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日本茶道文化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文化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期一会”(ichigo ichie),意为“一时一会”、“一刻一遇”,强调每个人和每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充分珍惜和把握。在茶道中,每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也就是每个人和每个时刻都应该被视为珍宝。

茶道大师千利休曾经说过:“一期一会,一会不再来。人生如梦,一切往事,都已如烟。把握现在,珍惜所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思想强调的是人生的短暂和宝贵,要珍惜当下的一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这个思想在茶道中的体现是,在每个茶会上,主持人要以最好的状态展示独特的茶道精神,同时为来宾提供最好的服务和体验,使每个来宾都能享受到难得的一杯茶,一期一会的美好时刻。

总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一期一会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是对人生有价值和珍视时间的精神典范。它不仅仅是茶道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珍贵的生活态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道中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一期一会的释义:

1、在茶道里,指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这样的心境中也包含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无常观。

2、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在一定的期限内对某事、物(人)只有一次相遇、遇见的机会。通常此“一定期限”特指某人一生的时间,也就通常解释为一辈子只有一次的际遇。另外一期一会是既定因缘导致,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演绎数期数会,特定一期(时间)针对特定一会(事件的发生),一期一会包含在数期数会之中。

3、与你相会的这一刻不会再一次来临。因此这一刻最为珍贵,应该尽自己的潜力,在这仅有一次的机会里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再见的机会。意为,人生不但短暂,而且只有一回。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

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扩展资料:

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一期一会(日语Ichi-go-ichi-e)意思是“在有生之年的唯一机缘(Theonlychanceinone'slife)”或“一生中唯一,初次和最后一次的会晤(Theonly-thefirstandthelast-meetinginlife)”茶道大师山上宗二(YamagamiSoji)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及“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茶聚”。

其意思在鼓励人珍惜与友人之间这份难得缘分,以唯一和最后一次的茶典的心情,主人把整个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完美.因为主人和客人可能没有律。因此,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每分每秒和每回相遇的缘份。此语最初出自《山上宗二记》一书之中,后又为幕府末期、维新时期的大将井伊直弼所引用。他在《茶汤一会集》之书的前言中这样写到,“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期一会 (日语词语)

茶道里的"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盘。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的心法

在日本,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谚语叫“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源自日本“茶圣”千利休。

千利休曾亲自记录下茶道的心得,他启发说“与你这样相会的时间,今后不可能完全一样地再次重现了,只有这一次。因此,要把这一瞬间当作最值得珍惜的时刻,并力所能及地以最极致的待客态度来应对”。(原文:あなたとこうして出会っているこの时间は、二度と巡っては来ないたった一度きりのものです。だから、この一瞬を大切に思い、今出来る最高のおもてなしをしましょう)。

这段话,用普通百姓的语言来解说,瞬间表示很短的时间,表示一种机缘。人生由许多的“瞬间”组成,但每一个瞬间有着不同的内涵,不珍惜每一个瞬间,也就意味着并非完全珍惜人生中各种机缘。我们往往从时间的长短来理解“一瞬间”,因而不以为然。虽然人与人之间仍有许多相逢机会,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万一再也见不到了”这样的认识。

当然,这样的解释毕竟有些偏了。但是,没有关系,权当一个开头吧。

千利休有一个弟子叫山上宗二,他在所撰写的《山上宗二记》中提出了“茶道十要”,并把“一期に一度の会”(一期一会)列入其中。这就是“一期一会”一语的直接来源。

原文的“一期に一度の会”,直译意为“一期之中唯一的一次机缘”。其中,“一期”是禅宗佛语,在佛教的理论中,人从生下来到死为“一期”。而俗世之中不懂轮回,只知当世,不知来世,所以只懂“一生”的概念,而不知“一期”的概念。(当然,这是佛教观点,切不可与现世的事物混为一谈,免得走火入魔)。

由于佛教讲究生死轮回,因而生生死死终无尽头,所以人活在世上只算是生死轮回中的一站,所以称之为“一期”。事实上,对于漫漫宇宙而言,人活百年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一瞬而已。任何长与短的比较都是相对的。因此,珍惜一刻光阴与珍惜一生其本质是一样的。而“一会”的意思并不单指能相聚一起的一次机缘,而是另有一层含义,原指集大成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佛教的法要精练于一点。犹如莲花将全部的精华集中于花蕾而含苞待放,此刻只需有一点阳光的触发,就可借以完成美丽的蜕变。也就是说,人生的“一期”之中处处是机缘,精神升华只需一瞬间。我们总认为精神升华的等待时间需要很长,机会难 得。事实上并非机会难得,只是个人的觉悟未到。

