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竟是哪個省的簡稱

竟是哪個省的簡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下轄省級行政區(34個):

1、河北省。

2、山西省。

3、遼寧省。

4、吉林省。

5、黑龍江省。

6、江蘇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福建省。

10、江西省。

11、山東省。

12、河南省。

13、湖北省。

14、湖南省。

15、廣東省。

16、海南省。

17、四川省。

18、貴州省。

19、雲南省。

20、陝西省。

21、甘肅省。

22、青海省。

23、台灣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山西最大的敗家子在哪裏

山西最大的敗家子在山西省的海鑫鋼鐵集團的李家,就發生了一件敗家子10年敗光125億家產的事,除此之外還先後迎娶了兩位女明星,他就是李兆會。

山西省,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位於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陝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連,介於北緯34°34′—40°44′,東經110°14′—114°33′之間,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1]

山西省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80.1%。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温帶性季風氣候。

湖北為什麼簡稱鄂?鄂字有什麼意思?

我國的每一個省份,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簡稱,雖然平常在提到這個省的時候並不會用這個字來説,但是它卻運用在很多方面,比如車牌號。很多省份的簡稱都與歷史有關係,但是也有一些簡稱乍一聽讓人有些不太明白,比如湖北省簡稱鄂,這個“鄂”字就讓人有些看不懂了,為什麼湖北的簡稱會是這個?這個字有什麼含義,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成這樣的?

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元朝開始出現鄂省,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台,而鄂則源遠流長。

湖北省地江中游,簡稱鄂,省會在武漢市。湖北省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為什麼湖北省不是簡稱荊或楚而是鄂呢?有人説,湖北省簡稱鄂與商朝的鄂侯有關,這是真的嗎?

1最早的鄂侯

商朝末年的鄂侯是傳世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西漢劉向《戰國策·趙三》記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hǎi,讀海)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於牗(yǒu,讀羑)裏之庫,百日而欲舍之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殷商末年,鬼侯、鄂侯以及周文王是商紂王時期的三公。三公包括太師、太傅和太保,是當時等級最高的。鬼侯有個賢惠的女兒嫁給了商紂王,商紂不滿鬼侯的女兒,對鬼侯處於醢刑,就是剁成了肉醬。鄂侯與商紂王發生了激烈爭論,商紂王對鄂侯處於脯刑,就是切成了肉餅。周文王聽説後,表示感慨,被人告發,商紂王將周文王羈押在牗裏的監獄裏,準備在百日之後處以死刑。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相近的記載。後來有人搭救,周文王才倖免於難。

像周文王一樣,鄂侯或許不知道自己叫鄂侯。古書中的人名多是後世的稱謂,鄂侯之鄂並不一定是地名。戰國時孫子曾受到臏足之刑,後世稱之為孫臏;春秋時左丘失明,後世稱之為左丘明。按《殷本紀》,上面提到的周文王在世時一直向商紂王稱臣,並沒有稱王。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其父為周文王。《殷本紀》“文王”作“西伯”。鄂侯是因其“爭之急,辨之疾”而被後世稱為鄂侯。

“鄂”通“諤”,是直言進諫的意思。《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簡子有個信任的大臣叫周舍,此人敢於直言進諫。周舍死後,趙簡子常常不高興,大夫們問原因,趙簡子説:“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意思是,大夫們上朝時唯唯諾諾,聽不到周舍的直言進諫,所以擔憂。“鄂鄂”通“諤諤”,是指出別人的缺點,唯唯諾諾是曲意順從。

鄂字的本義是坦誠。鄂字由“咢”而來,“咢”在《説文解字》中作“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吅(xuān,讀喧)部》説:“

,譁訟也。從吅屰(nì,讀逆),屰亦聲。”意思是, 是大聲爭辯。“ ”由“吅”與“屰”組成,“屰”兼表聲音。“

”由“屰”而來,古代“咢”曾讀“屰”。“屰”在甲骨文中是倒寫的人的形象,與順相對,表示面對面。“屰”也是“逆”的本字。羅振玉先生説:“屰為倒人形,與逆字同意。”揚雄《方言》説:“逢、逆,迎也。”金文《楚公鍾》“咢”作“逆”。“咢”中的“虧”由“於”而來,“於”由甲骨文“屰”而來。小篆“屰”中間的橫畫是飾筆。

