效減半,但若有佳妙之烹法與清潔的茶器,亦可保全十分的功效。

茶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句話是誰説的

茶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句話是陸羽説的。

1、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説: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德歸之於飲茶人的應具有儉樸之美德,不單純將飲茶看成僅僅是為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

2、所謂茶德,簡言之,是指飲茶人的道德要求。進一步而言,是將茶藝的外在表現形式上升為一種深層次、高品位的哲學思想範疇,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風尚。

3、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陸羽簡介:

1、陸羽(733年-804年),別名陸疾,字鴻漸、季疵,號競陵子、桑苧翁、東崗子,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有“茶山御史”之稱。

2、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對茶葉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760年,他從棲霞山麓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耗時著成《茶經》,使茶葉成為一門的學問,對世界茶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3、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道茶話水。品覺人生味,難言甘倒茶。 但久悟回,隱澀酸甜苦中魅。是什麼意思?

茶話(一)

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無論大隱於市,還是小隱於野,他們都要喝茶。趙州和尚教人佛法,皆曰吃茶去。茶不入禪,皆為俗事。禪不入心,皆為文字。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茶前應敬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喝茶當學盧仝,“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開門七件事,雅俗共嘗,品味人生。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現在只剩下摻茶倒水。所謂茶藝,本末倒置花拳繡腿,能泡出壺好茶嗎?曾進茶坊,因惜茶貴,而將茶喝白。過後肚裏翻江倒海,回家嘔吐。之後再不上茶樓,一懼茶價,二怕茶劣。不以真心待茶,永遠不入茶道。

男人喝普洱保健,女人普洱瘦身。老人喝普洱益壽,小孩喝普洱開胃。聽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説,普洱茶好就好在保持了原生態,而原生態是不能用科學去定義的。科學的精神,並非唯我獨尊,而是不斷超越。

茶話(二)

二十多年前,父親愛去茶鋪喝早茶,喝完茶回家天還沒有亮。我們愛下午去喝茶,雖然同在一個茶鋪,但始終不見面。有一天,記不清是什麼原因,天未亮我們就去喝茶。看見父親獨自坐在椅上,似醒非醒的正在喝茶。我非常後悔,忘記了父親會來在這裏喝早茶,只好硬着頭皮上前問早。那時孩子對大人,還是很敬畏。

十多年前,擴路拆了那家田園茶鋪。老茶客四分五散,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去喝過早茶,我們的純真年代也一去不返。之後,找到一家風景如畫的河邊茶鋪,一至喝到現在。其間,陸陸繼繼增加了一些女茶客(我們的妻子)和一些小茶客(我們的孩子)。見證我們成長的地方,除去家就是茶鋪。心靈從小到大在茶水中浸泡得平和,精神在長年累月的久坐中鬆懈。長久守着清淡生活,也會嚐出其中真味。

幾年前戒掉煙酒,更離不開茶。過後,漸漸放下愛茶之心,喝茶如水。記得有家茶樓名字取得真好,叫圓緣園。品茶,真正品的是自己和人生。茶之至道,解渴而已。茶之真味,是對別人真有所關心。或者無為,或者有為也不是為自己。

最近,我有個同學是雲南女婿,象傳教士一樣傳播普洱茶。喝過的人都説好,還教親人朋友喝。普洱對身心的洗滌,幾乎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值得一嘗。世道人心必要歸正,或許普洱可作一道具,希望如此。

茶話(三)

喝茶時,反覆聆聽描述主佛普度眾生的音樂,無限慈悲感人至深。心內無數聽眾,五體投地洗耳恭聽。音樂從無中來向無中去,貫穿自己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一首樂曲,包涵整個宇宙的信息。一聽不會忘記,再聽心內振奮,三聽無限感激,反覆聽會融進去。恭聽佛的心曲,人要如何珍惜!