后来,“一期一会”这句话渐渐成为学习日本茶道的心诀之一,但意思上有了一些变化。由于日本的茶道直接传承于日本禅宗,而日本茶道的宗旨在于修养心性,讲究“在以茶会友之际,主客双方均要把自己置身于‘一生之中只有这一次’那样的精神境界,庄重谨慎。由此,主客双方彼此坦诚相见,珍惜当下,惟恐机缘之不再”。可见,茶道强调的“只有这一次”仍留有禅宗的一部分影子。

如何理解“只有这一次”呢?事实上,每次举办茶会时,主人和客人的组成不同,时间也不同,茶叶的品味也不同,泡茶的水也不同,更关键的在于每次的心境也不同。所以,每一次的茶会都是全新的,也是唯一的,因此才需要怀有珍惜之情。由珍惜才有坦诚。日本茶道的修身养性,关键就在于此。事实上,世界确实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

以上是直接按照佛教禅宗和茶道的本意解释,恐怕不懂佛教和茶道的人听了不知所云。没有关系,我们通过其它的途径来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西方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由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古代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在于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无法始终保持同一性而不改变。也就是说,在两个不同的瞬间,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同一事物”其实已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前后并不是真正的同一事物了。

河流在不断的流动之中,在某一个瞬间所看到的流过河流的河水,并非与之后某一瞬间流过的河水完全相同(河流的表面、中部及底部的水流流速不一样)。河水不同了,河流也就不是同一条了。何况,河床事实上也在作轻微的变化,河中的漂流物也在变化,河流的背景也在变化,时间也在流逝。时过境迁,相当于原先的河流被移走了,又换了一条新的河流。所以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具体的河流尚且如此,那么对时间的“河流”而言,更是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时间“河流”了。千利休说品茶的时间“只有这一次”的意思就是如此。

但茶道的禅机其深意还不局限于此。“一期一会”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假如把饮茶的时间当成是短暂的“一期”,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人走茶凉”和“时过境迁”了。人心的缺陷在于老是挂念于自己过去的成功,或者悔恨于过于的失败,或者不满于过去的平庸,或者执着于过去的恶行。也就是说,总是放不下在过去所发生过的一切。然而,逝去的不再来,老是记住过去的事情,在过去的回忆和追悔中渡过一生,是一件与事无补且又浪费时间的事情。何不把渡过的每一段时光都当作又一次重生呢?事实上,又有谁去追悔上辈子的事情?原因在于对于是否有上辈子是没有记忆的,而人之所以自找麻烦在于无法抛弃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斩不断过去的记忆,因而无法在精神上得以重生。

如果还不能理解,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人体,每隔一段时间,身体的器官细胞都会重新更换一遍。那么,我们如何认定这是否与原先是同一个人呢?也就说,当“同一个人”全部更换了所有的细胞后,那么这个人是否会成为了另一个人?

或者说,当一个人移植了别人的器官后,那么我们怎么认定这个人,也就是说这人究竟是谁呢?

因此,无论是“一生”也好,“一期”也好,都是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当时间逝去后,原来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活在当下,把当下活明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才是唯一的。

如果不懂得当下,就不会懂得未来,也更不会明白生死。毕竟人生的本质、历史的本质就是一个个的“当下”串联起来的。由于一个个的当下是不同的,所以珍惜当下尤其重要。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一期一会”的意思了。

也就是说,“一期一会”的真正意义,犹如中国俗语所说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样,在大千世界之中,机缘只能相遇但无法事先设定。彼此能相聚就是一个奇迹,就是一个精彩,就应当值得珍惜。这就是说,所谓幸福或不幸全在于看待机缘的心境。

我有时在想,人类的不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这就是人生所拥有的时间太长了,因此才会不珍惜眼前的人生阶段。假定明天就要死了,那么有谁还会不去珍惜眼前的时光?这种认识对于摆脱个人的烦恼也有帮助。

对“一期一会”的解读,我顿时领悟了另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前总是不能理解,拿屠刀的人怎么能立地成佛呢?透过“一期一会”的玄机,可以对其引伸出另一种解读。当一个紧握屠刀的人,心中充满恶念,自然不可能化恶为善。但是,恶与善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只隔着一层很薄的窗纸,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跨出这一步了。也就是说,“过去”犹如前世,“当下”犹如今生,放下屠刀的一瞬,犹如重生,跨出向善的关键一步。

茶道里的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茶道里的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一期一会”的思想是十五世纪末茶道大师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首次提出的,后经江户时代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其著作《茶汤一会集》中引用,作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广泛流传。文中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井伊直弼认为,人在每时每刻的心境都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和同样的人在一起,用同样的茶具喝同样的茶,内心的感受会随心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饮茶的时候,主人要热情相待,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要用心体会主人的细微用心,以诚相交,珍惜彼此相会的每一个瞬间。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在茶道的仪式里,“一期一会”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使品茶者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品茶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磐。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一会”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粹,其中贯穿着禅宗的思想。日本的茶文化是7世纪初由中国传入的,当时日本僧侣去中国学习佛教,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回了日本。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由此可见,日本的茶文化自始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日本茶人而言,茶道也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中有禅理,禅理在品茶中能感受到。所以,日本的茶道思想其实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正如16世纪末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从更深的层面而言,实则反映了日本人力图从茶道仪式中寻求一种心神上的安逸,以净化心灵,培养冷峻、恬淡、闲寂的性情。

  “一期一会”也包含了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无法重来,生命不可复制,因此应该倍加珍惜,人生无常,所以应该活在当下。“一期一会”的理念沿至当下,其意义已演变为“珍惜”。茫茫人海,大千世界,能彼此相聚在一起就是缘分,品茗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将是最美的记忆。 ;

"一期一会"的涵义、有谁知道?

