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艾灸法怎麼操作,艾住怎麼用

1.艾灸法怎麼操作

操作方法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薰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艾住怎麼用 艾灸法怎麼操作

一、艾條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爲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乾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爲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乾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爲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爲大、中、小艾炷。

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爲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釐米、長約25釐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麪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釐米,直徑約1.5釐米的艾卷。

圖147。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藥瓶等。

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淨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淨後搗爛成泥。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爲瘢痕灸。

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爲無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爲止。

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癡脫落後而留下瘢痕。

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爲止。

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爲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釐米、厚約0.2-0.3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爲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圖148。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

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圖149。

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釐米、厚約0.8釐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爲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3.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釐米長、20釐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釐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爲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釐米左右,進行燻烤。

圖150。燻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爲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圖151。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覆地施轉施灸。

4.溫鍼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

2.艾條怎麼用 艾條的用法有哪些

大家對艾條一地那也不陌生吧,艾條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艾條治療疾病的效果非常的好,有很多的人對針灸比較的瞭解,但是對艾條不怎麼了解,今天小編爲了讓大家更好的瞭解艾條怎麼用,和艾條的好處,準備了相關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條怎麼用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爲穴位艾灸、局部艾薰和全身艾薰。

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薰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爲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薰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爲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艾條的好處

做“艾”伴侶

艾條:把艾絨捲成柱狀就是艾條,分爲無煙艾條和有煙艾條,有煙艾條比無煙艾條功效更強大,效果也更好。艾條效力比艾灸盒、艾灸罐強大,不過通常需要自己用手懸空灸,很考驗臂力,並且很多背部穴位無法觸及,一不小心也非常容易掉灰燙傷。選擇艾條最好要選擇5年以上的,年代越久效力越強。

艾灸棒:又稱溫筒灸或溫灸棒,是用金屬等材質製成的一種圓筒灸具,有大小不同尺寸,小號的可以直接在臉部施灸。施灸時,將艾絨或艾條裝入艾灸棒的小筒內,點燃後置於穴位上,可直接和皮膚接觸,不容易燙傷。不過效力就比直接點艾條略弱。

艾灸盒:艾灸盒可以盛放艾條,點燃後放在身體相應部位,體積小,攜帶方便。按種類分爲單孔、雙孔、三孔、六孔艾灸盒;也可按施灸部位分爲腰部、腿部、背部、腹部艾灸盒。可先從點燃兩個孔開始嘗試適合自己的熱度,以免燙傷。單孔、雙孔艾灸盒適用於手、腳、頭部,四孔以上適用於腹部、背部、肩部。

艾灸罐:用金屬(通常是黃銅)製成的圓形小罐,可以直接把艾柱點燃放入艾灸罐,然後墊上隔離物(毛巾)直接綁在身體上施灸,沒有掉灰或送艾條的煩惱,不過比起艾盒,艾灸罐對準穴位精確度稍差,熱力也比較弱一些。

“艾”美麗就這麼簡單

趕走黑眼圈:中醫認爲黑眼圈是虛火上炎,腎水不足造成,可用艾條或艾絨,灸水分穴、脾腧穴、三陰交穴、足三裏穴、命門穴,腎腧穴,每天灸15~30分鐘。

緊緻眼袋:在中醫看來眼袋是脾失健運造成。可灸三陰交穴、關元穴、合谷穴、太陽穴,每天或隔天灸15~30分鐘

膚色不佳:中醫認爲膚色蒼白不紅潤,是氣血虧虛、氣滯血瘀所造成,可灸血海穴、三陰交穴。而膚色暗黃則是肝臟功能不強導致,可用艾條隔薑片灸神闕穴、足三裏穴,每天或隔天灸20~30分鐘。

暗瘡:過度食用味肥甘美的食物,而導致脾胃溼熱、肺經蘊熱,可灸曲池穴、合谷穴、足三裏穴、中脘穴、中府穴,每日15~30分鐘。

面部浮腫:面部浮腫是三焦不通造成的,可灸心腧穴、足三裏穴、涌泉穴,每日15~30分鐘。

黃褐斑:和肝腎虧虛,脾胃損傷有關,可艾灸百會穴、陽白穴、下關穴、足三裏穴,每日15~30分鐘。

這麼“艾”,更 完美 !

專心致志:好動的你在艾灸之時一定要沉靜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熱力的傳達上,這樣才能充分補充體內正能量。

用老艾餅泡腳:將老艾餅用開水衝化,再加入適當的冷水調到合適溫度,雙腳放在艾湯中薰泡20~30分鐘,同時用指甲掐按雙手拇指的三商穴各3分鐘,可以溫養身體,解除疲勞,對睡眠不好、壓力大,都有舒緩作用。

3.一次性艾灸怎麼用

一次性艾灸怎麼用直接灸

(1)無瘢痕灸

溫和灸:左手食指、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兩側,距施灸部位1~2公分艾灸。一方面,能感知皮膚受熱的程度;另一方面,若垂直艾灸,一旦艾灰落在皮膚上,可馬上補救。灸到皮膚微微發熱,皮膚紅潤即可,不要灼傷皮膚。

輪換灸:在溫和灸的基礎上,每次灸2~6個穴位,一個穴位稍痛立馬換另一個穴位,如此循序灸,當每個穴位及其周圍的皮膚紅潤時,可停止艾灸。輪換灸即可節省時間,又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雀啄灸:艾條的點燃端與施灸穴位不固定,像鳥啄食一樣,對準穴位,上下移動,一起 一落。

