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米升子為啥要打孔

米升子為啥要打孔

米升子打孔的原因是方便各部件連接。木匠製作米升子講究榫卯結構,要靠鑿孔、打眼,部件才能連接起來。米升子(俗語為米升),是一種無須用秤來稱米的傳承計量工具。是古代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裏必備的用具。米升或方、或圓、或高、或矮,有木製、竹製、皮質的。米升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的一個符號,背後承載着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變遷,記錄着千家萬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米升是集歷史、地理、政治、民風、民俗之大成者,是跨多學科多領域的文化創意基因寶庫。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姜1米小拱棚打眼兩邊打眼好還是頂部打眼

頂部打眼。大姜1米小拱棚打孔時必須先打頂孔,因為熱氣上升,都會集中在棚膜頂部,只有温度逐漸上升,熱熱充滿整個棚內,才會造成烤苗。大姜是集調味品、食品加工原料、藥用為一體的多用途蔬菜,是昌邑市的主要經濟作物。

母親的米升子

        母親的衣櫃裏,有一個深褐色、口徑約5釐米的竹筒子,筒身刻着簡單的豎條紋,刻縫裏還殘留着油亮的白色粉末。

        這個看上去有些年頭的竹筒子,就是我兒時家裏用來量米的升子。

        每每回鄉下看望母親,偶爾瞥見母親當寶貝樣收着的米升子,我的思緒會自然而然地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那是個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生產糧食的農民卻常常缺糧少米;像我家那樣人口多、勞力少,加之作為主勞力的父親雙目失明,日子更是過得緊巴巴的。

        在我10歲前,農村還是大集體年代。記憶中,我們一家5口,每月最多隻能分到60公斤稻穀,僅能吃得半飽不飽,還經常斷糧。有一次,我和隊裏的一個小夥伴在上學途中經過隊裏的一片紅薯地時,每人挖了一個小紅薯捅在褲兜裏……到次月分糧時,我家被隊里扣了15公斤谷。那一月,一家人多捱了好多天的餓;欄裏的豬少吃了糠,嚎得更兇。平時脾氣不好、對我兇巴巴的父親,那次除了歎氣,居然沒有罵我;母親也沒有從竹掃把裏抽出竹條。

        印象中,我家這個米升子,似乎不是用來量米做飯的,更多是用來借米、還米的。經常看到母親會在上午將一個小木臉盆挽在左腋下,右手拿着米升子,走出家門——家裏五張嘴等着母親借回米來下鍋。

        很多時候,母親會挽着空臉盆回到家裏,眼睛紅紅地憔悴着。那時,有餘糧剩米的人家不多;即使稍有餘米的,也會因你之前借的米還沒還而婉拒。

        少得可憐的自留地裏的紅薯葉、白菜葉,常被母親這個“無米巧婦”摘回家,在燒紅的鐵鍋裏燎熟後供我們充飢。秋後的紅薯地裏很少有粗過拇指的紅薯——葉子都長不贏人嘴,哪來的時間和營養長紅薯?!

        最讓母親尷尬和傷心的是,有一次她的哥哥、我的大舅天煞黑後來到家裏,母親出去半個多小時後空着手回來,燒水泡了一瓦罐茶給舅舅喝。舅舅知道了我家的窘境。過了兩天,大表哥揹着10多公斤米,翻山越嶺送到我家裏交給我母親,喝了一口水就走了。看着遠去的侄兒,着白花花的大米,母親的眼睛紅了,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淚水。

        我10歲那年,農村分田到户,家裏分到了三畝多水田。早、晚兩季稻收上來,除去上繳徵糧,餘下的糧食還無法達到按需煮飯的程度。常常不經意間撞見母親取米做飯時,會將剛好裝滿0.5公斤米的米升子斜個80度的角。母親笑着對我説:“伢崽,有米的時候要記得無米時呵。”文化不高的母親説話直白易懂。

       青黃不接的時節,母親依然會不時挽着瓷臉盆、拿着米升子,去到隊裏條件好的人家,打空轉身的次數倒是越來越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母親會在紅薯上面放少量米,煨出香噴噴的紅薯飯;飯熟後盛起酥軟的紅薯飯,將鍋底剩下的紅薯中夾着飯粒的鍋巴剷起,擂成糊狀後倒入米湯,那米湯飯常常比干飯還俏。

