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韓國有小年嗎

韓國有小年嗎

韓國有小年。韓國人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他們會送竈神,然後發麪。發麪不是爲了除夕夜吃餃子,而是用來做年糕。跟中國一樣,韓國人會在年三十這天全家團聚,而且他們的年夜飯一定是自己做,絕不會去酒店吃,所以韓國的春節期間商店基本上停業,城市裏顯得非常安靜。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2月有什麼節日(韓國12月有什麼節日)

12月份都有什麼節日

農曆12月份的話,在我國一般有臘八節、小年和除夕。

如果是公曆12月份的話,一般有西方節日:聖誕節。

關於這些節日的簡介:

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爲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竈等。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竈節爲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爲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除夕: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爲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爲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

聖誕節: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譯名爲“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爲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則在每年的1月7日。

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聖經實際上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

12月什麼節日有哪些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是交通安全日

12月3日是世界殘疾日

12月4日是中國法制宣傳日

12月5日是國際經濟和社會發展志願人員日

12月8日是國際兒童電視日

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

12月10日是世界日

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紀念日

12月13日是中國人民永遠都不能忘記的南京大遇難同胞紀念日

12月20號是澳門迴歸

12月21日是國際籃球日

12月24日是平安夜

12月25日是聖誕節

十二月有哪些重要的節日?

1、12月20日?澳門迴歸紀念日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大雪:大雪,是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在公曆12月6至8日入節,時太陽到達黃經255°。節氣大雪的到來,也就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大雪和小雪、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是表示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天氣更冷,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南方地區降雪量較小,而在北方已千里冰封。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世界衛生組織將歷年12月1日定爲世界艾滋病日,是因爲第一個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的12月1日診斷出來的。全球衛生部大臣在艾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峯會議上提出這個概念。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同時考慮每年12月2日我國已進入冬季,是交通事故多發期,春運等道路交通出行和運輸高峯也即將開始,在此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全國範圍的道路交通安全主題宣傳活動有利於預防道路交通事故,保證廣大民衆出行安全。

12月3日的“國際殘疾人日”是一年一度的活動,旨在促進人們對殘疾問題的理解和動員人們支持維護殘疾人的尊嚴、權利和幸福。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舉行了自聯合國成立以來首次關於殘疾人問題的特別會議。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3日定爲“國際殘疾人日”。

中國12月份節日

陽曆: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2日:廢除奴隸制國際日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12月4日:中國法制宣傳日12月5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自願人員國際日12月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12月7日:國際民航日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紀念日12月9日:國際反日12月10日:世界日12月第二個星期日: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12月12日:西安事變紀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紀念日12月18日:國際移徙者日12月20日:澳門迴歸紀念日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12月25日:西方聖誕節聖誕12月26日:誕辰紀念日陽曆12月1日至12月31日,陰曆是10月26日至11月26日。其中含節日:大雪節十一月初二冬至節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聖誕十一月十七日日光菩薩聖誕十一月十九日農曆12月節日:小寒節十二月初三日釋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日大寒節十二月十七日竈王節十二月二十三日監齋菩薩聖誕十二月二十三日華嚴菩薩聖誕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十二月三十日

2022年12月節日大全一覽表12月有什麼節日和紀念日

導讀:最後一個月了,我們過完這個月就要迎接新的一年了,可能是最後一個月的原因,在這個月出現的節日都格外珍惜,而且這個月裏有許多熱門節日,讓我們每一天都過得極精彩。那麼,12月有什麼節日和紀念日?2022年12月節日大全一覽表去哪看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瞧瞧吧。

2022年12月節日大全一覽表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全國交通安全日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4日:國家日

12月5日:國際志願人員日

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

12月5日:世界土壤日

12月7日:大雪

12月7日:國際民航日

12月8日:沙縣小吃節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

12月9日:國際反日

12月10日:世界日

12月11日:國際山嶽日

12月12日:西安事變紀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2月12日: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12月14日:擁抱情人節

12月1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

12月18日:國際移徙者日

12月19日:南南合作日

12月20日:澳門迴歸紀念日

12月22日:冬至

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

12月20日:國際人類團結日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聖誕節

12月26日:誕辰紀念日

12月30日:臘八

12月有什麼節日和紀念日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介紹

世界艾滋病日是爲了提高公衆對艾滋病的認識,共同對抗艾滋病在全球傳播,世界衛生組織1988年組織召開“全球預防艾滋病”級高級會議,決定將第一個艾滋病病例被檢測出的日子——12月1日定爲世界艾滋病日。每年艾滋病日都會設一個主題,通過宣傳,喚起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共同對抗艾滋病。

