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武夷山大紅袍歷史

武夷山大紅袍歷史

武夷山大紅袍,也叫巖茶,是中國經典名茶之一,產於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區內太姥山環保區,屬於巖骨巖溶地形的茶葉。大紅袍因生長在懸崖峭壁上而得名,傳説大紅袍是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年)皇帝御嘗的貢品,嘗過後讚不絕口,賜予“大紅袍”之名。大紅袍茶香氣高雅,香氣天然花香馥郁,滋味清新爽口,湯色橙黃,清澈透明。茶葉外形磊石形光澤黑綠色,沉重厚實。歷史上,大紅袍曾被列為皇家貢品,遠走海外。現在被譽為最上茶之一,品質保持穩定,是各地茶友及國際市場矚目的,它是七大名茶中最珍貴的品種之一,極受市場追捧。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紅袍"是茶中名品,它的歷史有多少年?

350多年。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現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築的壩欄內,有巖縫沁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於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雲梯採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

武夷大紅袍,屬於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擴展資料:

來歷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夷大紅袍

大紅袍歷史有多少年?

大紅袍名稱的來歷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進京赴考,途徑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和尚,和尚取所藏茶葉泡與他喝,次日病痛即止。丁顯考中狀元,感恩前來致謝和尚,得知茶葉出處,便脱下狀元大紅袍披身的,繞茶叢三圈,將其披於茶樹之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回京,回朝後不久,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珍藏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披於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專人看管,所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以此,武夷巖茶大紅袍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盛名也被世人傳頌,每年朝廷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純種大紅袍——奇丹

大紅袍屬閩北烏龍茶,是武夷巖茶的代表,歷史悠久,產於武夷山景區九龍窠山壁之上,從的三棵發展到現在的六棵。

1962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人員和武夷山茶科所陳德華先生從九龍窠石壁上取3枝剪枝扦插繁育,只有奇丹這個品種成活率高,性優良。但北斗峯的北斗滋味和九龍窠石壁上產的大紅袍滋味及其相似。2009年農林大對北斗和奇丹進行DNA對比,證實因九龍窠和北斗峯距離較遠,在遺傳上有難度,並非同種同物,奇丹與大紅袍有相同遺傳組成,系異名同物,因此奇丹被稱之為純種大紅袍。

百年商號林瑞苑茶業公司出品的純種大紅袍奇丹,產區半巖,火功中轉火,湯色金黃透亮,色如琥泊。品種特徵:無性系,小葉類,晚生種,香氣馥郁,具有濃郁幽長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醇,濃回甘,兩腮生香、生津存留感強。

商品大紅袍-拼配大紅袍

拼配:就是把不同(品種,出場,存放時間)的茶根據市場需求,客户喜好按一定的配比均勻地混合在一起,製成各種特色的大紅袍。其理論依據來自大紅袍母樹中不同品種,不同的品種的成長成熟期不同,採製時自然拼配混合製作,其驅動力是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過程中巖茶商品化的需求。通過拼配既能提升巖茶的滋味和香氣,又能充分利用各原料的優點,掩蓋缺點,並再複製。

現如今發展到只要是武夷巖茶就可以叫大紅袍,純商品化了。大紅袍從原來的高大上的貢茶,走入了千家萬户的百姓家,成為造福一方的大紅袍。

大紅袍的來歷故事

大紅袍的來歷故事是皇帝封賞。

古時候,一個書生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恰好被一位好心的和尚看見,隨後和尚泡製了一碗茶湯給他喝後,書生就安然無恙了。後來,書生不僅高中狀元,還被皇帝招為駙馬。不久後,狀元再次來到武夷山找那位和尚謝恩,和尚告知當時泡製給他喝的茶湯可以治病後,狀元就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給皇帝,和尚立馬就製成一盒茶葉並交給狀元。

當狀元帶此茶進宮後,剛好遇到皇后肚子疼痛,卧病不起,於是狀元立馬獻茶讓皇后喝下,皇后服下茶湯後,病很快就好了。皇帝見狀大喜,命狀元帶着一件大紅袍,前往武夷山封賞,於是狀元奉命來到了九龍窠,並讓一個樵夫爬上半山腰,將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

等到後來,有人掀開大紅袍才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一直被大紅袍披着的茶樹,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有人解釋説這可能是被大紅袍染紅所致。人們將這三株茶樹取名“大紅袍”,並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字。