        隨着雜交水稻的推廣,糧食慢慢多了起來。偶有不能敞開肚皮吃的時候,母親會劈開一個南瓜,和上米粉子做成南瓜粑粑,或將豆角煨在飯裏,紫色豆角飯好香,豆子粉粉的……

        90年代初,我中專畢業後參加工作當上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妹妹和弟弟也相繼離開父母去闖自己的天地,一家人漸漸天各一方。已不再缺糧少米,原本一家5口,慢慢變成了11口的大家庭。

        2004年,父親因患胃癌去世。父親的胃病應該離不開“餓”這個禍頭。本世紀初取消農業税後,農村的糧食逐漸富餘。不知何時起,家裏的米升子換成了不鏽鋼的小盆子,人多多舀、人少少舀,全憑心意和需要。

        而今,鄉下城裏正經吃飯的人越來越少。早幾年,弟弟將一畝多水田挖做了魚池,自養的鱅魚、鰱魚、鯽魚煮出來的湯像牛奶一樣稠,一碗魚湯可以頂兩碗飯。3年前,弟弟在老家開了一家土菜館。如今已70歲的母親伴着弟弟一家在鄉下,每天幫着做些擇菜、掃地的雜活,身體尚硬朗。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給我準備土雞蛋和地裏的蔬菜。

        “金輝,得空回來一趟,帶點紅米到岳陽去吃。”就在我構思着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給我打來了電話,“地裏的辣椒、茄子已經吃了幾餐了,回來嚐嚐鮮。”莫非母親與我心有靈犀?我想,那是必須的。

        掛斷母親的電話,我的腦海中滿是當年母親挽着臉盆走出家門的身影。不覺間,淚水盈了眼眶……

        已“退休”經年的母親的米升子,盛着我兒時多少辛酸困苦的記憶,如今回味起來,卻分明有着無盡甜意。

請教:古代量具“升”和“鬥”的做法

一升是有大小的,大的一升是1.5斤,小的是1斤,一斗也有大於小,大的一斗是一十五斤,小的一斗是一十斤.

圓墳培土的時候為什麼要用鬥和升

編輯:花花發佈日期:2016-01-16

鬥、升都是過去農村的一種木製度量糧食的器具。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鬥和升均為倒置的有下底無上底的四稜台形,側面和底面是用厚約三分厚的薄木板做成,四條稜為梳子齒型的卯榫連接,鬥面對沿裝有一寸見方木把提手,木方上表面和鬥邊沿齊平,內外均用土漆油成板栗色。這器具的上、下底面邊長,兩底面間的高全國統一。一升大米為五斤,一斗大米為五十斤,糧食不同,比重不一樣,同樣一斗、一升不同糧食的重量是不相同的,但體積是一樣。為什麼當時也有桿秤,還要用鬥和升這樣的器具去度量糧食多少呢?我考慮用鬥和升直觀,不易被奸人的“大秤、小秤”所愚弄,收穫多少糧食或交地租、公糧或借出多少糧食、還多少糧食用鬥、升裝滿再用一長直木尺搭在邊沿平刮過去,不像稱秤還有平、旺、綿之分或不認識秤上斤兩,耍秤桿,換秤砣,有缺失公平、公開之嫌疑。另外用桿秤需要兩人抬稱,一人捉秤桿才能完成。用鬥和升,人多、人少皆可進行。

小時候我家有鬥、有升(也叫印子),自留地收穫的小麥、黃豆、苞谷等,收了多少,常用鬥和升去量,常聽父輩們説:“你家今年收了多少麥子?”答曰:“一石二。”或“六鬥五升。”問:“今年種了多少黃豆?”答曰:“只種了四升黃豆種子。”

那時家裏人多還常來客,時常缺糧。經常見母親端上一個升子,到這家去借一次,那家去借一次,家裏有了糧先把借的還上,哪怕過不了兩天又沒糧了,也要先把上次借的糧還了,這就叫“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一次,母親把一升米裝好,用尺子在上面刮平,還往上多抓了兩把,正準備出門還米,又來了客人,讓我給還過去,還教我見了女主人怎麼稱呼,説哪些感謝話。我照母親教的説了,也還了米,那家男主人在家,進了他家門先招呼了他,他陰沉着臉,理都沒理我,母親見我還了米,回來後一臉的不高興,就問我:“怎麼了?”我就揀了一句聽大人説的話:“好像是借了他家米,還給他家的糠一樣,黑着臉不高興,招呼他答都不答應。”母親也知道那家男主人不想讓我家再去他家借糧了,還説道:“別那樣説,我們揭不開鍋時,人家能借給,這感激人家都來不及呀!小孩子家就別計較這麼多了。”後來讓我給另一家還一升面,我堅決不去,還是母親去還的。現在想想,還糧我都怕人家給臉色,母親去借糧時,要給人家説多少好話,遭多少白眼呀!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個春天,鬧春荒,村裏的儲備糧動了一部分,借給缺糧人家,雖飯裏搭了些其它

