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潮汕工夫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文化是中國福建省和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的茶文化。這種茶文化以其特殊的沖泡方式、獨特的器具和獨特的社交習俗而著稱。

在潮汕地區,茶葉不是被沖泡在壺中,而是先放在一個茶瓶中,然後用水熱過茶瓶的外殼來沖泡茶葉。這個過程被稱為“熱敦”。隨着茶葉不斷浸泡和熱敦,茶湯會漸漸變得濃郁和美味。這種沖泡方式需要一些特殊的器具,例如茶瓶、陶碾、茶勺等。

潮汕工夫茶文化還強調茶道的精神和儀式感。當茶被沖泡好後,主人通常會以禮相待,將茶倒入小杯中,然後逐一向客人敬茶。客人則需以特定的方式接受並品嚐茶,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和感謝。

總的來説,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其獨特的沖泡方式、精緻的茶具和重視儀式感的社交習慣而聞名於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汕功夫茶傳統文化

茶是一種 文化 ,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汕功夫茶 傳統文化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 飲茶 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當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會友。

  特點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鐵觀音等,相對來説,潮汕功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必須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藝品,這是體現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壺,多選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茶壺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淺。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於茶的烹法。具備好的茶具、茶葉,沒有進行恰當的烹法,等於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驟分別為: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通稱“十法”。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也可以分述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品飲

  潮汕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敍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講究的是品茶的禮節,泡好茶之後,主客會先請長者、貴賓先嚐,聞茶之香,細嘗茶味。潮汕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禮。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起火衝燙茶具。

  第二步、納茶

  將粗細不同的茶葉分開後,分別裝入茶壺,粗的先放壺底、中等的放中間、細的放最上面,茶葉裝七八成滿,不可以裝太滿。

  第三步、候茶

  煮水時以“蟹眼水”為度,初沸的水沖茶最好,就像蘇東坡所説的“蟹眼已過魚眼生”。

  第四步、衝點

  要非常講究“高衝”,即開水從茶壺邊衝入,不可直接衝壺中心,防止“衝破茶膽”,茶葉衝散,把茶沖壞。

  第五步、刮沫

  沖茶時冒出的白色茶沫,應用茶壺蓋颳去,然後蓋好。

  第六步、淋罐

  用開水衝淋壺蓋,可以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壺加熱。

  第七步、燙杯

  用開水燙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温,使茶生香。

  第八步、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 方法 ,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倒入各個杯中,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表示“一視同仁。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説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説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説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着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説》、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温馨。宋人杜小山説:“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説:“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説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藴含着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裏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温,即所謂“温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温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宂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着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説,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着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着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裏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説。“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着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峯。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温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温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羣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説,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裏手甚至能辨認其藴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説。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説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説:“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説:“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灶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説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説“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裏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來。望着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着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温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温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説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裏,擴展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説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本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説“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羣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説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着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裏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參考資料:轉載 買買茶商城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都是3個杯子,這背後有何講究?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配備有3個杯子,這三個杯子的背後其實大有講究。潮汕的功夫茶,其實也是潮汕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體現的是潮汕人互相謙讓的美德。因為喝茶的三個杯子擺在一起,就像一個漢字——品,這個品字就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品德——謙讓。

潮汕人特別喜歡喝茶,茶文化是潮汕地區的特有文化之一。潮汕的功夫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功夫茶道。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潮汕地區的茶文化就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的潮汕地區的茶文化,也就是很多年前從父輩祖輩那裏繼承而來的。

潮汕地區喝茶不僅講究茶杯的個數,還要講究茶杯的種類。現在的潮汕地區喝茶用得比較多的茶具是孟臣壺,這種茶具非常地精緻小巧。每盞茶壺泡煮出來的茶一般只夠倒3杯,所以擺放3個茶杯也就是剛剛好,一杯不多,一杯不少。

還有一種説法是,喝茶3人剛剛好。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其實民間流傳着“喝酒4人,喝茶3人,旅遊2人”這種説法。所以説喝茶時,3個人一起喝是最好的。

三個茶杯擺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是潮汕人精神的體現。“品”字不僅代表的是品茶,還包括了品味人生之味,一個人良好的品行與品德。

潮汕人品茶,也如同潮汕人用的價格茶杯,一般分為三口。三口品完一杯茶是最好的,第一口品的是潮汕茶略帶一點酸味的茶味,第二口品的是潮汕茶入口時的那一抹苦澀,而最後一口則品的是回味時的甘甜。