迴旋灸:又稱熨熱灸,將艾條點燃端懸於施灸部位上,距離皮膚2公分,上下左右水平移動,讓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

發皰灸:艾條點燃端距離皮膚1公分,當感覺疼痛時繼續堅持3~5秒,穴位處可出現黃斑並有汗出,過1~2小時即可發皰。發皰後不宜挑破,可自然吸收,短期內有色素沉着,但不留有瘢痕。

溫和灸與輪換灸一般適用於治療慢性病或預防保健用;雀啄灸多用於急性病;迴旋灸適用於美容美體、皮膚病、風溼病等;發皰灸適合虛寒症,應用時注意。不適於美容美體。

2、間接灸法

(1)隔姜灸:把鮮薑片切薄,用縫衣針在薑片上刺10幾個小孔,放在試灸的穴位上,將點燃的艾條在距薑片0.5~1公分處施灸。生薑辛溫升發,祛寒解表,通經活絡,溫胃止嘔,理氣止痛,兩者結合能發揮協同作用,可以提高療效。

4.艾條怎麼用

方法和步驟如下: 1. 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熱、蒸軟後待用。

2. 夏季用6—8根清艾條(冬天用8—10根),到文具商店買一個大夾子,夾住艾條,或用膠帶將艾條捆成一排,點燃。 3. 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

點燃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薰20-30分鐘。

當感到疼痛時可試着離遠一些。在初薰時,有的人會感到很明顯的燙、痛,那是因爲經絡不通,大量的熱不能很快散掉,如果背後的經絡是暢通的,即便整排艾條離後背很近也很少感到痛,只會有溫暖舒適的感覺。

薰完後拿掉薑片,如果薑片下的皮膚上是溼的,而且生薑片也是溼的,就說明身體內的寒溼重。而身體內寒溼少的人,在用大量的清艾條燻烤幾十分鐘後,生薑片應該是乾脆的,皮膚上也是乾爽的。

4. 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薰20—40分鐘。 5. 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薰10—20下。

6. 在雙手臂外側,外關穴的上下來回薰10—20下。 一般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全身艾薰後,因爲艾灸的溫熱使血液循環加快,患者會感到全身溫暖、舒適、放鬆,臉上及手上因寒溼重、經絡淤堵造成的暗灰色就會有所減退,臉色會變得明快、有光澤一些。

全身薰艾條的方法活血明顯,身體內血少的人薰後會出現胸悶、心慌、頭暈等不適的感覺。所以,年紀大的以及有嚴重疾病的人都不適宜艾薰,特別是不能薰背部及腿,要薰只能薰小腹至肚臍的部位,薰的時候如果感覺不適,就要停止。

身體虛弱的人每次薰的時間都要縮短,以無不適爲限度。用做保健只能一個月薰一次。

冬季是收藏的季節,最好不做全身的艾薰,只做腹部的艾薰爲好。 身體寒溼重的人或身體比較虛弱的人,最好在薰艾條之前喝上一碗生薑、紅棗、桂圓羹,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大紅棗10粒,小紅棗15粒(去核)+桂圓10粒(去核)+生薑片3片,加水煮15分鐘後,放入粉碎機里加工成稀糊狀,在薰艾條之前喝下,能快速補氣血,並能明顯增加身體的熱量,這時再配合外部的薰艾條,身體內的寒溼很容易排出而又不傷身體。

這種羹的熱量很大,平時是不宜喝的,因爲極易上火,而在薰艾條前喝下,其溫熱隨着艾條的熱力很快疏布到全身,就不易出現上火的症狀。 肝火旺而又寒溼重的人,我一般是先讓病人吃下一條生泥鰍,再喝生薑、紅棗、桂圓羹,最後再做全身的薰艾條,這樣即祛了寒,又不會出現燥熱的現象了。

因使用的艾條多,煙大,最好在廚房的抽油煙機旁邊治療,如果抽油煙機的抽菸效果不好,可以找塊大一些的透明塑料布粘在抽油煙機上,再罩在薰的人的背上、腹部,這樣煙就極易抽走了,還可以在家中的窗子上裝一個排風扇,在窗下做,煙也能很快排出房間而不嗆人,天熱的時候就可以在陽臺上薰或通風好的地方薰。記住:只要家中排煙效果不好時,就不要勉強去做了,因爲艾葉擴張血管明顯,呼吸進太多的煙味時,人會疲乏、無力。

所以薰艾條時一定要在排煙效果好的地方操作,既能治療疾病又不會因煙嗆人給身體帶來不適。 自我保健艾灸方法 1、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裏;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裏。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爲度。

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爲一個療程。

休息一週,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

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裏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

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2、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裏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

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爲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裏穴3~5分鐘。

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3、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裏穴。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裏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爲度。胃痛可立即緩解。

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裏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

5.艾灸法怎麼操作

操作方法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薰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一、艾條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爲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乾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爲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乾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爲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爲大、中、小艾炷。

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爲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釐米、長約25釐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麪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釐米,直徑約1.5釐米的艾卷。

圖147。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藥瓶等。

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淨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淨後搗爛成泥。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爲瘢痕灸。

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爲無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爲止。

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癡脫落後而留下瘢痕。

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爲止。

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爲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釐米、厚約0.2-0.3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爲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圖148。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

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圖149。

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釐米、厚約0.8釐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爲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3.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釐米長、20釐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釐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爲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釐米左右,進行燻烤。

圖150。燻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爲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圖151。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覆地施轉施灸。

4.溫鍼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

TAG標籤:艾住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