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野茶屬於紅茶還是綠茶

野茶屬於紅茶還是綠茶

野茶既有紅茶也有綠茶,野茶分為純野生的和有人栽培但後來無人管理的,天然野茶最具特色也最稀有,野生茶葉片肥厚,內裏物質也很豐富,耐泡程度高。

野茶可以指不同的茶樹品種,因此無法確定它屬於紅茶還是綠茶。

一般來説,紅茶是指經過完全發酵製作而成的茶葉,而綠茶則是通過加熱蒸制而保持了茶葉的天然色澤和營養成分。

野生茶樹可能可以製作成不同種類的茶葉,包括紅茶和綠茶。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野茶算濃茶嗎?

野茶不屬於紅茶與綠茶,野茶指的是生長於荒郊野外的茶樹,採用其鮮葉製成茶品便是野茶,野茶生長於原始森林中,人工栽培,沒有人工管理的茶樹,野茶中既有馴化野生型茶樹,也有過渡性茶樹、栽培型茶樹,這類茶生態好、樹齡長、採摘量少,普遍品質較佳。

野茶風靡茶圈,主要由於茶友們認為“野茶”樹齡長、生長環境好,無環境污染,具有獨特山野氣韻,內涵物質豐富,口感佳,具有尚佳的品飲價值。

野茶採收的鮮葉可以製成紅茶、綠茶、普洱茶等,但是需要注意,野茶不等於紅茶或綠茶。

但是,茶友們在品飲“野茶”時,一定要弄清楚品飲的到底是什麼茶,不要誤飲具有微毒的野生茶,更不要被某些不良商家的誇大宣傳所誤導,所以一定要合理看待,不要盲目“崇拜”野茶。

野茶屬於什麼茶葉品種,野生茶有哪些種類,有什麼特點

野茶有綠茶也有紅茶,所謂野茶就是指茶樹不經人工管理和加工,任由它自由生長;野茶樹採來的鮮葉通過某種工藝,可製成綠茶、紅茶、普洱茶等,而野茶具有數量少、內質豐富、葉質肥厚等特點。野茶有野生特有的茶香,許多人喜歡這味道,以為是來自自然,沒有經過雕琢的茶香。

野茶就像野菜一樣,深受喜歡“野味”者的喜愛。但是野茶究竟是什麼,野茶究竟屬於哪一種茶呢?許多人也許並不太清楚。

野茶屬於什麼茶

野茶既有綠茶,也有紅茶,野茶大部分是原生態的,嫩葉沒有毫毛或極少,多為墨綠,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捻成條索。從口感上看,野茶茶性較好,內含物質豐富,沒有毫毛或極少的毛刺。

野茶從狹義上説,應僅指那些未經人自然生長的野茶樹,它們的生長曆史往往很長,而且很難追溯其起源。

寬泛地説,“野茶”也應包括那些經過人工栽培,但後期因自然或人為原因而又被廢棄的,在天然林中自然生長的茶樹。

在市面上,我們能買到的有野茶紅茶、野生白茶、武夷山野茶、高山野茶、荒山野茶、花香野茶等品種茶葉。

野生茶有什麼特點

1、外觀

野茶的茶葉較肥,不容易被揉捻成條索狀,將茶葉摘下,細細觀察,會發現茶葉的主副葉脈十分粗壯。

2、味道

野茶多有淡淡的腥味,這和茶園裏的茶葉有味道上的不同,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要想區分野茶,可以通過這樣方式區分。

3、茶香

和人工栽培的茶葉不同,野茶有野生特有的茶香,許多人喜歡這味道,以為是來自自然,沒有經過雕琢的茶香。

黃山野茶屬於紅茶還是綠茶?

從你的描述是綠茶。我家是安徽徽州黃山一帶的,自己有茶園,生產黃山毛峯,屬於高山雲霧茶,綠茶是寒性的,具有減肥防輻射等功能。希望我得回答對你有幫助。

順便給你介紹下我在淘寶的店,去淘寶搜索yoho1984或者店鋪“徽州人家-新安江源頭”就能找到我,都是我幫父母賣自家生產的土特產。

最後祝你身體健康胃口好。

楊棚山野茶屬於紅茶綠茶?

楊棚山野茶是屬於綠茶的。當然也可以製作成紅茶,紅茶和綠茶是製作的工藝不同。

大葉茶屬於什麼茶紅茶還是綠茶

您好,大葉茶是一個通俗的説法,不是特指某種茶葉。大葉茶在每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在我們這裏大葉茶就是農家自種的野茶屬於綠茶,也有的地方大葉茶是紅茶或者其他種類的。

TB:金寨縣茗香園茶行

什麼茶最貴?

