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蒙頂雀舌

蒙頂雀舌

蒙頂雀舌,又名毛峯,是中國綠茶種類中的名品茶之一,以產於浙江紹興市嵊州市的雪竹鄉(現更名為雪村鎮)為最佳品種。該茶葉芽葉勻齊,色澤翠綠,沖泡後茶湯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可人,具有醇香清雅的特點。茶葉的形狀像鳥喙,曲折細長,滿布白毫,如雀舌一般,故得名雀舌。蒙頂雀舌歷來是貢品茶,價格較昂貴,被譽為“綠茶中的香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蒙頂甘露和雀舌哪個貴

雀舌更貴。

根據查詢2023年茶葉市場最新價格得知,2023年頂級蒙頂甘露的售價在188元一斤,雀舌的售價在488元一斤,依據價格對比來看雀舌更貴一些。

茶葉成分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有益健康。

雀舌屬於什麼茶類 雀舌茶簡單介紹

1、雀舌屬於綠茶,不發酵茶。

2、雀舌茶(湄潭翠芽),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氣極獨特濃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主要產於貴州湄潭。貴州省是我國產茶大省,湄潭位於中國西南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稱,是我國名茶之鄉,也是中國最好的綠茶出產地。

3、雀舌茶品種較多,有蒙頂雀舌、湄潭雀舌、金壇雀舌等,雀舌茶是品質優良、原料鮮嫩一類綠茶的代名詞,雀舌茶不僅外形美觀,且滋味鮮爽回甘。

蒙頂茶屬於哪裏的特產

蒙頂茶主要生長在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茶”。蒙山種茶歷史悠久,自唐代中期開始,就被列為貢品,至清末停供,1000多年來代代如此。蒙頂茶品種較多,按大類分有散茶和成型茶。散茶中有雷鳴、雀舌、白毫等;成型茶中有龍團、鳳餅等。現在,蒙頂茶名茶種類有甘露、黃芽、石茶、玉葉長春、萬春銀針等。其中“甘露”在蒙頂茶中品質最佳。它形狀纖細,葉整芽全,身披銀毫,色綠微黃。沖泡後湯色綠黃,透明清亮,飲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時,越發鮮醇,齒頰留香。蒙頂茶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條形細緊顯毫,色澤碧綠光潤;茶湯清亮、深泛綠、淺含黃,茶葉條條伸展開來,一芽一葉清晰可靠,具有高山茶的獨特風格。茶以緊卷多毫、色澤翠綠、鮮嫩油潤、香氣清雅、味醇而甘,揚名中外。

蒙頂石花的歷史簡介

蒙山石花其名起源於唐朝,據史料考證:唐天寶元年,蒙山雀舌茶被列為貢茶,當時我國西南諸域凡以一芽一葉初綻原料製作的散茶,以形命名都統稱為“雀舌”,蒙山雀舌遂被籍名為“石花”以貢。

李肇《唐.國史補》劍南有蒙山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谷芽)號稱第一,石花屬“貢茶“。

宋史《食貨典》記載:“唐人尚茶眾家,有雅州石花、露芽、谷芽第一....”“茶產於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山石花.....”唐代製茶雖以團餅為主,但蒙山茶有炒青技術。蒙山石花曾受白居易、黎陽王、段成式等詩人讚譽。黎陽王有“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感歎,宋代文同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體會。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傳統的蒙山茶崇高的地位。

北宋《東齋記事》寫道:“蜀之產茶凡八處,雅州之蒙山、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鋒、彭州之硼品、漢州之楊村、綿州之羅村,然蒙山為最佳也”。

明陳仁錫《潛確類書》記載:“蒙山石花春茶多不能數斤,極重於唐”,證明此時的石花,為數不多而極其珍貴。

蒙頂茶是哪裏的

四川除了峨眉山與青城山,橫跨雅安,名山兩縣的蒙山也是聞名古今。這裏有古剎林立,天蓋寺,永興寺,靜居庵等,蒼林紅宇,絕壑飛泉,在幽美的風景之中孕育着相傳古今的名茶。

