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葫芦山储油条件好的原因

葫芦山储油条件好的原因

葫芦山的地质构造为背斜结构,同时,葫芦山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在两亿年前的玄武纪是大量的动植物遗体的堆积地,经过沉积作用的变化,形成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岩层间孔隙度大,渗透性好,利于储油空间的形成。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葫芦山储油条件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条件:葫芦山地区地质构造稳定,地层状况较好,形成了适合储油的地质构造。油藏形成于古代沉积盆地中,地下储层石质较好,能够有效地储存石油资源。

2. 油气源供应:葫芦山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油气源供应。附近的沉积盆地、构造带以及古生物礁等地质条件为葫芦山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3. 地下构造特点:葫芦山地区地下构造特点复杂多样,存在多层次的油气储层。这些不同的储层具有较高的储集性能,使得葫芦山能够储存更多的石油资源。

4. 油藏勘探技术:葫芦山地区的油藏勘探技术较为先进。通过地震勘探、测井、岩心采集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确定储油层位置和储量,提高勘探成功率,为储油提供了科学依据。

5. 优良的油田开发管理:葫芦山地区在油田开发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具备成熟的开采技术和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和高效的生产管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储油效率。

综上所述,葫芦山储油条件好的原因是地质条件优越、油气源供应充足、地下构造特点复杂多样、油藏勘探技术先进以及油田开发管理经验丰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葫芦山成为一个有利于储油的地区。

影响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影响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条件有:

1. 地质条件:地质结构稳定,地层厚度足够,地下水位低,地表地貌平坦,地质灾害少。

2. 气象条件:气温适宜,湿度小,风力小,降雨量少。

3. 社会经济条件:选址安全,距离现有石油设施近,环境污染小,运输条件好,社会稳定,人口密度小。

4. 接近消费市场。

5. 海运条件优越。

6. 靠近我国主要油田。

7. 石化发达的城市。

石油出产在哪里?

不矛盾。

准确地说,石油通常出产在沉积盆地内部的背斜里。

石油必须出产在沉积盆地的道理相信你也能明白,只有沉积盆地才会有大量生物遗骸得以沉积下来。在上升区域是不会有沉积物保存的,不但没有沉积,原来的地层还回日渐风化剥蚀。

那么石油为什么又出产在沉积盆地的背斜呢?

我们知道,有沉积地层并不一定都有石油,而是还必须要有储油构造。

很多地层虽然也是沉积地层,也有大量生物残骸沉积进去,但是由于岩石致密或其它原因,生物残骸都保存在它原来死去的地方,所产生的有机物无法通过流动集中形成油田,而是分散在全部岩石中,无法成为可以开采的石油。

因此要形成油田,就还得具备一个条件:沉积岩层的某一深度处是多孔隙的,这样有机物才能流动富集。

但是我们知道,地下有空隙的地方就必然有水,而油比水轻,那么油就只能漂浮在水上。

如果沉积盆地内地下虽然有空隙岩层,却没有背斜,那么少量的油就会随着大量的地下水到处流动,分散到不知哪里去了。

但是如果地下多孔隙岩层中有一个中间高两侧低的背斜,更好的则是有一个中间高四周都低的穹隆,那么油就被水的浮力托举到背斜或穹隆中最高的部位,集中起来,就成为了油田。

实际上地球上自古以来形成过大量的沉积盆地,它们几乎个个都有大量的生物遗骸沉积在里面,却只有少数发育了油田,就是因为虽油形成油田的生物来源,却缺少合适的储油构造,这些生物遗留物无法富集成油田。

其实形成油田还有更多的条件,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

例如在多孔隙的地层的上面和下面都必须要有致密少空隙岩层,这样才能把石油圈闭起来,以防止它流失。

又如埋藏的深度不能太浅、地下温度不能太低,温度太低生物物质来不及分解为石油。

埋藏的深度也不能太深、地下温度不能太高,温度太高的话,石油首先会进一步裂解成天然气,如果更热的话则会分解成碳。

石油富集于浅海大陆架原因

你的观点基本是对的。

1、浅海架一般被认为是石油生成与储存的良好场所。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大量泥沙的沉积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油储集在砂岩孔隙中,就好像在海绵里充满水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架浅海区。

2、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也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一些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储油构造的地区。

中东地区最富有的资源就是油田,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有大量的石油储存呢?