12月2日:廢除奴隸制國際日、全國交通安全日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5日:國際志願人員日、世界弱能人士日

12月6-8日: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介紹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爲每年公曆12月6—8日。

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節氣的大雪與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意義不同。實際上,大雪節氣的雪卻往往不如小雪節氣來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也不是在小雪、大雪節氣。比如,黃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區全年下雪最大的節氣,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節氣。

12月7日:國際民航日

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紀念日、世界足球日、國際反日

1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12月10日:世界日

世界日介紹

12月10日爲世界日,爲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日提醒人類,現時在人類的社區及全世界,還有持續的問題。要讓在全世界得以落實推行,還有賴全人類的努力。

12月14日:擁抱情人節

12月1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

12月18日:國際移徙者日

12月19日:南南合作日

12月20日:澳門迴歸紀念日

12月21-23日:冬至節氣

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聖誕節

聖誕節介紹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爲“彌撒”,是西方傳統節日,起源於教,在每年公曆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爲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則在每年的1月7日。

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古羅馬教會在君士坦丁時代,就逐漸習慣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主的誕生。

韓國過小年吃啥

好像是年糕吧

中國人和韓國人過春節的方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中國人和韓國人過春節的方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大概如下:

一、相同點

1、傳統文化多數一樣

比如:吃團圓飯,上墳祭祖,收壓歲錢等。韓國人也講究回家過年,每年約有3000萬韓國人從韓國各大城市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並依照傳統祭拜祖先等,這幾乎佔了總人口的60%。韓國人也不例外!也要通宵去火車站排隊,只爲求得一張回家的火車票。

長輩回家也要給小輩發壓歲錢。韓國職場人士今年預計平均每人要發放16.9萬韓元的壓歲錢,將近1000元人民幣,實際情況因年齡大小、是否結婚以及性別而不同。

2、拜年

中國一般過年時都會親戚之間進行拜年,一般晚輩向長輩行禮。正月月朔是韓民族最大的節日。新年習俗中最緊張的一項即是賀年。在先拜過先人之後順次向祖怙恃、怙恃、親戚晚輩、鄰居鄰人的晚輩賀年。來賀年的人如果大人,則要以酒和食品相待。如果小孩子則要給壓歲線。這一天,不管是誰相互晤面,都要說賀年話,如"過年好!"、"祝賀發達"、"祝您安康"、"往年肯定要考上大學"等,這也叫祝願。新年這一天要預備祭奠桌和年飯以歡迎前來賀年的主人。

3、結婚問題

韓國年輕人回家也要被長輩被問東問西、婚、相親的,不知道對單身狗要造成多少點傷害。

4、有相關慶祝活動

二國在這方面民間都有安排一些娛樂性的活動,比如廟會,唱戲等。

韓國各地爲歡度新年,都會舉辦各種迎新年民俗慶典活動。特別是首爾南山韓屋村的傳統建築、韓國民俗村內的茅屋農舍、老牛拉車、紡車、草編等,好像是韓國曆史的化石,吸引着各地遊客。

在街頭慶典活動中,吹吹打打的韓國傳統民間舞蹈“五穀舞”是不可缺少的,不但以此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還有着祈願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意思。

二、不同點

1、春節祭祀時間

中國人一般是在年前就把祭祖的事做了,有的在小年,有的在大年30前。韓國人一般是在初一進行祭祖。

2、過年就餐

中國傳統年夜飯爲餃子,而韓國則沒有,但主要也是以自己家人做的爲主。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預備許多糯米打糕,分贈鄰人和親朋。從這種風俗中發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聽說米糕含有懇切、愛心和孝心之意,意味新的一年團聚美妙。春節最緊張的運動是祭奠先人,以惦記祖宗之德,承襲祖先之志。其祭祖順序嚴厲,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終了後晚輩要向晚輩賀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賀年。

3、放假時間不同

中國法定一般放假7天,相對長。而韓國法定化休只有3天。

在韓國,“農曆新年”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全國放假3天,這也是全年最長的法定假日。新年期間,全家團圓、祭祖、拜年、敬神禮佛以及各式街頭慶典,仍然以韓國傳統的民俗特色完整傳承着。

除夕─新年,1月1日、2日爲國度規則的公休日。國曆正月月朔/民風日─也稱陽曆新年,以祭祖的家庭儀式、特製的食品、傳統遊戲來慶賀。百口人聚會,親友摯友間相互賀年歡度佳節。

