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秦劍和戰劍有區別嗎

秦劍和戰劍有區別嗎

秦劍和戰劍有區別。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戰劍指的是裝備軍中指揮和防身兵器。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釐米,最長者將近95釐米。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般來説,中國劍指什麼劍?戰國劍?秦劍?漢劍?唐劍?

中國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風格、漢唐風格、明清風格寶劍的統稱,凡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出現過的寶劍樣式都可以稱為中國劍。

戰國劍,戰國是兵器由青銅向鐵過渡時期,鍛造大師輩出,歐冶子,干將等等,越王勾踐劍是其中代表。

漢劍源自秦劍(依我看後來漢代鋼劍的形制和秦陵出土秦劍十分相似且有改進——可能是基於材料的優越而更加修長尖鋭),其長度不輸於秦劍。

唐劍,柄,跟唐刀差不多。刃體,介於漢劍和明劍之間,4面,硬身,脊厚,感覺沒有彈性,健身從下往劍尖逐漸收窄。

秦始皇的劍有什麼特點?

秦劍的特點

説起中國的古劍,出土最早者當為商末周初之出品,距今三千一百年左右。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各地普遍鑄劍,其中尤以南方的吳、越水平最高。

秦俑坑出土的劍比春秋時代的吳、越王劍晚了近二百年,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長度。春秋以前的劍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釐米長,春秋時的劍在五十至七十釐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九把劍,最長的達九十四點四釐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釐米。這反映了劍的功能從主要以顯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戰場上實用兵器方向發展。

另外,秦劍還有個不引人注意的特點:在設計上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六釐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從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

還有,秦劍全是鑄造成型,然後進行銼磨。銼磨之後,採用拋光工藝,使劍身光亮平整,沒有沙眼。經測試,光潔度高達九至十花。二千二百年前的加工技術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令人驚異。

中國的劍最開始是秦劍 漢劍 後來的劍怎麼是軟的 貌似沒有 實用功能

戰國的劍主要是銅劍,到秦漢時期出現鐵劍,再往後演變出鋼劍。因為材質不同,劍的表現形式也不同,銅、鐵質軟,煉成合金以後變得堅硬,銅劍和鐵劍共同的特點是劍脊厚而堅硬,劍刃柔軟鋒利,這樣在劈砍時,劍身不會因為強度不夠而折斷,劍刃也不會因為過脆而崩裂。但鋼劍出現以後這些就發生了改變。鋼是將鐵在炭火中反覆鍛打而形成,本身同時兼具硬度和彈性,在受到衝擊時,鋼會通過自身的形變來吸收過多的能量,本身不會折斷,而受力結束後,又可以恢復原本的形狀,與鐵劍相比,使用鋼材製得的劍,在保證劍身不會折斷的同時劍脊變薄了,減輕了劍的重量,而在保證劍刃鋒利的同時又增加了劍刃的硬度,即不發生崩刃,也不會捲刃,因此後來的刀劍幾乎全部採用鋼製。

鋼劍的一個特點就是劍身柔軟,“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繞指柔”即是説的劍身(一般是靠近劍尖的部位,因為更薄,更柔軟)可以纏繞在手指上那麼柔韌。

戰國四大名劍

戰國四大名劍

戰國四大名劍,指的是吳劍、越劍、楚劍、秦劍。這四國寶劍,哪國最厲害?一看歷史就知道,越滅吳,楚滅越,秦滅楚,由此可以認為,越劍包括吳劍技術,比吳劍強,可滅吳劍。楚劍包括吳越劍技術,比越劍強,可滅越劍,秦劍包括吳越楚劍技術,比楚劍強,可滅楚劍,這是滅國後資料共享的結果。從土出戰國劍的鍛造技術來看,也是這個結論。

一、吳劍

吳國素以製造兵器著稱,春秋時期,吳國的兵器是一流的。特別是吳鈎,被後世引為鋒刃的代表。吳王闔閭、夫差皆好鑄劍,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都是春秋青銅劍的傑出代表,鑄造技術代表了吳國的鑄劍水平。但吳國滅亡後,吳劍被越劍所超越。

二、越劍

越國以鑄劍聞名諸侯,著名劍師歐冶子就是越國人。特別是勾踐滅吳後,越國的鑄劍技術更是超過了吳國。勾踐在位時,曾命歐冶子鑄五劍,即“越五劍”, 《越絕書》:“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勾踐又命造八劍,即“越八劍”。

