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孔子的後世尊稱他為什麼

孔子的後世尊稱他為什麼

孔子被後人稱為: 孔聖人、至聖、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褒成宣尼公、文聖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 太師、隆道公、文宣王、衍聖公、文宣帝、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稱什麼?

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聖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祠堂

孔子還鄉祠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祖先為春秋時期宋國人,其祖居地及祖墳仍在此地。周僖王二年(公元前680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曾祖孔防叔為避亂而奔魯。孔子以後知曉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夏邑祭祖省墓,於是把這個地方叫“還鄉里”。後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其形制仿文廟,坐北朝南,有一壁、一罈、兩殿、四門及碑林等。宋真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輔、孔彥輔由曲阜到此定居,對孔子還鄉祠修復擴建。金代,又立杏壇碑於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聖祠。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後人稱為:孔聖人、至聖、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褒成宣尼公、文聖尼父、鄒國公等。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作成《論語》。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戰國末期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孟子為“亞聖”。孔子又稱“文聖”。

《論語》簡介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孔子生平簡介,感謝閲讀!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後人稱為: 孔聖人、至聖、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褒成宣尼公、文聖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 太師、隆道公、文宣王、衍聖公、文宣帝、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詳細解釋:

1、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2、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

3、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

4、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

5、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

6、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

7、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

8、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為“衍聖公”。

9、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

10、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

11、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聖先師”。

12、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3、中華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尊“大成至聖先師”。

擴展資料:

孔子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成為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

唐代為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對於註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

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 他提出了“仁”的學説,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

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的學説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範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72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

孔子學琴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説:“可以了。”

孔子説:“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説:“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説:“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被後人稱其為什麼

孔子被後人稱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TAG標籤:孔子 尊稱 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