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必須迴歸價值創造,陳春花: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作者:陳春花

陳春花: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必須迴歸價值創造

「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創造」,在過去的40年當中一直是我們的夢想。討論這個話題,不僅要討論企業自己的規模,還要討論能不能去做價值創造。在我的研究、實踐和伴隨中國企業成長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市場的機會,也不是我們是否有能力,而是我們能不能真正讓企業迴歸到價值創造。

01、人在生活中,不是“消費者”,而是生活者

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那些有影響力的公司?有時我們説是因為它們有遠見與野心、、決心與執着、活力與創新。但當你去了解這些企業,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企業,是因為它們深刻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影響着整個世界,甚至人類的未來。

我在農業的時間也很長,數字技術跟農業組合時,農業的產業鏈過程產生全新的呈現方式。這一切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其實是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具有一些顯著的共性特點,即創造為追求美好的生活嚮往所帶來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不斷地幫助人類,無論是近距離還是遠距離的去分享這些價值,這是它背後的一個最根本的核心。

以這個概念去看,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到底什麼叫做「商業」,什麼叫做「生意」。「生意」,其實就是「生活的意義」。如果一個生意它能夠完整地去體現生活的意義,它一定是一門特別好的生意,它在解決的是怎麼讓生活變得更好。

因此,討論今天的企業概念,需要調整的一個方向是,不應該關注如何依靠物質來豐富生活,而應該更加關注生活本身。這需要每個從事企業經營和企業管理的人,清晰地去理解所有的商業邏輯。從生活本身去做討論,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對商業的理解。

過去的30多年,我一直陪同中國企業的成長,早期發現企業非常追求規模。但是當持續發展到今天,企業規模確實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但更重要的要素是你給顧客創造的價值。曾經有人跟我説他的企業比較小,覺得我可能不太會管他們,我的回答是,大小對我來説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才是關鍵。

在今天,對於商業、對於生意的理解,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從前會認為顧客需要擁有更多的東西,所以企業要給他更多的東西。從前會認為一個好的企業應該是“更多更好”,產生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可是當你真的回到生活本身,會很清楚地理解到,今天顧客最想要的是要實現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在今天,我們有一個理性的價值判斷,即如何與社會融合,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回到了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去理解,對於經營者來講,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活本身的意義。我一直堅持兩個觀點,這也是我陪同企業的過程當中反覆強調的部分。

第一個觀點,商業應該“提供生活方案”,而非“銷售商品”,今天這些好的品牌公司,它一定是提供瞭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並不是只是銷售產品。

第二個觀點,生活發展不會有終點,這才是商業得以永續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次疫情,物理距離全都暫停,但生活並不能夠停頓。202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物理距離上必須停下來,做疫情防控的同時又要讓大家的生活恢復。

疫情中出現了非常多的商業創新。一個例子是2020年直播帶貨的銷售額超過萬億,所有人都不能到線下店去,直播帶貨的出現提供了生活方案。另一個例子是春節電影的在線播映,疫情使得我們不能去電影院,電影公司和創業公司組合讓電影實現在線播映。這一系列案例的出現只有一個原因,即我們要提供生活的解決方案。非常多在疫情中崛起的企業,就是因為它提供瞭解決方案,所以實現了相比於2019年同期更大的銷售額。

上述是我一直堅持的兩個觀點。如果企業提供生活方案,其實是真正在做商業;如果你知道生活不會停滯,你就會知道商業可以永續。商業之所以能夠穿透過去、現在和未來,就是因為它可以去呼籲人類感性的行為。在商業的概念當中,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探知融合在一個商品的載體當中。

一切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出人類舒適的“生活空間”。很多人問我AI會不會把人替換掉?人工智能的出現、機器的出現和所有新技術的出現,是讓人類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並不是來替代我們,而是跟我們在做共創。對它的理解,其實就是人對於意義本身的價值理解。

因此,我希望在商業當中大家能夠理解的是,人在生活中,不是“消費者”,而是生活者。

在跟企業探討品牌建設、產品規劃、企業戰略定位時,我都反覆跟他們説,必須基於這個立場去做討論。基於這個立場,我相信你的產品、你的戰略、你本身的發展,都不會犯什麼錯誤,因為你是跟生活組合在一起,能夠體驗生命本身的感悟。如果我們把人變成是一個消費者,就沒有真正理解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02、品牌:契合人心,喚醒共鳴