《拾遺記》:“越王句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以成八劍,一曰掩日,二曰斷水,三曰轉魄,四曰懸剪,五曰驚鯢,六曰滅魂,七曰卻邪,八曰真剛。”如今出土的越國青銅劍中,以越王勾踐劍和越王鹿郢劍為上口,被稱為“越劍雙絕”,分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和荊州市博物館。特別是越王勾踐劍,埋藏地下兩千多年不見鏽跡,仍鋒利無比,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只是越王勾踐劍太短,只有55.7釐米,可用於防身,用於實戰欠佳。

三、楚劍

楚國在鑄劍方面也很著名,鑄劍師干將就是楚國人,楚王曾命他造干將、莫邪劍。楚國滅越後,吳越鑄劍技術匯聚到楚國,使楚國造出了一批走路吳越的精良寶劍。楚國的青銅劍,在款式和質量上都較吳越有所昇華,楚國鐵劍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今出土的楚王青銅劍、楚國鐵劍,品相完好,非常鋒利,有些仍然保持鑄造時的原貌,在戰國劍中堪稱一絕。但楚國劍和吳越劍一樣,都屬於短劍,長度不超過60釐米,不適於實戰。

四、秦劍

秦國是鑄劍的後起之秀,特別是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吳、越、楚國的鑄劍名師都歸入秦朝,鑄劍技術達到頂峯。秦劍吸收了吳越楚鑄劍精華,造出了高於所有戰國諸侯的劍。在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中可以看出,秦劍是一種實戰劍,比其他諸侯國劍長許多,長度在81~94.8釐米之間。

特別是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19把青銅劍,製造相當精密,這批劍長86釐米,劍身上的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 19把劍皆如此。這些劍在地下沉睡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而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而在戰國時期,秦國已經掌握了近代這項黑科技,超越德美兩千年。秦劍凌厲霸氣,技術精良,真正是“天下第一劍”,吳越楚劍全滅。

秦劍與漢劍外觀上區別

1、顏色成分不同

秦劍為青銅劍,顏色呈灰。

漢劍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未氧化的漢劍本色呈鋼鐵的金屬色澤。

2、形狀不同

秦劍的劍身為柳葉狀,又細又長又尖。

漢劍的劍鋒狹長,劍刃由寬變窄,並在靠近劍尖1/3部分有明顯收腰,劍身最厚處一般在0.7CM左右,最扁處不到0.2cm。

3、長度不同

秦劍的長度均在81~94.8釐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

漢劍的長度種類較多:短劍長在40-65CM左右;中款70-90cm左右,刃50~75;長劍全100CM以上;劍柄一般不超過20CM,寬3.0~3.5CM左右,常見的約為3.1cm~3.2CM;超長劍全長超過120CM,少數達到160CM。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劍

百度百科——漢劍

怎麼能分辨出漢劍和秦劍?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釐米,最長者將近95釐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峯,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鋭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釐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漢劍。顧名思義,漢代風格的劍。

一直以來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本身設計就體現着秦漢時期大氣的風格,給人一種正氣和霸氣。

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裏,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可以説非常準確的代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温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的風格。而其中所藴涵的“藏”與“顯”都是這種精髓所在。

漢代裝飾漆器上常用的黑底紅紋非常漂亮,顏色搭配合理,圖案紋飾精美抽象。裝飾器面除琢飾獸面、雲紋、谷紋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紋最具特色。其佈局合理,生動巧妙,碾磨的圓潤細膩,華麗精細。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作權貴的象徵,視為一種高貴裝飾華美的工藝品,而在戰場上,仍是一種不可少的武器。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漢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

秦始皇兵馬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秦劍

秦始皇兵馬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秦劍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着迷的一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釐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釐米)。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鋭利。

關於秦劍,還有兩個令世人驚歎的科技奇蹟:

第一個例子是,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第11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把“記憶合金劍”。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程度超過了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

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俑坑裏,不能不使人由衷讚歎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奇蹟。

第二個例子是,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釐米,最長者將近95釐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峯,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陵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曾説:我們把秦陵劍先後分送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上海冶煉廠等單位,進行激光顯微光譜、電子探針、X光熒光檢測和化學定量分析,發現劍表面有一層密密的鉻鹽氧化屏,厚約十微米,相當於一張報紙厚度的十分之一,含鉻量為百分之〇點六至百分之二。