沒有什麼比茶更能溶於水,沒有什麼比水更近於道。茶的靈魂入水,水的靈魂入心,心的靈魂入道。做好人行善事,與道沒有間隔。反之則如,茶苦水澀,茶藝無存。茶人渴望迴歸自然,永遠追求純真。茶人復舒茶葉的靈魂,茶葉喚醒茶人的心靈。一花一草一茶,皆可明心見性。如果人與茶沒有感應,所謂茶道只是笑話。茶道即人道,人若不立,茶不足道。

吃茶去,本是句日常用語,從趙州和尚嘴裏説出來,就成為著名話題。同樣是茶,因人而異。萬物為人而生,人只可善用,而不可褻瀆上天的禮物。茶是水中至善,為什麼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茶話(四)

水為茶母,壺為茶父。壺剛水柔,茶性畢露。喝別人泡的茶,總不如自己泡的親切,有如養子親子之別。古時貴為至尊,也會親自泡茶。茶道森嚴,好象為人父母力求盡善盡美。沒有深切的呵護,何來四溢的靈氣?

獨自在家飲茶,感悟在心,妙不可言。去朋友處對飲,相互坦然,話題綿綿。三人飲茶如三江匯合,濁水瞬間激變為清流,令知情者駭然。男女老少聚飲,古今中外一席話,三教九流一壺茶。茶藝是為了泡壺好茶,茶道是為了做個好人。不去喝永遠嘗不到好茶,不去做永遠成不了好人。天天喝茶可以改善自己的腸胃,日行一善可以改變自己的世界。如果喝茶無感,無異於喝水。

品陳年普洱,象杯鹿血,茶煙似畫,下喉如絲綢。人善待茶,茶也會善報人,更何況人善待人呢?先要救己,才能救人。救世必先救心,用水洗身,用茶清心。從古到今飲普洱的習慣,喝得唏哩呼嚕,悟到驚天動地。

茶話(五)

心神不寧,茶道無存。靜中驚天地,定裏換乾坤。茶本世間俗物,茶美而心愈靜。因茶而忘俗,因心而忘茶,因道而忘心。鏡能照面,茶能照心。茶能承載人賦與的精神,人能領悟茶本身的內涵。品茶,是人與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動。

佳茗似佳人,如何動其心?最硬的鑽石和最軟的甜言,瞬間能打動女人的心。茶心飄渺,趁熱而來,隨煙而去。以捕茶之心捕自心,盡得茶道奧妙。心觀世間,如夢如幻如露如電,何況一杯茶呢?一杯茶摻來倒去,還是一杯茶。放下千思萬慮,才是茶道功夫。學茶道的目地,不在茶而在道。上渡船的目地,不在渡船而在彼岸。

普洱醒酒第一,消食立竿見影。如今吃進肚裏的東西存在嚴重隱患,如果有緣得喝普洱可解。中秋家宴後,泡壺又紅又濃又純的普洱,欣賞又明又圓又大的月亮。

茶話(六)

一杯茶已經深不可測,一個人更是難以捉摸。一個人喝一杯茶,一定會有所得。茶杯輕握在手,茶水入肚完全能消受,真實的擁有。生命太濃如酒,難以控制。生命太淡如水,了無生趣。不濃不淡,品茗論道學神仙。

酒連喝數杯會醉得一塌糊塗,茶連飲數杯如醍醐灌頂。腸胃會影響思維,欲靜思慮先淨腸胃。茶道並非越精緻越好,也許粗茶淡飯境界更高。如果不能直指人心,茶道只是世間小道,不過娛人悦己而已。三教九流推崇茶道,絕非僅限於此。人若專心於茶,茶也不會負人。

天下沒有兩塊滋味完全相同的普洱,世上沒有兩顆一模一樣的人心。瞬息萬變的心去品千變萬化的普洱茶,妙不可言啊!三杯普洱下肚,沒有不説好的。淨化腸胃的有普洱茶,淨化心靈的有什麼呢?