5斤米升子的製作尺寸是多少

上寬20CM,下寬15CM,高10CM。米升是稱量糧食的量器,上寬20CM,下寬15CM,高10CM,可裝約5斤米。是古代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裏必備的用具,時期還普遍使用;榫頭結構,外形是梯形,口大底小。

升子造法的尺寸

四斤大米的升子:

如何自測米青子質量?教你四個小妙招,簡單便捷

你知道嗎? 健康 的成年男性每天可以產生數千萬甚至上億的米青子,米青子的質量如何直接關乎到女性的受孕成功率,所以男性在備孕期間,最重要的事就是想方設法來提高自己的小蝌蚪質量。

如何鑑別米青子質量?

1、看“量”

正常情況下,米青液的量應在2-7ml。若大於7ml或小於2毫升,都很容易導致男性不育。

2、聞“氣味”

正常米青液有一種特有的腥臭味,類似於石楠花的氣味,若缺乏這種腥臭味,可能説明前列腺分泌功能出現了異常。

3、辨“顏色”

正常米青液的顏色是乳白色或淺。如果發現顏色呈黃綠色,可能是生殖道或副性腺有炎症;如果顏色呈紅色,則是人們常説的“血米青”,這往往是由於前列腺、精囊等血供豐富的器官發炎導致的,也有可能是生殖系統腫瘤發生引起的,要及時就醫檢查。

4、算“時間”

一般米青液在剛排出體外時會呈膠凍狀,大約30分鐘左右受到酶作用會轉化成液體,如果30分鐘以後還沒液化,則考慮為米青液液化不良,對受孕會有一定影響。

如何科學提升米青子質量?

1、注意飲食習慣

建議大家注意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瘦肉、生蠔、豬肝、扇貝、堅果等食物,合理飲食可以幫助米青子質量得到提高。

2、養成 健康 的生活習慣

健康 的生活習慣對米青子質量也有一定影響,建議大家平時可以多做一些緩和有氧運動來提升米青子的活力,同時還要注意休息,不可熬夜,穿着寬鬆舒適的褲子,避免高温。

3、保持愉悦的心情

其實,心情的好壞對米青子質量也有直接影響,在備孕期間,大家應保持輕鬆、愉悦的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可以多參加户外活動,有心事也要及時和家人朋友傾訴,千萬不要讓不良情緒影響米青子質量。

總之,備孕是個大工程,希望各位男士可以積極配合自己的妻子,這不僅是對自己的 健康 負責,同時也是為了我們後代的 健康 着想。此外,我還要囑咐各位準爸爸一句,別忘了提前戒煙戒酒哦,這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何快速去玉米子

近段時間正是玉米的上市季,除了售賣鮮食玉米,也為玉米深加工產業帶來了大量的原料供應。在玉米深加工產品中,玉米粒罐頭受到很多消費者喜愛。玉米粒罐頭不僅可以開罐即食,還能進行多種烹飪搭配,例如製作三明治、沙拉等等。現如今,人們對於快捷烹飪的需求增強,玉米粒罐頭的市場也在擴大中。

 玉米粒罐頭在國內外都有很多追捧者,罐內經過調味的完整玉米粒可大大降低烹飪難度。並且由於罐頭生產工藝,玉米粒罐頭大多可以保存很久,適合長期儲存。在國外,玉米粒罐頭的生產歷史已接近百年,然而我國目前生產歷史較短。但伴隨着原料種植技術的提升,以及加工技術裝備的完善,國內玉米粒罐頭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中。