正是有了這層灰色的含鉻保護層,起到了強有力的抗鏽耐蝕的作用,這比吳、越王劍表面採用硫化處理的防腐性能又提高了一步。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鋭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釐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最強的青銅兵器“秦劍”

最強的青銅兵器“秦劍”

春秋未期,歐治子為楚王打造“龍淵”、“泰阿”、“工布”三把鐵劍後,鐵兵器開始逐步推廣使用。楚國最先使用鐵劍成為疆土最大國家;戰國前期霸主的魏國也是很早使用鐵劍的;戰國中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野戰最強國。

但是戰國後期商鞅變法後,秦軍憑着“殺一人升一級”的軍功制度,一舉成為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按照秦國的軍功制度,殺人的憑據就是數人頭。根據史料描述戰場上的秦國士兵:他們腰上掛了幾個人頭,左手抓着個人頭,右手拿着劍去追殺敵軍。

以前人們認為秦軍的裝備也很先進,特別在戰場上要快速砍下人頭,必須要有很鋒利的刀劍。1974年春,陝西麗山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現,一支復活的軍團出現在人們眼前,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其中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長度均在81-95釐米。

而在春秋戰國之際,青銅劍長度普遍在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諸侯鐵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比對手的劍長出近2030釐米的秦劍,雖然某些性能可能略差鐵劍一籌,但是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

銅的材質是很軟的,延展性也好,現在的加工工藝,可以把銅加工到頭髮的四分之一厚,黃金的延展性更好,可以加工的更薄,這個古人可以做得到,在銅裏面添加了其他的金屬以後,可以改變銅的機械性能。純銅是玫瑰紅色的,切開因見空氣而氧化後,變成紫紅色,純銅裏面加入鋅後變成黃銅,銅與除鋅、鎳以外元素組成的合金叫青銅。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治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因此,隨着技術進步,人們向青銅增加其他金屬改變性能,劍身就一直在不斷地加長,銅裏面加入合金,一般是為了提高銅的強度。

不過合金的組成是有要求的,拿青銅來説,隨着含錫量的增加,青銅的強度、塑性不斷升高,含錫量達到5%~6%時塑性下降,含錫量達到20%時強度也開始急劇下降。由此看來,古時作兵器的青銅,含錫量應在10%~20%之間。

歷史學家對秦劍做的成分分析:一是它的銅錫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二是秦劍的橫截面形狀做成六面或者八面菱形,而不是一般的4面菱形;三是秦人在青銅裏面加入鉛、鉻等金屬,增強韌和防腐蝕性。

深入分析,為什麼秦國寧願採用相對技術落後的青銅劍而不用較高技術的鐵劍,原因是:

一是那個時代打造鐵兵器需要像歐治子這樣的大師,而這種人才非常少;

二是那時候鐵劍製造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只達到硬度較低的低碳鋼程度;

三是打造鐵兵器需要反覆燒紅摺疊鍛打,很費人力物力,特別是後期的淬火工序,更是刀劍的一次浴火重生,廢品率極高,一些技藝水平不高的刀匠在淬火時候,10把刀燒裂了9把;

四是而青銅器只需要鑄造,短時間可完成,技術成熟質量較穩定,秦國打的是舉國之戰,標準化製造、便宜、實而不華的秦劍更適合統一戰爭。

中國鐵器的漸盛時代,是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其中鐵農具要比鐵兵器先普遍使用。戰國時期,鐵農具在各國都有大量發現,但鐵兵器只在少數國家有較多發現,而且這些國家出土的鐵農具也遠多於鐵兵器。

在發掘出銅鐵刀劍的63個戰國時期遺址中,銅刀劍有270件,鐵刀劍只有27件,以長沙楚墓為例,全部2048座墓葬出土了銅兵器劍960件、戈240件,矛196件、短劍16件,而鐵兵器只有劍35件、戟4件,而工具則是反過來,鐵工具要大大多於青銅工具。

後人評價,秦國的青銅劍雖然不是最精美,但是綜合性能可以抗衡鐵劍,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戰爭兵器。

古代關於劍的詳細描述和介紹 不要什麼名劍的介紹 雞肋啊 就要一般劍的介紹描述

第十,精緻優雅之劍,承影無形劍   第九,尊貴無雙之劍,純鈞=純鈎 白劍   第八,勇絕之劍,魚腸黑劍   第七\六,摯情之劍,干將\莫邪 銀劍\紫劍   第五,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白劍   第四,威道之劍,泰阿=太阿 軟劍   第三,帝道之劍,赤霄銅劍   第二,仁道之劍,湛瀘黑劍   第一,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劍金劍

在古代,西方的劍是不是與中國的劍不同?