茶話(七)

所謂茶道,借茶言道。道生天地,天地生茶,茶中有道。水對於生命已經是恩贈,茶更是奢侈。我們只是無休止的向自然索取,而又回報給了上天什麼呢?得喝好茶是福氣,證明心還有感覺。惜緣吧,不僅僅是茶。

眼裏無茶,心中有道。高僧連佛經也能放下,何況是茶。凡藝無止境,凡道不可測。<<茶經>>上説茶也有弊病,再好的東西也要理智對待。先有牛飲,後有細品。知人知茶,恰到好處而止。茶本清淡,心本清靜,用人性泡出茶性。茶道,一分在茶,九分在人。天生萬物以養人,人若因喝茶而感恩上天,茶之功德。人類絕不會因為只知索取不知回報,而成為萬物之靈。茶喝到嘴裏是恩贈,喝到心裏是感恩。

各地都有好茶,只是好茶難求。茶水天天在體內循環,茶不可不察啊!茶應該是物美價廉的日用品,而不是大海撈針的奢侈品,畢竟民以食為天。快餐是垃圾食品,花功夫慢飲茶,也是一種迴歸傳統吧。

茶話(八)

茶是水的藝術,遵循傳統,應為茶之正道。以茶入禪,應為茶之至道。茶之緣深且廣,入世出世只在張口閉口之間。所謂茶話,喝茶聊天,十分自然。酒會過後一片空白,茶會過後猶在品味。惜茶惜人惜緣,也許此次相聚過後,可能永遠不會再見。

有的茶喝到嘴裏,有的茶喝到肚裏,有的茶喝到骨子裏。清中思靜寂,香中思變化。品茶,對嘴而言難,對心而言易。其實哪裏是在靜心品茶,分明是在反觀自身。人生百年好象茶煙起滅,有人留下一縷清香,有人隨風飄散。清幽如茶,轉眼即逝,何況繁似華花。心歎世間無常,小住幾日,唯有離去。

離茶而無道,非茶道也。心困於壺壺杯杯茶茶水水,永遠不會破茶而得道。茶使心靜如水,守住死寂不異於疲於奔命。難啊難啊,霧中不見物,迷中不見道。手裏端杯茶,就能破迷嗎?

茶話(九)

茶水壺,三位一體。放茶如放鹽,斟酌再三。水温如觀火,一瞬即逝。老壺如老校,倍增茶香。和諧如茶,執行如水,地方如壺。如果是好壺,白水也可泡出茶香,真能無為而治。如果劣跡斑斑,只會糟蹋好茶,浪費好水。

平時喝得神清氣爽,水舞足蹈的茶,一次聚飲時,只有苦澀的水味。泡茶的人坐立不安,出茶的人焦眉愁眼,品茶的人沉默寡言。換了無數種茶,也都無一絲茶香。眼看天黑,主人不得不請出百年老壺。結果,依然顏面掃盡。沒等吃飯人散去大半,吃完飯又去一位非常嚴謹的朋友家嘗茶。存茶的書房發出淡淡的茶香,茶具都非常精美,平時他是看着秒錶泡茶。這次,同樣一敗塗地。難道,竟然真是水出了問題?幾天前,我們還在自誇,家鄉山清水秀,自來水也可泡茶。進入冬天枯水季,淺淺的流水僅供利益集團飲用,老百姓只能喝污染嚴重的地下水。水能鑑茶,茶能驗水。最根本的水都污染了,還空談什麼提高生活質量呢?再也不敢説,家鄉不象別的城市那樣塵沙飛揚了。

普洱熟茶,色重於味,七八分老茶的形,二三分老茶的魂。普洱生茶,味重於色,野性十足,天生麗質。加以歲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陳年普洱,已經造化出一個世界,喝進肚裏留在心中。茶香象煙花綻放,瞬間感動,終身難忘。

茶話(十)

身心柔靜,品茶從入口到下腹的千般滋味,已然忘我。對茶的色香味,重視而不注重。道在人心,一不在口腹。身動而後心動,潤物細無聲。茶集美善一身,一肚衷腸訴於有緣人。沒有為她生命的綻放與逝去,而感動流淚,就沒有明白茶的內涵之於人的意義。

