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頻道陸羽茶經

茶頻道陸羽茶經

陸羽是中國唐代著名茶葉專家,著有《茶經》一書,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奠基者。《茶經》共三卷,分別為《大觀茶論》《茶具品》和《品茶論》。這部著作總結了當時茶葉的種植、製作、儲存、品嚐等方面的經驗和知識,成為中國茶文化的極其重要的篇章之一。

陸羽的《茶經》一書重在品茶、烹茶、泡茶、存茶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同時又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等方面的知識。對於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茶經》中,陸羽提出了“茶以清為貴”的觀點,即茶葉要清香、清味、清湯,而不是加入其他物質的飲品。他還講述了茶葉的分類、製作和使用方法,如龍井茶、碧螺春、鐵觀音等。此外,陸羽還介紹了茶具的種類和使用方法,以及品茶的禮儀和技巧。

陸羽的《茶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經典之作。它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並在全球茶文化的推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典籍裡的中國茶經中陸羽的扮演者

《典籍裡的中國》茶經陸羽扮演者是王勁鬆,此王勁鬆非彼王勁鬆,他的藝名叫“氣殼”。

王勁鬆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他出生在哈爾濱,1990年考進北影。王勁鬆曾出演過不少的影視作品,比如《天下第二》、《第三軍團》、《孫武》和《趙氏孤兒》等。

他愛茶一生、寫茶一生,傾盡畢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他三歲淪為孤兒,一生無兒無女,卻是一個享盡世間溫情的人。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唐代茶學家陸羽。3月5日晚八點檔,《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八期,“當代讀書人”撒貝南穿越千年,帶領觀眾在嫋嫋的茶香之中品讀《茶經》,感悟陸羽“精行儉德”的傳奇一生。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南方地區便有了飲茶風俗,到了唐朝時期,飲茶之風日盛。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陸羽(字鴻漸)在定居浙江湖州期間,將積累有關茶的知識和經驗總結出來,著成《茶經》。

書中內容涵蓋與茶相關的歷史文化,茶葉從生產、加工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技術,以及由此而來的品飲藝術等,讓茶文化上升到一個全新階段。

陸羽《茶經》全文及翻譯

茶經》

文|陸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ō)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jiǎ)疾。

譯文:“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有的從“木”部,有的“草”“木”兼從。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huì)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籝(yíng),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譯文: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是茶農揹著採茶用的。

灶,無用突者,釜,用脣口者。

譯文: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脣邊的。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譯文: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繫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裡;等到熟了,從箅裡倒出。鍋裡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譯文:杵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譯文: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併成一定的形狀),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譯文: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簷,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簷置承上,又以規置簷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譯文:簷,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簷"放在"承"上,"簷"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bì lì),一曰羸子,一曰篣筤(páng làng)。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譯文: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有詩云:筤篣曉攜去,驀個山桑塢。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歇把傍雲泉,歸將掛煙樹。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棨(qǐ),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譯文: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譯文: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譯文: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譯文: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譯文: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乾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乾,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譯文: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育,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溼。

《茶經》是怎麼煉出來的?為什麼是陸羽寫出了這部震鑠古今的著作?

《茶經》是陸羽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又經過陸羽多年的研究,歷經五年成初稿,後五年再經過陸羽的修訂,才最終成為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茶經》一書,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二十六年的時間,最終才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因為陸羽出生在唐代,唐朝以前,茶不是用來飲用的,大多茶都作藥用,而不是飲品。

首先,陸羽這個人很喜歡喝茶,而且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看準一件事就朝著一件事情上走,陸羽從幼年的時候住在佛寺中,自小受到佛寺文化氣息的薰陶,而且敏而好學,擅長寫詩文,為人淡泊名利,學問淵博,為人清高,這位陸羽寫《茶經》打下了基礎,因為和時人追求科舉功名相比,他更喜歡個人的修行。

其次,他有平靜的心態和隱居的住所,陸羽早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決心寫《茶經》一書,早早地就開始了他的遊學生涯,他不怕吃苦,一路風餐露宿,飲食上也只有乾硬的乾糧,渴了就飲一些茶水,他平易近人,每到一個地方,常與村中老人討論關於茶的事情,他不僅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而且還將途中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就為《茶經》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在隱居中他不斷打磨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茶葉的種類以及各種做茶的方法,最終到他四十七歲的時候,才寫成了《茶經》一書。

他在旅行的途中觀察茶葉的生長規律,茶農怎麼做茶,還有怎麼區分茶葉的好壞優劣等級,而且通過學習民間的烹茶技巧他還總結了一套規律,在旅行途中不僅關注茶葉,還關注泡茶煮茶的器具,製造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所以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當時的陸羽憑藉《茶經》聞名於世,然而確鮮少有人知道他青年的不易艱難。而且在他聞名於世之後,他推辭厚祿,依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氣節,是個人才。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什麼道德?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一個觀點: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意思是茶葉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在《茶經·五之煮》也提到: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意思是茶的性質比較節儉,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

