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潮汕出名是功夫茶童謠

潮汕出名是功夫茶童謠

潮汕是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區,其中功夫茶和童謠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功夫茶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茶文化,其製作和品飲方法都與其他地區不同。潮汕人喜歡用小碗喝茶,將茶葉放在碗中,用熱水沖泡後加入片糖和牛奶攪拌,其中的配方和技巧也是相當考究的。

童謠是潮汕地區民間文化之一,是一些小孩在玩耍時唱的小曲子。這些小曲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歌詞和旋律都有很大的區別,但都富有童趣和親情關懷。

以上這些元素最終構成了潮汕地區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賞和體驗。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州工夫茶詩句

1.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關於潮汕工夫茶詩句 1. 有關工夫茶的詩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這種流行於潮汕一帶的品茶風尚,以其雅潔的茶具、精美的沖泡技藝,帶 給人詩情畫意般的享受,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一些名人、學者紛紛賦詩寫歌,留 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和美好的回憶。

像中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在1962年來到廣東汕頭, 品嚐了工夫茶之後,便吟出“品罷工夫茶几盞,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現代著名 女學者冼玉清教授也對工夫茶發出"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的讚美。 茶灶 陳恭尹(清) 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

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 就隙邀風勢,添泉戰水聲。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 舟茗 陳王猷(清) 窮已如黃九,猶將茗碗行。

燃爐風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來無色,江濤近一聲。

旗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陳檗仁(清) 宜興時家壺,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種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與魚眼,火候細推求。

焴盞暖復潔,一注云花浮。清香撲鼻觀,未飲 先點頭。

詠工夫茶 陳坤(清) 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 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邑露祗聞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鳳凰水仙),來試湖山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張華雲(當代)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

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 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

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

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 圍細末,首衝去浮沫。

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

一衝號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

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 清宿食。

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 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

共品三兩杯,互通鄉訊息〇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2. 求關於潮汕功夫茶的論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裡,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汕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晒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

3.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

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

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

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裡,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

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

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

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

《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

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關於《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5. 潮汕功夫茶來源和典故

樓主你好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餘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佈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衝。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衝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裡,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隻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閒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州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閒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鬆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採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鬆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鬆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覆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晒過的茶葉反覆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閒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

6. 請問潮汕工夫茶的衝法有那些俗語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對茶具、茶葉、衝法都極為講究,要求十分嚴格,有一套精緻的程式,因而有學者稱“潮洲工夫茶”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選茶

衝制工夫茶應選用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佳。

選水

水質對茶味有很大的影響,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從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絞只炭,其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上品的橄欖核炭,是以橄欖核入窯窒燒,所成之炭用於燒水,焰火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現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氣之類簡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檔的茶座才會用“活火”燒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體相同,但精粗有別。常用器皿有:

l、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紫砂泥制者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壺的深淺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例,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

2、蓋甌。形如仰鍾,有上蓋、茶墊。蓋甌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衝罐。但因口闊,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權宜用之。

3、茶杯。以薄、潔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產,質地極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以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

7、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

8、水缽。多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

9、紅泥火爐。紅泥火爐,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

10、砂銚。俗名“茶鍋仔”,輕巧美觀。

11、羽扇。用以煽爐。

12、錫罐。名貴的茶葉應用錫罐貯藏。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

13、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4、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式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跳掏水,煽爐,信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候其火碩(老),一面開啟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 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稱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洗茶”,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應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以去其散墜餘沫並使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人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這時是灑茶的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未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灑茶後應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麵迎鼻,一啜而盡,三嗅杯底。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著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揚名滿天下……聽到這首歌,是不是想喝一杯功夫茶了,想知道功夫茶是怎麼回事?聽我道來。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衝功夫茶的方法也是極為講究的,分為八步:第一步先洗杯,名白鶴沐浴。第二步舀茶,又叫觀音入宮。第水入壺,叫高山流水。第四步刮沫又稱春風拂面。第五步倒茶,叫韓信點兵。第六部要把剩下的茶一點一點地倒叫韓信點兵。接下來就是喝茶了,不過喝茶前要先看一看,聞一聞叫賞色聞香。最後才可以喝了,叫品嚐甘露。那喝下去,甘甘的,舒服極了。

哪裡有潮汕人,哪裡就有功夫茶……正如歌中所唱,只要有潮汕人就有功夫茶喝了,因為這是潮汕人的驕傲。

潮汕功夫茶,當地特色飲品

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帶的地區都是十分喜歡喝茶的,無論是福建還是廣東愛茶的人更是許多的,潮汕工夫茶你瞭解嗎?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帶你瞭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潮汕功夫茶的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訊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潮州工夫茶為什麼那麼出名?如何看待商人泡工夫茶的方法?

