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學術史怎麼寫

1. 開題報告的學術回顧怎麼寫

如何在史學論文中寫好學術史回顧

學術史怎麼寫

孫昉

學術史回顧是每一篇學術論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嚴謹規範的學術論文中,必須開闢足夠的篇幅來陳述與主題有關的研究動態。從而體現作者對相關研究進度的瞭解程度,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問題意識的強度。

在日益講求遵守學術道德規範的今天,一個簡要而完整的學術史回顧能表明作者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尊重。但是,目前許多人對學術史回顧的意義還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正在接受學術寫作訓練的學生當中,也出現於已經走上學術研究工作崗位的人當中。許多學術論文在開頭就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強調自己研究的“獨創性”,很少甚至沒有提及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僅以“該研究尚屬空白”或“目前此項研究比較薄弱”之類的語句來一筆帶過,然後就展開自己的論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對以往研究的一種虛無態度,換言之,學術史回顧的缺失是對前人學術勞動的抹煞。

任何一項專題的學術研究都是對前人學術勞動的繼續。儘管,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前人的學術成果總會有多少不足,但是這些不足正是前人給我們預留的研究空間。對前人學術研究的低水平重複是我們學術寫作中的大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就必須瞭解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所預留的空間究竟是怎樣的情況。學術史回顧就可以為讀者説明前人在哪些問題上停住了研究的腳步,而我們又是如何接續他們的研究工作,預期的目標是什麼。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學位論文寫作經驗,來談談學術史回顧的寫法。

第一、交代已有研究成果的作者和文獻出處之後,以簡明扼要的語句來概括這些成果的觀點。學術史回顧和文獻綜述有些類似之處,但彼此不能相互替代。有些論文在開頭羅列出一大堆參考書目,但是這些書籍對論文寫作究竟提供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卻語焉不詳。因此,我們對已有成果所持觀點進行概述,就能充分説明我們真正參考了這些成果。

第二、應當展現相關研究的深化和細化過程。由於材料的發掘、方法的完善和理論的更新,相關研究就呈現出由淺及深,由粗到細的發展過程。對此,我們大體上按照成果最初出現的年代,予以排序,從而為讀者清晰地勾勒出相關研究的發展圖式。

第三、對近似的觀點應當予以歸類。多種觀點的形成是學術研究深化的必然結果。多種觀點之間的關係情況是我們在學術史回顧中所要提供的重要信息之一。學術觀點之間的關係是多樣的,有的是相互支持的,有的是相互爭鳴甚至是對立的。這種情況在一些討論十分熱烈的研究領域更為突出。對這些觀點予以集中歸類,不僅可以幫助讀者瞭解這些觀點的關係,還可以説明相關研究的熱度。

第四、對已經概括的觀點,應當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即對這一觀點是贊同還是商榷,然後陳述自己之所以這樣認識的理由。參與學術對話是每個學者不可剝奪的權利,即使是在校學生或研究生也不例外。一個正常的學術研究環境是開放而且是包容的。如果我們在學術史回顧中,擺出老好人的姿態,不加分析地無條件接受所有相關研究的觀點,甚至全然不顧這些觀點之間的關係。這種寫法無異於放棄了參與學術對話的權利。陳述對既有觀點的認識可以幫助讀者在展讀論文之初就對我們的觀點有一個初步性的瞭解。

第五,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説明自己即將展開的研究。通過簡要介紹前人研究成果,讀者對相關研究的進展有了大致的瞭解,同時也更希望瞭解我們在哪些問題上去繼承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應當陳述以往成果所未探討或探討深度不足的問題,從而清晰地為讀者展現我們的研究與前人成果的銜接點,同時也表明我們所具有的問題意識。至此,我們可以從容結束學術史回顧這一部分。

還應當注意的一點是,由於論文體例或者出版要求的不同,學術史回顧的寫法也有靈活的方式。如果是學位論文,則可以用二、三頁的篇幅來撰寫此部分。如果是期刊論文,由於版面和字數的限制,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放入正文的開頭或註釋部分。

總而言之,學術研究的深度是與我們的知識準備程度成正比關係,信息充分扼要的學術史回顧無疑就體現了我們在研究展開之前的知識準備程度,也證明了我們無愧於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掠他人之美這一學術道德規範。

注:本文在寫作中參考了王建平的《論文中的學術史回顧與學術史規範的探討》(《中國出版》,2007年第11期)和姬建敏的《應重視學術論文中的學術史回顧》(《出版科學》2007年第1期)

2. 學術前史怎麼寫

論文其實就是一種文章,就一種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它有自己獨有的論文格式。 下面就是標準的論文格式:

1、論文格式的論文題目:(下附署名)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論文格式的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論文格式的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論文格式的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彙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範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範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格式的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説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範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d.結論。

6、論文格式的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註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邊的論文格式來寫,可以使你的論文更加容易被讀者瞭解,被編輯採納。

3. 畢業論文的學術史梳理和研究動態怎麼寫

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點在於,使作者易於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瞭然。[2]

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繫,每部分所佔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

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在畢業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象所幹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寫作情緒。畢業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紮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於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

4. 學術成就怎麼填

填寫: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獲得的獎項等都可以填上去。例如最近五年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成績:第一,關於大學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二,關於散文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三,關於圖象與文字關係的研究,出版《***》、《***》等。第一、第三兩項研究,兼及文學與教育、文學與藝術,帶有某種開拓性,在學界頗有影響;第二雖屬傳統課題,也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學術成就:指是在系統的專門的或者在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績。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參與結題的科研項目均屬於學術成果範疇。