白瓷好象掐住茶的脖子,只看見茶的一張臉。青瓷觀茶,從頭到腳一覽無遺,亭亭玉立。白瓷大行,青瓷絕跡,優雅無存。玻璃杯泡茶,更是徹底庸俗。機器代替身體,電腦代替人腦,最後只剩下的眼睛。茶一點一點的澆灌我們枯萎的生命,她是神農的靈草,觀音菩薩的聖水。日本茶道起點不高,一直在滑翔。而我們從山峯跌到山谷,摔得粉身碎骨。兩者的過去和現在,都無法相比。復興民族迴歸傳統,非一人之力,只是晝思夜想而已。

上帝曾畫彩虹之約,普洱是上天告訴人們,傳統就是好的信物。她樸實無華越陳越香,一旦溶入水中就會釋放出驚人的魅力。金壁輝煌的的過去早已轟然倒塌,誰在創建更加絢麗的未來呢?歷史豐碑銘刻的只會是他們,而絕不會是他們。結局未到,善惡已明。

茶話(十一)

美難求易失,聚集精氣神泡出茶的色香味,一氣呵成。茶道,一個動作不多,一個動作不少。茶美,源於細微的積累。泡好茶修好心,人若成仙茶亦靈。茶如此利我們,我們如何利茶?敬天愛地,天人合一。

一天喝下無數杯茶,指尖聞到茶香,感覺好象醉了。記不清從哪年起,心就不再休息。一次一次超越自己,極限只是下一次突破的起點。生活好象一成不變,心在經歷千錘百煉。身體的細胞,好象變成一顆顆灼熱的沙粒。知道乾坤倒運,看着中華被人戲,如何讓自己保持平衡?泡壺茶喝,身心受益,轉憂為喜。化茶有形於無形,煉成濟世救心良藥。

一次右手不便,左手泡茶,喝起沒有平時爽滑。用心泡茶,千變萬化。茶美絕不僅僅因為水温,茶人注入了自己的精神。好茶當然有靈性,更重要的是經過萬物之靈的手塑造出靈魂。越是讚美造物主的偉大,越是深知人類的神奇。

茶話(十二)

茶不濃不淡最好,濃到不苦淡到不簿也行。同樣的茶,十個人會泡出十種味。雖然只是些微差別,但那正是不同風格。茶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最大特點是變化。茶之奇妙,在於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捕捉茶最佳變化的過程中,心在不知不覺的恢復本能,這就是茶道的奧祕。凡有利於心,皆可謂之道。喝自然的茶,明自己的心。

心靜身安,圍坐在小桌前煮茶喝。茶忍受煎熬昇華成湯,最徹底的奉獻成就最高的價值。茶不煮如鋼不煉,怎能與醍醐甘露抗衡呢?古法之妙,用過方知。你一句讚語,我一份感激,都是茶的至高榮譽。深感天地之造化,茶之美妙,漸漸入道。如果喝茶無感無思無悟,那麼就是在喝水。敬萬物如生命,才不愧為萬物之靈。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智慧越大越徹知萬物。反覆琢磨,印證一二句茶經。不明昔時茶,不知今日人,茶道難續。茶貴人賤,離道甚遠。

杯中的茶水,是茶人的一份心意。茶美境美不如人美,人美在形更在心。借茶傳心以花示意,自然已具萬美,只需善用而已。茶洗去塵污,使心思純樸。茶道不厭其煩,以堅茶人之心,過後知大道至簡。喝茶只是喝茶,真功夫在茶外,在心內。

茶話(十三)

生日家宴,煮普洱當熱飲,冬天吃得腳心發熱。過後,吃蛋糕配紅茶,異常香甜。茶入家宴,其樂融融。茶為國飲,天下太平。茶至儉至善,平和而具深藴,最使人潛移默化。茶水入肚,茶性入心,久飲肌骨輕通仙靈。茶聖陸羽,雖無孔子之大,也如孔子之精。茶人慾復茶道,喝茶不濟煮茶去。