大紅袍的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

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

武夷山大紅袍的傳説

武夷山大紅袍的傳説

  武夷山大紅袍,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巖茶之王,堪稱國寶,產於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被譽為“武夷茶王”。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為千年古樹,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脱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説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傳説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個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麼治都無法醫治好,於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間尋找治癒之方,太子就出來尋找了,在找尋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擊,於是就將老人救下,老人為感謝太子救命之恩,於是問太子有什麼可以幫助的,太子就將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訴了老人家,於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太子將茶葉帶回京城讓皇后飲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於是賞賜大紅袍給茶樹禦寒,封老人為護樹將軍,後來這茶就被稱為大紅袍了。

  大紅袍傳説二

  還有個傳説是説有個秀才進京去趕考,在經過武夷山時病倒了,剛好被一方丈遇到便將其帶回廟中救治,方丈將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泡成茶給秀才喝,後來沒幾天秀才就康復了,進京考試高中狀元,因此回來報答方丈,同時帶了茶葉進京想獻給皇上,恰好皇上這時病了,怎麼治都不好,後來喝了這個茶,病就好了,於是御賜紅袍一件並讓狀元帶去批在樹上,同時封為御茶,年年進貢。後來這茶就被稱為大紅袍了。

  大紅袍傳説三

  大紅袍母樹的傳説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

  急忙扶着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裏……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枴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枴杖在地裏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

  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歎為神仙所賜的神茶。

  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枴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着·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枴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枴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

  第二年長出了茶樹……

  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

武夷大紅袍的歷史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悠久的歷史。著名的武夷巖茶品種:如白瑞香、素心蘭、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白牡丹、金鑰匙、不知春、不見田、雀舌、老樅水仙、以及“十二金釵”(十二個名樅)等等好幾十個優良品種,以這些名樅製成的茶葉, 無論香氣、滋味、湯色,都各具風韻。

大紅袍產於天心巖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之上。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温變動不大,更妙的是,巖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巖谷滴落,滋潤茶地,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

關於“大紅袍”的由來,一是説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豔紅似火,彷彿披着紅色的袍子,故名“大紅袍”。

另一説法極具傳奇色彩。相傳天心廟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考上狀元后,為感謝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紅袍披在神樹上,“大紅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關於大紅袍的傳説也不少。尼克松訪華時,贈他四兩大紅袍,暗地裏,尼克松責怪小氣,周恩來知道後笑着對尼克松説:“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並曉之以典故,尼克松肅然起敬。

大紅袍如此珍貴在於它的產量極少,歷代都是貢茶,至今沿襲着。現六棵茶樹,年產茶7、8兩,定額半斤送,餘下二、三兩交省上。一説專供用於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一説專供用於接待外國總統。

製作大紅袍,從看護,到採茶、製茶、送茶,都有一套嚴格的責任機制和嚴密的工作流程、嚴謹的時間。要參與大紅袍採、制、送全過程的監督和警衞。大紅袍,有位監護人,終年看護,不離其左右,擔負守茶、祭茶、採茶職責。採茶,必須由省、市、茶研所、茶監護人等幾方責任人均在場,一番儀式,一番察看,一番簽字,才能採摘。屆時,守衞峽谷、置放雲梯;茶監護人,在的陪護、監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幾方人公視下,登雲梯採茶,採畢,即交,空手下雲梯,雲梯即被收走。一干人等,速離峽谷,趕到茶廠,茶研所人又在幾方監護下,炒茶製茶,茶成,當即給場省、市人,驗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的陪護下,登專機送往北京。

2002年廣州茶博會上,福建武夷山市拍賣的20克“大紅袍”,被廣州著名酒樓南海漁村以18萬元的價格買走。買家稱,他們將把這20克茶葉珍藏在酒樓裏,作為鎮店之寶。

而最為人所熟悉者為大紅袍,現存真正第一代大紅袍茶樹,只有六棵 ,受國家一級保護,茶葉產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買到的大紅袍真正的已經是經過十幾代的接枝,價格亦不便宜,何況市面上混淆視聽的情況多的是,任何巖茶亦可稱為大紅袍,真假難辨。第二代接枝大紅袍,市面上的價格約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於味道如何,喜惡各有不同而已! 武夷巖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製作工藝複雜,時間宂長。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關鍵的製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着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武夷山茶廠大多已改用機器製茶,但是其機制原理仍和傳統工藝相承、相通。