蒙山海拔1500米,年均氣温14-15度,大部分土壤都是揉砂質壤土,土層深厚,具有益於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蒙山頂上有五峯,分別是上清,菱角,毗羅,井泉和甘露,它們頂天而立,代表着蒙山最高貴的氣質。而其中上清峯海拔最高,俯視着峨眉諸山,如同君臨天下。西漢年間,有普慧禪師來到蒙頂山,親手在五峯之間種下了七株茶樹,成為蒙山頂上茶的始祖。

這七株茶樹的植株高度都在一尺左右,兩千年過去了,它們不枯也不長,就好像時間從未自它們身上流過一樣,所以獲得了“仙茶”之譽。

從西漢起,“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就一直是古今傳頌的讚譽。唐宋時期,蒙頂茶一度號稱天下第一。而到了明代,蒙頂茶的美名卻逐漸消退,甚至完全被當時的人們忽視。

關天蒙頂茶的沒落,明代茶人許次紓在《茶疏》中給出瞭解釋:“古今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產,今不復有。即有之,彼中夷專之,不復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其實,蜀地的茶逐漸退出上層社會精緻茗茶的舞台是從宋朝開始.

宋朝時,朝廷專注於江南,福建地區的貢茶,蜀地的茶不再作為貢茶,而蒙頂茶的名譽得以保留,還要感謝唐宋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大量歌頌蒙頂茶的詩詞,讓後人誦讀之餘,還能在想象中品味蒙頂茶的茶韻。

蒙山茶色黃而碧,味甘而清,香高而鮮,具有卓爾不羣的品質。從唐代開始,蒙山茶就是宮廷貢茶,只有皇親貴胄才能享用。當時的貢茶採製都是在每年夏初,茶芽已發,縣官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穿上朝服上山採摘。

和尚和僚屬們燒香禮拜之後,採茶才可以正式開始。對於七株仙茶,每年只能採摘三百六十葉,對應一年的天數。然後,由僧人攀坐誦經,用手搓成條狀,用炭火烘乾之後,儲存在長寬各四寸二分,高四寸的銀盒中。在菱角峯下,還會對其他的茶樹進行採摘,以全白毫的嫩芽為宜,由和尚揉制,裝進錫瓶中陪貢品入京。

居住在蒙山靜居庵的和尚叫作採茶僧,專門負責每年採摘蒙山頂上茶。千佛寺的和尚專門管理茶樹,大佛寺的和尚專門負責製茶,天蓋寺的和尚則專門負責評鑑茶葉品質。各個寺廟分工負責,各司其職。而到了採茶的時節,全縣七十二個寺院的和尚都要到蒙山天蓋寺燒香禮拜,這個傳統一直到推翻滿清之後才被取消。

新中國成立後,在蒙山腳下設立了雅安茶葉試驗場,以蒙山右側的永興寺為基地,後來又改建成為雅安縣蒙山茶場,開闢了荒山450畝,建立了380畝新式茶園。

蒙頂茶的種類很多,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名茶出現。最早的蒙頂茶以雷鳴,霧鍾,雀舌,白毫等散形茶,以及龍團,觀餅等成型茶為主。到了近代,蒙頂茶則以黃芽聞名天下,分為米芽,黃芽,芽白三個品級。

初生芽葉製造的蒙頂茶稱之為米芽,以一葉初分的嫩芽製造的為黃芽,以一芽一葉初展的嫩芽製造的稱之為芽白。蒙山茶芽葉肥壯,茶湯色澤亮黃,所以也統稱為蒙頂黃芽。

蒙頂茶的製法簡易,在鍋裏殺青之後繼續抖炒到七八成幹,然後起鍋涼置1-2小時,再下鍋抖炒到乾燥即可。現在的雅安茶廠又有兩種蒙頂茶的新產品萬春銀葉和玉米長春廣受歡迎,它們形狀美觀,香味鮮濃,堪稱蒙頂茶中的極品。

