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有計劃沒行動就是噩夢那麼如何讓自己行動...

朋友J開了一家咖啡廳,經常會籌辦一些小型活動。

有計劃沒行動就是噩夢那麼如何讓自己行動...

每次籌辦活動前,他會發通告出來,邀請身邊的一些朋友參加。

但他時常會遇到一種挺尷尬的情況:活動就要開始的前1個小時,報名人數只有5-6個,等倒數半小時就要取消活動時,往往就會湧現出大量的人報名,更讓人驚訝的是,有時2/3的活動參與者都是在最後5分鐘報名的。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拖延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行為習慣!

有調查數據顯示:75%的人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的人認為自己一直拖延。當這種拖延成了一種習慣,並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就演變成“拖延症”。

拖延症,本質上是自我約束能力差,是低能量,是精力,生命力不夠旺盛的一種狀態。

有嚴重拖延症的人會不斷地自我否定、貶低自己,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聖經》從希臘文翻譯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為“罪過”。

既然這是一種疾病或是罪過,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正視它,瞭解它,甚至治癒它!

“治病先治根!” 那麼造成拖延的根源是什麼呢?

第一,不夠自信。

信心不足,就容易逃避,產生拖延。

從心理層面分析,部分人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時機沒到,時間不夠,或是狀態不佳,這一類人往往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錯失了好機會。

這類人希望當自己失敗時,別人更多關注客觀的原因,而不是他的主觀因素。

當年項羽參加鴻門宴時就是信心不足,一直拖延,從而錯失殺劉邦的最佳時機,讓他逃跑了,最後項羽的下場就是自刎烏江。

第二,完美主義。

擁有完美主義情節的人對自我的要求很高,任何事情他們都想做到很高的境界,甚至要求一次性到位。

這類人往往會將時間花在設計周密的計劃上,而遲遲不願意行動,他們要等一切都準備充足,確保能萬無一失時才可能去動手做。

所以他們的人生往往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流走。

第三,注意力分散。

這一類人做事容易衝動,而且總是憑感覺做事。

他們缺乏專注力,常常事情做到一半,發現事情比想象中難時,就想拖。

他們往往既不想勉強自己去做,也不想事情就此罷休。

他們對事情的態度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既然沒法專注地去做,那就拖吧,拖到明天,不行再拖到後天……

但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

第四,目標太過宏大。

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是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容易盲目追求過高的目標,或者期待過高的報酬。

而且當他們一旦發現生活太不如意,例如收入太低,工作進度太慢等等,離自己的目標還有遙遠的距離時,心裏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這時他們就喜歡把事情拖着不辦,因為反正辦了也達不到目標嘛。

拖延,成了他們停止向前的最好藉口。

知道了“病源”,下一步就是:如何才能治好拖延的症狀?

第一,切斷干擾源。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幹擾源,例如:手機、電腦、電視、噪音等,當我們想要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容易被一個電話,一條短信,或一個門鈴打斷。

所以想要專注做事不拖延,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切斷或遠離所有的干擾源。

這裏推薦大家使用“番茄工作法”,專注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當你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處理,你可以預計大概要多少個番茄鍾,而在番茄鍾工作期間,不能喝水、接電話、上廁所等等。

連續吃上4個番茄鍾,就可以休息半小時。

做事張弛有度,動靜結合,當你把它養成一個習慣,事情就會在我們專注的時光中輕鬆被完成。

第二,整合四象限。

所謂事情的“四象限”是指:快樂有意義、不快樂有意義、快樂無意義、不快樂無意義。

一般人當然喜歡做“快樂有意義”的事,這是人的本性。

但是對那些“不快樂無意義”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這時我們就可以把它和“快樂有意義”的事放在一起做。

舉個例子:如果你覺得學習時間管理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但是開車送你表妹去溜冰是一件“不快樂無意義”的事,那麼這時你就可以在送你表妹去溜冰的車上打開“喜馬拉雅FM”收聽葉武濱老師的【時間管理100講】節目。

第三,學會接受失敗。

這一條主要針對有完美主義情節的人。

完美主義者的特徵是不允許生命中出現“失敗”兩個字。

他們在自己沒做好充分準備之前,是不願意開始的。

莎士比亞説過:“我們寧願重用一個活躍的侏儒,也不要一個貪睡的巨人。”意思就是我們可以接受失敗,但不接受不開始!

我非常贊同葉武濱老師的一句名言:“爛開始,好結果;不開始,沒結果。”

開始了,就有可能有好結果,但是不開始,就一定沒有結果。

想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這裏推薦兩個方法:一是“冥想”,二是“運動”。

冥想時,下載《冥想曲》,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然後通過曲子的引導慢慢跟自己內心對話,冥想會讓人內心得到平靜。

運動就可以選擇做一些簡單的有氧運動,比如:跑步、游泳等,運動可以帶給人積極的情緒,活躍人的思維。

冥想和運動可以使完美主義者在面對失敗時不十分恐懼,做事情也就不會十分拖延了。

第四,分解目標。

這一點主要針對目標太宏大而造成拖延的問題。

“分解目標”是指:降低難度,把事務分解到每天最小的單位,在這個單位時間裏,你樂意去完成制定的事情,這也叫“瑞士奶酪法”,我們可以用碎片時間來進行積累。

例如:

你有一個目標是跑40多公里的馬拉松,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看起來非常遙遠,並且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這時你就可以把它進行拆分:先給它一個實現期限,假如是5年。

那麼接下來你就可以計劃在3年內挑戰半馬,1年內挑戰10公里,1個月內挑戰5公里,1天內挑戰10000步,也就是大概半小時的鍛鍊,這樣你自然就不會覺得壓力太大。

這樣的分解方法,很容易讓你輕鬆起步,不再拖延。

第五,增強自控力。

自控力是一種稀缺性資源,所以這是“治拖”最難的方法,卻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增強自控力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要養成許多好的習慣,另一方面需要系統地學習時間管理。

養成好的習慣,比如:早起早睡,每天鍛鍊,每晚泡腳,堅持閲讀等。

剛開始怕自己沒法堅持,可以下載一些相關APP或是採用發朋友圈公告等方式幫忙自己堅定信念。

推薦APP:“咕咚”和“Fit Time”(關於鍛鍊身體),“ireader閲讀器”和“多看閲讀”(關於閲讀)……

系統地學習時間管理就建議大家學習葉武濱老師的易效能時間管理系統,大家可以先購買葉老師的書籍《善用時間》,然後下載【喜馬拉雅FM】APP收聽葉《時間管理100講》和《時間管理10堂課》。

葉老師會系統地教會大家如何運用“土豆、番茄和青蛙”來提高效率,增強自控力,從而消滅拖延。

-END-

* 本文是【時間管理】公眾號原創首發,若需轉載,請在本文下方評論區留言獲取授權;

* 作者:子非魚,愛好用文字寫出那些人們説不出口的話,東莞的正能量。

TAG標籤:計劃 噩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