泡飲武夷巖茶大紅袍,更是講究功夫。大紅袍作為典型、傳統的武夷烏龍茶之珍品,其沖泡方法採用的是功夫茶藝,既富於文化內涵,又有觀賞藝術價值。對此,《武夷茶藝》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時,大紅袍與其他武夷巖茶一樣,“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講究巖韻”,因此要細心、靜心、投入。凡此種種,又進一步提高了大紅袍的內質,豐富了大紅袍的文化內涵。 市面上常見到的大紅袍是通過嫁接而生長的茶葉,稱為二代大紅袍,又稱小紅袍,分為若干等級。別擔心假的,茶葉只有等級之分沒有真假之別。

武夷巖茶,香味雋永,若蘭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湯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濃厚醇和,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見苦澀,淡泡益覺清香,較出名的巖茶有所謂四大名樸:

一、大紅袍;

二、鐵羅漢;

三、白雞冠;

四、水金龜。 大紅袍:字面詮釋是大紅色的衣袍,一般用於紅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稱。最著名的是武夷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巖,品質優異。另外有與大紅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餘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種;京劇傳統劇目;同名商標如甘肅省東鄉縣名牌花椒;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等。

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傳説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山大紅袍的由來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裏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温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説呢,傳説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製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揭露茶中之王大紅袍的傳奇

武夷山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馳名中外享譽世界。

舉世聞名被譽為茶中之王的大紅袍,就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內,母樹為三棵六株擁有幾百年的 歷史 ,武夷巖茶擁有悠久的 歷史 ,大紅袍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大紅袍的名稱和來歷極具傳奇色彩,相傳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舉人丁顯赴京趕考,途經武夷山突然腹痛不能忍受,此時正好遇見"天心永樂禪寺"一位和尚,和尚把製作好的茶葉泡好拿給他喝,奇怪的是不一會兒腹痛就好了,丁顯高中狀元之後特來致謝和尚,問茶葉出自哪裏得知茶葉出處之後,脱下身上的紅袍繞茶樹三圈然後披於茶樹上。

期間狀元回朝恰逢皇后生病久不能愈,丁顯便取出茶葉泡予皇后喝下,此後皇后身體漸漸康復,皇帝龍顏大悦命狀元親自前往武夷山九龍窠賞賜紅袍披在樹上故得名"大紅袍"並採製茶葉制御茶園悉數進貢不得私自藏匿,從此之後"大紅袍"成為皇室貢茶聞名遐邇。

大紅袍異常稀少和珍貴,公認的只有九龍窠巖壁上的三棵六株,產量自古以來及其稀少只有幾百克,時一斤折價銀元64塊相當於當時的大米4000斤,2003年武夷山市為三棵六株大紅袍投保一億元人民幣保險足以見其珍貴,1998年在武夷山紅袍節,20克武夷山母樹大紅袍拍出15.68萬元的天價購得者為"豪宅教父"許榮茂,2005年第七屆武夷山紅袍節上20克母樹大紅袍又被拍出20.8萬元的天價。

2006年武夷山母樹大紅袍,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停止採摘,2007年最後一次採摘自武夷山母樹20克大紅袍,由武夷山市贈送給國家博物館收藏,紫禁城舉行接收儀式,即使有再多的錢也喝不到了。

雖然母樹大紅袍不能採摘了,但是當初從母樹大紅袍培植了許多,大紅袍具有提神、消除疲勞、解暑、殺菌消炎、減肥、降血脂、防癌症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目前市面上或景區有很多所謂的大紅袍,用粗老的茶青或摻雜了某些物質以低廉的成本賣以高價,少輒幾百動輒上千,因為大紅袍名氣大很多不懂茶的人盲目購買,劣質茶或變質茶喝了會導致身心不悦腹瀉等,希望廣大朋友購買茶葉需謹慎。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歷史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的樹齡至少已有上千年了,武夷山大紅袍母樹有三棵六株,有360多年曆史,大紅袍屬於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是烏龍茶的名貴品種,也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山的大紅袍母樹現在僅有的六株母樹大紅袍基本不對外銷售。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歷史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的歷史至少已有上千年了,母樹大紅袍作為主要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存與景觀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5月,大紅袍母樹開始實行停採留養的特別保護和管理,從此不再用大紅袍母樹生產製作茶葉了,最後一次採製的產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大紅袍母樹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以往每到春茶採摘的季節,是由專家、科技人員組成,高架雲梯進行採摘,年產量不足一公斤,從元明以來就是皇室貢品,不過2006年起,國家就對母樹大紅袍停止採摘了。