並且,“三”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穩固。因為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也是最穩定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達到平衡時的一種模式!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氲,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説,“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説為解渴,不如説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敍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茶禮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獨樹一幟的,而且因歷史悠久而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在潮汕各市縣中品茶的禮俗大同小異。潮汕人請人喝茶時按照工夫茶的規矩,主人必須自己親自沖茶,茶要釅像醬油一樣,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否則認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請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後卑、先老後幼”,此外,還有“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歷排輩,按步就方外,還得先敬客人和來賓,然後向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潮語“櫃”與“縣”同音,沖茶者,便被戲稱為“風爐”)才可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時,喝茶的人則要順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後一個人才能端中間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旁邊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客人的不尊重,這就有失禮儀了。如若人多杯少,則你喝一杯以後,就要謙讓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謂“謙謙君子飲者風”了。客人喝茶時,不能用杯腳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輕放不出聲,否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是“強賓壓主”有意挑釁。

茶與生活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工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説吃潮菜不喝工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理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工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工夫茶的厚韻,藴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工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着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瑣事。但畢竟與一日三餐皆須填飽肚子的吃飯相比,有再高一層的功能需求。而這種基於解決了温飽需求的高層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層的精神追求。所以,當喝茶並非為了止渴、喝茶並非為了消食去膩時,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經驗,要有學識,要有修養。品茶要有感覺,要有頓悟,要有心機。當品茶成為時尚,成為藝術,成為文化之後,茶道便是一種積澱着民族生活意識.民族倫理觀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學了。工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義理,工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着恭迎你入室了。 

正名

“工夫茶”與“功夫茶”混稱的情況,時下十分流行。其實,“工夫茶”不能稱“功夫茶”。故特為之作文正名。

“工”、“功”有別

工,《説文解字》去:“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徐鍇注曰:“為巧必遵規矩、法度,然後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説文解字》去:“功,以勞定國也,”《爾雅》雲:“績、勛:功也。” 上述引文,説明了“工”、“功”的原始意義,區別一目瞭然,不可混用,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2.“工夫”、“功夫”有別

“工夫”、“功夫”雖不乏通用實例,但其區別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如《朱子語類.卷六九》去:“謹信存誠是裏面工夫,無跡。”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説。王陽明《答友人問》雲:“知行原是兩個字説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着此兩個字,方説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錢德洪《論學書》去:“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請注意黃、錢話中“工”、“功”聯用的差別)。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更深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現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絕不可代之以“工夫”。

3.“工夫茶”、“功夫茶”有別

專指品飲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後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資料,多稱“工夫茶”。 清中期以後,“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流行於潮州及其周邊地區。而潮汕地區的傳統叫法是“工夫茶”。按潮汕話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地方標準

《潮汕工夫茶》

由廣東省質監局發佈的廣東省地方標準《潮汕工夫茶》從今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內地首部工夫茶標準。

“潮汕人都喝工夫茶,但不是都懂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標準起草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説,儘管工夫茶已經普及並已經走出了潮汕,但工夫茶文化的普及還不夠。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對於工夫茶沖泡約定俗成的民間總結,如今首次明文寫進了這部標準。這部標準列入了4件茶具和10道沖泡程式。而如果在沖泡潮汕工夫茶時還要擺上一個“公道杯”——這部標準會告訴你,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沖泡是不需要這一茶具的。

■ 標準:茶具只有茶中四寶

2009年6月中旬,省粵東工作會議在汕頭召開。會後,廣東省質監局建議建立潮汕工夫茶地方標準,把工夫茶作為地方品牌帶動發展地方經濟。這,也是《潮汕工夫茶》標準的由來背景。很快,由汕頭市質監局、旅遊局提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牽頭起草,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成為了標準起草人。

“他(鄭文鏗)是這個標準最合適的起草人,我們大家叫他‘茶聖’。”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副會長鄭楚輝説。

儘管潮汕地區家家喝工夫茶,雖然成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可在鄭文鏗看來已有200年曆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還遠遠沒有普及。“一般百姓喝茶不談茶,老百姓喝工夫茶還大多停留在解渴、交往、休閒的層次上。”鄭文鏗説。

