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

當前位置 /首頁/保健養生 > /列表

城市間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虹吸是一個物理學現象, 是利用液麵高度差的作用力現象,將液體充滿一根倒U形的管狀結構內後,將開口高的一端置於裝滿液體的容器中,容器內的液體會持續通過虹吸管從開口於更低的位置流出。 但引申出的這個虹吸效應至今只見人用,不見一個正式的

虹吸效應,又稱虹吸現象,物理上是指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與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

以西安、南京、成都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近日全面入局人才搶奪戰,在“送錢”“送房”“送戶口”上門檻之低、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落戶方面,繼西安在校大學生憑藉學生證、身份證即可線上落戶後,山東的“零門檻”讓人才爭奪硝煙更加濃烈:人才落戶不

城市間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虹吸效應?

所謂虹吸效應,是指奧運主辦城市強大的吸引力會將別的地方的投資吸引過來,從而減緩這些地區的發展.目前,我國正在積極致力於西部大開發,投資剛開始向西部傾斜,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國家一下投巨資2800億元,等於又來了一個東部大開發。 虹吸管是人類的

虹吸效應,又稱虹吸現象,物理上是指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與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

以西安、南京、成都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近日全面入局人才搶奪戰,在“送錢”“送房”“送戶口”上門檻之低、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落戶方面,繼西安在校大學生憑藉學生證、身份證即可線上落戶後,山東的“零門檻”讓人才爭奪硝煙更加濃烈:人才落戶不

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氣壓力,水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直到兩邊的大氣壓力相等,容器內的水面變成相同的高度,水就會停止流動。利用虹吸現象很快就可將容器內的水抽出。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湧向北上廣呢? 理由一,大城市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好的人文氣氛,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可以在這裡感受現代都市的繁華,這些都是有吸引力的。還可以進一步深造,比如考個碩士、博士,業餘時間進修深造,休閒時間想轉一轉歷史文

城市間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第2張
事實上,虹吸作用並不完全是由大氣壓力所產生的,在真空裡也能產生虹吸現象。使液體向上升的力是液體間分子的內聚力,在發生虹吸現象時,由於管內往外流的液體比流入管子內的液體多,兩邊的重力不平衡,所以液體就會繼續沿一個方向流動,在液體流入管子裡,越往上壓力就越低。

經常在全國各地走的人往往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兩省交界的地區往往比省份的腹心地區經濟條件更差,甚至可以說中國大部分貧困地帶分佈在省份邊界地區,那麼為什麼兩省交界總是經濟落後呢? 1,山河形便的劃分習慣。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行政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西北城市如何在人才爭奪戰中突圍?

據4月5日報道,“不允許各省市再出臺自己的人才政策”、“由國家統一給西部出臺人才政策,起碼讓西部的孩子回到西部,堅持在西部”——2018年全國“*”期間寧夏發改委主任許寧關於解決西部人才流失的觀點一出,引起不小的爭議。

去年以來,西安、武漢、成都、重慶、鄭州等中西部城市相繼出臺人才政策,“搶*戰”愈演愈烈。儘管西北地區的銀川、蘭州、西寧等弱勢省會城市出臺的人才政策並不比部分中部城市晚,政策力度也不小,但尷尬的是,它們無法在這一輪“搶*戰”中佔得優勢,且有弱者恆弱之勢。

事實上,留住人才不僅僅要靠“感情牌”和政策本身,城市環境、發展潛力、產業佈局、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等“內功”,同樣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西北城市需要獨闢蹊徑發揮特色產業優勢來避免人才流失、吸引人才流入。

正如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邵建平對介面新聞所說:“最重要的是圍繞事業平臺、環境文化、制度尊重這三個基礎,通過市場拉動和政策帶動把人才留下來。”

弱者恆弱

西部欠發達省會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弱勢,從今年全國“*”一位寧夏官員的論調中可見一斑。

今年全國“*”期間,許寧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提到,解決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對策之一,是不允許各省市再出臺自己的人才政策,而是由國家統一給西部出臺人才政策。他表示,西部大學生回原籍工作,政府或企業可以提供30萬元安家費,為西部做出10年貢獻,之後再選擇去留。

許寧此番言論的背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在中西部各主要城市激烈的“搶*戰”中,銀川、蘭州、西寧等西北弱勢省會城市在招攬人才方面的弱勢愈加凸顯。