源新浪

中國的鄰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國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緬甸:節:1月4日;建軍節:3月27日;潑水節:4月13日。 

俄羅斯:

新年 1月1日 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 6月12日

東正教聖誕節 1月7日 哀悼日 6月22日

祖國保衛者日 2月23日 人民團結日 11月4日

宇宙航行日 4月12日 和諧和解日 11月7日

衛國戰爭勝利日 5月9日 日 12月12日

謝肉節 復活節過後的第八週

阿富汗:

阿富汗新年:每年3月21日

阿富汗紀念日:每年8月19日

開齋節:每年日期不定(隨歷變化)

古爾邦節:每年日期不定(隨歷變化)

印度: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

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

灑紅節(Holi),每年公曆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穫季節,因此也被稱爲春節。

燈節(Diwali),在公曆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元旦(New 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爲新年共5天,第四天爲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爲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爲“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

元旦:每年1月1日;

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源於古代禮,1948年定爲國家節日;

建國紀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舊時稱爲“紀元節”;

紀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廢除明治,開始實行新;

男孩節:每年5月5日,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兒童節,1948年定爲國定節日;

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定於1941年;

敬老節:每年9月15日;

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

文化節:每年11月3日;

勤勞感謝日:每年11月23日;

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

盂蘭盆會:每年8月15日左右;

乞巧節:每年7月7日。

各地過年風俗習慣

一、北方

1、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爲“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爲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裏,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裏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爲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爲“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2、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爲“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3、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驅、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過後,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竈王,二十四日爲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爲虔誠。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4、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

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爲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爲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着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着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5、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在二十八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着,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爲接等賀年客人,家裏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爲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爲破五節,民間認爲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閒日。

6、河北

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着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裏,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7、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爲角色。爲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羣衆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曆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遊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二、南方

1、福建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說這是爲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2、江蘇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爲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也隨之逝去。

3、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裏搗膩,揉成米塊,然後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鬆糕、長壽麪(索麪)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爲“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爲“捧元寶”。

在紹興,送竈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爲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爲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淨淨。“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爲莊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爲,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爲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乾淨,以免禍患滋生。

4、廣東

在廣東潮汕地區,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爲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爲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爲“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着一些以船爲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過年時,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化州地區,大年初一從凌晨0:00點就開始燒炮竹了,一直燒到天亮,一大早就要燒香去土地公,順便也拿一封炮竹去土地公燒。有的人家還煲糖粥吃,吃完糖粥之後,就代表吃完素了,就可以吃腥了。這天不能殺生,這一天早上就要燒香到土地公,家裏一直連續燒香到晚上再燒香到土地公爲止,神燈也是一樣亮着,一直亮到晚上燒去土地公的家裏的香燒完爲止。

5、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爲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爲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牀吃“齋飯”(即爲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6、四川

少數民族四川:“羌年節” 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 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爲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爲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爲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曆新年極爲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爲“飯”與“犯”,同音,爲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麪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爲“九品燭”,以敬天地。 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爲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着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臺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爲“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各地過節的風俗習慣!急急急!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勝利後,南京臨時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爲“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爲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爲"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爲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爲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爲雞日,二日爲犬,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偉人,八日爲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爲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爲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着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着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爲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爲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爲“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爲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朝鮮,韓國或日本都有什麼節日

朝鮮與韓國是兄弟國家,他們的節日是相同的,具體如下:

1月1日-2日:元旦  儘管韓國人過春節,但陽曆的元旦也有兩天的法定假期而慶祝新年。一般頭一天早上家人在家裏吃年糕湯,下午開始去長輩家拜年或者問候

陰曆正月初一到初三:春節   春節與中秋節一樣是一年中一家人團聚的最大的節日之一。春節的早晨,大家穿最好的衣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祀後家庭中的晚輩向長輩拜年,並且接收長輩給的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糕湯,韓國人認爲吃了它就算長了一歲。下午,人們互相走親戚串門,給親朋好友拜年。春節期間有擲骰遊戲,放風箏,抽陀螺,翹翹板等很多民俗活動。

陰曆正月初十五:元宵節即陰曆每年的第一個滿月,此時農民和漁夫們祈求豐收並進行特殊的遊戲。正月十五的早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花生和核桃,這是因爲他們相信這樣可以趕走一年的酷熱。自古以來,韓國人就認爲月圓的晚上很神祕,特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當月亮升起的時候,人們會望着圓月祈禱,相信願望能夠實現,而農民們也會爲今年的收成而祈願。     