556閲讀

搜索

蒙頂山茶價格一覽表

四川馬邊綠茶價格表

十大高端品牌茶

蒙頂甘露級別對照表

四川茶葉排名前十名

蘭妃茶葉多少錢一斤

關於蒙頂山茶的詩句

1. 關於蒙頂山茶詩句

關於蒙頂山茶詩句 1.一首蘇東坡描寫蒙頂山的詩詞

蘇軾的詩歌中,與蒙頂山茶有關的代表作品有《試院煎茶》和《寄蔡子華》兩首。

《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寄蔡子華》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

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

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

霜髯三老如霜檜,舊交零落今誰在。

莫従唐舉問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2.如何理解“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句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這是詠茶詩文中最為著名的一對茶聯。 據説從前的茶館多拿這對茶聯掛在門口作招牌。

時至今日,在成都、重慶、永川等地的茶館,都還見得到這樣一副茶聯: 雖無揚子江心水 卻有蒙山頂上茶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可以説是蒙山的“鎮山之寶”,在蒙山多處可見題刻,它是蒙山茶悠久歷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徵。然而,這聯名句為何只見一聯,來自何處,作何理解,長期以來卻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説法。

此聯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 蒙山頂上春光早, 揚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學士更, 應笑倒, 銷金帳,飲羊羔。

李德載把飲茶作為一種雅緻高尚的作為而大加讚賞,對不諳茶事的粗鄙行為非常輕蔑。全文都充滿了對品茗飲茶的推崇之情。

因此,“蒙山頂山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託之物“蒙頂山上茶”和“揚子江心水”是他心中聖潔、高雅,代表最好品質、最高境界的茶中極品。

好茶需好水,正如紅花與綠葉。所謂“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何窺其體”。

茶質更需藉助水質,水質優劣直接影響到茶質優劣,這是個普通的道理。古人飲茶,不象今天這樣沖泡,而是煎煮而飲,所謂“烹茶”,用水也就非常講究。

陸羽《茶經》中對於用水的問題已有論述。其後約100年,一位叫張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記》,專論天下宜茶之水,把“揚子江心”的中泠泉評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由南零、中零、北零三眼組成,而以中零湧水最多,三眼泉水總稱為中泠泉,匯聚於揚子江中的金山寺旁,白蛇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出自這裏。此地有一個著名的渡口名叫揚子驛,這一段的長江被稱為揚子江。

據説金山寺早先屹立揚子江心,四面環水。依《中泠泉記》記載,取水時須依時辰乘船至江心,用專門的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尋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後來由於揚子江泥沙淤積,河道不斷北移,至清末,金山開始與南岸陸地相接,金山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水”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揚子江心水”是指位於揚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種宜茶的好水,與“蒙山頂山茶”共同構成茶中極品。

明代陳絳《辨物小志》:“諺雲,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由此可見,這聯名句已從李德記載的小曲中脱胎出來,形成了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人們用為茶聯,得以廣泛流傳。

據記載,鄭板橋也曾為他人寫過這對名聯。由於茶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最易為人接受,“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內涵豐富,意境悠遠,所以成為茶聯中的“首品”。

在流傳的過程中,“江心水”有時也被用作“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有的被傳成了“蒙頂山上茶”,包括一些著作也如此引用,由於有特定的含義,字面的變化並未影響它的本義。 在蒙山,關於此聯名句的來歷,還流傳一個蘇東坡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王安石的故事。

説是蘇東坡欲過揚子江,王安石便囑他取江心水來煮茶。而蘇東坡因醉心山水,上岸時方才想起,便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結果被王安石識破。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吟詠蒙山茶的著名詩句:“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此聯出自白居易晚年時期的《琴茶》詩,非常典型地表現了他詩酒琴茶相娛的心態以及對蒙山茶、淥水曲的摯愛之情。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