在此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中西部的“人才戰”早已廝殺成一片紅海。

2017年3月,西安以落戶為突破口打響了“搶*戰”的第一*,通過“人才落戶—取得購房資格—在西安就業”的政策來吸引人才。隨後,武漢、成都、重慶相繼釋出類似的人才政策,武漢甚至為大學生開出購房、租房“八折”的優惠,成都則表示給予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國際頂尖人才或團隊最高1億元的創新創業綜合資助。今年3月,西安再出重磅,全國在校大學生只需提供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落戶,“搶*戰”的戰火已經燃燒到未畢業的學生中。

從戶籍人口看,人才政策的確取得了成效。2017年全年,在可比口徑下,西安落戶人口增加超過20萬人,武漢、成都戶籍人口分別增加19.8萬人、36.4萬人。重慶市未公佈戶籍人口統計資料,但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6.73萬人。

相比之下,蘭州、銀川、西寧等西北地區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城市出臺的人才政策力度並不弱,但效果不佳。

比如,2016年銀川市各地各部門爭取人才專案資金1400餘萬元,安排市本級人才資金412萬元,支援人才專案26個。去年5月,銀川市表示,除了財政每年至少列支1000萬元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外,還將設立1億元的大學生創意創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舉辦“大學生創意創新在銀川”活動。去年9月,蘭州市出臺辦法,明確對不願改變原工作單位工資、人事關係和所任職務的人才,鼓勵用人單位採取特聘、兼職、專利或技術入股等形式引進。

去年,蘭州戶籍人口僅增加4.1萬人。銀川目前尚未公佈戶籍人口,從常住人口看,2017年銀川增加了3.43萬人,僅較上年多增加了約7000人。

銀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金晶接受介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稱:“各地搶人才已經白熱化,我們也著急,兄弟省市很迫切地引才,我們也在做調研。”介面新聞注意到,寧夏直到2018年1月31日才簽發首張《外國高階人才確認函》。

虹吸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輪人才爭奪戰中,西安、成都等城市對西北其他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愈加明顯。

老家在西寧的小張,從山東某大學畢業後,來到西安一家網路公司工作。今年25歲的他告訴介面新聞記者:“西安引進了許多網際網路公司,但西寧並沒有。”而且,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西安比西寧完善得多。”

老家在銀川的小唐畢業後一直在西安從事新媒體工作。她表示,銀川的人才政策對她並不具有吸引力,因為“老家的媒體行業並不發達”。家在銀川的小李最近拿到西安某文化公司的offer。他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跟落戶相比,他更加看重就業前景。“老家雖然房價低但收入也低,而且老家並沒有很多就業方向供我選擇。”

除了產業佈局,受訪者表示,他們比較關心的還有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前景。比如,西安是“一帶一路”建設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去年又成為中國第9座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這都是人才競爭中的加分項。

此外,隨著中國高鐵網路的完善,城市之間來往更為便捷,給人才加速流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西寧、蘭州、銀川等西北省會城市“留人”。

2017年6月,寧西高鐵通車,西寧、蘭州、西安得以聯通,從西安到距離最遠的西寧僅需4個半小時。今年3月22日,西安至銀川的高鐵完成了第一組長軌鋪設,預計2020年底竣工,屆時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將從現在的11小時30分縮短至3小時左右。

需用奇招

客觀來說,在城市規模、產業佈局、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等方面,西部省份普遍不如東部沿海省份,因此,在招攬人才方面長期處於弱勢不足為奇。

就像許寧所言,“如果各省出臺措施,就是零和博弈,西部弱勢省份並不佔便宜。我們拿20萬元,沿海拿20萬元,人才還會到沿海,我們還是競爭不過沿海。”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副教授也認為,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招攬人才,不可能改變當前人才向東南流動的現實。他指出,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興經濟、網際網路發展較慢,無法為從事計算機、網際網路產業、新媒體等專業工作的在籍大學生提供合適和足夠的崗位。

據金晶介紹,銀川的主要產業是能源化工、生物製藥、現代紡織和裝備製造,對於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吸引力確實不大。“我們上週剛辦了一場資訊科技招聘會,有20多家企業參會,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她說。

儘管“先天不足”,西北地區各省會城市都不想在這一輪人才競爭中掉隊。畢竟,在強調創新發展的時代,一個城市必須依靠強大的人才資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髮展。如何破解來自強勢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成為西北地區發展的必答題。