這是一個地方標準,也是內地第一個工夫茶標準。鄭文鏗説,起草時參考了歷史資料、民間約定俗成的沖泡技法總結以及國家相關茶藝師培訓教材。

傳統潮汕工夫茶茶具之多,足有18件套。而考慮到實用性,這一標準的“茶具”只針對“茶中四寶”制訂。“茶中四寶”也即茶壺、茶杯、茶鍋、茶爐,是煮水和沖泡的四件必不可少的茶具。鄭文鏗認為,把“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一民間藝術概括作為沖泡標準寫進了《潮汕工夫茶》,是這一地方標準的一大亮點。

“國內很多茶藝也在引用,但其實‘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民對於工夫茶沖泡的歸納,寫進標準,是一種保護。”鄭文鏗説。

■ 起草人: 標準將工夫茶沖泡程式分為10節

起草人鄭文鏗説,除先進性和實用性外,統一性和規範性都是起草原則。

那也意味着,這個標準必須能夠解答什麼是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現在潮汕人的茶桌上,常擺一個公道杯。客人坐下來,沖茶時先把茶湯倒到公道杯裏,再分到茶杯中。”鄭文鏗説,這其實不是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而是台灣茶道的茶具。“用公道杯,看似茶湯均勻,但影響了茶湯的温度。”

鄭文鏗説,不僅潮汕工夫茶茶具受到其他茶道的影響,本土對於沖泡的民間總結也莫衷一是。例如民間沖茶時,有所謂“四點金”、“五點梅”的總結,也就是説在傾倒沸水到茶壺或者蓋碗中時,分四個或者五個點來傾注。“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在這部標準中,“衝點”環節就寫明倒水時“切忌直衝壺心,以免造成澀滯”。

而記者留意到,這部標準裏,潮汕工夫茶沖泡程式從放置茶具、茶葉到煮水、衝點、刮沫、淋罐、燙杯、低灑直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共分為10節。每一步驟,都有詳細的操作説明。

汕頭首批“非遺”項目汕頭工夫茶藝傳承人鄭惠豐則説,標準的制訂對於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推廣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之前的工夫茶茶藝傳承教學,也只是通過口傳,主要靠學習者自己領悟,沒有規範的標準。

■ 爭議:有標準還是“工夫”嗎?

標準雖已發佈實施,但在有些人看來,潮汕工夫茶茶藝,特別是沖泡是靠琢磨的,不應有標準。 “工夫茶都有標準了,那還要‘工夫’作甚?”鄭文鏗表示:“茶葉製作流程同樣也有標準,可為什麼有人能做出好茶,有的人不能?”他解釋説,同樣的一泡單樅茶,不同的人來沖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是不一樣的。

工夫茶的“工”字,潮汕話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細緻、周到、本領”等。鄭文鏗強調説,真正的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話外”。

潮汕功夫茶傳統文化

茶是一種 文化 ,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汕功夫茶 傳統文化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 飲茶 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當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會友。

  特點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酵的烏龍茶、鐵觀音等,相對來説,潮汕功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必須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藝品,這是體現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壺,多選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茶壺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淺。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於茶的烹法。具備好的茶具、茶葉,沒有進行恰當的烹法,等於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驟分別為: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通稱“十法”。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也可以分述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品飲

  潮汕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敍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講究的是品茶的禮節,泡好茶之後,主客會先請長者、貴賓先嚐,聞茶之香,細嘗茶味。潮汕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禮。

  潮汕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起火衝燙茶具。

  第二步、納茶

  將粗細不同的茶葉分開後,分別裝入茶壺,粗的先放壺底、中等的放中間、細的放最上面,茶葉裝七八成滿,不可以裝太滿。

  第三步、候茶

  煮水時以“蟹眼水”為度,初沸的水沖茶最好,就像蘇東坡所説的“蟹眼已過魚眼生”。

  第四步、衝點

  要非常講究“高衝”,即開水從茶壺邊衝入,不可直接衝壺中心,防止“衝破茶膽”,茶葉衝散,把茶沖壞。

  第五步、刮沫

  沖茶時冒出的白色茶沫,應用茶壺蓋颳去,然後蓋好。

  第六步、淋罐

  用開水衝淋壺蓋,可以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壺加熱。

  第七步、燙杯

  用開水燙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温,使茶生香。

  第八步、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 方法 ,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倒入各個杯中,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表示“一視同仁。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説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説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説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藴,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着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説》、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温馨。宋人杜小山説:“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説:“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説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藴含着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裏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温,即所謂“温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温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宂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着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説,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着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着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裏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説。“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着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峯。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温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温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羣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説,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裏手甚至能辨認其藴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説。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説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説:“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説:“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灶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湧”、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説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説“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裏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來。望着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着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温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温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説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裏,擴展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説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本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説“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羣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説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着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裏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參考資料:轉載 買買茶商城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都是3個杯子,這背後有何講究?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配備有3個杯子,這三個杯子的背後其實大有講究。潮汕的功夫茶,其實也是潮汕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體現的是潮汕人互相謙讓的美德。因為喝茶的三個杯子擺在一起,就像一個漢字——品,這個品字就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品德——謙讓。

