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馮姓是怎麼來的

馮姓是怎麼來的

馮姓的來源有三種,一是出自歸姓,即馮筒子之後;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萬之子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其後世子孫遂以邑為氏,稱馮氏;三是漢化改姓,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1、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

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

2、源於蒙古族蓋珠氏。

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3、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

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

4、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纂》《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

歸姓的一互請劑交微叫乙鬥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

2、源於蒙古族蓋珠氏。

來自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3、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

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

4、陳器紀的建正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情精雙械夫家備纂》《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點阻十一萬五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64%左右。

路普值為思於二密主要分佈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

馮姓的來源 馮姓的來源是什麼

1、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3、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馮姓的來源

出自歸姓、出自姬姓、源於鮮卑族、源於蒙古族蓋珠氏、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1、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夏朝帝芒時代,馮夷後人在馮地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出自歸姓、出自姬姓、源於鮮卑族、源於蒙古族蓋珠氏、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

1、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2、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一説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説今陝西省大荔縣)。於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3、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拓拔穆泰的後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馮翌侯之爵,後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

4、源於蒙古族蓋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5、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 

百家姓“馮”的由來?

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穎川者,為漢徵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郡望堂號: 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户叫來,宣佈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户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説:"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説:"今天我嚐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裏。 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馮姓分佈: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馮姓的來源是什麼?

出自姬姓。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封於畢國。畢公高後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徵,屢立戰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任魏大夫,並封給畢萬奉祿食邑地於馮。畢萬子孫以邑為氏,此乃馮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擴展資料

馮姓遷徙分佈: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春秋戰國時期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馮姓遷徙向西,進入了陝西關中等地。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

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馮亭,為人果敢而有謀,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御史大夫馮毋擇等。

馮姓的來源是什麼?

馮姓起源於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馮姓排名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佈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

馮姓歷史名人

1、馮勝(約1330年-1395年),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文質次子,馮國用之弟,定遠(安徽定遠)人,漢族。明朝開國功臣,封宋國公。

2、馮夢龍(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同其兄畫家馮夢桂、其弟詩人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

3、馮元一,後改名高力士,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其先祖自言出自北燕皇族的長樂馮氏。

4、馮國用(1323年-1358年),濠州定遠(屬今安徽)人。元朝末年,為朱元璋屬下將領。明朝建立後,追贈國公。

馮姓氏的由來

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分佈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説,馮氏出潁川者,是東漢徵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後代;出弘農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後裔。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1、源出歸姓。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東夷中有一支以白頭翁為氏族圖騰的歸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歸姓的一旁支東遷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以荷為圖騰的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出了一位傑出的首領馮夷,在河洛地區稱霸一時,後為夏有窮氏所迫,向北過黃河,其後人在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裂解為河宗、馮、邯三國。周武王滅馮等後,三國後裔均以國名為氏,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為歸姓馮氏第一名人。歸姓馮氏的歷史至少有3700年。

2、源出姬姓。

周武王封其親族於馮夷故地,仍稱馮,春秋初被晉國吞併,馮邑後人也以馮為氏。公元前661年晉滅魏,大夫畢萬封魏,畢萬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畢萬的旁支裔孫長卿(即文孫)食採於馮邑,古城在今河南滎陽西,子孫遂以封邑為氏,此為姬姓馮氏。姬姓馮氏的歷史也有3000年了。當代漢族馮姓均認為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胤。

3、出自外族的改姓。

我國的馮姓長期活動在北方地區,不斷地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加入馮姓羣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時百濟人,宋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滿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馮。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轉變成為當地的馮姓漢族。

人口分佈:

馮姓在人羣中分佈在粵桂大部、海南、貴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肅東部、晉陝、魯皖蘇大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端、黑吉東端、新疆西北端,是馮姓常見的地區,馮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71%的馮姓人羣。

在黑吉遼大部、內蒙古東部、山東東端、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端和南端、雲南北部和東部、貴湘大部、廣西北端、湖北南部、贛浙閩大部、廣東東端、皖蘇南端、上海,馮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5%,居住了大約26%的馮姓人羣。

百家姓之馮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即西伯侯 姬昌)之後,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的封地馮城,屬於以居邑名為氏。馮氏繫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將其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今河南滎陽西),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世代相傳至今,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封地馮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據《世本》所載,鄭國大夫簡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他在任期間,鄭國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諮詢。簡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慚、決策無一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簡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今河南滎陽馮城)封簡子,簡子入居馮邑後,遂號馮簡子。而他的封地馮邑,正是後來併入魏國的馮城(河南滎陽)。因此,長卿受封馮城之前,馮簡子的後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簡子的名位遠不及畢萬及其後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因此,源於河南的馮氏應由兩部分組成,即先期的馮簡子及其後裔和後來居上的畢魏世家。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而且從馮姓產生的過程來看,姬、畢、魏、馮在一定程度上講“三千年前是一家”。 據2007年5月在廣東省潮安縣歸湖客安[曲灣]村馮衞中家發現的[馮氏族譜]明確記載簡子是畢公高之第十四世孫,系如吾之子。我認為這一記載十分確切地解決了馮簡子的身份來源問題。還有一些家譜也記載始平堂世系為畢公高之後。稱始平堂世系者為馮簡子支脈。 馮簡子和魏長鯽均應是畢公高之後,也是馮氏正宗。

  3、為司馬遷的後代改姓馮:為西漢司馬遷之後。司馬遷因受*人所害,為逃避追殺,司馬遷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一豎改姓同。司馬遷次子司馬觀將馬字加兩點水改姓馮。這在古籍中雖然沒有記載,但在民間有不少傳説,,陝西省韓城芝川鎮徐村有司馬遷之墓和司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馮同二姓,兩姓有馮同不分,馮同不婚的習俗,二千多年來,馮同二姓均認同祭拜司馬遷為共同先祖的事實,加之以家譜為佐證,司馬遷後代有馮姓,是完全能夠認定的。這是馮氏源流上又添了新支脈。少數民族姓。湘南瑤族有馮姓。

  4、源於其他馮氏,出處待考:如:出穎川者,為漢徵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馮這個姓氏的由來

姓氏由來『馮』

一、來源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二 、遷徙分佈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福建馮間,廣東、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户叫來,宣佈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户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説:"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説:"今天我嚐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2、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裏。 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四、家乘譜牒江蘇: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浙江: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溪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安徽:馮川馮氏宗譜八卷湖北: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廣東: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湖南: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五、歷史名人

馮夢龍:明末小説家,通經學,善詩文,尤以小説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馮 繚:中國第一位女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9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是怎麼樣的?

馮姓的來源和歷史是:

馮姓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着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

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馮姓的遷徙:

馮姓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

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為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

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中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

TAG標籤:馮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