金晶認為,經濟欠發達省市的財政實力不能和發達省市相比,只能通過打“感情牌”來留人。

而邵建平指出,在吸引人才方面,主政者不要侷限於政策本身,應該圍繞事業平臺、環境、制度三個支柱,用市場和政策兩種力量來解決人才問題。

“(西北的)人才荒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長時間很難破解。單純講人才沒用,人才需要事業平臺來支撐的,需要環境來保護,需要制度來尊重。”他說。

邵建平認為,一個可能的思路是從發展個別特色產業入手。他指出,西北欠發達地區經濟體量較小,不需要太多產業支撐,有幾個特色產業就足夠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這方面可借鑑內蒙古的經驗。內蒙古近年來在草原產業上大做文章,圍繞草原和牛羊經濟,形成了從牧場、銷售、印刷到物流的一整條產業鏈,伊利、蒙牛、小肥羊等來自內蒙古的品牌也在全國範圍走紅。

“優勢產業越做越強,品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後,自然有能力吸引到優質的人才。” 邵建平解釋稱,“產業就像栽樹一樣,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圍,它的文化。要在一個行業或一個突破點上整群移植,進而優化改變大環境,以此吸引整個產業鏈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為什麼河北沒有沿海大城市

據說管理不好

2019年都市家居消費趨勢洞察報告

試讀結束,如需閱讀或下載,請點選購買>

原發布者:混子√

2019年都市家居消費趨勢洞察報告核心結論KEYCONCLUSION隨著都市消費環境變遷,家居消費出現了四大趨勢:懶人化都市生活節奏快,省時、省心成為重要訴求,自動化、智慧化的懶人式家居用品滿足了消費者家務減負,解放雙手的需求,家居用品也從單品智慧升級向家居場景用品的全面升級演變多功能在城市有限的居住空間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和靈活性的需求強烈,多功能、定製化家居用品趨於流行,此外,收納用品品類備受市場青睞追求生活質感隨著消費力增強,提升家居生活的質感成為都市消費的主流趨勢,其中品質升級是核心。此外家居消費品類也向高舒適度、高顏值、健康的方向持續升級營造居家樂趣新一代都市家居消費者在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休閒娛樂活動在家的空間進一步豐富,與志趣相關的遊戲、圖書、樂器、寵物用品類市場穩步增長第4頁居住空間變化:城鎮化加劇,房價攀升,都市居住環境“擁擠”在城鎮化加劇和中心城市虹吸效應的作用下,大量人口湧入都市,房價持續攀升,都市居住環境相對“擁擠”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6.9㎡,在不考慮住房空置率的情況下,按照城鎮住宅使用率70%到75%折算,實際城鎮人均居住面積也僅為26~28㎡。此外,某調研資料也顯示,“24.3%的購房者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0㎡,相當於三口之家住房不到60㎡注:調研資料來源於貝殼研究院《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研報告》2000-2018年中國城鎮化

區域格局鉅變,是什麼力量在邊緣化山東?

周邊城市群圍剿凶猛

只剩下了中間凹陷沒有超大城市的山東

山東能出“中心城市“嗎?山東需要“超大城市”嗎?

我們正站在一個地緣大變局的爆裂點上,看清方向比什麼都重要。被擠壓或者邊緣化,都意味著在這一輪淘汰賽中的出局。

壹搶人背後的地緣大變局

搶*戰,越來越沒有下限。

最無感省會之一石家莊終於也放出搶*招:大專學歷落戶,本科生購房補貼5萬。這場由幾個新晉國家中心城市引發的混戰已經蔓延至全國省會甚至地級市。

各個城市搶人的動因不盡相同,有的是面向未來儲備新興產業人才,有的是為了填充急速擴大的城市,有的是避免被別人虹吸,有的可能只是恐慌性跟投。

混戰的背後是混亂。混亂的原因是原有的區域競爭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各個城市在快速迭代變革的匆忙與混沌之中,應對起來實在茫然,只有祭出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搶人,搶奪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人口。

搶人只是表象,絕不是*。

誘發這場大戰的深層次原因自然是技術*與產業升級帶來的經濟大換血,而直接的誘因和催化劑則是最新式的交通工具——高鐵,正如馬鐙的發明、輪船的誕生帶給世界的改變一樣。

中國的區域格局正在由此引發鉅變。

高鐵的誕生與大規模應用,如同現實中的蟲洞一般,實現了空間的摺疊,讓距離不再成為阻攔;八縱八橫的佈局,改變了中國以東部海岸線為主線的時空格局,內陸中心城市在快速集聚力量,海權和陸權正在進行著再平衡,高鐵線逐漸成為經濟主線。

高鐵的爭奪,也改變了區域之間的競爭格局,中心城市的吸血能力不斷提升,交通的背後,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不斷彙集,有幸成為高鐵核心的城市正在逐步掌控未來。

在這場遍及全國的烽煙裡,山東區位優勢正在減弱:沿海的優勢、外貿經濟的優勢、重化工業的優勢正在隨著高鐵的普及、國際關係的變幻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削弱。

群山無峰,沒有超級城市的山東,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如何競發?