茶泡出來是水,煮出來是湯。茶與食相通,泡茶與煮茶就象泡麪與煮麪,完全是兩個概念。煮茶喝過後再喝泡茶,寡然無味猶如吃夾生飯。精美的紫砂壺,腰斬了正宗的煮茶道。我們可以給寵物洗澡穿衣,為什麼就不能為自已花點功夫煮煮茶喝呢?真正的品味生活,也許並不取決於金錢,而在情趣。如果生命沒有樂趣,那麼造物主就不是慈悲而是殘忍。茶不是使滿足的快樂,而是發自內心的愉悦。

蓋碗花茶端在手,如與小家碧玉相廝守,別無所求。鐵觀音好象大家閨秀,點點滴滴,盡露風流。老子説,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茶香可求,心清不可求。香不香在茶,清不清在心。把追求茶香的功夫,花在向內清心上,已在茶道中。

茶話(十四)

茶有滋味,有香味,有韻味。徹底釋放茶的底藴,唯有煮茶。何時興煮茶,何時茶道興。泡茶如山坡,煮茶如山峯。茶之至高感人至深,彷彿品出幾世輪迴。無不盛讚茶煮出來的韻味,好象醍醐甘露,心被徹底征服。好茶加上好法,才能留住人和心。

煮陳年藏茶,清亮如泉,甘甜似糖,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純淨聖潔。之前泡過更好的藏茶喝,因為沒有泡出底藴而被忽略。真愛茶就煮茶吧,其實喝茶是跟茶訣別啊!看着桌上的插花,雖然美麗也很殘忍。失去身體的花容不忍多看,心靜感應萬物都是生命。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越謙卑,才越偉大。只有我們擺正位置,才能真正成為萬物之靈。

茶可試水,試人,試心。聽説三千年的老茶樹,喝一口就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確實太珍稀,不該再用來滿足口腹之慾。三千年茶樹值得敬畏,五千年曆史更應該尊重。沒有兩棵相同的茶樹,沒有兩片相同們茶葉。用心品茶,領悟自然造化之道。

茶話(十五)

聽人介紹,去佛家茶藝館喝茶。選址險絕,擺設怪異,茶水苦澀。慕名而去,落荒而逃。真空不是無,清靜不是冷。茶水壺人景物,樣樣俱佳組成坤卦。陸羽説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站在茶廠堆積如山的茶前,寒氣襲人手腳皆冷。

普洱可洗心,藏茶可傳神。茶與人合一多麼舒暢,人與道合一何其逍遙。品遍天下名茶而不化,困於口腹不得解脱,不如一氣貫通。茶商淡泊而精明,善待茶與人,廣傳茶之盛德。敬茶敬人敬心,茶是心靈的宗教。茶友之緣,清淡而悠遠。該談古論今歸於身心,一席話了幾世願。過去越來越明瞭,未來越來越清晰。茶之味要用火煮,茶之藴要用心悟。好茶不如好法,至法在心可以無茶。

第一碗茶敬佛,其餘施於眾人,最後一碗歸己。茶一接到手,猶如揭開新娘蓋頭。如果女人象茶,男人快活似神仙。夫妻恩愛,愛可一時,恩可一世。相互牽手,彼此交心,情只為你濃。濃極而苦,再美也不能失去理智。幸福必須經歷無數,彷彿茶之清氣絕不可污。

茶話(十六)

寺廟的老茶,不僅陳化還純化,甚至神化。環境能改變人,不能改變茶嗎?花兒不經佛手,又怎麼會傳道呢?看得見的拈花微笑,看不見的佛恩浩蕩。人不悟道,只會倒茶不會茶道。茶喝白了也就無味,道説白了也就無趣。不喝茶而知茶意,不聞道而悟其心,天地都會笑。

