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爲什麼叫清明節,清明節是哪一天

清明節是哪一天?爲什麼叫清明節?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成爲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據傳說,晉文公把寒食節後的一天定爲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這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的好時節。所以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清明節是哪一天 每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號

清明節是哪一天 每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號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爲什麼是陽曆

  最初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的。斗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就是清明節氣。

  “乙位”也就是太陽黃經達到15度,剛好這一時間就在每年農曆的4月5日前後。人們爲了方便記憶,於是就直接將清明節的時間記錄爲4月4日-4月6日。

  而按照“平均時間法”來推算,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時間被劃分爲24份,一份15度。也就是說,從冬至日算起,清明節氣會出現在冬至後的第105天。

  而按照這個方法來推算,清明節還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於是人們就直接記住清明節爲公曆的4月4日、4月5日或者4月6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人民十分看重的節日,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有掃墓祭祖和踏青。人們會在這天帶上貢品回鄉掃墓祭祖,以表示對已逝之人的追思。

  清明節的來歷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

  傳說一:這第一種說法距離我們比較遠了,那就是羣雄並起的三國時期。說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勞苦功高,治理蜀漢有功,深得百姓的愛戴。但是諸葛亮一生勤儉,在生前立下遺囑,死後不能鋪張浪費,薄棺微葬,於是朝廷就沒有給他修蓋祠堂廟宇。可是,在寒食節的三天裏,許多老百姓都自發的在田間地頭擺上貢品,前來祭拜故去的諸葛孔明。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感覺對諸葛亮的後事安排的不妥,於是就正式將諸葛亮牌位移入劉備的廟宇裏,並另行給諸葛亮修了一座廟供奉他。但是,這個時候寒食節野祭的風俗已經形成了,並逐漸演變們祭奠打掃自己先人的墳墓。

  傳說二:第二個傳說就是在春秋時期,它來源於歷史上的一位人物——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和臣子路途上,重耳又累又餓暈倒在路上。臣子們身上都沒吃的,萬般無奈時有個臣子,名叫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知覺。

  而後,重耳回到晉國,史稱晉文公。當即獎賞當年和他一起的臣子們。但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傷心欲絕,退隱山林。

  晉文公知曉後,後悔莫及,親自帶人去山林請介子推,然而卻不知介子推去向。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火燒山林把介子推出來。結果弄巧成拙反而燒死了他。

  介子推臨終留下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清明節。

清明節是哪天?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此時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爲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廿四年由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纔有一般民衆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爲什麼叫做清明節?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相關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4月5日前後被稱爲清明節,這個節日爲何叫清明節?

清明節最早的時候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後來才演變成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這個節日是晉文公定下的,他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位清明節,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這裏還有一個故事。

傳說在晉國的時候,晉國的公子重耳爲了躲避國家的內亂而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也是歷經千辛萬苦,眼看馬上就沒有糧食了,這時他的一個隨從名叫介之推,他爲了救自己的主子,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切了 一塊肉下來,然後炒了一盤香噴噴的菜給重耳吃,後來重耳也就這樣渡過了難關,最終找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定居下來。

這個介之推可算是對自己的主子盡心盡責,過了十幾年之後,國家內亂平定了,重耳於是就重新回到晉國,在大臣們的幫助之下,當上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上國君之後,當然也不忘當時幫助過自己的大臣們,於是就對那些有功的大臣進行重賞。可是說來也奇怪,不知是什麼原因,晉文公偏偏把這麼重要的介之推給忘記了。後來介之推也並沒有因此去找晉文公要說法,只是悄悄帶着老母親去山裏隱居了起來。

後來這事傳到了晉文公的耳朵裏,晉文公也覺得非常的慚愧,於是親子帶人一起去大山搜尋請介之推回來,但是介之推並沒有答應,茫茫大山也找不到介之推的影子,後來晉文公想了一個辦法,以爲放火燒山就可以把介之推出來,但是往往事與願返,這把火反而把他們燒死了。

介之推在這熊熊大火之中,用血寫下了一篇遺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願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晉文公就把“清明節”定爲幾年介之推的英雄壯舉,所以清明節的本意也是對清明的一種期盼。

TAG標籤:清明節 哪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