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

与你相会的这一刻不会再一次来临。因此这一刻最为珍贵,应该尽自己的潜力,在这仅有一次的机会里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再见的机会。意为,人生不但短暂,而且只有一回。

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1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起源于茶道,一期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人的一生”;一会是佛教中的一次法事,字面意思大致是“人的一生仅有一次的相会”。

  学茶道两年半,既然“一期一会”源起于茶,我就通过自己熟悉的抹茶道来写写我所理解的“一期一会”。

  一 、缘起

  第一次进茶室,是两年多前夏天,M小姐于我家中小住三月,彼时她学茶已逾一年。她习的是日本茶道中里千家(Urasenke)一流,汤沫以细腻浓郁为上乘。将茶递予我时,顺时针将茶碗转九十度。后来才知道,茶道中茶具分“前”与“后”,无论主客,但凡将手中之物递出,且记以前方示人,表以尊重。

  M辗转入她老师的老师家学茶,拉我前往。

  七月末是炎夏,夏气十分清和。第一次见田内老师,她戴厚镜片,穿天水碧色无地(iromuji)和服,是全美享誉盛名的里千家茶师。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铄,提釜打水亲力亲为。

  她将家中一间辟为茶室,室外建一茶庭,庭中高木参天,木旁为一角亭,由角亭入茶室,中途道路为石砌。石道侧是一石筑洗手钵。每逢正式茶会,茶客初候于亭,后经石道入室赴会。步入茶室前,需在洗手钵前洗手漱口,以达清净身心之目的。

  除茶外, 田内老师好茶花,至盛时于庭遍植各式茶花九十六种。庭之南,两株吉野樱并不醒目。然每到三月暖日当暄,漫天飞英蕤于昊苍,是一番至盛的景致。

  茶道起源中国,毋庸置疑。至盛,又以宋时杭州径山寺“径山茶宴”为最。

  径山茶宴是个怎样情景?

  僧侣围坐,谈经论佛。大慧宗所建明月堂外千寻翠岭,白柳横坡。茶宴十分郑重,僧侣围坐处有司客按盏奉茶,主持僧人依次注水调茶,后宾主互致意,各自举盏,浅呷半口后缀饮品茗,发出簌簌声响,此动作接连四次,称为“行茶”。茶礼毕,僧侣士林可谈茶,论事,诵经,赋句。此茶宴庄明严谨,冲泡,递接,致意,品饮皆有其既定礼数,茶具亦尽其精致。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僧兰溪道隆门下弟子南浦昭明入宋求法,辗转入径山寺山居五年。咸亨三年(1267),昭明归国,带回宋朝“点茶法”,茶台子,茶典七部与扬名天下的“径山茶宴”。由昭明肇始,禅院茶礼完整传入日本。时隔300年,千利休铺叙新,提出“和,敬,清,寂”之思想,终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二、一碗薄茶

  “一期一会”最先的意思,“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学茶两年多,记得最清楚一次是山崎麻里做薄茶给我。

  麻里和我一样,在田内老师这学茶,是传统的日本居家主妇,温柔贤惠,做好吃的点心,会缝纫,会各式手作。她是四岁女孩的母亲,近四十,乍看二五出头,一张巴掌大鹅蛋脸,水杏眼,长相上占尽便宜。其实是十分温软小心的女人,这从她做茶方式可以看出来。

  三月的茶室,地炉上方空悬一方钓釜。那时举行的是山崎麻里的告别茶会。她要回日本了,短期都不再回来。算起来,我和她认识不足一年。

  钓釜是烧水用的炉具,釜小而偏长,两侧衔铜环,环连钩,钩上系有长链,长链自天花板上悬垂而下,将铜釜悬于四方的地炉之上。茶道中讲究时令,夏日风炉,冬日地炉,风炉与地炉又依据月份变化而不同。最奇特是一年中三月,只用钓釜。由钓釜中取水极考验茶人功力。最好的时候,执杓舀水,釜身晃而不乱,满满是古朴春趣。