據悉,玉米粒罐頭生產工藝包括去殼去須、脱粒、漂燙、裝罐、密封、殺菌等。新鮮玉米進入生產線後,先用去皮機去除玉米苞葉,然後經過第二道滾軸將玉米鬚去除。去除完雜質後,利用脱粒機將玉米粒與玉米棒分離,玉米粒要經過篩選工序,利用篩選設備將不合格的玉米粒分離。隨後,利用清洗、漂燙設備對玉米粒進行清洗、漂燙工序。預煮完成後,使用灌裝設備將玉米粒、水、鹽、糖等裝入鐵罐,並進行封罐、殺菌。

可以看出,在玉米粒罐頭的自動化生產線上,所需的自動化設備並不少,包括去皮機、脱粒機、篩選機、清洗機、漂燙機、灌裝機、封罐機、殺菌機等等。自動化設備的使用,讓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簡單,同時生產速度也大大提高。並且,自動化設備讓生產中的人工參與度降低,從而減少人工成本。

例如脱皮機,據悉,一台脱粒機每小時可對1.5噸玉米進行脱粒。不僅生產量大,脱粒也很均勻,不會對玉米粒造成很大損壞。再例如面對玉米粒這種顆粒狀產品的灌裝,多選用自動顆粒灌裝機,設備適合不同規格的產品灌裝,將從人工從灌裝這一工序中解放出來,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玉米粒的流水線灌裝。

而封罐機、殺菌機則是保障產品保質期的關鍵設備。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全自動封罐機,據悉,全自動封罐機生產速度一般是50~200罐/分鐘,生產速度非常快。設備具有先進的自動落蓋功能,克服了手工加蓋的弊端,提升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全自動封罐機運行穩定,封口質量高,生產速度也可根據產量靈活調節。

罐頭殺菌時,多采用高温殺菌鍋。伴隨着技術的發展,高温殺菌鍋滅菌方法有多種,包括熱水循環式滅菌、蒸汽式滅菌、淋水式滅菌、水汽混合式滅菌等等。為了實現殺菌目的,高温殺菌鍋內殺菌温度普遍較高,能殺死內部微生物,大大延長罐頭保質期。設備內部裝有温度傳感器,能夠採集、記錄鍋內殺菌温度,方便操作人員及時對温度進行控制。

近幾年,利用玉米粒做的餐食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這讓玉米粒罐頭在餐飲行業和終端消費市場都受到歡迎。與此同時,脱粒機、灌裝機、封罐機、殺菌鍋等設備的發展,也讓生產變得更加自動化,產品品質得到提升。

「美文」米升時光

“連年都要過端午,過完端午心打鼓,米缸米升冇米量,耙鍋鼎鍋冇飯煮。”端午節過後,掛在老母邊的這句口頭禪又隨端午節的粽香味縈繞在我的腦門。

米升即米筒,是我老家人盛米量米的一種容器。多用生長年份較久點的老竹竿精製而成,分半斤裝、一斤裝、兩斤裝。平常,鄰里之間要借用大米、黃豆、花生等小件之類的,就直接用米升量,不用找秤稱,方便你我他。

米升有深淺,情意總纏綿。自我初諳世故起,米升於我就有着扯不脱的事兒。因母親體弱多病,時常卧牀不起,家裏吃飯的嘴巴又多,每年基本上是寅吃卯糧,自然成了生產隊的“老超支户”。

過完端午節,正是“五黃六月”時節。水田裏的稻子剛脹肚抽穗,我家穀倉裏的稻穀已所剩無幾。看到穀倉實景,母親常掰着指頭刻時辰,計劃着如何讓穀倉裏的穀子把全家人的日子拉長。

那時候,父親為了多掙工分和補償家用,常在外打工。我在家雖排行老二,但長速比老大快,且膽量也比哥哥強,所以,母親生病後去叫村裏的赤腳醫生、去鎮上的衞生院買藥拿藥、家裏的一些重體力活等,自然我就成了“首選”。

我的父母在村裏講話如瓦檐下的流水,細聲細氣,人緣好,家裏有什麼難事、急事,我父親不在家時,左鄰右舍都會伸長手臂、張開手指來幫襯,這在我幼小的心靈裏刻上了烙印。不過,在那段無法忘卻的時光裏,最讓我感到窘態的事情就是借米。