這首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生何求,心境融融,恬淡閒適的情調。“淥水”據説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曲子,既有層次又非常流行。

至於“茶中故舊是蒙山”中的“茶中故舊”,一些人將其解為“茶之故鄉”。其實,“故舊”一詞當是“老朋友、老交情”的意思。

後面一聯“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説的是無論窮愁潦倒失意還是運氣亨通一帆風順,無論窩居休閒還是仕途曠達,都是“淥水曲”與“蒙山茶”這兩位老朋友,長伴不離,一輩子都非常嗜好當時已經入貢皇室的蒙山茶。 劉禹錫、孟郊、蘇軾、陸游、梅堯臣、文彥博、文同等唐宋時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詠蒙頂茶的佳作,明清時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寫蒙頂茶的作品。

3.蒙頂山茶的發展史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茶簡介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峯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

古人説這裏“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峯。

相傳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於五峯之中”。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峯最高。

吳理真在上清峯栽了七株茶樹。這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蒙頂山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峯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

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雲南記》説:“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弔。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着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

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

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

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

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

“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

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

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説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

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製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

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

並“立為永法”。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製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

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

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説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讚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説:“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説,傳説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

4.蒙頂山茶的發展史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

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峯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雲南記》説:“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

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弔。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着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

“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

“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

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

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

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説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製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

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為永法”。

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除舊革新。

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製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

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説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讚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説:“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説,傳説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説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峯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裏,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採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

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於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

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峯——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

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

有雷鳴、霧鍾、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

5.關於茶文化的詩句

1、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譯: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3、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黃庭堅《品令·茶詞》

譯:幾隻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4、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黃庭堅《滿庭芳·茶》

譯:這茶又能戰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繡着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

5、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説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6、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説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魏學洢《核舟記》

譯: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8、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譯: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9、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譯: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10、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寒夜》

譯: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裏沸騰着,屋子裏暖烘烘的。

6.蒙頂山茶是不是十大名茶

不是十大名茶,卻是歷史名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説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讚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説:“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説,傳説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説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峯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裏,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採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於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峯——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有雷鳴、霧鍾、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後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甘露為多。

蒙頂茶屬綠茶類,在製做上不發酵,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蒙頂茶的製法:

蒙頂甘露——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新鮮芽葉適當攤放,以高温殺青,經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觀,條索緊卷我毫,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湯黃微碧,清澈明亮。

蒙頂石花一一嫩芽經殺青後,即在鍋中整形,後經攤涼再入鍋復炒,低温烘乾。銀芽扁直整齊,湯色黃碧,香氣純鮮,味甘雋永。

蒙頂黃芽——製法與石花大同小異,唯殺青後要揉捻。色澤黃亮,芽呈金,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

萬青銀葉和玉葉長青---是遲採的稍大芽葉製成,製法與甘露相同,唯茸毫減少,品質較甘露稍次。

蒙頂山茶有哪些

甘露,黃芽,只最有名的,好像現在已經出3道茶了,我去的時候才出2道茶,我買的2道黃芽,口感不錯。

茶葉之美|帶你欣賞茶葉的24種造型

茶葉的24種形態。

除此之外你還認識過哪些?