  麻里的告别茶会分三部分,初始是炭(给地炉里加炭),而后浓茶,最后薄茶。我做的是浓茶仪式,薄茶由小林宗和完成。她习茶最久,算来大概十七年。名字中,小林是姓,宗和是茶名(学完全部茶仪式,老师会替学生向里千家总部申请茶名,加一“宗”字。拿到茶名并不意味学成,只是招式会了,达到火候,往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彼时茶客围炉,室中水为二沸,白檀香低回绵长。去年是暖春,白梨和樱都开得早。炉中炭火噼啪,大概是炭烤得茶室过份的暖,有客将东角移门开了一隙。这一开,东风随春色入,明亮的光在凉的席上照出小方阴晴。枝上春鸟时鸣,使我想到与她初相识的那个三月,一个下中雨的早晨,茶课上只有我,她与田内老师三人。

  是一节极平常的茶课,因为下雨,室中冷光翳翳,山崎麻里要做一碗薄茶给我。

  记得是在一片压抑的昏色中,她端入茶碗,开始薄茶仪式。

  虽是雨天,她仍穿了身樱色小纹和服,没化妆,只在唇上擦了薄薄粉釉。远远看,偏丽得惊人。

  那一天,她选了与和服颜色相近的粉五瓣樱花碗,碗中搁着茶巾,巾前茶筅(茶刷)斜倾,碗上茶杓倒扣。几步跪坐入席,她将一应茶具置妥,后于怀中取出帛纱(擦拭茶具的手帕)仔细折叠,郑重擦拭装有抹茶的薄器(装抹茶粉的茶罐)与竹制茶杓。

  我坐于对坐客席,见壁上插了支白茶。麻里也偏头看一眼,而后瞪大眼赞叹。平日里茶课十分随意,只要田内老师没意见,大伙怎么惬意怎么来。麻里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取叠整的帛纱将釜盖掀开。彼时釜中水声沸若泉涌,盖掀起,一阵白烟缭绕。白烟后,麻里取柄杓自釜中舀半瓢水,后至茶碗上方缓缓注下。此刻,满室寂静只闻水声潺湲,似三月春分清溪泻雪,于此翳翳昏色中破出一抹春丽。

  人是容易被小事所愉悦的,至少我是这样。闻水声,又见她俯身垂眸,专心清洗茶筅与茶碗,心情便莫名愉悦起来。

  清洗茶筅时,麻里蹙眉,半晌,以食指摘掉茶筅上断去的一梢。而茶碗的擦拭亦十分缓慢用心。将茶具一一擦拭妥当,才取薄器打开,以茶杓取二勺茶粉入碗,临末,于碗壁上一磕,发出极轻的声响。此时水煮刚好,放回薄器与茶杓,又取柄杓没至釜中最深处,满取一瓢煮水,倾适量注入茶碗。

  她刷茶的动作很可爱,脸通红,有种较劲的认真在。手中茶筅在碗中因搅动发出沙沙的响。极快的节奏,像春潮带雨,晚来风急。少倾,碗中茶沫初成,刷茶声亦次渐慢了下来。此时刷茶,似闺中女子淡扫峨眉,缓缓若干来回,旨在将茶沫匀平。

  印象深刻还因为,雨停了,大约她刷茶那会,有光线自身后移门鱼贯而入。那光初初只在茶席一角,后跃上素壁,攀上晚开的白茶,不到片刻,将原先暗的茶室照得敞亮。按奈不住,我转身将移门推开一隙,雨后春色喧腾而入,我从麻里手中接过茶碗。只觉那里有浓浓春色一瓯,几番拂了还满。

  的确,是我喝过最好的一碗薄茶。

  此情此景,不可复制,只在日后偶尔想起。

  田内老师说,人生聚散匆匆,唯茶事永恒。于此永恒中生出万种偶然变数,遇到了,便遇到了。是“一期一会”最原始的解释。

  三、 一碗浓茶

  到浓茶,对“一期一会”有了另一番理解。

  浓茶礼法繁琐,且较之薄茶郑重许多。是之后中高阶茶礼的基础。

  茶道中有个不说破的道理,做茶千遍,其义自见。比如田内老师,做了几十年茶,年近耄耋,再繁琐茶仪式都可临堂教授。她说美的事物并非脑记,而是身体。身体记忆来自感知。此刻做什么,下一步什么,茶道步骤他人问起时你也许忘了,可一旦跪坐茶席,近身于釜,水,碗,杓,一切当如春溪泻于石隙,美之流露自然而然。

  薄茶茶碗可素可艳。浓茶中最常使用是黑乐碗。

  当年千利休指导第一代乐茶碗师次郎制出第一个黑乐茶碗,后世认为此茶碗朴质天然,最能代表利休茶道思想。而在制作工艺上,黑乐茶碗不使用烧陶所用的转轮,靠手捏制,因此每个茶碗之匠心世间独一。暗合了茶道中“世间独一”之思想。