中國寶劍個時期都不一樣中國長劍主要中國古劍的長度和重量,因時代的變遷和需求不同而有多樣變化,有巨劍、長劍、短劍、小劍之分

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的《周禮、考工記》中,有關於根據用劍者不同而定上、中下三種劍形制的記載。上制之劍長約60釐米,重三斤十二兩;中制之劍約長50釐米,重二斤十四兩;

下制之劍約長40釐米,重二斤一兩。這是我國古代,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古劍形制標準。

在古代,佩長劍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早期青銅劍的長度一般不超過30釐米。春秋時吳越王劍的長度,達到50至60釐米。例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長55。6釐米,劍格寬5釐米,顯示了當時王者之劍的絕世風采。泰國青銅劍鑄劍術非常成熟,劍身顯著加長,有的達到1米以上。一代雄主秦王嬴政因佩劍太長,在荊軻行刺時,情急之下一時不能抽出,差點丟了性命。三國時的曹丕,在建安二十四年或文憑三把,每把長四尺二寸(約合今99釐米),重一斤有五兩(約合今0。51千克),是當時的標準形制。清代乾隆帝的御製刀劍,每把通長3尺左右,重量在23至31兩,裝飾豪華,盡顯皇家氣派。

劍的長度和重量還與劍種有關。古時劍有文、武之分。文劍作為一般裝飾佩劍或文人學士的舞劍的器具。一般通長在80釐米之內,重量在1斤左右,如清之龍泉劍、福壽劍,劍身鋼質比較普通,但裝具裝飾精美繁複,一般為銅裝或者玉裝,可掛書房以示文武合一,也可佩帶顯示尊貴,非常時刻也可以起一定防身的作用。

武劍為實戰之器,總體來説比文劍要厚重些。一般為戰場中使用,也有的作為保鏢護院的武師所用。在漢朝以前劍作為戰場中常用兵器,一般是儘量做長,以求更有效地殺傷敵人,出土的秦劍漢劍長度從80釐米到150釐米均有發現。自漢以後,劍一般不用於戰陣,而是在民間流傳使用,明清時期的武劍一般裝飾較粗糙,有的為了加大強度採取鐵裝具,劍身一般為摺疊鐵再夾鋼造,符合戚繼光所提倡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的實戰要求。這類武劍一般為鏢師或民間武術家所用,長度無定製,一般以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或者符合本門派的標準為原則。

劍受到民間武藝家的青睞後,迅速發展了多種演練的形式.逐漸演變形成了“鬥劍”和“舞劍”兩種。“鬥劍”發展成為現今的擊劍比賽項目;“舞劍”則發展為現今的劍術套路和藝術舞的劍舞表現形式。因此,今日龍泉劍的品種,按其性能和用途,可分為硬劍、軟劍和傳統武術套路用劍三種基本類型。

硬劍:又稱重劍。以剛利著稱,開刃後能一劍斬開五六個銅板而不傷刃。劍身長度一般不小於70釐米,重量在0。9千克以上。古代用於實戰的劍,多為輕開刃硬劍,今天是上等裝飾之佳品。

軟劍(又稱腰帶劍):以薄軟柔韌見長,彈性特佳,能作360度彎曲,可雙手圍繞腰間,鬆手後復原如故。劍身長度在60至80釐米,重量0。4千克。

傳統武術套路用劍:剛柔並寓,可舞可刺。又分單劍、雙劍或長鋒劍、短劍。劍身可作90度至120度自由曲伸,剛柔相濟,不開刃,故不宜猛砍堅硬物品。這種劍並非實戰劍,而是一種表演劍,劍的長度視要求從70至82釐米不等。一般以反手垂臂持劍,劍尖高不過頭,低不過耳為準。重量約為0。6千克左右。武術競賽規則規定:成年男子劍不得輕於0。6千克,成年女子劍不得輕於0。5千克。長75釐米標準武術劍的重量為0。6千克。 

俠客是不是也包括電影佐羅一類啊?他們用劍主要裝飾作用你所説西方的戰士除了盾劍組合外就是雙手你説那是戰場用劍身加厚增加可靠使用能力可能歐洲劍類似刀和劍結合體我的圖就是歐洲意大利單手劍漂亮吧實際歐洲冷兵器種類很多各國都有些差別

TAG標籤:戰劍 秦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