心靜如水,哪還在乎喝不喝茶。身在紅塵,茶的確是最佳道具。什麼是茶之本意,上天為什麼會造化出茶呢?花為悦目,茶為清心。茶藝不離鮮花,集美善於一身。斗室雖小,聚天地之精英,賞之不完品之不盡。心越細微,天地越廣闊。天女散花,天神施茶,心被感化。任何能使心與神相通的,都是聖物。心開神在,一朵花一杯茶,可能成為千古佳話。穿過花的眼,透過茶的心,悟到人的真。

放不下茶的心,打不開茶道的門。放下到不能再放下即為得,簡化到不能再簡化就是道。重複表面相同的飲茶,感悟每次不一樣的變化。用完整的心,去品茶的整個過程。裊裊茶煙遮擋不住天人奧祕,功夫深自然成。

茶話(十七)

雞為葷湯,茶為素湯。雞湯補身,茶湯補心。營養過剩,道德無存。可少吃雞,宜多喝茶。心已象火焰山,哪來那麼多齊天大聖能借來芭蕉扇。不如學愚公,一杯一杯喝茶,或許最終能把心火熄滅。茶葉只是茶葉,包含無窮無盡內涵的恰恰是深究茶的心。

心是一念,與茶合一至為善。若再放下茶,心空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由心生,喝茶可以暫時放下紅塵,使心得以休整。誰也不願先放鬆手裏拔河的繩,心就一直緊繃。抓緊繩最終會得到什麼呢?鬆開繩最終會失去什麼呢?得失都只是一根繩。再笨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再聰明的人有時也會作繭自縛。眼裏的廣闊不是因為天上的幾朵雲,心中的空靈不是因為水中的幾片茶。分辨色香味的是眼鼻舌,沒有分別的是心,喝茶如喝水。

室外架爐煮茶,天地也不大,茶壺也不小。心中天地如壺,眼裏壺象天地。大也可小,小也可大,隨意變化。一茶一水一壺,一人一景一物,都是同一來源。茶香水甜壺古,人靈景幽物雅。環環相連,一塵不染,可心洗心。明造化之理,享真正自由。茶中不變的,那就是道了。

茶話(十八)

心象水明澈,思如茶精微。春暖花開茶香更濃,趁熱連飲數碗。身與水溶,心與道合,沉浸茶境。生命如泉湧動,身體不由舒展,嘴裏不禁呼笑。久思理也會迷,長飲茶也會醉。天下沒有最好的茶,只有最愛喝的茶。

據説以前有人喝茶喝得傾家蕩產,雖然極端,卻也唯美。茶的精華溶留於水中,人的價值體現在哪裏?人不利人,哪來價值?理解別人,錯在自己;原諒別人,解脱自己;幫助別人,成全自己;照亮別人,修正自己。別人如鏡,照明我心。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個美好關係,一切理想都是空談。女兒主動叫我煮茶喝,先敬母親一碗,露出難得一見的輕鬆笑臉。吃過團年飯,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喝茶,親情比茶濃。

好茶如好言,樸實無華,韻味悠遠。健康的飲食和健全的文化,為人所必需。常見曝光飲食之毒,難聞披露文化之害。杆子使人彎腰,筆桿子使人匍伏。正用為大善,邪用為大惡。茶入肚可以解毒,入心使人清醒。茶之禮先人後己,茶之義清濁自知。酒象糾糾武夫,茶如謙謙君子。

茶話(十九)

茶藝茶道都是由心而發,只是藝有形而道無形。茶藝可以安身,茶道可以安心。與其繁瑣不如簡練,與其勉強不如自然,與其濃粧不如素面。沒有形神合一,千萬不要上台表演。茶水的流動可以表演,心靈的變化怎樣體現。茶道在人,人道在心,心道在己。

春茶美如春花,最美麗也最易失。藏着記憶走過四季,待到明春再品春茶。在大河邊喝茶,河水枯乾見底,河底如人腳底。一隻白鷺呆呆的站在淤泥裏,它們的到來曾經以為重歸自然,現在看來只是迴光返照。河水氾濫還可以逃離,沒有河水了,逃都逃不掉了。喝水都沒有了,更別説喝茶。無窮的,使我們失去了有限的資源。的盡頭不是幸福,而是毀滅。珍惜茶,更應珍惜水。不要注重末節,更不要忽視根本。