  浓茶之于薄茶十分不同一处在于对“茶入”(装浓茶粉的罐子)的擦拭上。擦拭是一种拂尘的过程。尘于茶具,亦在于心。(下图左侧为普通浓茶仪式“茶入”,右侧为中阶唐物仪式“茶入”)

  具体擦拭方法是,取出帛纱(茶道中用于擦拭各种茶具的......手帕) 展开,捏住其上两角,在身前微微内折后再展开。左移变换两角,对折再展,按此步骤依次变换四次,至第五次时方照薄茶中帛纱折法叠整置于掌心,开始擦拭茶入。

  记得初学浓茶那会,很多都只在形似。有一次樱花祭茶会是我主持,做此擦拭时田内老师在一旁向众茶客讲解。她说,此四折四展别有深意。一折,为父母双亲,拂其忧心。二折,为知交友人,掸其乱心。三折,为此间茶客,去其烦心。四折,为自己,收心凝神,拂尽尘寰间风尘仆仆,跪坐茶席,只留慈悲与静心随三分春色入茶。

  不同于薄茶一客一碗,浓茶中一碗茶由多人共饮。薄茶取两杓茶粉,浓茶初取三杓,后放下茶杓,转动茶入倾适量浓茶粉入碗,再取茶杓将碗中茶粉碾平(橘色的那块就是帛纱)。

  之后取茶杓没入釜中满舀一瓢水,于碗上方寸许缓缓注入,此为一注水,水为成茶后的四分之三。一注水后,取茶筅入碗轻搅和匀,手法沉稳,旨在将沉底凝团的茶粉徐徐揉开。

  二注水,左手横持茶筅,右手执柄杓,再取一瓢,杓中沸水注下,经茶筅,将所滞茶汤一并带入碗中,成就最后四分之一。之后刷茶,茶筅如先前一般缓缓揉碾,直至茶水交融,汤浓而不滞,滑而不腻。

  这是最难的一步,却是浓茶最精妙所在。

  一碗茶该留予几客同饮,倒多少茶粉为好,水一注几分,二注又几分,所有细微之处,全凭做茶人经验火候,有心量度。初习浓茶,时而茶多水少,则茶汤稠而滞,入喉干涩。又或者水多茶少,汤稀而色乏,虽入口容易,却少了郑重与端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做浓茶,便是忖他人之用,度他人之心。

  将移门阖上,茶室中便自成一世界。室外烦忧,困扰,闲愁种种再与此间无关。而后低头为茶,抬头是客,上有花开五分,下则水煮二沸。好的茶人执着于眼前,仿佛一杓,一罐,一水,一碗皆是生动。好的茶人亦存善全之心,若茶为美,水为好,浓茶便是低眉垂眸,以茶筅将最美与最好细细和匀,待成就一碗春色无边,再谦敬奉予人前。

  做好茶,将茶碗于手中转两次后递上。茶客饮第一口,茶人问,此茶尚可入口否?客答,甚好。

  习茶愈久,愈体会“一期一会”另一层含义:美好的相遇背后是一颗体察他人的善全之心,更少思虑自我,更多思虑他人。茶道中许多细节都体现这点,作为茶客,是能感受到那种以物代言的周全。

  也只有本一颗为他人存留美好的善心,才有“无常”中使人纪念的“一期一会”。所谓“世当珍稀”,惜的是“缘”,更是“心”。

  四、 一茶一器

  世间相遇何止人与人?人与物遇见亦属“一期一会”。

  任何茶仪式,主人做完茶,都有一个茶客“拜见”茶具的步骤,日文是“拝见はいけん”。薄茶中拜见的茶具包括,装抹茶粉的“薄器”与“茶杓”。浓茶仪式的拜见包括装浓茶粉的“茶入”,“茶杓”,以及包裹茶入的“仕覆”。当然,茶客饮茶后对茶碗也有“拜见”的步骤,是客礼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却并不包括在做茶结束的最后的“拜见”环节。

  所谓“拜见”,是人与物的相遇,更是当下之人与造物之人遥远的遇见。

  想着,是什么人做了这装茶的茶入,今日装了什么茶,使一碗饮尽涤人清明?

  什么人手作此茶杓,杓“铭”为何?

  又是何人织此“仕覆”,以何种花案图纹与包裹的茶入相符?