一、觀點提出的背景

陸羽所提出的觀點,是在唐宮的人喜歡用金銀茶具來煮茶的情況下,所以陸羽所表達的觀點我覺得是更偏向於他覺得任何人都可以飲茶,無論是貴族,還是下到貧賤的農民,他覺得茶這個玩意適合有節儉美德的人來品嚐,重點不在於一定要用什麼高貴的茶具來煮茶,即使是最簡單的茶具也是可以煮茶的。茶在陸羽看來是個大眾化的飲品。

二、借茶表明儉德

陸羽借了茶的特性,那就是水加多了茶味就淡了,水少了茶味就濃了,說明茶與水的關係必須是恰恰正好才能好喝,也就是說水是沒必要多的。陸羽藉著茶的特性表明了對節儉美德的讚美,這也說明陸羽本人也是個崇尚節儉的人,這是他要借茶經表達出來的。

三、茶經的意義

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把茶的製作工藝,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和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等等抒寫的很清楚的一部關於茶的書籍,是茶如命的陸羽把他一生所瞭解的關於茶的知識匯聚在這本書裡。將普通的茶升格為一種美妙的藝術,把茶文化發揚光大,時至今日,當人們需要查閱和茶有關的資料時,還是會用到《茶經》,這部古書的知識時至今日也時常可以用到,這本書也展示了陸羽非凡的寫作能力,為人們展示出一個新的世界。

陸羽在《茶經》中設計了多少種茶器?茶聖陸羽泡的茶叫什麼?

在《茶經》中,陸羽設計了24種適於烹茶、品飲的茶器,茶聖陸羽泡的茶叫“陸氏茶”。陸羽在《茶經》對每件茶具,不僅指出它們的作用,而且對用材、尺寸、式樣都有詳細介紹。

在陸羽所著的《茶經》中,茶具,大體可分七類:第一類是生火用具,有叫“風爐”的,民間叫做爐子。在此之外,還有存灰用的“灰承”,放炭用的“笤”,敲炭用的“炭撾”和“火笑”。第2類是煮茶用具。有“鎪”,也就是煮茶的鍋;再就是放復的架子“交床”。第3類是炙茶、碎茶和量茶用具,大體分為,炙茶用的“竹夾”,放炙後碾碎茶葉用的“紙囊”和“碾”,撣茶用的羽毛“拂末”,篩茶用的“羅合”,以及用海貝或竹匕等量茶用的“則”等六種。第4類是貯水、存鹽用具:有存水用的“水方”、“酒水囊”、“瓢”和“熟盂”;盛鹽用的“鹺簋”及竹“揭”諸種。第5類是茶碗和洗涮用具,有“碗”; 用蒲編織放碗用的“畚”,用棕毛捆紮簞掃的“札”,,洗滌用的“滌方”,倒茶渣的“滓方",以及擦拭諸器用的“巾”等。最後為兩種上述茶具的貯存器:一是櫥架一類的“具列”;一為籃筐一類,移帶用的“都籃"。

陸羽精心設計的這套茶器,是陸羽參照各地茶具所設計和確立的內容。因為陸羽創造這套茶具之前,各地的茶具都不甚講究,形制也不統一,直到陸羽設計出茶具的規格,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陸羽《茶經》中的茶具記述,既是對全國茶具的一次統一,也是對茶具的一次劃時代的提高和發展。代表著我國茶具的崛起,而茶具之成為茶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當是從陸羽《茶經》的面世開始的。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陸羽是什麼聖?

  茶聖陸羽

  陸羽的著作《茶經》,是歷史上將茶介紹的最全面的一本著作,出現時間最早,記錄內容最完整。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茶經的主要內容是記錄茶的一系列資訊,包括茶葉的歷史,現狀,生產製作工藝,如何品茶,如何飲茶都有詳細的綜合論述,茶經的面世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具有劃時代的決定性作用。   茶經中都是陸羽的親身實踐總結經驗之作,共有10個章節,第一個章節主要講述的是茶起源,包括茶有哪些功效,如何辨認茶,茶名有哪些。第二個章節講述的是工具,採茶,製茶,飲茶工具有哪些。第三個章節是講述茶的所有種類和如何採製。第四個章節是煮茶和飲茶的器皿介紹,包括24種飲茶器具的介紹及用法等。第五章節介紹的是如何煮茶,用什麼水,哪裡的水好都有介紹。第六個章節是飲茶歷史,因為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感濃厚。第七個章節是介紹茶的故事及存在的療效。第八個章節介紹茶的區域分佈。第九個章節是採茶過程,好茶需要採摘製作,這個過程就很重要了。最後一個章節是教人將品茶等內容用畫的形勢展現,增加品茶之韻味。   關於茶聖陸羽的故事,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我們已經介紹完畢了,陸羽是著名的茶學家,一生精於茶道,《茶經》是其對茶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對茶業的一大貢獻。