1.雀活形一湄潭雀舌

葉被壓成扁平挺直呈橢圓形,因其鮮葉採對摘嫩度比扁形茶高,一服為一芽一葉初展,加工成成品茶後其個體比扁形茶小。茶葉沖泡後葉底為一芽一葉,芽與葉稍稍分離,形似麻雀的舌頭,小巧扁扁的。產品有江蘇的金壇雀舌,浙江的餘杭雀舌,安的白雲春毫、霍山黃芽,四川的蒙頂黃芽、巴山雀舌,福建的天山雀舌等。

2.片形一太平猴魁

片形的茶葉是扁的,但與扁平形的茶是有很大區別的。它的計片面積很大,很容易辨認。這種形狀的茶葉的代表就是太平猴魁了,不僅名享特別,長相也很特別。

3.扁平形一西湖龍井

扁平形的茶葉足將茶葉壓成扁平擔直的的長橢圓形。其寬度在5毫米左右,長度20~28毫米。這一類茶是目前我國品名最多,產量最高的名茶種類之一,其中最有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龍並茶。

4.珠形一福建茉莉龍珠

用於表述茶葉圓結,形似珍珠。多見於綠茶,以浙江生產最多,基本出口網拉伯國家。

5.顆粒形一湧溪火清

緊捲成粒,略具稜角的茶屬此類型。如綠碎茶,紅碎茶中的花碎橙黃白毫、碎橙黃白毫、碎白毫。此外也有盤花成粒狀的茶葉,如浙江的臨海蜻毫、安微的湧溪火青。

6.針狀茶葉一君山銀針

摘細嫩芽葉(多為一芽一葉)經理條、搓祭工序加工而成茶條細圓段直似鬆什,如江蘇的雨花茶,湖南的安化松針,湖北的恩施玉露,四川的永川秀芽,江西的萬龍松針等。

7.粉末形(狀)抹茶粉

體形小於34孔的末茶,茶粉、速溶茶等均屬此類。

8.細沙形一紅碎茶

紅碎茶加工時經揉切後製得的細沙粒狀茶,形體在34吼孔到24孔之間。

9.濃眉形一武夷巖茶

幹茶外形直、粗壯,如烏龍茶中的武夷巖荒,黑茶中的黑毛荒等。

10.螺形一碧螺春

大多以小葉種茶樹幼嫩芽葉為原料,加工時揉挖程度較重,外形纖細緊結捲曲成螺形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應該是江蘇的砦螺春、責州的都勻毛尖。

11.眉形一小種紅茶

幹茶外形稍稍有點彎曲似人的眉毛,如大宗綠茶中的長炒青、烘青、曬青、特珍、珍眉,紅茶中的功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中的花相黃白毫等。

12.朵形一黃山毛峯

採摘一芽二葉嫩度較好的鮮葉原料,殺青後未經揉捻直接烘乾製得茶葉,保特了茶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成朵形態末經揉挖的黃山毛峯狀是標準的朵形。

13.蜻蜓頭一鐵觀音

茶條頁扭成圓塊狀或豆芽菜狀,形似蝌蚪。如閩南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如果揉捻程度稍輕,則呈據釘形。

14.柱形一安化千兩茶

將蒸透的茶葉裝入襯竹箴的模具中緊壓,形成似柱子的形狀。如湖南安化千兩茶。

15.方形一雲南普洱方茶

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細嫩的清青為原料壓制成方形的雲南普洱方茶;二是,以烏龍茶為原料壓制成方形的福硅潭平水仙餅茶。

16.碗臼形一沱茶

茶精製後經過蒸壓,下部形成一個凹窩,加工時揉挖程度較重,形似壓縮了的燕窩,如雲南和四川省生產的洛式各樣的沱茶。

17.球形一金瓜貢茶

這一類型茶有大、中、小之分,小的一般將2克左右的細嫩芽葉捆紮在一起呈圓球狀,如福建的點枝茶、龍眼茶;中等的如歷史上如乒乓球大小的球茶,大的如歷史上大如人頭的團茶,或稱人頭茶、金瓜貢茶。

18.困扎形一寧紅龍鬚茶

有崇安龍鬚茶,屬於烏龍茶;江西寧紅龍鬚茶,屬於紅茶。用以五彩絲線困扎

19.磚形-青磚茶

黑毛茶精製後經過蒸壓,形成大小不等的各類磚茶,如湖南省的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湖北省的老青磚茶、米磚,雲南省的緊茶,四川省的康磚茶(機制)等。