武夷山大紅袍的起源與傳説

武夷山大紅袍的起源與傳説

大紅袍的起源傳説很好。據説古代有個窮書生去北京趕考。當他路過武夷山時,他在路上病倒了。幸好被天心寺老方丈看到,泡了碗茶給他喝。果然,他病好了。後來做狀元,中了狀元,被招為東牀大夫。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一擁而上,到達了九龍之巢。但他看到懸崖上長着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色的光。很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患了鼓脹,用這種茶泡茶就治好了。很久以前,茶樹春天發芽的時候,敲鑼打鼓集合猴子,穿上紅褲子,爬上懸崖採摘茶葉,炒熟後採集,可以治百病。

這位周農行為藝術的冠軍聽從了製作一箱貢品獻給皇帝的請求。第二天,寺裏燒香點燭,擊鼓敲鐘,召集僧眾,向九龍進發。大家來到茶樹前燒香祭拜,並高呼“茶芽!”“然後把芽葉摘下來,用精緻的工藝做出來,放在鐵盒裏。狀元把茶帶到北京後,和皇后的肚子在牀上。冠軍馬上奉上茶水讓皇后服用,果然,茶水治好了。

皇帝喜出望外,遞了一件大紅袍給狀元,狀元讓他代自己去武夷山。一路禮炮響,火光通明。到了九龍,狀元命一個樵夫爬到半山腰,把皇帝賜的大紅袍放在茶樹上,以示恩情。説也奇怪,大紅袍一開,三棵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着紅光,人們都説是被大紅袍染紅了。後來,人們把這三種茶樹叫做“大紅袍”。也有人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此後,大紅袍年年成為貢茶。

武夷山大紅袍的神話傳説

  “大紅袍”自古是武夷巖茶至尊,現在是武夷巖茶的代名詞,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張名片.但因為歷史久遠,戰亂頻仍,文獻流失,“大紅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着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但大都沒有結果,仍然停留在民間説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面.關於武夷山大紅袍名字的來歷我整理了一下幾點,僅供參考。

  武夷山大紅袍的傳説之“皇后治病説”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當時的信息和交通條件,從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紅袍”治好病,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個説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

  “武夷山大紅袍傳説縣丞祭茶説”也十分牽強.武夷山雖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習俗,但縣丞作為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着裝禮制.

  投保一億人民幣的“大紅袍母樹”雖然生長在巖壁上,但不至於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何況那區區的幾十米巖壁.無疑流行於廣東地區的“猴子採茶説”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還是“丁顯狀元報恩説”.武夷山大紅袍導遊詞(wuyishan dahongpao guide)中主要是持這個觀點,説是明朝福建籍舉子丁顯北上趕考,途經武夷山,中暑昏厥路邊,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藥為其治療.舉子病癒後高中狀元,迴天心寺報恩,方丈説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葉,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以表謝恩.“大紅袍”故事從此不脛而走.靖難之變後,朱棣奪取侄子建文的帝位,為追殺傳説出家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以尋訪張三丰為名查詢建文帝的下落.胡瀠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駐天心寺,愛喝茶的胡瀠聽了“大紅袍”的故事,明代胡瀠把天心禪茶帶回並進貢給朱棣.明成祖正式詔封天心禪茶,為“大紅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同時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現在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還能見到“永樂茶坊”的遺存.

  那麼大紅袍的到底怎樣呢?

  飲水思源,喝茶尋根.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跑遍了圖書館、資料室,查閲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採訪了多位權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各種民間説法和神話傳説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終於得以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歷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還原出了“大紅袍”的本來面目,以飧世人.