  陸羽是什麼聖

  陸羽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茶上面的貢獻,茶聖是人們對於陸羽的稱呼。這是一種榮耀,這是一種對於陸羽的肯定。茶經共有三卷,字數達7千多個字,陸羽親身實踐並將其經驗總結編纂成書,整部茶經是陸羽的一生成就,書中包括如何採茶,採製等流程。   茶經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和珍藏。陸羽用一生研究,茶區主要分佈地點,茶葉的生長趨勢,對茶葉的種植,如何採摘,如何製作,及如何品茶都有著一些列的記載。   正式陸羽對於茶的一絲不苟,長期調查研究最終奠定了其在茶文化的重要地位,茶聖這個頭銜非陸羽莫屬。

陸羽《茶經》中是怎樣論水的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先來了解什麼是礦物質水,什麼又是礦泉水。有了對這兩者的清晰認知後,才能準確判定茶經中的山泉水是什麼水哦。首先,先來看看什麼是礦物質水。

所謂礦物質水,是以水廠自來水作為原料進行純淨化的加工,使水純淨化後再新增各種礦物質,所新增的礦物質需要按照《食品新增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 的規定與限量進行新增。最後對新增入礦物質的水殺菌、封裝並銷售。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礦物質水其實是人工干涉新增礦物質後之後生產出來的、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清潔水源。注意,小約要劃重點啦,人工干涉新增礦物質後的水哦。

那麼什麼又是礦泉水呢?礦泉水則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或者經過人工採集但沒有受到汙染的地下水。這種水中含有一定數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與礦物鹽。通常情況下其化學成份、流量、水溫等動態在天然波動範圍內相對穩定。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家標準中還規定,其微量元素含量如鋰、鋅、硒、碘化物,偏矽酸、遊離二氧化碳等,其中必須有一項或一項以上指標符合上述成份,才能稱為天然礦泉水。注意,小約又要劃重點了,地下的、天然無汙染的符合“礦泉水國標”的水哦。

明白了礦泉水和礦物質水二者的區別後,我們再來看《茶經》中關於水的記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這裡的山水,就是山泉水,最好還要選擇石隙、石池中慢慢流淌的活水。符合“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沒有受到汙染的地下水”。所以,在茶聖陸羽心中最推薦的山泉水,屬於天然礦泉水而不是礦物質水。

陸羽與《茶經》的主要內容

《茶經》共三卷十篇。

主要內容:

1、“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

2、“二之具”記載採製茶工具;

3、“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

4、“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

5、“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

6、“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

7、“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

8、“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

9、“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

10、“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擴充套件資料: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

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

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經

陸羽的《茶經》在中國茶文化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如何品讀《茶經》?

《茶經》是全世界第一部系統描述、詳細介紹茶相關的著作。陸羽《茶經》的面世,開闢了為茶筆耕的例子,為後人茶書的撰寫擬訂了大致的範疇。如今開書立說發表文章的或是擺脫不了《茶經》,《茶經》內容全方位,範疇普遍,凡與茶相關的各行業都是有闡述,可以說《茶經》是茶文化書的總目。栽種,取制樣,品茗。全是在其根本上進行改進。前兩年茶學校學員全是規定全篇記誦下來的。由此可見《茶經》對後代的危害。

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從古到今文人墨客青睞茶文化,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盞茶,接待客人必看茶,變成現代禮儀的風俗習慣,茶也是中西方進出口貿易的具體產品,從我國遍及了全球,對茶的探討以茶經為最開始最全方位,迄今也是有指導作用,從種茶炒茶到煮茶喝茶,講得十分詳細具備可執行性,可是當代人種茶炒茶擁有改善,煮茶飲茶轉變成茶藝手藝,老百姓們煮茶飲茶已經變成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我們中國人出遊都喜愛攜帶杯子,外國人感覺不明白,這就是習慣性積習難改。一般人也不會按茶經的流程來煮茶飲茶,簡單化為應用性的飲茶,僅有極少數有閒人員注重茶藝品銘。

晚唐詩人陸羽通過長期的調查分析,獲得了祥實的第一手資料,又通過長期的斟酌完成了自身的永恆之作《茶經》。也變成我國曆史上有關茶文化的開山之作。這也是全球更為知名和最開始的有關茶文化的著作。茶經對後代的危害特別大以致於使中國變成茶的家鄉。茶經對茶的種植,製做採收、烹飪及喝都做了都做了最詳細的論述。因而它也是一部最詳細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從今以後使茶的生產製造種植全過程具備了合理的較為完備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對我國茶行業的進步發揮了以及主要的充分的促進功效。茶經從面世之後一直得到我們的親睞,並變成茶文化的最好的開拓性之功。陸羽也被後人捧為茶聖。茶經對今天的我們科學研究茶的歷史和茶文化依然有著較大的指導作用。由於茶趨向自始至終沒有擺脫茶經的輔導和茶文化的傳統的觀念。還將必定對將來茶葉發展趨勢作出新的奉獻。

陸羽茶經

連結:

 提取碼: u14t

《陸羽茶經:經典本》是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將於2019年01月出版發行的一部傳統文化書籍,作者是茶文化專家王建榮老師。

TAG標籤:茶經 陸羽 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