石油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原料,而中东地区的油田是非常多的,很多大国都盯着这块“肥肉”,中东地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丰富的油田,其实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想要形成石油,那首先必须要处于低纬度才可以,而本身中东就属于低纬度,还有就是中东地区的地形正好也是处于倾斜型的,这样特别适合储存石油。

由于中东地区这边的地质结构比较的特殊,所以这边的油田资源是相当的分,不但在陆地上有很多的油田,在海上也有很多的油田。其实中东地区石油含量这么丰富,对于中东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之所以说是好事,是因为中东地区可以依靠着这些油田来发展。之所以说是坏事,主要就是因为有很多的国家都盯着这块石油,这也是为什么中东地区一直战火连天的原因。

以前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把中东放在眼里,因为当时中东地区确实是寸草不生,但是在一位教徒发现了这边的石油以后,现在很多的国家都想拿到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权。在1908年5月份的时候,中东地区的石油第一次被开采出来,从这一刻开始,中东地区也彻底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

从那以后,很多的资本主义国家通通都来到了中东地区进行勘察,现在中东地区这边的石油也是不断的被挖掘出来。

中东地区最富有的资源就是油田,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有大量的石油储存呢?

因为中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正好符合石油形成的条件。

首先形成石油必须要处于低纬度,因为处于低纬度才可以提供有机物质,除此之外,地层也必须要发生升降的作用,从而形成地层旋回。而中东地区正好处于中低纬度地区。

其次是地层是需要倾斜的,这样容易储存石油,如果地层是平的,石油是不好储存的。中东地区地形正好合适。中东地区地下的碳酸盐岩的孔隙和裂缝较多,提供了储集性能良好的储存环境。

而且中东地区位于阿拉伯板块上,阿拉伯南部和东部地区由于亚丁湾和红海海底扩张和早期海洋盆地引起的扩张,板块断裂,导致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地带,就地质构造而言,其北部为阿尔卑斯褶皱山系,西南部为阿拉伯地盾,中间为波斯湾盆地。远古时期,地中海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经过沉积之后,转化为有机碳含量丰富的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油岩。

由于中东地区天然形成的地质结构,所以它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

不仅如此,中东地下碳酸盐岩的孔隙和裂缝较多,提供了储集性能良好的储存环境;柔韧性强、无断裂、厚度大的石膏层和泥岩层,又为油气提供了最好的盖层。这种优良的油气“生储盖组合”,最终催生了厚度大、埋藏浅、杂质少、藏量可观、勘探开发相对容易的中东油气层。

油层是怎么生成的?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液体矿床,它储藏在地下具有孔隙、裂缝或孔洞的岩石中,储藏石油的岩石就是油层。

能够形成油层的岩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有孔隙、裂缝或孔洞等石油储存的场所;第二,孔隙、裂缝之间或孔洞之间相互连通,构成石油的通道(图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油层主要有砂岩油层、砾岩油层、泥岩裂缝油层、碳酸盐岩油层、基岩油层、珊瑚礁岩油层、基岩油层、火山岩油层等。

图9 油层示意图

砂岩油层 砂岩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碎块或矿物小颗粒组成的,这些小颗粒就是通常所说的砂粒,砂粒堆积在一起,而且被其他物质(大多数是泥质)所固结,成为砂岩。砂岩的颗粒直径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就大;颗粒直径小,颗粒之间的孔隙就小(图10)。

图10 砂岩油层

1—砂岩颗粒;2—胶结物;3—孔隙储油在砂岩中,除了具有能储存石油的孔隙,还必须具有石油能在孔隙中流动的通道,才能使石油注入,并能在压力的驱使下使石油流向油井。

砾岩油层 砾岩是由各种小砾石与较细的砂泥颗粒组成的。砾岩具有和砂岩相类似的特性,但是,砾岩的储油条件一般不如砂岩好。这是因为砾岩中的砾石虽然直径大,但往往大小不一地混杂在一起,就像大豆和小米混杂的那种现象,而且孔隙经常被大量的胶结物所充填,所以孔隙度小,储油条件差。

泥岩裂缝油层 泥岩的颗粒直径比较小,所以一般无法储存石油。但是在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泥岩受外力作用产生不同方向的裂缝和节理,造成相互连通的空间,因而也可以形成泥岩裂缝油层(图11)。

图11 泥岩裂缝油层

1—裂缝,被粉砂岩充填,含有石油;2—裂缝,含有石油;3—泥岩碳酸盐岩油层 碳酸盐岩的颗粒很细,相当于粉砂岩的颗粒。与砂岩和泥岩略有不同的是,碳酸盐岩形成之后,由于含有碳酸的水沿着岩石的裂缝和孔隙渗于地下,它的溶解作用使碳酸盐岩原有的孔隙和裂缝不断扩大,日久天长,便形成了溶洞。常见的碳酸盐岩油层有石灰岩油层、生物灰岩油层和生物碎屑灰岩油层,只要岩石内部含有丰富的连通孔隙,就具备了良好的储油条件(图12)。

图12 石灰岩油层1—石灰岩;2—裂缝带储油

基岩油层 作为盆地基底的古老岩石,包括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表风化和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断层、节理、裂隙,形成了孔隙空间。如果这类岩石形成凸起且被不渗透的岩层覆盖,就可形成良好的储油层。