3月1日:三一節  紀念1919年3月1日興起的反抗日本統治的運動。     

4月5日:植樹節  推進國土綠化運動日。這一天,、教師、學生以及成千上萬全國各地的韓國人按照的植樹造林計劃栽種樹木。     

5月5日:兒童節爲兒童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讓他們與父母一起盡情遊樂。     

陰曆四月初八:浴佛節  陰曆四月初八是釋家摩尼誕生的日子,佛教信徒們在寺廟中舉行特別儀式並舉行燈會。這天的慶祝活動在提燈中達到。     

陰曆五初五:端午節  來古以來,在插秧結束之後,農民們祈求上天賜予豐收的休息日,也跟中國楚國的詩人屈原的故事有關。端午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摔跤(男子)和盪鞦韆(女子)等。     

6月6日:顯忠日 全國在這天紀念護國的英靈們,在漢城的國立墓地舉行紀念儀式。  初伏  三伏(初伏、末伏、中伏)的開始,爲了好好度過炎熱的夏天,韓國人有伏日吃參雞湯等保養飲食的習俗。     

7月17日:制憲節  紀念1948年制定大韓的日子。    

8月15日:光復節  1945年日本簽定投降協議,韓國從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而宣佈大韓成立。 陰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秋夕(或稱中秋節)  豐收和感恩的節目,和春節並稱爲韓國最大的節日,放三天的假。第一天早晨,人們穿上新衣,帶着用穀食做成的酒和鬆餅等祭物去墓地掃墓,晚上要共賞圓月,吃鬆糕。    

10月3日:開天節  紀念傳說中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創建國家的節日。    

10月9日:韓字節  紀念朝鮮王朝第4代王世宗創造韓國語言的文字體系的日子。   12月22日: 冬至  也是農曆中的一個重要節氣,韓國人過冬至節使用紅豆來做冬至粥的飲食習俗。    

12月25日:聖誕節  韓國的徒和天主教徒合計達到國民的1/5到1/4。 像在西方一樣,無論是不是基 督徒都慶賀這個神聖的日子 朝鮮和韓國都一樣

日本節日分爲法定節日,民音節日。

法定節日

元旦

一月一日——元旦(元旦)照日本的風俗,除夕前要大掃除

,並在門口掛草繩,插上桔子(稱“注連繩”),門前擺鬆、竹、梅(稱“門鬆”,現已改用畫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吃過年面,半夜聽“除夕鐘聲”守歲。元旦早上吃年糕湯(稱“雜煮”[3] )。日本的新年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一月第二個星期一——---節(の日)是慶祝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自立的節日,有各市、鎮、村的行政機關舉行儀式的典禮。此節2000年(平成12年)前爲1月15日。

國慶節

二月十一日——---國慶節(建國紀念日)根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故上將這一天定爲建國紀念日。

春分

三月二十一日左右——---春分(春分の日)是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

昭和の日

日本在年初會去神社參拜,稱爲“初詣”

四月二十九日——---昭和の日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日,其在位時已是國家法定節日,裕仁死後改爲現稱,仍被保留爲國家法定節日。此節在1989年(平成元年)前爲天皇誕生日,1989年(平成元年)—2006年(平成18年)爲綠の日,2007年(平成19年)至今爲昭和の日。

紀念日

五月三日——---紀念日(紀念日)1947年5月3日,日本現行開始實施,遂把這一天定爲紀念日。

綠の日

五月四日——---綠の日此節在1988年—2006年爲國民休息日(國民の休日)。

兒童節

五月五日——---兒童節(こどもの日)端午節也在這一天。是慶祝小孩成長,祈求幸福之日。其具體表現形式是有男孩的家庭在戶外用高竿懸掛鯉魚旗並擺放武士人偶。

海節

七月第三個星期一——---海節(海の日)日本四面環海,爲了感謝得自海洋的恩典,並祈禱能成爲國運昌隆的海洋國家而制訂。此節在2003年(平成15年)前的日期爲7月20日。

敬老節

九月第三個星期一——---敬老節(敬老の日)以尊敬老人、感謝老人爲宗旨,在1966年補制的節日。此節在2003年(平成15年)前的日期爲9月15日。

秋分

九月二十三日左右——---秋分(秋分の日)按日曆每年前後有所不同,和春分一樣,要掃墓及祭拜祖先靈位。

體育節

十月第二個星期一——---體育節(體育の日)紀念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的日子。此節在2000年(平成12年)前的日期爲10月10日。