潮汕人特別喜歡喝茶,茶文化是潮汕地區的特有文化之一。潮汕的功夫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功夫茶道。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潮汕地區的茶文化就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的潮汕地區的茶文化,也就是很多年前從父輩祖輩那裏繼承而來的。

潮汕地區喝茶不僅講究茶杯的個數,還要講究茶杯的種類。現在的潮汕地區喝茶用得比較多的茶具是孟臣壺,這種茶具非常地精緻小巧。每盞茶壺泡煮出來的茶一般只夠倒3杯,所以擺放3個茶杯也就是剛剛好,一杯不多,一杯不少。

還有一種説法是,喝茶3人剛剛好。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其實民間流傳着“喝酒4人,喝茶3人,旅遊2人”這種説法。所以説喝茶時,3個人一起喝是最好的。

三個茶杯擺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是潮汕人精神的體現。“品”字不僅代表的是品茶,還包括了品味人生之味,一個人良好的品行與品德。

潮汕人品茶,也如同潮汕人用的價格茶杯,一般分為三口。三口品完一杯茶是最好的,第一口品的是潮汕茶略帶一點酸味的茶味,第二口品的是潮汕茶入口時的那一抹苦澀,而最後一口則品的是回味時的甘甜。

並且,“三”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穩固。因為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也是最穩定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達到平衡時的一種模式!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氲,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説,“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説為解渴,不如説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敍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茶禮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獨樹一幟的,而且因歷史悠久而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在潮汕各市縣中品茶的禮俗大同小異。潮汕人請人喝茶時按照工夫茶的規矩,主人必須自己親自沖茶,茶要釅像醬油一樣,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否則認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請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後卑、先老後幼”,此外,還有“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歷排輩,按步就方外,還得先敬客人和來賓,然後向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潮語“櫃”與“縣”同音,沖茶者,便被戲稱為“風爐”)才可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時,喝茶的人則要順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後一個人才能端中間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旁邊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客人的不尊重,這就有失禮儀了。如若人多杯少,則你喝一杯以後,就要謙讓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謂“謙謙君子飲者風”了。客人喝茶時,不能用杯腳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輕放不出聲,否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是“強賓壓主”有意挑釁。

茶與生活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工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説吃潮菜不喝工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理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工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工夫茶的厚韻,藴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工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着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瑣事。但畢竟與一日三餐皆須填飽肚子的吃飯相比,有再高一層的功能需求。而這種基於解決了温飽需求的高層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層的精神追求。所以,當喝茶並非為了止渴、喝茶並非為了消食去膩時,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經驗,要有學識,要有修養。品茶要有感覺,要有頓悟,要有心機。當品茶成為時尚,成為藝術,成為文化之後,茶道便是一種積澱着民族生活意識.民族倫理觀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學了。工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義理,工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着恭迎你入室了。 

正名

“工夫茶”與“功夫茶”混稱的情況,時下十分流行。其實,“工夫茶”不能稱“功夫茶”。故特為之作文正名。

“工”、“功”有別

工,《説文解字》去:“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徐鍇注曰:“為巧必遵規矩、法度,然後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説文解字》去:“功,以勞定國也,”《爾雅》雲:“績、勛:功也。” 上述引文,説明了“工”、“功”的原始意義,區別一目瞭然,不可混用,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2.“工夫”、“功夫”有別

“工夫”、“功夫”雖不乏通用實例,但其區別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如《朱子語類.卷六九》去:“謹信存誠是裏面工夫,無跡。”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説。王陽明《答友人問》雲:“知行原是兩個字説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着此兩個字,方説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錢德洪《論學書》去:“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請注意黃、錢話中“工”、“功”聯用的差別)。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更深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現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絕不可代之以“工夫”。

3.“工夫茶”、“功夫茶”有別

專指品飲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後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資料,多稱“工夫茶”。 清中期以後,“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流行於潮州及其周邊地區。而潮汕地區的傳統叫法是“工夫茶”。按潮汕話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地方標準