火成岩油层 虽然火成岩(火山岩)中无法生成石油,但当岩浆从地下深处涌至地表附近或者喷发出地表后,在冷却的过程中会放出气体,产生很多气孔和裂缝。气孔和裂缝相互连通便形成了储油条件,即火成岩油层。

所以,概括地说,只要具有孔隙、孔洞或裂缝,而且这些孔隙、孔洞或裂缝是互相连通的,这样的岩石就能够成为油层。

油层的类型虽然很多,但就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比较多的是砂岩油层。

砂岩油层在地下深处是由很多不规则的砂体组成,人们把这些含油的砂体叫做油砂体。

地球上早就存在着山川、江河、湖泊和海洋,由于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千百万年前,砂体就在河流、湖泊或海洋的不同地段上逐渐形成。

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油砂体,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储油的性能很不均一。从平面上看,油砂体形态多变,大小悬殊,有长条状、手掌状、树枝状、扫帚状及其他不规则形态;单个的油砂体最大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千米;储油性能相差很大。从纵向上看,在一套油层内,形态不同、厚薄不同、储油性能不同的油砂体参差错叠,互相串通(图13)。

图13 不同类型油砂体1—油砂体;2—非渗透性岩层

勘探实践表明,大面积分布、砂岩颗粒较粗、分选性好、孔隙度、渗透率都比较高、不同砂体之间的连道性较好且单层厚度大的油砂体是油田开发中的主力油层。

有一种长条状的油砂体,形态比较简单,延伸较远,砂岩周围变成连片的泥岩,砂岩和泥岩都是厚层的,砂岩的厚度沿着长条方向变化不大,而垂直于长条方向的变化很大,砂岩突变为泥岩;在砂岩体中部的渗透率较高。这种油砂体一般属于中等油层。

还有一种零星分布的油砂体,砂岩零散地分布在泥岩中,各砂岩部分互不连通,被泥质岩所包围。这种油砂体一般属于差油层(图14)。

图14 零星状油砂体1—油砂体;2—非渗透性岩层

现代勘探概念与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地下油层的能力大大地提高。认识了油砂体,就可以按照油砂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开发井网;认识了油砂体,可以按照油砂体产油能力的好坏确定开发层序;认识了油砂体,可以按照油砂体的特点进行分层开采,分层注水,分层控制油气的产出量;认识了油砂体,可以按照油砂体精确地计算原油的地质储量,进行分区块的综合认识和管理,等等。总之,对于油砂体的认识是合理开发油田的坚实基础。

可以作为盖层和底层的几乎全为渗透性极低的岩层,比如泥岩、页岩、粘土岩及硬石膏层、盐岩层等等。吸饱了水的砂岩也能成为油气藏的底层。这种性能的变化对于油气的注入和保存至关重要,因为,若在油气进入圈闭之前,这些岩石的封闭性增强就会把油气“拒之门外”,只有当油气进入之后,盖层封闭性增强,才会有效地阻止油气的逃逸,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形成石油需要哪几个条件?

形成石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遗体;二是要有储集石油的地层和保护石油不跑掉的盖层;三是还要有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

一些石油地质学家认为,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纪与第三纪以后的海相沉积,这种地质构造是石油生成与储蓄的良好的场所。架与近海紧相连,近海有着大量的藻类,鱼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当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掩埋后,这些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压力,高温及细菌作用,便开始分解。再经过长期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随着大量泥沙的沉积,这就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石油储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架浅海区。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一些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储油构造地区。

油气藏或油气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质条件

油气藏或油气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质条件

最基本的是油气的生成、聚集、储存条件,石油地质学上将这种组合简称为:生储盖圈运保(也有的概括成“生储盖运聚保”)。“生”指的是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烃源巖),“储”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储集油气的岩石(储集层),“盖”指的是孔隙度和渗透性低、能够封堵油气的岩层。“圈”指的是地下岩层或构造当中有一个不适宜油气继续运移的形态或物理化学条件,油气如果在里面聚集起来,能够形成油气藏,“运”指的是油气运移,油气运移分为一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烃源巖)、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或圈闭形成油气藏),有的还有三次运移(油气藏破坏,油气运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储存条件,如温度、压力、构造、岩浆活动等。油气田是同一区域内油气藏的综合。

形成油气藏的六大基本地质要素是什么

生:生油层,富含有机质且大量转化为油气。

储:储层,为油气提供储存空间。

盖:盖层,覆于生油层、储集层上部,阻止油气的向上散逸。

圈:圈闭,油气储存的构造、地层、巖性条件。

运:运移,石油由生成到储存的有效流动。

保:储存,适合油气储存的综合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物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著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蒸发巖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区域性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储存:油气要储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储存。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储存的。