文化節

十一月三日——---文化節(文化の日)1954年以前是爲紀念明治天皇誕辰而設立的節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佈新,因此,將這一天改爲文化節,用以提倡熱愛自由平等,促進文化事業的社會原則。

勞動感恩節

十一月二十三日——---勞動感恩節(勤労感謝の日)此時正值收穫的季節,爲了表示對收穫的謝意,而制定了以感謝勞動爲宗旨的節日。

天皇生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天皇生日(天皇誕生日)明仁天皇於1933年12月23日出生。由於明仁尚在人世,依日本禮儀,決不可以「年號(平成)+天皇」稱呼之,應稱爲今上天皇。(有很多寫平成天皇,是錯誤的說法)。

從07年開始,日本法定節日爲15天。

2民間節日

二月二日——---節分立春的前一天,撒黃豆,招福驅鬼

二月十四日——---情人節

三月三日——---偶人節,又稱桃花節,是女孩子的節日

四月上旬——---賞櫻花

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五日——---黃金週

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五月五日——---男孩節 ,家裏有男孩的要掛鯉魚旗

七月十七日——---京都祗園花車

八月六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紀念日

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紀念日

八月中旬——---盂蘭盆節 民族大移動

八月十六日——---京都大文字送靈火

九月一日——---防災日(紀念關東大地震,加強防災意識)

十一月十五日——---七五三(爲7歲、5歲、3歲的孩子過節)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

十二月三十一日——---大年三十

春節是中國的節日嗎?爲什麼?

春節不是中國獨有的。

比如,越南、韓國、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泰國,春節在這些國家都是法定節日,都是要放假的,要張燈結綵地慶祝的,還有很多國家,雖然春節不是國家的法定節日,但確是一些地區的法定節日,比如紐約、加利福尼亞,春節也是要放假的,因爲美國是聯邦制,各州是相對的,可以指定自己的法定節日。

簡介

春節雖然不是中國的專屬節日,但卻的確起源於中國,就像聖誕節雖然不是西方的專屬節日,但是卻起源於西方一樣,春節起源於中國,但歷史上世界版圖一直在變,有些國外地區曾經是屬於過中國的,並且華人在世界範圍的遷徙史又源遠流長,將春節習俗帶到了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所以說春節首先是中國的節日,但更是華人的節日,也是世界的節日,這正應了那句話:“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其他民族春節習俗,要3個或以上,要詳細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糉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糉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爲特大糉子,重達一、二十斤。糉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糉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曆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爲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着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着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曆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爲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曆十月初一過年,稱爲“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裏非常盛行。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爲到藏曆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裏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羣結伴,走出喧譁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着酥油圖案,犄角上插着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着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爲“白月”,把過年節稱爲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着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爲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着點燃的“望月架”,伴着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爲“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着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裏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遊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餈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裏有好餈(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各民族的中華傳統節日風俗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爲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裏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麪湯裏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麪團。

二月二

俗稱"龍擡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薰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爲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糉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爲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爲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爲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爲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爲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回答者:飄羽寒鷹 - 經理 五級 6-25 08:20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佔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裏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裏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以後,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爲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唯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週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爲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爲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裏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爲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裏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裏。

王羲之《蘭亭集序》裏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爲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纔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裏賣糉子時纔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爲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裏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羣中,立即盛了一鉢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爲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衆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爲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衆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爲“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裏,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裏。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莊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裏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着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爲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裏寫道:“獨在異

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裏,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竈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爲

祝融,祀以爲竈神。”,所以對竈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竈神時要以黃羊爲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竈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着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覡拿着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裏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裏,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儘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着,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裏,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爲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回答者:dg9113 - 舉人 五級 6-25 08:24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

回答者:lrui501 - 總監 八級 6-25 08:29

二十四節氣應該都算,還有7月15的鬼節也是,2月2也是,臘月二十三的小年,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

回答者:s13836593038 - 魔法學徒 一級 6-25 10:12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一覽表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佔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裏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裏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以後,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爲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唯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週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爲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爲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裏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爲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裏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裏。

王羲之《蘭亭集序》裏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行賞保�揮薪樽油埔桓鋈嗣揮械玫鉸晃弧W油樸?BR>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爲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纔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裏賣糉子時纔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裏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羣中,立即盛了一鉢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爲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衆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爲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衆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參考資料:我。~!~!加

TAG標籤:有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