  曾经在某茶店中买过一个茶碗,店老板原是京都茶人,到三藩开了茶具店。买的不算什么名贵茶碗,只是他仍然让我一定将木盒存好,失了木盒,不知何人所作,任何茶具都失了价值。物本身不值钱,是造物人之“匠心”使人记得。一茶一器,一器一心,流传着用下去,是无数中人与物,人与人的“一期一会”,不必遇见,仍有真意可以传达。

  五、 一期一会

  我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讲对了“一期一会”。学茶时,田内老师没提过关于“一期一会”的要义,她没说,但仿佛很多处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这本小小的茶会签到簿,每次来的人不一样。留下名字的人,有些还在,许多走了。人走了,剩下名字和名字挨在一起,或是旧照几张,是曾有的“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2

  一期一会

  “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一期一会”包含在“数期数会”中。作为日本茶道的一个重要思想,源自佛教的无常观。

  世事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无常”本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和佛经里的说法。意思是说世间万物不间断地流传变迁,不能长久存留。

  日本列岛远离,南北狭长。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方丈记》中记载:“地震当时,人们都说,人生真是虚幻无常,祸福莫测。”这种思想早已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里。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鸭长明在《方丈记》开篇写到“滔滔河水流淌不绝,可眼下之水并非原来之水。”日本中世隐士文学家吉田兼好在随笔《徒然草》中说:“初学射箭的人,不可手持两只箭。”他告诫学习武道之人,不要以为会有“再试一次”的侥幸心理而掉以轻心。面临生死关头时,一旦失手,便一切都不可挽回。在日本文学比如《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源氏物语》、《平家物语》里也多有体现。日本文学的本身就在给人们灌输一种无常观。幕府后期至江户时期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浮世绘绘画,画家们受到禅学“生命无常观”的影响,极力描绘仕女青春妖艳美丽,因为女人容貌会像樱花花季那样短暂并随风而逝。就连离别词语也能看出日本民众受无常观影响之深,中国人的离别词语“后会有期”[ 元朝乔孟符《扬州梦》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后会有期也。”]与日本人“一期一会”进行比较,得出不管是“后会有期”还是“一期一会”,“二者都表达重视和他人见面的意思,但是前者偏重于分离之后,是期待下次的相见;而后者偏重于现在的相会之时,人与人的每次见面都是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每次都需要重视。”进而可以看出中国的“有常”观念和日本强烈的“无常”观念。

  生活在这样一种危机感强烈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难免消极;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拥有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让人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慢慢积蓄着的理性力量。“一期一会”的茶道思想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3

  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在日本不断的发展,成为了融合了宗教,哲学与美学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茶道有着很强的仪式感,虽然以品茶为主,其文化含义却早已超出了茶本身,可以说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茶的活动,更是一种体悟人生的方式……

  “一期一会”便是由茶道而悟出来的人生哲理……

  “一期一会”是一个微妙的概念,字面意思:一生只有一次。有人说,它与日本人的“无常”理念相关,但我个人细想后似乎那样简单:此时此地喝过的茶,说过的话,不会再出现一次。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一期一会”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间,抑或,每一杯茶……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

  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

  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永久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

  日本人的审美,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 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

  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觉。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

 

一期一会之日本茶道

在初中的时候看过日本最好看的电视剧之一《花样男子》时,对于其中的西门这个茶道传人的角色很有印象。当时的我困惑的是为什么一个茶道世家可以打入上流社会,或者说为什么日本的茶道地位那么高。后来还看见他们对于喝茶的一系列的讲究。直到现在我学了日语,上了茶道的课,才有点后知后觉。

冥冥之中我觉得我和日本的茶道有缘。特别喜欢茶道中的“一期一会”的思想。即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只有一次,今天我和你的相遇,与昨天我和你的相遇是不一样的。每次的相遇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鲜活。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把每天当做世界末日来相爱,一分一秒都美到泪水掉下来。所以将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的思想运用到茶道中,便能体会到每一个细节的良苦用心。

我们学校的茶道课,因为条件的因素有些呈茶的步骤是经过简化的,在这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客人和主人关于呈点心和呈茶的过程。

日本的茶室最标准的是四个半的榻榻米大小,大小约为7.5平方米,就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甚至有些茶室的光线比较的灰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步骤都是主人和客人跪在榻榻米上,全程说很少的话,只需用一切的感官感受当下的一切。

因为我们是学校开设的茶道课,更多的想法是推广茶道,所以我们就只学了两个步骤,呈点心和呈茶。

在茶室里,客人们静静地跪坐着,彼此也不交谈,等着主人用一张怀纸(かいし),呈着点心,然后慢慢地跪在客人面前,将点心放在榻榻米上,双手并拢放在榻榻米上,头低下行一个礼,并说:お菓子をどうぞ(请用点心)。这时客人也相应的还礼,用同样的礼节,并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您的款待)。之后主人起身去准备茶,客人就开始用点心。这时主人走后,还不能就马上吃点心。要将点心拿着放在离自己最近的正前方,然后将手掌的一半放在榻榻米上,头低下,所有的客人一起说:ご一绪に(我们一起吧)。这个地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不仅有主客之间的敬意流动。连一起参加这次活动的人都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少的感觉。之后才能开始正式享用。教授我们这门课的老师是日本老师,于是我们很多时候吃的果子都是老师从日本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吃过抹茶味的小饼干,杏仁味的大饼干,中间是红豆沙的馅儿饼,中间是抹茶的叫不出中文名的点心。