    “大紅袍”因何得名

  顧名思義,大紅袍,就是紅色的袍服.在中國服飾的發展史上,衣着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於明朝.繼元之後,漢族統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續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裝制度在內的漢族禮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復.明朝洪武時期,依據周禮,參考漢、唐、宋歷代的服飾,花了20年時間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製.服裝的類別基本延續過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區分,官品、職位、身份在服裝的顏色和配飾上卻有更加明顯的辨別.《明史》記載:

  洪武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確規定“一至四品着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文中“赤”、“緋”都是指大紅色.因此,明以後紅袍漸漸成為清廉的代名詞.如成書於清代的《海公大紅袍傳》、《海公小紅袍傳》,描寫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際,刻畫了一個忠於職守、無私無畏、敢於鋤強誅暴、關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見,“大紅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麼為什麼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樹呢?可以推測:“大紅袍”茶出現於明代,並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或朝廷有一定的聯繫.

  這一推測與“狀元報恩説”比較接近. 説來巧合,武夷巖茶(wuyi rock tea)的產生和朱元璋的“罷龍團,改制散茶”的詔令有很大的關係

    “大紅袍”身世大揭祕

  如果按“命名説”,雖然有“大紅袍,三十二年,吳石仙題”的摩崖石刻,從而有人推測“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武夷山茶與風景》一書出版於三十三年(1944年),書中卻清楚地交代大紅袍“成名雖然出於品質的優良,但大半還是宣傳的功效.”假使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戰亂年代,顯然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宣傳功效.而且,在成書於1921年的《蔣叔南遊記》(蔣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紅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學者鄭光祖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祿·雜述》(1839年)卷四里説:“……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建”,即指建寧府(武夷山當時隸屬建寧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採茶芽狀似旗、,古人常以“旗”、“”指代茶葉),按照“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大紅袍”在清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這段文字的發現填補了清朝“大紅袍”文字記載的空白,把“大紅袍”有據可考的歷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經過茶葉科學部門檢測,現存母樹大紅袍的樹齡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現在“大紅袍母樹”僅剩一處,不排除天遊、北斗等他處的已故“大紅袍”母樹的樹齡超過360年的可能.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大紅袍”的歷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來,隨着“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歷史的深入挖掘,為“狀元報恩説”、“大紅袍”始於明代增添了諸多佐證.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工地挖出兩個明代的聖旨碑、一對石龍和三尊石雕佛像.從中可以斷定天心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麼,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受封呢?

     《明史·胡瀠傳》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瀠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瀠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這段文字説的是:明成祖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後,有人説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説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為了趕盡殺絕,免除後患,明成祖派禮部胡瀠(1375—1463)與宦官鄭和分別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 與“下西洋”為幌子,在國內與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時,文中“遣瀠頒御製諸書”之句,其實是指明成祖為了掩人耳目,收買人心,懺悔惡業,廣泛“頒御製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的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號,至今在全國許多省市仍有許多以“永樂”年號命名的寺院.天心永樂禪寺於此際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雖然只交代了胡瀠“十七年(公元1419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並沒有明確説明他來過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專門記載來過武夷山的歷代名賢的篇章《名賢下·遺補》中有“胡瀠,字源潔,武進人,明建文庚辰進士,官禮部尚書”的記載.説明胡瀠確實來過武夷山.《武夷山志》還收錄了他的《題畫武夷圖》、《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勝感慨》詩兩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巖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有胡源潔的《夜宿天心》詩: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

  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裏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在當時,尚在明初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這些事實與“狀元報恩説”幾乎吻合.

  聖旨是古代最高規格的文書,頒發給寺院的聖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聖旨碑,一般是作為門坊等建築的構件,或單在顯眼的地方,告訴人們這裏曾經受過皇帝的敕封或嘉獎.但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有兩個幾乎一樣的聖旨碑呢?另一個是否是“狀元報恩説”所指的朝廷對“大紅袍”的敕封呢?

  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説,“狀元報恩説”原記載於《天心寺志》,後來寺志失傳於戰火,便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口頭代代相傳下來.該寺院後來還受過光緒敕封,林則徐、陳寶琛等朝廷命官先後為其題額,可見天心永樂禪寺在歷史上曾經十分顯赫.可以想象,這樣顯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狀元報恩説”和其他版本的傳説相比,更具有歷史性、文化性、邏輯性、書面性,可見其確實出自正規的文獻,而且口頭相傳的時間跨度不會太長.因為故事情節、時間、人物、事件與以上考證的史實相符,並無走樣.綜合“狀元報恩説”和上述考證結果,“大紅袍”是否受過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來眾説紛紜的“大紅袍”的身世終於大白.

TAG標籤:大紅袍 歷史 武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