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元宵節的來歷短一些

元宵節的來歷短一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說,在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推崇佛教,提倡佛教,正月十五,在宮內與寺院裏“燃燈禮佛”,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傳到全國,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這樣,元宵節成爲了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是什麼?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

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

2、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時,百姓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3、傳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裏迷路了,肚中又飢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的。開門的是位老婆婆,她家裏很窮,就用僅有的食材團成圓球,在湯裏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讚賞,問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裏團團圓圓的,就順口說這是“湯圓”。

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裏想念湯圓的味道,就讓御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的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的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4、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5、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亂之後,衆臣擁立代王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之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20字

  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非常熱鬧的日子,也是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傳統節日。對於元宵節的來歷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不瞭解,下面分享元宵節的.來歷簡短20字。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篇1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篇2

  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爲“上元”,七月十五稱爲“中元”,十月十五稱爲“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故此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篇3

  傳說有一神鳥誤入凡間被獵人殺死了,天帝震怒,命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篇4

  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登基以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由來是什麼?

1、來源於燈火軀趕野獸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來源於平呂之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

但卻被呂后掌政,平亂之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來源於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漢武帝接到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的帖子,於是東方朔便向漢武帝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

十五那天長安城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平安無事度過,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最早起源於漢朝,到了唐代開始重視起來了,到宋代更加重視元宵節,可能還有人對元宵節的來歷不清楚,以下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1

  元宵節,其實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爲‘“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爲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元宵的起源由來

  元宵,其實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爲“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節有什麼風俗

  正月十五的時候,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2

   元宵節的一些傳統習俗

  吃湯圓:過元宵吃湯圓,“湯圓(tangyuan)”與“團圓

  (tuanyuan)”字音相近,象徵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賞花燈:元宵節期間,各地都非常熱鬧。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應有盡有。

  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猜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在流傳過程中深受大家的喜歡。

  舞龍燈:龍是中華的圖騰。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也寄託着人們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吃元宵的傳說

   傳說一:元宵是楚昭王意欲復興國家的美食

  春秋戰國時期,楚昭王在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時,看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衆人不知此爲何物,楚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

  楚昭王聽說後,不禁喜出望外。因爲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意圖國家的復興。由於於這種美食形狀是圓形的,又因始於浮萍果,人們便將這種正月十五吃的美食稱爲“浮園子”,又叫做“湯圓”。寓意家人團團圓圓、美滿吉祥、和睦幸福,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後來,正月十五吃湯圓漸漸形成了習俗。

   傳說二: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故事

  這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的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3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又被稱作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繼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的節日,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關於元宵節的習俗也不一樣,元宵節主要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以及逛花燈等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吃湯圓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習俗,在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元宵節慶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元宵節可以吃麪條嗎

  可以吃。

  雖然說元宵節的時候人們主要吃的是湯圓、元宵、餃子以及面燈等食物,因爲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寓意,象徵着生活美滿、生財、團圓以及吉祥等,給予人們對於來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但這並不是說元宵節只能吃這些食物,其他食物也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因此元宵節也是可以吃麪條的,麪條具有長壽健康的寓意。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可以這麼說。

  所謂中國的情人節,主要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在我國關於情人節主要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節,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節,七姐誕,農曆七月初七。

  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纔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係不大,於近代才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所以元宵節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

TAG標籤:元宵節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