私心深入骨髓,事事皆與願違。天道為公,大地無私,自私自利只能生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日本茶道的和敬非常好,清寂裏面有問題,並沒有得到真傳。摻茶倒水脱離不開生活環境,參憚悟道也脱離不開自身根基。道象水一樣無窮盡,人象杯一樣有極限。悟到道的無限,其實只是達到自身的極限而已。茶的精神是徹底奉獻,飲茶也要與人分享。所謂修養,就是為別人着想。

茶話(二十)

花美在自然的色,茶美在自然的味。欣賞自然,如同讚美母親,一體相連。夜晚,萬家燈火,人們都在屋裏看電視。我坐在朋友家的露台上,喝茶聊天,仰望月亮的笑臉,星星的璀璨。一陣陣清風送來涼爽,也使烏雲捲走了天上的美景。在城市,自然的名字叫奢侈。

炎炎夏日,一壺涼茶好象裝入體內的空調。天越來越熱,地越來越幹,人越來越急,一杯茶能解決什麼問題?涼茶一杯接一杯的豪飲,人越來越清醒。人為的災難,只有自然的恩賜才能挽救。江河比錢財更加寶貴,茶葉比時裝更有品味。人心千變萬化,茶心始終如一。喝着至真的茶,捫心自問,自己假不假?茶是大自然最樸素的藝術品,只要還有一點真心,人都會有感應。茶是試真心的聖水,多多的喝吧!

身體象碳,精神象灰,茶不能使人起死回生。一杯茶似一口井,水源在心。張開嘴茶水才會流進體內,打開心茶性才能滲入靈魂。生命完全開放與自然徹底交流,茶把好的洗淨,壞的沖走。小小的一杯茶,能夠運行大大的一個良性循環。不要小看了茶,更不要小看了自己。

如何理解“苦茶,久食羽化”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哪部文獻?

意思是:長期性喝苦茶可以羽化成仙,全是方士用於欺詐眾人的不正確觀點。蒙版源於古時候陰陽學,古代修道士修練到完美,跳出來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謂羽化成仙,飄舞乎如遺世而,稱羽化成仙。方術之士。古代自稱能訪仙煉藥而求長生不死的人。信念讖緯理論,善於為周天子拜祭神鬼,煉藥延年,也稱法力之人。在周王朝被賞賜同名的官銜,兼任刑獄。

周王朝官稱。掌皇城四方采地的獄訟。特指從業醫、卜、星、相類崗位的人。這兒的方士顯而易見就是指第一個字義。《茶經》是國內乃至全球現有最開始、最詳細、最全方位介紹茶的第一部學術論文,被稱作茶百科辭典,唐朝陸羽着作。該書是關於茶葉生產製造的歷史時間、流源、現況、生產技術及其喝茶手藝、茶藝基本原理的綜合型著作,是性的茶學專業學術論文,精闢的農學專業作品,論述茶道文化的書。

將一般茶事升為為一種美好的文化藝術藝術,促進了中國茶道的發展趨勢。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使” 。是唐朝知名的茶學者,被稱作“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專注於茶藝,以著全球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世界。

他也很擅於作詩,但其詩詞作品現階段世界上留存的並不是很多。他對茶有濃烈的興趣愛好長期性執行調查分析,瞭解油茶樹種植、繁育和生產加工技術性,並善於品銘。唐代上元節初期(公年760年),陸羽歸隱江南地區全國各地,撰《茶經》三卷,變成全世界第一部茶著。《全唐文》中撰乘載《陸羽個人傳記》。曾撰寫過《謔談》三卷。他打開了一個茶的時期,為全球茶葉發展趨勢提出了巨大貢獻。

TAG標籤:茶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