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部拼音怎麼寫

1. 部手中阝叫什麼部怎樣寫拼音

1)邑部,在字的右邊,寫作阝,讀音【fǔ】。邑部的字,有些是國名和邑名,如鄭、邶、鄘、鄶(檜)、鄧、邲、邯鄲等;有些是有關國邑和行政區域的名稱,如邦、郡、都、郊等。

部拼音怎麼寫

如:

鄙,本義為五百家(户口單位)。引申為邊邑。《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鄰,本義為五家(户口單位)。《論語•雍也》:“以與爾鄰里鄉黨乎!”(拿來給你的鄰里鄉黨的人吧!鄭注:“五家為鄰,五鄰為裏,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引申為鄰近的人或鄰居的人。

郵,本義為傳遞文書的驛舍。《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郎,本義為魯邑名。《禮記•檀弓下》:“戰於郎。”

2)阜部,在字的左邊,寫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與山有關的。阜字的本義是無石之山。依《説文》,有石之山為山,無石之山為阜。《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

如:

陵,本義為大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引申為陵墓。

阿(ē),本義為大陵。《詩經•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陸,本義為高平地(依《説文》)。《説文》:“阜,大陸,山無石者。”可見陸是高而上平的土山。《國語•齊語》:“陸阜陵墐。”(墐,溝上道。)引申為陸地,跟水相對。

陽,本義是山南,所以從阜。《詩經•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陽。”

陰,本義是山北,所以從阜。華陰(地名)因在華山之北,故稱華陰。

隅,本義是山角。《詩經•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丘隅。”(綿蠻,鳥聲。)

阻,本義是山路難行。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指險阻之處。

險,與阻同義。《孟子•公孫丑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限,與阻同義。《戰國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2. 部手中阝叫什麼部怎樣寫拼音

1)邑部,在字的右邊,寫作阝,讀音【fǔ】。

邑部的字,有些是國名和邑名,如鄭、邶、鄘、鄶(檜)、鄧、邲、邯鄲等;有些是有關國邑和行政區域的名稱,如邦、郡、都、郊等。如:鄙,本義為五百家(户口單位)。

引申為邊邑。《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鄰,本義為五家(户口單位)。《論語•雍也》:“以與爾鄰里鄉黨乎!”(拿來給你的鄰里鄉黨的人吧!鄭注:“五家為鄰,五鄰為裏,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引申為鄰近的人或鄰居的人。郵,本義為傳遞文書的驛舍。

《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郎,本義為魯邑名。

《禮記•檀弓下》:“戰於郎。”2)阜部,在字的左邊,寫作阝。

阜部的字一般都是與山有關的。阜字的本義是無石之山。

依《説文》,有石之山為山,無石之山為阜。《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

如:陵,本義為大阜。《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

引申為陵墓。阿(ē),本義為大陵。

《詩經•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陸,本義為高平地(依《説文》)。

《説文》:“阜,大陸,山無石者。”可見陸是高而上平的土山。

《國語•齊語》:“陸阜陵墐。”(墐,溝上道。)

引申為陸地,跟水相對。陽,本義是山南,所以從阜。

《詩經•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陽。”陰,本義是山北,所以從阜。

華陰(地名)因在華山之北,故稱華陰。隅,本義是山角。

《詩經•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丘隅。”(綿蠻,鳥聲。)

阻,本義是山路難行。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指險阻之處。

險,與阻同義。《孟子•公孫丑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限,與阻同義。《戰國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3. 帶着拼音怎麼寫

帶着,拼音是:dài zhe。

帶的基本釋義

(1)帶子或像帶子的長條物,例如:皮帶。

(2)輪胎,例如:車帶。

(3)地帶;區域,例如:温帶。

(4)隨身拿着;攜帶,例如:帶行李。

(5)呈現;顯出,例如:面帶笑容。

(6)含有,例如:説話帶刺兒。

(7)引導;領,例如:帶隊。

(8)帶動,例如:以點帶面。

相關組詞:

帶魚、飄帶、海帶、領帶、帶頭、皮帶、熱帶、帶領、綵帶、韌帶。

擴展資料

近義詞

1、攜帶

讀音:xié dài。

解釋:隨身帶着;照顧,幫助。

引證: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二章:“為了省錢,兩個人沒有進飯鋪,吃了點攜帶的乾糧,喝了點涼水。”

例句:乘火車允許攜帶不超過圓園公斤的行李。

2、捎帶

讀音:shāo dài。

解釋:攜帶;順便;附帶。

引證:《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今後出使人員除隨身衣服鋪蓋雨衣外,別不得捎帶其餘物件。”

例句:媽媽下班回家,還捎帶買點菜。

4. 名字拼音怎麼寫

名字的拼音是:[míng zì]

詞語解釋:

1、人的名與字。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穎達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楚辭·劉向》:“齊名字於天地兮,並光明於列星。” 王逸 注:“謂名 平 字 原 也。”《北史·陸俟傳》:“初, 爽 之為洗馬,常奏 文帝 雲: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説文解字·又部》“叚” 清 段玉裁 注:“古多借瑕為叚。 晉 士文伯 ,名 匈 ,字 伯瑕 ; 楚 陽匈 , 鄭 駟 乞 ,皆字 子瑕 。古名字相應,則瑕即叚也。”

2、指姓名。

唐 竇樑賓 《喜盧郎及第》詩:“手把紅箋書一紙,上頭名字有郎君。”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假若需要立紀念碑的話,讓我把帶火撲敵和用刺刀跟敵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們的名字記下吧。”

3、名稱;名號。

《東觀漢記·馬援傳》:“天下反覆自盜名字者,不可勝數。”《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又有金銀校具,錦繡諸帽數十種,各有名字。”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 自 天寳 之後,大亂相乘,盜竊名字、跨據藩鎮者接踵。” 丁玲 《母親》:“因為是條很小的溪流,又不順着大道,就沒有什麼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沒有一定的。”

4、命名;稱其名。

《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內傳》:“﹝夫人﹞服青霜之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名字。”

5、猶名譽;名聲。

《漢書·陳遵傳》:“ 竦 博學通達,以廉儉自守,而 遵 放縱不拘…… 哀帝 之末,俱著名字,為後進冠。” 五代 齊己 《答陳秀才》詩:“他年立名字,笑我老雙林。” 宋 蘇軾 《省試宗室策問》:“罷朝請而走郡縣,釋膏粱而治簿書者,固不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蓋未之見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時 粵中 有 北田 五子,亦稱五先生……皆以聲應氣求,相從講學,有名字於世。”

6、即名詞。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名字》:“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TAG標籤: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