接下来就是呈茶了。这个过程规矩之繁多,老是记不住老是要忘记,后来也渐渐地能够感觉得到这么多的步骤的背后的敬意。

这个时候主人端着薄茶来了。日本茶道中的茶分为两种,一种是薄茶,一种是浓茶。薄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我们已经没有再使用这种方式喝茶了。就是把茶磨成粉状,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热水,用一种叫做茶筅(ちゃせん)的工具将水和抹茶粉彻底的调和,这时就是考验主人手艺的时候到了。通常一碗很好的茶是要有很多很多的茶泡沫。就是用茶筅在碗里快速滑动产生的。浓茶就是加了很多很多的抹茶粉的茶,我们还没有喝过这种茶,不知道那种浓稠的流体划过喉咙的感觉。我猜想大概和不放太多水的芝麻糊差不多的感觉吧。

主人这个时候就像先前呈点心一样,将茶碗的正面朝向客人然后茶放在榻榻米上行礼然后说:お茶をどうぞ(请用茶)。客人就同样的行礼。之后客人将茶碗放在自己的左前方或者是右前方,然后再放在自己的面前,说お点前顶戴致します(表示感谢主人为我呈的茶)。然后将茶碗端起来。这个时候还不能喝茶,要将茶碗举起来。然后举到眉眼的位置,用茶碗拜见一下神灵,感谢赐予这一杯完美地茶。然后将碗的正面朝向主人再喝。喝的时候是一只手拖住碗身,另一只手放在碗底,一般分三口喝完,喝完的地方要用手擦拭一下,再用吃过点心的怀纸擦拭一下手。这个时候再把碗转回来,让正面朝向自己,然后放在榻榻米上。

这个时候就要拜见一下这么美丽的茶碗,小小的行个礼,只需用几个手指接触榻榻米就可以了。然后再把茶碗拿起来仔细地欣赏花纹,再把茶碗放在榻榻米上,最后再拿起来,将正面转向主人。这个时候客人这方的喝茶过程就结束了。主人问:おさけいたします(表示现在要撤茶碗了)。客人就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这个时候的谢谢是用的过去式,代表这时呈茶已经到结束边际。

我最头疼的地方就不停地在转茶碗。其实每一次转茶碗都体现了为对方考虑的良苦用心,希望对方看见美丽的茶碗正面的花纹,因为是一期一会的原则,所以一切的细节都考虑的很周全,充满了仪式感。

我喜欢大家不约而同的喝茶的咕咕声,喜欢大家相互彼此行礼时的真诚,喜欢为了让茶泡更多而用茶筅快速地在茶碗里划拉。

这些动作在着急赶时间的人看来毫无意义,简直是浪费时间吧,但是却是一个放松和感恩的好机会。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这种感恩的心情,感谢一切为我们奉上茶的一切可能的因素。现在的我们步伐都太快了,你说,你多久没有感恩了,是那种由衷的感恩。

现在的我们真的很幸运,谢谢现在的生活,谢谢看到这儿的你。

日本茶道用语中的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是什么意

源自茶道心得。意思是参加茶道会时,应该思考其机会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无论主人客人都应当满怀诚意。 一期一会,机会难得。一生中仅一次的机会。

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 文化 发展状况了解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的茶道精神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在日本茶道中, 饮茶 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号称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结晶。茶道四谛——“和、敬、清、寂”是茶道的规范和法则,是日本茶道精神最主要的思想理念。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流派较多,各个流派的做法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们的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也就是“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一会为日本茶道用语,一期即人的一生,一会即仅有一次。一期一会强调要将一碗茶当做一生的唯一、最后一碗茶,要怀着感激的心态品味香茶,故在整个日本茶道礼仪中,鞠躬礼贯穿始终。

  日本茶道历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茶道中的朵朵奇葩。

  9世纪时,日本僧人前往中国求学取经,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使饮茶在日本普及开来。15世纪中后期,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田珠光开创了禅与茶相结合的、力求简洁的草庵茶风。后来他又将使日本茶事活动从娱乐互动的领域拓展到了艺术、哲学、宗教的领域,获得 “道”的地位,正式开创了日本茶道。

  1586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被任命为茶道高僧,他还原了茶道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使茶道从物质因素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明治维新之后,茶道有所衰落,直至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茶道才开始兴盛和流传。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大小异

  茶道由品茶演绎而来,品茶有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位不同的茶有如品位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虽然可能是无限的,但实际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禄时代的茶书《南方录》中,立花实山阐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时说:“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立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南方录》开篇这段对日本茶道真谛的阐释文字,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于对人的、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时还得体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社会性需求,并且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就集中体现在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说

  学习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学习行礼、寒暄的 方法 ,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分步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么,什么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体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意,进行简单地整理和界定。由于日语的表记本身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我们中国的现行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词等同于汉语来理解,如对待“茶事”和“茶会”这两个词就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 种植 、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 饮食礼仪 合并而行之意。