5. 如何寫歷史學學術綜述

關於“大分流”與中西發展比較研究 對18世紀的中國進行重新評價,是近年來歐美漢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西方學者對18世紀中國評價的分歧有兩種觀點影響最大:一種觀點以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中國史專家彭慕蘭為代表,他認為在18世紀以前,東西方處在同樣的發展水平上,西方不僅沒有任何明顯的內生優勢,而且在許多方面要落後於中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東西方之間才開始“大分流”,此後差距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陸的開發使土地的制約解除和英國煤礦優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氣為動力的大規模使用成為可能,而中國不僅沒有類似發現新大陸這個“意外之財”,且中國煤礦也處在一個非常不利的位置(離核心區江南太遠,運輸成本昂貴)。另一種觀點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史專家黃宗智為代表,他專門撰寫題為(發展還是內卷?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的長篇學術書評回擊彭慕蘭書中提出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內卷化”(“過密化”)概念,認為明清時期的中國(以江南最為典型)由於人口壓力而導致資源緊張,只能依靠不斷地增加生產要素來提高產量,導致勞動密集化、勞動邊際報酬遞減、勞動生產率下降;但內卷並不意味着單位土地絕對產出的減少,擁有一定土地的農產可以通過採用內卷的運作方式來提高總產量,由此而得出了“沒有發展的增長”的著名論斷。

彭、黃等人都在努力擺脱“西方中心論”的影響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因而他們的觀點在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到了眾多學者的呼應。特別是彭慕蘭撰著的《大分流》中文譯本於2003年出版後,在中國學術界又引起了熱烈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大分流”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它以獨特的視角加入了一場有關中西經濟發展道路的大討論,大膽顛覆了西方經濟史研究中的“歐洲中心主義趨向”,指出直到1800年,世界經濟的中心並不像許多西方學者所想象的那樣僅僅只在西歐,如《國家的財富與貧困》的作者戴維·蘭德斯就認為西歐早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的好幾個世紀就已經具備許多超乎世界其他地區的優勢。

彭慕蘭教授通過對東亞的中國,尤其是江南地區的自然環境、生產狀況和人口條件的詳細分析之後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並不比亞洲具備更多的現代化優勢,只是由於在歐洲核心區,煤的大量開採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等極其偶然的因素才將西歐的發展推上了與中國不同的道路。《大分流》作為一本以破為主的重估歷史之作,它不僅強調全球性的關聯和大跨度的比較。

而且也一反比較經濟史著作的慣常設問方式,不是質疑為何中國的江南沒有如英格蘭那樣來一場工業革命,而是追問為什麼英格蘭沒有發展成為中國的江南?同時,《大分流》一書旁徵博引,視野開闊,大量運用了法國新史學,尤其是年鑑史學派的創意,將長時段的視角以及計量史學的方法引入到中西經濟史的比較研究中,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嶄新的近代經濟發展的圖景,同時也為人們重新認識當時的中國與歐洲提供了全新視角。 另一種意見認為,《大分流》一書輕視關於具體生活和生產狀況的知識,偏重理論和書面數字,以致在論證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經驗性錯誤。

彭慕蘭沒有認真對待近20年來西方研究18世紀英國的主要學術成就,即對農業革命、原始工業化、城鎮發展、人口行為轉型以及消費變遷五大變化的證實,把英格蘭這些革命性的變化儘量寫成是內卷型(即勞動邊際報酬遞減)的演變,同時又把長江三角洲經歷的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描述為發展型(即勞動邊際報酬劇增)的變化,結果抹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就是儘量貶低英格蘭的發展,而儘量提高江南的發展。其實,英國的工業革命起源於上列五大趨勢及其與英國煤礦業特早發展的偶合,而18世紀的長江三角洲則不具備其中任何一個條件。

還有學者認為,《大分流》的研究風格,不同於我們“政治經濟學”色彩濃厚的“社會經濟史”,呈現出的是經濟史的“經濟學化”,且有某種去“社會科學化”的隱喻。彭慕蘭關於經濟史應該循着經濟自身的發展脈絡,尊重經濟發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視。

隨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説的理論過剩的問題,但也有理論不足和理論偏頗的問題。

我們沒有必要割斷重視制度分析的百年學術傳統,仍應總結數千年中國獨特發展的經驗材料,特別是百年以來,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經濟改革實踐。同時,與其把彭慕蘭等打破“歐洲中心主義”看作是一種知識革命(“範式革命”),毋寧如實地坦認,它是西方品牌的“更新換代”.以《大分流》而言,用以解析的概念和方法,無一不是西方經濟學用得爛熟的那一套,例如人均國民總產出、人均國民總收入、勞動日平均產出與日工資的平均收益比,對貨幣的崇拜、對GDP和市場率的崇拜,直至對人口增長的恐懼等等。

流露出的仍然是旁觀者或審美者的優越心態,這些都是從屬於歐洲中心主義生產出來的知識體系.很多人都疏忽了一點:彭慕蘭不僅是“打破歐洲中心主義”的半截子“革命家”,而且還是個“假革命家”。其一,他打破“歐洲中心主義”的時限只斷到18世紀,19世紀後的中國依然是。

6. 學術綜述怎麼寫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蒐集閲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蒐集閲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範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算法、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蒐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蒐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可以如看專著、年鑑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述。蒐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蒐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閲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閲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閲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閲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閲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説,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説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範圍,扼要説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敍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7. 歷史論文怎麼寫

歷史論文的標準格式

⑴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責自負;②記錄成果;③便於檢索

⑶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閲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實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⑷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有專用《主題詞表》.

⑸ 引言.回來説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範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佈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複.要求準確,完整,明晰,精練

TAG標籤:學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