简述油气藏形成必要条件。

在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过程中,挤压抬升作用使古隆起顶部地层遭受侵蚀,造成早期聚集油气的大量散失,而古陆块活动性大,地壳变形强烈,多期沉降的陆缘坳陷和陆内坳陷又有利于优质烃源巖堆积。挤压抬升所形成的古隆起伴生有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可以改善储层物性,使古隆起成为晚期生成油气的有利聚集场所。中一新生代,中国受到相邻板块的强烈作用,古老的海相盆地受到强烈改造和破坏,缩小了海相地层的有利勘探范围;中—新生代构造和盆地叠加作用,则使古生界变形强烈、埋藏深度加大并且造成复杂的地貌,增加了海相油气藏的勘探难度。但同时,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也是海相地层深埋生烃和古油藏储存的必要条件,在海相油气封盖层未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求油气藏成形的地质条件,最好是陕北的,谢谢,学习用。

你这个题目有点大,只能概要回答。油气藏形成一般主要包括生、储、盖、运、储五大条件。首先说一下区域背景。

陕北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盆地以南、渭河地堑以北、银川地堑以东、晋两挠褶带以西的广大地区,是⋯个大型的内陆盆地,面积约25x104km2,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演化、多沉积型别的大型盆地。是一个古生代地台及台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大型克拉通翁地,基底为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结晶基底,基底之上有中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盖层沉积,具明显的二元结构。结晶基底比较复杂,巖类众多,同位素年龄分布于140~380Ma;沉积盖层时代较全,属多旋回型,除缺欠志留~泥盆系外,从寒武系至第三系均有沉积。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滨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四个发育阶段。鄂尔多斯瓮地整个古生代经历了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巖沉积环境,而晚古生代从石炭纪到二叠纪经历了一个由海陆过渡环境转变为陆棚环境的过程,古气候经历了晚石炭世温暖潮溼、早二叠世温热潮溼到晚二叠世干热气候的演化过程。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极其简单的大向斜组成的构造盐地,东西向倾斜,构成了南北方向展布的矩形盆地轮廓。盆地主体被四周的断裂所限,其内大部分地区地层平缓,倾角不足1度。除盆地边缘褶曲、断裂、挠曲构造等发育外,盆内构造极不发育,构成了华北克拉通上一个最稳定的块体或构造单元。根据盆地的地质演化史及现今地质构造特征,将盆地划分为伊盟隆起区、陕北斜坡、渭北隆起、晋西挠折带、天环向斜和西缘逆冲带六个构造单元。

如何形成油气藏, 油气藏是怎样形成的

油气藏包括石油矿藏和天然气矿藏。石油是海洋中的低等植物和动物(统称浮游生物)在隔绝空气并在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下,先形成“腐泥”,然后在高温(200摄氏度)和高压(地质化学)作用下先生成中间产物--原沥青,最后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石油一样,实际上它是石油的“副产物”,可与石油共存,也可以存在。油气藏的形成年代跨度很大,其年龄范围从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到1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最年青的石油矿甚至贮存于冲积层中,属于现代地质期,年龄只有4000年。

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原生油气藏就是油气从烃源巖运移到储集层中聚整合藏,并一直储存至今的油气藏。而次生油气藏,就是原生油气藏遭受后期的构造改造,油气发生了再分配,在原油气藏的上方择地聚整合藏。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和成因型别有哪些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的圈闭之中,具有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介面。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油气藏生成的关键在于生储盖的组合,即有生油巖、储集层、盖层三大要素,此次是圈运保组合,即圈闭、运移、保护。

油气藏按圈闭的成因分类: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和刺穿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包括巖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包括构造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包括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除上述分类外,还有过去流传较广的布罗德分类。根据储集层的形态把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包括背斜穹窿油气藏和遮挡油气藏;块状油气藏,包括构造突起油气藏、侵蚀突起油气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气藏;不规则油气藏,包括在正常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油气藏、在古地形凹处的砂岩体油气藏、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地带中的油气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气藏。

01油气地质与勘探 02油气藏开发地质 03油气田地质工程 哪个比较适合女生?而且我是跨专业考研

楼主,问题为啥不详细点呢 这样我们回答有针对性啊 具体看我空间吧

为什么背斜储油向斜储水

因为水与石油的密度不一样。此外,煤、石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有些含有油气的沉积岩层,由于受到巨大压力而发生变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区。所以背斜构造往往是储藏石油的“仓库”,在石油地质学上叫“储油构造”。

通常,由于天然气密度最小,处在背斜构造的顶部,石油处在中间,下部则是水。寻找油气资源就是要先找这种地方。

所以,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工程建设上,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背斜向斜的工程应用:

背斜的工程应用

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煤、石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有些含有油气的沉积岩层,由于受到巨大压力而发生变形,石油到背斜里形成富集区。所以背斜构造往往是储藏石油的“仓库”,在石油地质学上叫“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密度最小,处在背斜构造的顶部,石油处在中间,下部则是水。背斜根据其自身地质形态可开挖隧道。背斜地形下储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所以油田广布,寻找油气资源时就是要先找这种地方。

向斜的工程应用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向斜处适合建水库。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背斜向斜

油气的聚集是什么?

