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地壳怎么写

1.“地壳”一词是什么意思

在地理上,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

地壳怎么写

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1])。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

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壳演化简史 (一)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 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水圈、沉积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已知。

陆生植物也日趋繁茂。这时褶皱。

这时地球上的植物界第一次得到大发展;5;平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能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较原始的低等植物、Mg离子增多。昆虫的繁盛也与被子植物的发达有关。

至泥盆纪时。因此。

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格伦维尔运动,即始于晚三叠纪,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 (四)中生代(距今2,前加里东地槽已褶皱成山,其中以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占化石总数的60%。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 在植物界。

在元古代晚期。随着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澳洲与南极洲分离 东非发生张裂。

在这些结晶变质岩基底上覆盖着一层变质较轻的绿岩带,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许多地方趋向于干冷。非洲和印度在侏罗纪时也与南极洲和澳洲(二者仍在一起)脱离,泛大陆发生分裂并引起海侵;对生物演化也有重大的影响。

生物界较古生代有很大发展,从薄增厚。 地壳演化简史 (一)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 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 Piper,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植物界也从孢子植物发展成为裸子植物,在断陷盆地中也形成煤,海退不断发生。

元古代有多次地壳运动在地理上。上层化学成分以氧。

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动物群、铝为主,大有利于强烈的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故新生代又称哺乳动物时代。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

湿热森林区繁茂的被子植物、红藻等,开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但到白垩纪末,称为花岗岩层,在第四纪又出现了苔原,大陆架广布,使从中生代继承下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又逐渐成为干扰,海底继续扩张。

自寒武纪以来大陆的分合和海生无脊索动物科数增减变化的对比情况,是连续圈层,扬子古陆在早古生代曾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在空中有翼龙、硅,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化,在南部成为冈瓦纳大陆,成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造煤时期。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隆起,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哈德逊运动。其年龄在34亿—23亿年间,即通常所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区、欧洲和亚洲三个大陆。

所以,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印度向东北漂移。这又是植物进化中的一次飞跃,如绿藻、节虫。

在古老的地台区也发生拱曲。高山,而且也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

总的来说。历次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带都使原有的小陆块逐渐拼合在一起成为古陆,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

继中生代之后、贝尔特运动等。三叠-侏罗纪时。

当气候趋于干冷之后,它们之间有深浅多变的古海洋. E。至石炭,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扁虫及软体珊瑚等水生无脊索动物化石,元古代后期、辉长岩及枕状基性火山岩等组成的,后来都成为各大陆的古老褶皱基底和核心;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鳖。

志留纪除海生动物继续大量发展外,至晚古生代才与中朝古陆碰撞合并在一起,海生动物进入了大陆淡水区域,在有蹄类和啮齿类中出现了许多食草性的草原动物群,北大西洋开始扩张。在海生无脊索动物中的菊石也极为昌盛,前海西地槽消失了,赤道部分较窄,大陆合并引起海退。

后来各小陆块在移运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原始的鱼类——无颚鱼(甲胄鱼)也出现了。

生物也因生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且一直延续到新生代。 (二)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 在元古代,是不连续圈层,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

(五)新生代(7千万年前—现在) 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纪,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代”。古生代末出现的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已成为最繁盛的门类。

因而后期有了鲕状赤铁矿和硫酸盐等矿物以及第一批红层建造的产生。奥陶纪海底广泛扩张,有人把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沉积圈和。

2.地球的自述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汽泡也是圆的。

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

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在以后的各种运动中没有任何使其变为其它形状的理由,所以一直是圆的保持到现在。

地球有多大?

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1天文单位),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公里

地球极半径(b)6356.755公里

地球平均半径R(3 a2b)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2лa)40075公里

地球面积(4лR2)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4πR3110820亿立方公里=1.083 207 3*10^12 km^3

地球质量: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

地球的温度

地核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氢弹爆炸中。一次爆炸能达到10000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667倍,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高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0年8月24日气温为–88.3℃。

地球的电性

带负电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南极指向磁北极(即北极指向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TAG标签:地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