我有一個長達30年的研究,明年才算結束。我將這30年劃分為三個10年,第一個10年是1992-2002,第二個10年是2002-2012,第三個十年是2012-2022,每個十年我和團隊為此做一個總結並出版一本書。

1992,我決定研究中國企業自己的成長模型,篩選出五家企業,分別是華為、海爾、TCL、聯想和寶鋼。中國企業在第一個十年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有品牌,而是能夠實現銷售,我們認為是渠道驅動使其成功。在第二個十年裏,我感受到最大的變化是中國企業開始擁有品牌的力量,2004年,我還在華南理工大學任教時,學校成立新聞傳播學院,創設品牌專業,我還為此組建教材建設團隊,撰寫與品牌相關的教材。今天我們看到,中國品牌不僅僅強勁,而且擁有了全世界公認的一些品牌。

品牌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品牌真正的原因是在於它契合了人們的心。為什麼立頓品牌可以深入人心?是因為立頓傳遞的是:“下午四點,因茶而停”,英國民謠吟唱“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間的一切都因茶而停”。在這裏品茶,交流對世事的感悟,感悟人生的美妙。這樣一種承載美好生活方式與嚮往的產品品牌,也因此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第一的茶品牌。在日本,100年曆史以上的公司有幾萬家,上千年曆史的公司甚至有7家。有些品牌傳承17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品牌真正的承載體在於給人們美好的聯想和想象。我自己是廣東人,廣東的水鄉非常多,但是人們一旦講到中國水鄉,一定會講江南的水鄉。有一年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上寫道,每個人對江南都可以有想象和描述,江南就是每個人的江南。

討論品牌概念,需要理解的是,它一定是你內心的共鳴,不是想象中的要做多大的廣告和多好看的設計,最重要的是喚醒顧客與你的內心共鳴。我蠻喜歡日本人對於產品的一個描述方法——“贈物”。不是銷售,而是“贈物”,這是一種交心的感覺,“贈物”的過程是超越物質框架的一種愛、驚喜和依靠。

03、價值迴歸:夥伴關係、生活意義和共生進步

今天,中國企業正在改變世界。無論是高鐵、華為、海爾、美的,還是碧桂園、阿里巴巴、小米和OPPO,這些企業都在推進和改變世界的過程當中。中國企業能做到這一點,是源於它真正地在推進進步和價值創造。2020年公佈的全球市值排名中,中國企業有兩家進入全球前十,世界五百強的上榜數也超過了美國,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實現了非常強勁的增長。

在技術的驅動下,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驅動下,我們會誕生出一個又一個改變和影響人們生活的中國公司。在這個部分,我們必須懂兩件事情:其一,中國消費者開始對我們的中國品牌依賴和衍生;其二,這些消費者將幫助中國企業品牌在數字化背景下走向創新,中國企業將義不容辭地承擔更有意義的作用。

“更有意義的作用”需要回到我們的“價值創造”,今天討論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需要回到價值創造本身,我們必須真正理解什麼是價值,才有機會讓製造向創造去做轉型。價值應該回歸到這三個詞:夥伴關係、生活意義和共生進步。

首先是「共生」。在今天數字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人工技術的組合,我把它稱為叫人機共生。“共生”有4種狀態:互利共生、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吞噬替代,我希望我們是互利共生的。我希望大家有一種真正的「責任」,這個責任不僅是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更要有能力去與行業共生與社會共生,企業總的價值曲線空間變得更大。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真的去做「利他」,理解我們跟世界、跟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最重要的「刷新」你的領導力,創造一個更有靈魂、意義和有效的工作場所。以前講領導者,會認為是一個命令關係、管控關係、管理者的關係。今天的領導者,我希望你是個佈道者,能夠不斷地傳輸價值和意義;我希望你是一個設計者,能夠在產品和制度當中設計我們的夢想和追求;你應該是一個夥伴,跟組織成員、組織夥伴、外部企業之間是一個夥伴關係。

未來最大的挑戰是高層領導者,你願不願意真正重構自身的價值?你願不願意由內而外對你自己提出要求?你是否可以實現組織目標兼顧人在組織中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還是僅僅讓你的企業變得更加強大?

數字化時代是一個價值共生的時代,從「製造」轉向「創造」,需要有一個真正的載體來支撐,這個載體就是你的組織為追求更有意義的價值創造、更有靈魂的生命存在和更可感知的成就而組合在一起工作。(本文完)

TAG標籤:邁向 春花 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