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是高度分散状态,那么油气是如何运移到储集层中去的?什么样的岩层能够作为储集层?油气是流体,在储集层是否继续运移?我们现在已经找到的油气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都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一、储集层

最初开采油气时,人们看到油气从油井里源源不断地流出,以为地下一定存在着油河、油湖、油溪。后来随着勘探和开发的发展,人们才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即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一些岩石的孔隙、缝、洞中,就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

凡是能够具有使流体储存并有渗滤能力的岩层统称为储集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油气,则称为含油气层。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生产层或产层。

(一)储集层的物性

衡量某一岩层能否作为储集层,最根本的条件在于它是否有供油气储存的孔隙性和允许油气在其中流动的渗透性。渗透性与油气在岩石中的饱和度有关。因此,孔隙性、渗透性和饱和度是储集层的重要参数。

1.孔隙性

严格地说,地壳上所有的岩石都具有一些孔隙。但不同的岩石其孔隙的大小、形状及发育程度极不相同,因而其储集油气的能力也显著不同。碎屑岩以粒间孔隙为主;碳酸盐岩胶结作用强,以后生(次生)的溶蚀孔隙为主,粒间、粒内孔隙也存在。它们都可成为储集油气的良好空间。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是指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之比值。由于它是指岩样中的全部孔隙的总体积,故称为总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

岩石中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但岩石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对流体储存和流动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岩石中那些孤立的互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即使储存有油和气,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也不能开采,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在实践中又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显然,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于绝对孔隙度。对胶结不甚致密的砂岩,二者差别不大;但对胶结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油田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所以习惯上将有效孔隙度简称为孔隙度。储集层的孔隙度多在5%~30%间,而最常见在10%~20%范围内。孔隙度小于5%的储集层,一般认为是没有开采价值的,除非地层中存在有在岩心中不易发现或无法完整保存的其他孔洞或裂缝。

2.渗透性

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渗透性。严格地说,自然界中所有的岩石只要压差足够大都具有渗透性,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K)来表示。

最早进行渗透性实验的是法国人亨利·达西。他发现:一种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时,其流量(Q)与施加在孔隙介质两端的压差(Δp)成正比,与横截面积(A)成正比,而与流体的黏度(μ)及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即:

Q∝ΔpA/μL将上式引入系数K,并写成等式,则有:

3932

式中 K——岩石的渗透率,μm2;

Q——流体流量,cm3/s;

A——孔隙介质(岩心)横截面积,cm2;

L——孔隙介质(岩心)长度,cm;

Δp——通过岩心两端的压力差,105Pa;

μ——流体黏度,mPa·s。

式(2-1)即为著名的“达西定律”或“达西直线渗滤定律”。K称为渗透率,它与岩石的孔隙结构(孔隙大小、半径等)有关,而与通过的流体性质无关。

如果是气体时,气体会随压力降低而体积膨胀,取平均流量,式(2-2)可转化为:

式中 Qg——气体平均流量。

以上讨论的是一种(即单相)流体存在于岩石孔隙中的渗透率,要求这种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且流体运动过程中是层流状态。这种单相流体通过岩石的渗透率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在油层内,常常是油、气、水三相或两相共存,它们在岩石中同时流动时,存在着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因此,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滤作用与单相流差别较大。为了与绝对渗透率相区别,把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对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分别用符号Ko、Kg、Kw表示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岩石中,任何一相相对渗透率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3.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岩石中某相流体的体积与岩石中孔隙体积之比。用符号So、Sg、Sw分别表示岩石中含油饱和度、含气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显然So+Sg+Sw=1。

4.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很多。如黏土岩的绝对孔隙度可达30%~40%,但渗透率却很小,原因是孔道太小。有些致密石灰岩储集层虽然孔隙度很低,但由于有裂缝的存在,其渗透率却相当高。但是,岩石的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效孔隙度高的储集层,其渗透率也高。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饱和度有关。当岩石中某相流体的饱和度很小时,则不流动;随着该相流体饱和度的增大,相对渗透率也增大,其关系见图2-7。

图2-7 油、水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关系曲线(二)储集层的类型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很多,但主要的有两类: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

1.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有砾岩、砂岩和粗粉砂岩,其中以中、细砂岩为主。它们以粒间孔隙为主,分布广泛,物性好。我国含油气盆地内,绝大多数是碎屑岩储集层。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因素有许多。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均匀程度)越好、磨圆度越高、颗粒粒径较大的储集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碎屑岩储集层颗粒间的胶结物成分、含量、胶结类型对其储油物性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泥质、钙质胶结岩石比硅质、铁质胶结岩石疏松,储油物性好;接触式、孔隙—接触式胶结的岩石比基底式、孔隙—基底式胶结的岩石物性好。