20.蘭花形一舒城小蘭花

芽葉相連似花朵,基部如花蒂,芽葉端部路卷緊梢散開井向下彎曲:這類茶和葉在加工時,殺青後稍加揉捻做形就進行烘乾,如浙江省的東白春芽、顧渚紫筍、蘭溪毛峯,安徽省的舒城小蘭花等。

21.餅形一普洱茶餅

葉緣略向葉背鬦卷,形似瓜子,如安微的六安見片等。

22.餅形一普洱茶餅

茶精製後經過蒸由而成,因大小不同,又分大餅茶和小餅茶。我們熟知的昔洱茶餅、白茶餅都屬於餅形。

23.捲曲形一鬆陽香茶

外形緊結捲曲,產品有新江省的松陽香茶、速明茶,法胡南的高析銀峯、招波綠,江蘇的無錫毫茶,山東省的日照雪青等。

24.牡丹形一黃山綠牡丹

將23克茶葉集中成一束,在基部紮緊,做成牡丹形,如安霞荷山的牡丹。

雀舌和踏雪蘭妃茶葉哪個貴

踏雪蘭妃。雀舌茶,因其形狀像極了鳥兒的舌頭,故取名雀舌,雀舌是用嫩芽焙制的上等茶,是綠茶類中風味獨特,價格昂貴的稀有品種之一,價格在500元以上每斤,而踏雪蘭妃是上好黃茶,產地在四川省蒙頂山,產自蒙頂山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園,採用明前優質的高山茶樹種鮮葉,每市斤精選50000顆芽頭,稀有且珍貴,上好的踏雪蘭妃價格在8000-10000元/斤。

蒙頂山茶的發展史

西漢

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蒙山縣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野生茶樹,研究製茶工藝,開創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陶谷的《清異錄》載:“吳理真住蒙頂,結庵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曰‘聖揚花’、‘吉祥蕊’。”蒙頂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

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蒙頂茶開始入貢皇室。

憲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公元816年 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蜀茶得名蒙頂,於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

公元825年 李肇撰《唐國史補》: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

文宗開成5年(公元840年) 蒙頂茶傳入日本。

神宗熙寧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 提舉茶馬司先後在名山、百丈設置“茶場”,盡“榷”全縣茶葉。

神宗元豐4年(公元1081年) 皇帝下詔:“專以雅州名山茶為易馬用”。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7年) 重申神宗原詔:“用名山茶易蕃馬”並“定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 蒙頂茶創始人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上清峯的七株“仙茶”,進一步神化,列為正貢茶。

並在該處修建石欄圍護,取名“皇茶園”。

蒙頂貢茶,改制芽茶進貢。

蒙餅制藝,開始改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黃芽、石花、芽白、雀舌馳譽全國。

創制“甘露”名茶,質量超過唐、宋時代的“石花”。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蒙頂“仙茶”演變為皇室祭祀太廟之物,“皇茶園”外所產茶葉,開始列為正貢,副貢和陪貢。

德宗光緒32年(公元1906年) 名山王恆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為 *** 印茶侵銷 *** ,集資5萬兩白銀籌建“名山茶葉有限公司”。

中華

26年(公元1937年)名山縣成立茶業同業公會,入會會員172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8 年 *** 名山縣委按照毛關於“蒙頂茶要發展,要和羣眾見面”的指示,組織800餘人上蒙頂山開荒種茶。

並以淨居庵為場部,建立了茶葉培植場。

1959年 “蒙頂甘露”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63年 成立“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

1979年 國營蒙山茶場李家光等人在蒙頂山中部海拔1400米處柴山崗婁子巖,發現四株千年古茶樹。

1981年 “蒙頂”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

2003年 “蒙山茶場”改製為“四川省蒙頂皇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在蒙頂山發表,明確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確立了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的地位。

TAG標籤:蒙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