據記述,陸廷燦於1734年刊印的《續茶經》書裡的敘述,工夫茶並不是飲茶方式,反而是茶葉種類,原是武夷茶裡的一種名茶。之後慢慢把用小壺一杯泡紅茶的品味方式稱之為“工夫茶”,由“茶葉種類”演化為“茶道”。最開始確立提及“時間茶道”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廣東興寧典史的俞蛟,他在《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上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用品更加精美。”他實際敘述了潮州市喝潮汕功夫茶的方式。直到如今,潮汕功夫茶在廣東潮汕更為風靡。是廣東潮汕的一種風俗習慣。

現如今潮汕功夫茶變成中國茶藝的意味著。潮汕功夫茶分成三個流派,各自為:福建省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和中國臺灣潮汕功夫茶。福建省喝鐵觀音茶葉;廣東潮汕喝金駿眉和單樅;中國臺灣則喝凍頂烏龍。但從衝調方式上而言,三者是相通互融的。潮州人傳統式習慣性喜愛喝潮汕功夫茶。央視曾專業詳細介紹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時間來歷及其衝調茶開始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及火侯和茶器的注重。可是福建省福建人稱廣東省潮汕功夫茶叫做“工夫茶”。

福建省和廣東潮汕產好茶的地區,自然茶道文化濃厚。蘇轍有詩曰:“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潮州人喜愛飲食搭配,碰面第一句話便是問“吃了沒”,用潮汕話講普通話來音標發音便是"嫁了麼"。聚會大多數全是飲茶。用潮汕話說“吃飽了沒”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爸未”。"飲茶"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爹",“飲茶嗎”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爹麼”。

工夫茶是中國茶道的一種,從唐代階段的煎茶藝,點茶道、到明朝的煮茶道。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拿一撮茶立即衝調,茶湯並不分離出來。茶器或用玻璃茶杯、或用大紫砂壺、或用蓋碗茶具(北京老字號蓋碗茶)全是屬於撮泡法。之後伴隨著文人墨客審美觀進到紫砂壺容器的全球,促使紫砂茶壺越幹越小,產生了目前這類茶湯分離出來的泡茶方法,大家叫做工夫茶道。由於衝調下去要比原先的撮泡法更費功夫、更耗時間因此才叫工夫茶。

求此潮汕歌曲歌名

會閒來吃茶

歌手:鄭欽龍

所屬專輯:生在潮汕

作曲 : 鄭欽龍

作詞 : 鄭欽龍

阿爸叫我去買醬油

我放屎了未洗手

伊旦炒菜埋落油

吃了正會長壽

在路頂遇見個朋友

伊叫我去打球

我旦會閒來吃茶

現在我無時間逗留

百貨店 熟悉個人

經常出現在我夢

我在北 伊在南

思念使兩人無縫

喜歡伊 單純個人

微笑永留我心中

寫情書 不敢送

愛的感覺又增加了一層

阿媽是家內個領袖

伊無甲我加油

希望我好好讀書

過春夏冬秋

初戀個心散在四周

思念漫遊宇宙

你會閒就來吃茶

我就旦出我的感受

百貨店 熟悉個人

經常出現在我夢

我在北 伊在南

思念使兩人無縫

喜歡伊 單純個人

微笑永留我心中

寫情書 不敢送

愛的感覺又增加了一層

百貨店 熟悉個人

經常出現在我夢

我在北 伊在南

思念使兩人無縫

喜歡伊 單純個人

微笑永留我心中

寫情書 不敢送

愛的感覺又增加了

百貨店 熟悉個人

經常出現在我夢

我在北 伊在南

思念使兩人無縫

喜歡伊 單純個人

微笑永留我心中

寫情書 不敢送

愛的感覺又增加了一層

阿爸叫我去買醬油

我放屎了未洗手

伊旦炒菜埋落油

吃了正會長壽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溫馨。宋人杜小山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裡,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著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悅,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著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著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蘊含著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裡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冗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著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著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著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裡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峰。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群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說,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行家裡手甚至能辨認其蘊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說:“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說:“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灶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說“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裡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汙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溫的井水來。望著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著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溫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裡,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溫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儲存。

潮語歌曲都有哪些值得推薦?

潮語歌曲值得推薦的有:

《我的尤克里裡》、《初湯》、《潮汕姿娘2018》、《四中巷》、《梅林湖》、《鮀城印記》、《思念》、《潮汕人在廣州》、《一份情》、《需要勇氣》、《夢家園》。

《潮語歌曲排行榜》是汕頭電臺音樂廣播與汕頭市音樂家協會為推動潮語歌曲創作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潮語原創歌曲排行榜。自去年舉辦以來,得到潮汕眾多音樂人的支援。

今年該排行榜熱度不減,主辦單位共收到打榜作品近300首,產生了38首候選金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票選評委人數多達百人,由專家、媒體、音樂人、聽眾及社會團體五大評審團組成,在保證評選公平公正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潮語歌曲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

潮語歌曲從大概念上來說,從體裁可以分為幾類,一個是歌謠體,就是對傳統歌謠進行聞字取腔式,譜上曲調,潮州語言的音樂性是非常強的,所以需要聞字取腔,比如(唱)這是陳莽原老師的一首很重要的作品,叫《月光歌》;還有一種是用戲曲和潮曲的基本音調然後填進歌詞的,稱之為戲曲體,還有就是創作歌曲體。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訊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TAG標籤:潮汕 童謠 功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