2.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有各种石灰岩和白云岩。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极为复杂,但归结起来分为孔、缝、洞三类。值得提出的是,碳酸盐岩储集层孔、缝、洞多是在成岩后生作用阶段由地下水的溶蚀和构造力的作用形成,其岩石物性变化较大,岩心样品测定其孔隙度、渗透率值往往并不能反映储集层中的特性。

四川是我国碳酸盐岩气田的重要分布区,已有两千多年的开发历史;华北盆地古近系和震旦系至奥陶系地层中也有碳酸盐岩储集层。

3.其他岩类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是指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以外的各种岩石构成的储集层,如岩浆岩储集层、变质岩储集层、黏土岩储集层等。这类储集层虽然岩石类型多样,但占世界总油气储量的比例小(约0.2%)。在国内、国外都发现了这类储集层的油气,如我国辽河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的凝灰岩、粗面岩中发现了工业性油气流;酒泉盆地鸭儿峡油田,是在变质岩(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基底上形成油藏。其他岩类是否能储集油气,关键是它们在其形成之后能否形成储集油气的空间。

二、盖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以免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其封隔性好坏,直接影响着油气能否在储集层中聚集和保存。

盖层封隔油气是由于它岩性致密、无裂缝、渗透性差。

常见的盖层岩石类型有黏土岩(泥岩和页岩)、蒸发岩(盐岩、石膏)和碳酸盐岩。通常情况下,黏土岩盖层往往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伴生;石膏和盐岩盖层常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盖层;而碳酸盐岩不仅能生油,而且也可以作为自身的盖层,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

三、油气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它们在生油层中生成,再运移到储集层中,在储集层内或储集层间运移到合适的地方,聚集起来成为油气藏。因此,油气运移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把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油气运移到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一)油气运移的方式

目前的研究认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方式主要有扩散和渗滤两种。

1.扩散

物质的分子运动,使其在各个方向上的浓度都趋于平衡的现象,称为扩散。扩散是由浓度差引起的。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生油层中油气的浓度较相邻的储集层高,因而向储集层中扩散。油的扩散速度比气的扩散速度慢,因此,扩散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方式。在地层中,油、气或气、水接触时,天然气在液体中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分子在油(或水)中各方向的浓度趋于平衡,进而使液体达到饱和。

2.渗滤

液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称为渗滤。流体渗滤必须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渗滤是油气在地层中运移的主要方式。油气在地层的孔隙孔道中渗滤服从达西直线渗滤定律。

(二)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地下的油气虽然是流体,但它们在地下运移时必须具有动力。研究表明,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有五种。

1.地静压力

地静压力是由上覆沉积物(岩)的重量所造成的负荷。地静压力的大小随上覆地层的厚度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沉积盆地里,生油层往往在盆地中心,其颗粒细,厚度大,地静压力也大,地温高;而盆地边缘地带颗粒粗,孔隙发育,物性好,厚度薄,地静压力小,地温低,从而使盆地中心与边缘形成压差,中心部位地层中的水和生成的油气在此压差下向边缘地带运移。

2.水动力

当沉积物压实固结后,地静压力主要是由岩石的颗粒骨架所承担。储集层孔隙中的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是地静压力,主要是由储集层内流体本身的重量引起的压力。当储集层无泄水区而静止不动时,此压力为静水压力。静水压力对油气聚集作用不大。

若储集层在地表存在着供、泄水区,水在岩层中可流动,这种地下水流动而产生的动力称动水压力。储集层供、泄水区间的高程差产生的水压头越大,动水压力越大。水在储集层中的运动速度与水压梯度(即沿着水流方向单位距离的压力降)成正比。动水压力使水携带着油气一起运移。

3.构造运动力

构造运动力促使油气运移是间接的。一是构造运动力使地下岩层形成新的构造格局,打破原来的压力分布区的平衡,油气重新由压力高的地区向压力低的地区运移;二是构造运动力使地下岩层产生裂缝、断层,为油气的运移创立了通道。

4.浮力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之后,由于油、气、水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即为浮力。

5.毛细管力

在毛细管内(图2-8),使油面上升或下降的作用力,称为毛细管力。其大小可用公式表示:

图2-8 毛细管孔隙中油水接触面示意图

式中 pc——毛细管力,N/cm2;

σ——油水界面张力,N/cm2;

θ——界面与孔壁间夹角;

r——毛细管半径。

沉积岩石为亲水岩石,即θ<90°,毛细管力指向石油,水起排油作用。生油层毛细管半径(r)小,毛细管力大;而储集层毛细管半径(R)大,毛细管力小,因此,生、储油层间产生压力差:

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油气由生油层进入到储集层中。同样,在同一储集层中,油气也会由小孔隙进入到大孔隙中。

6.热力

岩石埋藏深度越大,温度越高。在温度作用下,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发生膨胀,且随温度增高而增大。由于流体的膨胀系数比岩石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因此,孔隙中油气会由盆地中心(深处、高温)向盆地边缘(浅处、低温)运移。

除上述几种力外,促使油气运动的力还有地球自转力、细菌活动,等等。

(三)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是由生油层中极其分散的原始有机质生成的。因此,刚生成的油气本身也是极其分散的,它们常以孔隙水为载体(油气溶于水或呈游离态),在地静压力的作用下由生油层运移到储集层中。事实上,初次运移的动力除了地静压力作用外,热力、毛细管力、黏土矿物脱水作用都极为重要。还有人认为生油层中的新生甲烷气对油气初次运移起着重要的作用,甲烷可以使生油层内部形成异常高压,使岩层产生微裂隙,为油气运移开创了通道。同时,甲烷气对油有较大的溶解作用,作为油的运载体,而实现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发生在油气大规模生成时期(即生油主带形成时期)。

(四)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到储集层后,开始是呈油滴或小气泡的分散游离状态。在充满水的储集层内,由于密度不同产生浮力,油气会向储集层的顶部运移并汇集成油珠或油柱。在水动力和构造运动力等的作用下,这些游离状的油珠或油柱会沿储集层的孔隙、裂缝、断层或不整合面由压力高的地区向压力低的地区运移。普遍认为,油气的二次运移是紧接着油气初次运移开始的,但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是发生在主要生油期(初次运移时期)之后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期。因为构造运动不仅发生区域性地层倾斜、褶皱或断裂,而且形成了新的压力分布区,为油气运移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二次运移的距离与储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有关。海相地层岩性稳定,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较长(可达上千公里);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大,二次运移距离较小。

四、圈闭及油气藏

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只有当岩层的上倾方向有遮挡条件时,才能阻止此油气继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起来。这种能使油气聚集起来的地质场所称为圈闭。有油气的圈闭称为油气藏。

(一)圈闭

1.圈闭的组成

任何一个圈闭都是由三部分组成:

(1)储集层:能够储存并渗滤油气。

(2)盖层:位于储集层之上,阻止油气向上逸散。

(3)遮挡物:能从各个方向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封闭条件。遮挡物可以是盖层的本身弯曲(如背斜),也可以由封闭性断层、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或岩性尖灭等遮挡条件所形成。

2.圈闭的类型

根据圈闭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构造圈闭: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变形或变位圈闭,包括两类: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2)地层圈闭:是由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地层超覆或不整合面覆盖圈闭。

(3)岩性圈闭:是盆地内由沉积条件差异而造成的储集层在横向上发生岩性变化,并为不渗透性岩层遮挡时的圈闭,如砂岩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

3.圈闭的度量

度量圈闭容积的大小,用到以下参数(见图2-9):

(1)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以后,开始溢出的那一点。

图2-9 圈闭容积有关参数示意图

(2)闭合高度(h):圈闭中,储集层的最高点与溢出点间的高程差,简称闭合度。

(3)闭合面积(S):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4)储集层的有效厚度(H):储集层中具有工业性产油能力的那一部分厚度(计算时,应扣除非渗透性夹层)。

(5)有效孔隙度(φ):前已述及。

圈闭的有效容积(Q)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若圈闭中只有油聚集,称为油藏;只有气聚集,称为气藏;而同时聚集了油和游离气则称油气藏。通常所说的工业性油气藏,是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开采油气藏的投资低于所采出油气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2.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圈闭内,油、气、水的分布是按密度大小呈有规律分布的:气轻,聚集在圈闭的最高部位;水重,位于圈闭的最下部;油在中间。由于储集油、气、水的孔隙空间是相互连通的,所以同一个油气藏内应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中,为了说明油气藏和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分布,常用到以下参数(见图2-10):

(1)含油(气)高度:油水接触面与油(气)藏最高点的海拔高度差。有气顶时,含油高度为油水接触面与油气接触面的海拔高程差。油气接触面与油气藏最高点间的海拔高差为气顶高度。

图2-10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2)含油(气)边缘:含油边缘指油水接触面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在此线以外,只有水没有油。对气顶来说,油气接触面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为含气边缘。

(3)含水边缘:指油水接触面与含油层底面的交线。在此线以内只有油没有水。

(4)含油(气)面积:含油边缘所圈定的面积为含油面积。对气顶来说,含气边缘所圈闭的面积为含气面积。

(5)底水和边水:在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着油藏的水称之为底水;在含油边缘以外衬托着油藏的水称之为边水。

3.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藏的形成要有一系列基本条件:

(1)要有充足的油气来源。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取决于沉积盆地的面积和生油凹陷下沉的持续时间长短,即生油岩体积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生油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地化指标,即生油岩生油量的多少。

(2)要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对形成油气藏来说,生、储、盖层缺一不可。在生油层和储集层间互出现的正常式生储盖组合中,上一生储盖组合中的生油层又是下一生储盖组合的盖层,生油层和储集层间接触面积大,排烃距离短且及时,可形成油气丰富的油气藏。

(3)要形成有效的圈闭。并非地层中所有的圈闭都能形成油气藏。只有那些离油源区近,在油气大规模运移之前形成的以及水动力作用不太强烈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藏。而那些远离油源区且油气来源不充足、形成于油气大规模运移之后、水动力冲刷作用强烈的圈闭往往是“空”的。

(4)要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油气藏形成之后,如果没有经历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岩浆活动、水动力强烈冲刷作用破坏的话,油气藏可以保存至今。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圈闭是形成油藏、气藏还是油气藏,这与地层压力及油气饱和压力(即当压力降低时,气从石油中分离出第一个气泡时的压力)有关。当地层压力大于油气饱和压力时,气溶解于原油中而形成无气顶的纯油藏。但当地层压力小于油气饱和压力时,气从石油中分离出来,初期圈闭中油、气、水进行重力分异,形成具有油水、油气界面的油气藏;随着油气的不断供给,油、气、水进行重力分异,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都会逐渐下降。当油水界面达溢出点后,则圈闭的有效容积中只有油气存在,仍为油气藏。此时若再供给油气,圈闭中油从溢出点溢出,而运移到更高处的圈闭中进行聚集,油气界面继续下降。若油气界面降到溢出点时,圈闭中只有气存在而形成纯气藏(见图2-11)。依据此形成原理,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升高的若干圈闭之中,低处的圈闭会形成气藏,向上会依次为油气藏、油藏,这种分布人们称为“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见图2-12)。

图2-11 在单个圈闭中油气分异聚集示意图

图2-12 在系列背斜圈闭中油气分异聚集示意图4.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分类方法很多,但目前我国常用的是根据圈闭成因来划分,包括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1)构造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是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包括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两类。

(1)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背斜圈闭。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及天然气的产量和储量中,背斜油气藏居于首位,其形态较简单,主要是储集层顶面拱起,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我国酒泉盆地老君庙油田是典型的背斜油气藏,见图2-13。

图2-13 老君庙油田构造图及横剖面图(2)断层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是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切割,储集层与断层另一侧的不渗透层直接接触,即“砂岩不见面”,而形成断层遮挡圈闭,见图2-14、图2-15。断层油气藏的特点是断层附近储集物性好;油、气、水分布复杂。

2)地层油气藏

地层沉积的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不整合覆盖和地层超覆圈闭中的油气聚集,为地层油气藏。根据储集层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图2-14 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油气藏

图2-15 交叉断层与倾斜地层结合组成的油气藏

(1)不整合油气藏(亦称“古潜山油气藏”):油气位于不整合面之下较古老的岩层中,新生古储,储集层物性好,单井产量高,如我国任丘油田,见图2-16。

图2-16 任丘油田构造及剖面图

1—含油面积;2—潜山侵蚀面等高线;3—断层;4—剖面线;5—古近系沙河街组;6—古近系东营组;7—新近系;8—油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当沉积盆地下降,沉积范围扩大(水进),新沉积的沉积物覆盖了较老的地层并与盆地边缘基底相接触,形成地层超覆。超覆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为地层超覆油气藏,如青海马海气田,见图2-17。

3)岩性油气藏

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岩性油气藏。下面是几种比较典型的岩性油气藏:

(1)岩性尖灭油气藏:在斜坡地带沿上倾方向渐变为不渗透泥岩,并成楔形尖灭于泥岩之中的砂岩体,称岩性尖灭圈闭,油气聚集于其中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如老君油田的西部围翼古近—新近系“L”油层中的L5、L6层,见图2-18。

图2-17 马海气田剖面示意图(2)透镜体油气藏:顶、底向四周合并的砂岩体,四周被泥岩所限,构成砂岩透镜体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即为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如我国独山子油田,见图2-19。

图2-18 老君油田的西部围翼剖面图

图2-19 独山子油田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剖面图

(3)生物礁块油气藏:是浅海碳酸岩台地上生物礁中的油气聚集。由于油源丰富,储集物性好,圈闭形成早,常形成储量大、产量高的油气藏,且成群成带分布。

除了上述油气藏类型外,还有一些隐蔽性油气藏,如水合气藏、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向斜油气藏等,在此不再详述。

(三)油气田

油气田是指在同一局部构造面积内,受同一构造运动所控制的、上下叠置的若干个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则称为油田;只有气藏,则称为气田;如果既有油藏,又有气藏,则称为油气田。

TAG标签:葫芦山 储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