  与之相对,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则不同,它们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在《看闻御记》中,到处可见“茶事”与“茶会”的记录,细考其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之会而言的。对于《看闻御记》的记录者--后崇光院贞成亲王而言,斗茶游戏可谓是他及其周边的王公贵族们最为喜欢的游戏方法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属下们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时,都要预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并且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御头”要负责准备赌品,有时也会由参会者“赌品各持参”(《看闻御记》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各色各样,“有茶会,赌品为三色绵、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束”(《经觉私要钞》宽正三年正月四日条等)。而且,“茶前一献”,即每次举行斗茶游戏前还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后才开始斗茶。胜者各取所赢之物,赌品如有剩余,则用掷色子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茶了酒宴催兴”,斗茶结束后往往还会尽情地大吃大喝一顿,大有一种小赌怡情的感觉。不过,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连日进行,甚至会“朝行藏庵顺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继日地斗茶(《看闻御记》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条等),这就有点儿难以用“小赌”名之,大概该称之为“豪赌”了吧。

  但是,大体上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那么,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在现代日本,有时举办茶会时,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近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简单得有时甚至就是一份盒饭或者一小碗荞面条,根本谈不上礼仪上的应酬。所以,我们在谈到日本茶道时,将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中文文献中对日本茶道的专业用语“茶事”的处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译的做法,源自清人黄遵宪,笔者亦赞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到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请帖以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就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并且要在正式举办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而且在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举办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茶事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组合。一次正规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间休息(日语称之为‘中立’)”、“后席(后座)”这样三部分构成。客人按约定的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礼仪性寒暄,随后是点炭(初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客人用完怀石料理、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谓的“中立”。客人席间休息时,主人则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停当后,按着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这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后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辞别之礼。

  “一汁三菜”的怀石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也自然有着与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茶事”将饮茶礼仪与用餐礼仪合而为一,首先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进餐→席间休息→后席吃茶,这种茶事的形式,大约是在日本天文年间(1532-1555)形成的(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对本膳料理的一种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称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摆放一个食案(一之膳),在其两侧摆两个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时候还会在对面摆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个膳里各要摆放上七种、五种、三种点心。“绍鸥的时候,直到十年前,大家还会不吝金银准备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记》)。由此可见,茶事的料理虽然没有本膳料理那么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当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度追求满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龟3年(1572)的《乌鼠集四卷书》所述:“准备料理时的要点是,给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之物,给海滨之人准备山野之物。依此类推,给居住北方的人准备南国食物”,结果导致茶人将能否给客人献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猎奇想法非常严重。

  但是,随着茶人对茶事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加强,促动了茶人对作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带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渐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运,于是才有了“怀石”料理的问世。《南方录》“墨引”卷中的“应在适当时候添炭,然后奉上怀石”,这大概是茶书中把茶事料理称作“怀石”的首次记录。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怀石”一词呢?“怀石在禅林亦称作药石,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抵挡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禅林所谓的小食、夜食等,与药石和点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简单清淡。‘怀石’是非常适合称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颇具有chà意并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录坤》)。也就是说,茶人将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怀石”,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是茶人为了追求“chà”的意境和体现“chà”的精神而特意选定的名称。“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南方录》)“怀石”之意,可以说恰好顺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怀石”这一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表记,是在天明7年(1787)以后才得到了统一,并固定下来(筒井hóng一:《怀石之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怀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种酱汤和一小碟生鱼丝、炖煮菜蔬、烧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过分费心思预备丰盛的料理是不适合chà茶室的(《南方录》)。”以《南方录》为首的茶书,都一致认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并吸收了禅院精进料理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怀石。“利休在举办茶会时,料理超过三菜的极为稀少。”(《给宗甫公古织的疑问书》);“从前招待贵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后,即使是贵人也是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chà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卷,第438页)在chà茶形成的过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彻底遵照其师武野绍鸥“无论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过一汁三菜”的要求来做的。即使是对现世最大的当权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须符合chà茶的精神趣向。(筒井hóng一:“会席料理”,载《京料理的历史》,柴田书店1979年)

  在对日本茶道的礼仪做法尚没有家元制度下这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关于“怀石”的形成,将其归功于某个个人是否妥当,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如何,也还有待于历史学家们今后的努力。总之,从一味追求饱口福的“会席”、“会膳”,到“食,能解饥,足矣”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怀石”的诞生,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性需求向社会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飞跃,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怀石”不仅满足了茶人要“吃饭”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为宴请招待客人而制作的饭菜,自然也免不了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法,在进食“怀石”的前席,一般壁龛上都会挂着一幅昭示着茶事主题的禅僧墨宝,主客间基于此进行“怀石”的应酬,虽不像在禅堂进餐那样要很庄重地合掌唱诵“食事五观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题下,共享一期一会的时空,可以说,这不仅满足了彼此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情感的互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TAG标签:茶道 一会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