貳城市群競爭中,被“擠壓”的山東

這是一張中國城市群燈光圖,夜間照明的燈光,顯示的是財富和活力指數。山東半島城市群在中國城市群中的量級,看看亮度心知肚明。

支撐燈光亮度的,本質上是人。這是一場正在重新劃分的版圖。

一線趕人、二線搶人、三四線留人。

城市群組團競爭漸成事實,並逐漸激烈和擴大化。誰把誰的錢吸走?誰又能把誰的人吸走?山東三核驅動,擺脫不了這個大環境。

這種擠壓效應,山東省委*劉家義在2月22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大會上談到,環視周邊,山東受相鄰區域發展的擠壓越來越重,向北,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向南,長江經濟帶生機勃勃;向西,中原經濟區異軍突起,特別鄭州正在從二線省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

北有京三角,西有中原群,南面長三角,再加上正在崛起的“千年大計”雄安新區近在咫尺,山東在陸地上三面承壓。東面的大海本來連線著日韓,但國際關係和產業結構的變幻,讓外貿優勢無存。

三面被圍本來並不可怕,以山東的體量誰都吃不下。真正可怕的是被高鐵改變的時空關係,使得中心城市的吸血能力倍增,群山無峰的山東如何抗衡?

濟南——鄭州,駕車距離457.3公里。

這張圖提醒山東人,鄭州中心城市圈都已經劃到濟南家門口了!

鄭州作為米字型高鐵樞紐城市,全國鐵路網心臟,也是中原城市群唯一核心城市。2020年鄭州米字型高鐵全線開通後,山東的濟南、菏澤、聊城,山西的太原都將納入鄭州2小時交通圈。

高鐵的開通使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放大,資源通過高鐵通道被大城市不斷吸走。這就是說,魯西南勞動力資源完全可能被鄭州中心城市圈吸走。

鄭州崛起得益於其戰略定位,這是城市快速發展的最大生產力。鄭州航空港被列為十三五規劃綱要,其戰略定位使其獲得了航空領域的政策和規劃紅利,在高鐵規劃上也佔盡優勢。2017年,鄭州機場在2000萬級客流機場中以17%客流增幅排名第三。

去年5月,時任濟南市委*王文濤率隊考察鄭州時提到一個細節,鄭州正在打造大樞紐大物流,這種吸力把周邊區域貨源包括山東的貨源都吸引進來。

高鐵正在不斷顛覆城市間的時空關係,為生產要素的延伸提供了更多選擇,成為中國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動脈,半小時交通圈可帶來同城一體化,一小時交通圈方便產業互動。

一個經濟大省,現在才有幾條高鐵?環渤海灣規劃搞了多久?同樣出貨,人家為什麼不選天津、青島、連雲港?目前,東營與濰坊之間無高鐵,青島與日照間也未通高鐵。

山東僅僅有一條過境的京滬高鐵,就算濟青高鐵通車,濟南也不過是十字型,充其量是個“血量”中轉站,很難發揮吸血、存血的作用。

因為,米字型高鐵,才是核心所在。

武漢、西安、鄭州,這三個搶人最凶猛的城市,正是北京以外,中國內陸已經形成米字型高鐵佈局的地方,由此帶來的各種資源的集聚,需要大量的人口來消化,也足以支撐人口規模的擴張。

幹線流轉,支線吸血,以米字型結構形成體量足夠巨大的城市群,這是二線城市在競爭中取勝的不二寶典。

濟南的米字型高鐵在哪裡?青島的高鐵+航運的米字型交通在哪裡?