第一名:石縫野茶

石縫野茶主產區位於臨安龍門祕境景區的金竹塢內,是十八棵龍井御茶的始源地。金竹塢梯田交錯、流泉汩汩、崖高壁深、温潤如春,是適合石縫野茶優良的生長環境,石縫野茶清亮秀麗,葉莖飽滿鮮活,是文人雅客十分珍愛的上等茶品。石縫野茶屬於奇種野茶,生長在高山雲霧之中,茶樹大多已有百年以上,石縫茶還屬於高山茶類目,集大自然的精華,被清澈的露水滋潤,長於石縫間,原料優異,茶香濃厚,堪稱茶中之精品。

第二名: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是名茶的典型代表。西湖龍井茶葉生長在三面環山的獨特自然環境中,氣候温潤,水質甘甜,是茶葉生長的絕佳環境。

第三名: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是天下聞名的黃山特有的茶葉品種,位於安徽省歙縣,是中國綠茶類目中的精品茶葉。自然環境獨特,適合茶葉生長。黃山毛峯自清朝聲名鵲起,一直位列名茶之中,是許多茶客推崇的名茶。

第四名:鐵觀音

鐵觀音屬於烏龍茶種類,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是烏龍茶的最典型代表品牌。鐵觀音富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質,具有抗衰老與清熱降火等養生保健的功能。

第五名:碧螺春

碧螺春是綠茶類的典型代表,產於景色秀麗的蘇州太湖洞庭山,所以也叫“洞庭碧螺春”。通過殺青、搓團捲曲成螺,具有芽多、葉嫩、水清、味濃等特點,沖泡之後,香氣襲人,讓人慾罷不能,是茶客們趨之若鶩的名茶。

羅布麻茶葉是紅茶還是綠茶

羅布麻茶屬多年宿根植物,又名野麻,紅花草,澤漆麻等。

純粹的羅布麻茶,有點像綠茶,口感稍差。喜歡喝綠茶的人更容易接受。也可以將羅布麻茶和鐵觀音等綠茶一同飲用改善口感。一般來説,每杯3克,每天3杯,就可以達到非常顯著的控制三高效果。

用沸水(燒開的自來水,非純淨水,因為飲水機的純淨水只有70度,温度低,效果出的慢,需要加蓋多悶)沖泡,放多少茶根據容器大小而定。像平時喝茶一樣隨時喝就行,無其他禁忌,茶水可直接服藥。

羅布麻茶和崑崙雪菊搭配飲用,不僅口感大為改善,而且降高血壓和高血糖的效果更佳,還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高血壓高血糖症狀明顯的人,只需每天飲用3杯(每一杯3克羅布麻+1克崑崙雪菊)。

山上長的野茶喝了有那些好處

茶的營養價值

1 、熱能。與其他食品相比,茶葉是一種低熱能食物。茶葉所含熱能與其質量和種類有關。一般是茶質量越好,熱能越高。就種類來看,綠茶含熱量最高(1.26-1.46千焦),其次是紅茶、花茶、烏龍茶,磚茶最低。

2 、蛋白質。茶葉中蛋白質含量相當高。且其必需氨基酸組成與雞蛋和黃豆相比,種類更加齊全。

3 、碳水化合物。新的資料表明: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優質茶葉可高達60%以上,且多為多糖類。

4 、脂肪。茶葉所含的脂肪不高,綠茶不超過3%,磚茶中含量為8%。

5 、維生素。茶葉中水溶性維生素可全部溶解在熱水中,浸出率幾乎達100%。

6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茶葉中含有的礦物質佔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熱水之中,能被人體吸收利用,有益健康。茶葉中含量最多的無機成分是鉀和磷,其次是鈣、鎂、鐵、錳等,而銅、鋅、鈉、硫等元素較少。不同種類的茶葉中其含量稍有差別,綠茶所含的磷和鋅比紅茶高,但紅茶中的鈣、銅、鈉比綠茶高。

茶的功效

1、利尿強心

飲茶可治療多種泌尿系統疾病,如水腫、膀胱炎、尿道炎等,對於泌尿系統結石,茶葉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不喝茶的人羣冠心病的發病率為3.1%,偶爾喝茶的為2.3%,常喝茶的為1.4%。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鹼,可直接興奮心臟,擴張冠狀動脈,使血液充分地輸入心臟,提高心臟本身的功能。

2、殺菌消炎

茶葉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及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因為茶葉中的兒茶酚和茶黃素等多酚類物質會與病毒蛋白質結合,降低病毒活性。

《本草綱目》記載:“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尤其是在夏天,茶是防暑、降温、除疾的最佳飲料。

3、消食除膩

飲茶能去油膩、助消化。由於茶中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們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肉類食物。

4、降壓、抗老防衰

茶多酚、維生素C和煙酸能降脂、降血壓和改善血管功能。

5、提神醒腦

茶葉之所以提神,是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

6、抗癌防癌

茶葉的茶多酚等成分具有很明顯的抗癌效果,茶葉的水浸出物具有阻斷亞硝胺合成的作用。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茶葉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有效食物。美國癌症學會向社會推薦,每天飲6杯綠茶,可以預防癌症。

7、解痙平喘

飲茶有發汗解疲的效果,能解痙消喘,有治療感冒、咳喘等疾患的作用。茶中的茶鹼可直接興奮呼吸中樞,呼吸衰竭時可有急救之效。

8、固齒強骨

茶中的氟元素可以固齒強骨、預防齲齒。口腔發炎、牙齦出血等常見的口腔疾病,常常是由於維生素c缺乏所致。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飲茶可以部分補充飲食中維生素c供給的不足。

9、健美減肥

適量飲茶有潤膚健美、祛脂減肥的功能。

10、解毒作用

茶中所含的鞣酸能與金屬及生物鹼類毒物結合。在誤服上述毒物後,應儘快灌服濃茶,可延遲和減少毒物的吸收。

海南茶葉中的“三大名茶”是哪些?