《潮汕工夫茶》

由廣東省質監局發佈的廣東省地方標準《潮汕工夫茶》從今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內地首部工夫茶標準。

“潮汕人都喝工夫茶,但不是都懂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標準起草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説,儘管工夫茶已經普及並已經走出了潮汕,但工夫茶文化的普及還不夠。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對於工夫茶沖泡約定俗成的民間總結,如今首次明文寫進了這部標準。這部標準列入了4件茶具和10道沖泡程式。而如果在沖泡潮汕工夫茶時還要擺上一個“公道杯”——這部標準會告訴你,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沖泡是不需要這一茶具的。

■ 標準:茶具只有茶中四寶

2009年6月中旬,省粵東工作會議在汕頭召開。會後,廣東省質監局建議建立潮汕工夫茶地方標準,把工夫茶作為地方品牌帶動發展地方經濟。這,也是《潮汕工夫茶》標準的由來背景。很快,由汕頭市質監局、旅遊局提出,汕頭市茶文化協會牽頭起草,協會名譽會長鄭文鏗成為了標準起草人。

“他(鄭文鏗)是這個標準最合適的起草人,我們大家叫他‘茶聖’。”汕頭市茶文化協會副會長鄭楚輝説。

儘管潮汕地區家家喝工夫茶,雖然成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可在鄭文鏗看來已有200年曆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還遠遠沒有普及。“一般百姓喝茶不談茶,老百姓喝工夫茶還大多停留在解渴、交往、休閒的層次上。”鄭文鏗説。

這是一個地方標準,也是內地第一個工夫茶標準。鄭文鏗説,起草時參考了歷史資料、民間約定俗成的沖泡技法總結以及國家相關茶藝師培訓教材。

傳統潮汕工夫茶茶具之多,足有18件套。而考慮到實用性,這一標準的“茶具”只針對“茶中四寶”制訂。“茶中四寶”也即茶壺、茶杯、茶鍋、茶爐,是煮水和沖泡的四件必不可少的茶具。鄭文鏗認為,把“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一民間藝術概括作為沖泡標準寫進了《潮汕工夫茶》,是這一地方標準的一大亮點。

“國內很多茶藝也在引用,但其實‘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潮汕人民對於工夫茶沖泡的歸納,寫進標準,是一種保護。”鄭文鏗説。

■ 起草人: 標準將工夫茶沖泡程式分為10節

起草人鄭文鏗説,除先進性和實用性外,統一性和規範性都是起草原則。

那也意味着,這個標準必須能夠解答什麼是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現在潮汕人的茶桌上,常擺一個公道杯。客人坐下來,沖茶時先把茶湯倒到公道杯裏,再分到茶杯中。”鄭文鏗説,這其實不是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而是台灣茶道的茶具。“用公道杯,看似茶湯均勻,但影響了茶湯的温度。”

鄭文鏗説,不僅潮汕工夫茶茶具受到其他茶道的影響,本土對於沖泡的民間總結也莫衷一是。例如民間沖茶時,有所謂“四點金”、“五點梅”的總結,也就是説在傾倒沸水到茶壺或者蓋碗中時,分四個或者五個點來傾注。“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在這部標準中,“衝點”環節就寫明倒水時“切忌直衝壺心,以免造成澀滯”。

而記者留意到,這部標準裏,潮汕工夫茶沖泡程式從放置茶具、茶葉到煮水、衝點、刮沫、淋罐、燙杯、低灑直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共分為10節。每一步驟,都有詳細的操作説明。

汕頭首批“非遺”項目汕頭工夫茶藝傳承人鄭惠豐則説,標準的制訂對於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推廣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之前的工夫茶茶藝傳承教學,也只是通過口傳,主要靠學習者自己領悟,沒有規範的標準。

■ 爭議:有標準還是“工夫”嗎?

標準雖已發佈實施,但在有些人看來,潮汕工夫茶茶藝,特別是沖泡是靠琢磨的,不應有標準。 “工夫茶都有標準了,那還要‘工夫’作甚?”鄭文鏗表示:“茶葉製作流程同樣也有標準,可為什麼有人能做出好茶,有的人不能?”他解釋説,同樣的一泡單樅茶,不同的人來沖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是不一樣的。

工夫茶的“工”字,潮汕話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細緻、周到、本領”等。鄭文鏗強調説,真正的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話外”。

TAG標籤:工夫茶 潮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