既然這是一場城市群組團競爭,那麼山東城際高鐵建設不是提上日程的問題,而是要傾盡全力加速建設,實現山東城市群的無縫對接。

叄山東的失血和吸血

任志強曾說,只有人口淨流入城市的房子才值得投資。加入搶*戰的城市顯然悟透,人是一切的基礎,人口體量本身就是競爭力,不管是推動消費還是消化存量房。

權威機構、權威媒體關於搶*戰中統計資料口徑不一,說法眾多。芥末選出一組關於山東比較靠譜的資料,信不信由你:

A.人口淨流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五省71城人口淨流入排名中,山東最高是青島,山東省內人才淨流入最高是濟南。

B.人口淨流失:菏澤排行全國前三,臨沂也是人口淨流失城市,但好在這兩地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高,屬於山東的“造血”城市。

C.國小生增量:這是目前考察人口增長最有效資料。2011-2016年,青島以6.7萬國小生增量位居17個全國主要城市的第16位。棗莊、濟寧、菏澤、臨沂的國小生增量也很可觀,形成了山東西南部的“黃金增長帶”。

D.國小生流失:2010—2016年國小生流失最嚴重地級市中,泰安排第20位,2016年流失約26.8萬,這個榜單上流失前五位全部來自東北。

眾多版本不外乎說一個事——搶*戰有人得意有人失意,京滬礙於全國規劃;深杭盛開在網際網路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鄭州、西安自身力有不逮,唯有頻放大招;那些生育率高、經濟不發達的三四五線城市,“造血”又“失血”。

那麼,青島和濟南,能否承接京滬因嚴控人口帶來的人才紅利?

這張圖告訴你,在對高學歷人才爭奪上,濟南和青島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本省處於絕對優勢。

放在全國來看呢?

山東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4.98萬人,死亡人口73.82萬人,自然增長人口101.16萬。但是,山東實際常住人口在2017年只增加了58.83萬。換句話說,2017年,山東約有40多萬常住人口外流到其他省市。

而根據360春運資料統計,北京外來人口20%來自山東,比重全國第一。

如果高鐵繼續提速,濟南將會進入北京的一小時交通圈,青島也會進入兩小時交通圈。山東核心濟、青兩市成為北京的衛星城,並非危言聳聽。

那麼,山東的“吸血”能力呢?

2016年山東省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報告資料顯示,山東人口省內流動佔比83.1%,其中54.2%為省內跨市流動,28.9%為市內跨縣流動;2014年省內流動佔比85%,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其中48%在本縣流動。

也就是說,山東吸引外來人口占比長期以來只佔流動人口的15%左右。

這種省內流動為主的態勢,反映出山東對全國吸引力的不足。

山東對外省市人才的吸引能力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也不高。從上圖可以看出,被吸納大戶是東北的黑龍江。

以濟南本土IT企業浪潮為例,京滬杭的大學生,浪潮招不過來;本地山東大學計算機、數學系的大學畢業生,搶不過華為,所以,浪潮能選擇的物件就是哈工大和西安幾所理工科名校。

這一點,身在合肥的科大訊飛感同身受。在AI人才競爭上,北京是絕對的制高點,科大訊飛吸納最多的人才,來自於中科大。

留不住人,引不來人,山東被擠壓的哪裡僅僅是區位,更可怕的是人才。

肆山東的真正興盛,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情。

明清之時,依託的是京杭大運河,靠的是漕運之興,重心在西部。

近代以來,依託的是海洋航線以及津浦、膠濟兩條鐵路,仗的是海運之盛,重心改成了中東部。

這兩次地緣大變局,山東都是受益者,逐步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之一。

但是,高鐵時代,山東看起來沒這麼幸運。

四面擠壓、高鐵落後,山東如何奪回區位優勢?恐怕,我們要把眼光放到更廣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從歷史和其他地區經驗中尋找答案。

長三角區域規劃的資源優先配置

長三角“王者歸來”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長三角地區面臨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緩解資源環境約束、著力推進改革攻堅等方面的繁重任務,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規劃》的實施有利於這一地區進一步消除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近年來,海西等沿海區域規劃相繼公佈,一直是沿海經濟發展領軍者的長三角發展速度漸緩,此番《規劃》出臺,這一傳統領軍者將“王者歸來”。

徐逢賢認為,《規劃》的釋出和實施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將帶來長三角地區一系列的發展機遇。首先,目標明確後,高科技專案將會被優先引向這一地區,一批對世界市場具有影響力的專案將會在長三角地區佈局;第二,《規劃》作為中央的重要指導思想,將會促使每個省和城市積極制定相關配套措施;第三,《規劃》提出了國際化原則,地方根據這一原則引導和促進企業“走出去”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第四,在一系列重要的發展目標確定之後,能源供給等也將會向這一地區優先配置。

TAG標籤:城市 效應 虹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