端午節過後的一天,我中午放學回來,母親要我淘米做飯,我拽着米升爬上二樓,打開陶瓷米缸,伸出手在米缸裏颳了好多遍,掬進米升的米粒仍不到半筒。我爬下樓,把米升拿到母親的病牀前:“你看。”母親眼鼓鼓地盯了我半天,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去吧,你爸不在家,全家人總不能餓肚子,你去借點。”沒等媽媽的話講完,我一臉無奈地説:“媽媽,今天找誰家去借?村裏能借的人家都借過了。”母親聽着,頭磕在牀沿上又是半天無語。

西垂的太陽從窗户上爬進來,似乎在傾聽我們對話。半小時後,我很不情願地揣着米升,拿着臉盆準備出門借米。而剛走出老屋大門,望着腳下鋥亮的石板路,我的腳跟像房前屋後的懶雞婆拖着一坨廢物品,重重的。我仰頭噓了口氣,心裏發出一句:“老爸,你怎麼還不回來呀?”隨後,我勾着頭,接連拐了幾條街巷,不敢目視身邊擦肩而過的村民,生怕見到那一雙雙熟悉的眼睛。走在進村口,我被一口熟悉的聲音震醒了,忙聳起頭:是大姨!看到我那精氣神十足的大姨,她臉上堆滿的笑靨就像掛在老屋飛檐角上的太陽。我高舉起手中的米升,向背着竹花籮的大姨奔馳。我知道,大姨背上的花籮裏,一定又是裝着給我家送來的米。那一刻,我真的像見到了觀音菩薩下凡,全身都充滿了活力。

返回老屋,大姨一如往常,掏開籮筐口的豬草,提出一個藏在筐底的黑布袋,放在飯桌上,像打開鄉下人的布錢包那樣,一層一層地捏開揭開,讓米粒裸露出來。我心急火燎,忙把米升伸給大姨,大姨微笑着説:“細仔,是不是幾天沒吃米飯啦。”我摁住瘦癟的肚皮,雞啄米似的點頭。隨即,大姨臉上淌出了晶瑩的眼淚。那一刻,我覺得大姨米袋子裏的大米,每一粒都裹着大姨的淚水。那一餐,我們全家吃了一頓沒有紅薯粉混雜蒸煮的白米飯……

日子在媽媽的聲中浸泡,也在我們兄弟姊妹的期盼中溜走。時隔一個多月後,村口的稻田似被太陽公公馴服了,一頃頃、一丘丘的稻穗,都勾着羞澀的頭,讓飢腸轆轆的村裏人收割回家,裝填肚子,裝填日子,裝填生活。

收穫新糧,全家歡喜。而老媽卻惦記着賬本上的數字,第一次碾米回來,便催着我拿米升,拽臉盆,挨家逐户地去償還大米。

在我的老家,傳承一種“借人一頭牛,還你一匹馬”的習俗。每次在我出門還米前,母親就一再提醒我:“還米時,米升要盛滿點,裝多點,不能凹陷。”當時,我不甚理解,老在心裏嘀咕:為什麼要盛滿點,裝多點,有借有還就行了嘛。等我初諳世事,才明白其中之哲理。

按照母親吩咐,我端着米盆,由近到遠,逐户償還。而每次償還到村西口的雷大嬸家時,我的米盆裏已是所剩無幾。雷大嬸家在村裏算富足人家,有位兒子在部隊當兵,丈夫又會做木匠,每次趕圩都有收入。我每次來到她家還米,雷大嬸都會接過我的米升,笑着跟我説:“小靚仔,你真乖,米升給我,我自己來量。”記得第一次時,我還在心裏抱怨:是不是想多裝一點,我家都這麼窮了……等她按照我記賬本上的數字,半升半升地量回給她家時,還着我的頭説:“崽崽,你回去不要告訴你媽媽哦,大姨家有飯吃,你們家真的可憐,每次都難為你了。”聽着雷大嬸幾句簡短的話語,我幼小的心靈立馬湧起一股愧疚。我錯了!

時光如流催人老,半尺米升似海深。淌過知天命的年齡,我時常會想起老屋的米升,它不僅斗量着鄉下人的日子,斗量出鄉親們的純樸,也時常斗量着我一生的温馨記憶。

(作者:尹振亮《人民週刊》2021年第14期)

商用,煮玉米棒子需要多大的電飯鍋?18升的能煮幾個?

這要根據玉米棒子的大小來確定,如果玉米比較長,可以把玉米切開放入電飯煲或電飯鍋裏煮。

TAG標籤:升子 打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