現在海南“三大名”的概念已經有點模糊了,硬要説的話,應該是指雪、苦丁和白沙綠。

海南比較著名的茶葉,除了傳統紅、綠外,還有獨具特色的雪,水滿、鷓鴣、苦丁、香蘭、檳榔果等。

海南綠和紅

綠和紅是海南傳統產品,目前大宗出口。尤其是海南紅,香味純正、濃香醇厚,受到國外用户特別是歐洲用户的喜愛。五指山紅被專家評為上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白沙綠也頗受歡迎。

水滿

水滿是五指山野,長年生長於雲霧之中,得天地之精華,醇郁甘甜而且具有防感冒、止腹瀉、健胃醒神之功效。五指山野在萬畝以上,現已開始移植進行人工栽培。五指山區流傳着一些水滿傳説,神奇而優美。

鷓鴣

鷓鴣主產萬寧東山嶺,葉圓味甘,是一種奇特的野生葉。甘冽爽口,並有好聞的藥香,有降壓、減肥、健脾、養胃之效,還可防治感冒,被歷代文人墨客譽為“靈芝草”。著名的海南東山羊食之毫無腥羶,鮮美可口,一般認為是吃東山鷓鴣嫩葉的緣故。

香蘭

香蘭,是以“世界天然食品香料之王”香草蘭(Vanilla)與海南高檔紅、綠作原料,以現代先進工藝與吸附理論相結合研製成功的葉新產品。香蘭具有國際流行香型,有提神補腦,保肝補腎等保健功效。

香蘭紅香氣清甜純正,滋味濃強爽口,湯色紅豔(黃綠)明亮,加奶口感更好,冷飲效果尤佳

檳榔果

採用海南檳榔和名為原料製成的天然保健飲料,含有人體所需多種氨基酸及豐富的碘、鈣、鐵、胡蘿蔔素等。具有消毒止咳、消食醒酒,提神利尿、防癌和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

茶葉的種類和歷史

茶葉種類

我國的茶葉分類上,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黃茶、黑茶。

1、綠茶: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其中西湖龍井、黃山毛峯、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陽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為綠茶中的優質茶類。

炒青綠茶包括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頂甘露、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茶品。烘青綠茶包括川烘青、蘇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閩烘青、毛峯、太平猴魁、華頂雲霧等茶品。曬青綠茶包括川青、滇青、陝青等茶品。蒸青綠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2、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其中正山小種、金駿眉、祁門紅茶、雲南滇紅、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紅工夫等茶品味紅茶中的優質茶類。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外山小種等茶品。工夫紅茶包括滇紅、閩紅、湖紅、川紅、越紅、湘紅、粵紅等茶品。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為芽茶、葉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銀針等茶品。葉茶包括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茶品。

4、烏龍茶:又稱青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台灣烏龍。其中大紅袍、鐵觀音、水仙、肉桂、鳳凰單樅、凍頂烏龍等無烏龍茶中的優質茶類。

閩北烏龍包括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茶品。閩南烏龍包括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茶品。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茶品。台灣烏龍包括凍頂烏龍,包種等茶品。

5、黃茶:包括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其中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北港毛尖、溈山白毛、平陽黃湯等為黃茶中的優質茶類。

黃芽茶包括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等茶品。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溈山白毛尖、遠安鹿苑、皖西黃小茶、平陽黃湯等茶品。黃大茶包括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貴州海馬宮茶等茶品。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等茶品為黑茶中的優質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邊茶等茶品。雲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説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説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裏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説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説法: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説來,有先秦説、西漢説、三國説。

(一)先秦説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説,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 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説,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二)三國説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三)西漢説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説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二、飲茶發展於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衞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恆假真茶,可信致之"。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説·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云,此為茶為茗。"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釋道該説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後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温度,出御荈","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吳興有御茶園,採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

三、飲茶風俗成於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陸羽《茶經·雲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於田間農家,尤其嗜好。

四、飲茶普及於宋代以後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樑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吳自牧《夢樑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鬆異會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託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太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閲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飲茶發源的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説法:

1.西南説:“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説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説: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説成立,那麼西南説就成立了。四川説要比西南説“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説: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説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説: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説: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説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説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説:這一説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説:這一説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説:“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同步説:“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説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説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説,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説:“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爾雅》説:“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説:“嬰相齊景公時,食脱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温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麼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説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説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説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説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TAG標籤:野茶 綠茶 紅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