位於今湖北省隨州市的鄂侯是出土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鄂侯。自1975年以來,湖北省隨州市安居鎮羊子山墓地陸續出現了多件帶有“鄂侯”字樣的青銅器,其中一些青銅器的年代為西周早期,可以確信羊子山一帶是西周早期鄂國的領地,這是出土文獻中記載最早的鄂侯。有意思的是,2011年,就在距鄂國墓地約22.7公里處的葉家山發現了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M65墓地出土了帶有“曾侯諫”銘文的青銅器,年代也屬西周早期。兩個鄰國,都是侯爵,一個國名為鄂,一個國君叫諫。鄂與諫是一個意思。

葉家山M65墓出土的青銅器,其銘文釋文是:“曾侯諫作寶彝。”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之《曾隨之迷(一)》。

雖然無法確定上述兩個鄂侯之間的關係,但是,崇尚坦誠的鄂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孔子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湯指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周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和周武王都能接受不同意見,他們的國家昌盛。桀指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紂指商紂王,商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和商紂王都喜歡別人唯唯諾諾,他們都喪失了政權。

2楚國的鄂鄀之爭

欲説楚國,先説荊州。按《尚書·禹貢》的記載,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將天下分為九州,其中豫州以南的地區是荊州。《禹貢》説:“荊及衡陽惟荊州。”意思是,荊州包括兩部分,一是荊山以及荊山以南的地區,二是衡山以及衡山以南的地區。衡陽是衡山以南的地區。荊山是荊州的地理標誌,荊山在長江和漢水之間。《爾雅·釋地》説:“漢南曰荊州。”意思是,漢江以南是荊州,豫州和荊州的分界是漢江。周朝的荊州大體是漢江以南的兩湖地區,兩湖指今湖南省與湖北省之和。所謂“湖”指洞庭湖,洞庭湖是荊州的另一個地理標誌。

楚國是周朝影響力較大的諸侯之一。《史記·楚世家》記載,西周早期,周成王封功臣之後熊繹為楚國國君,楚國的始封地在荊山地區。《楚世家》説:“熊繹闢在荊山”。《春秋》等儒家文獻曾以“荊”指“楚”。楚與荊也是同義字。《説文解字·林部》説:“楚,叢木,一名荊也。”意思是,楚是一種灌木,又叫荊。《説文解字·艹部》説:“荊,楚木也。”楚國正式的爵位是子爵,屬小國,其封地只有方五十里。《漢書·地理志》説:“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意思是,周朝時的爵位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侯封地方一百里,伯封地方七十里,子、男封地方五十里,不滿為方五十里的小國叫附庸。西周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個等級不同的國。不過,楚國開國不久,就突破了其封地的範圍,是周朝最早的“暴發户”。

楚國是最早問鼎中原的諸侯。西周中期,周夷王(公元前885-前878年)時,天子的地位下降,楚國的六世君主熊渠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史記·楚世家》説: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通“揚”),粵(通“越”),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庛為越章王,皆在江上之楚蠻之地。及周厲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這段話意思是,熊渠在江漢之間民眾的大力配合下,滅掉了庸國,將勢力範圍擴大在越國,最後到達了鄂地,楚國將都城遷移到鄂地。鄂地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帶。為與西鄂相區分,史稱東鄂。西鄂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也曾在楚國的勢力範圍。熊渠説:“我是南方人,可以不用中原地的封號和諡名。”於是立其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庛為越章王,這三地都在長江流域楚國的勢力範圍。先秦時,王為天子,熊渠封其三個兒子為王是僭越行為。後來,熊渠擔心周厲王追究,去掉了三個兒子的王號。熊渠過世後,熊紅繼位。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武王,開始向中原地區擴張。

楚公鍾銘文著錄。宋徽宗政和三年,湖北鄂州嘉魚縣出土了楚公鍾。其銘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咢)自作。”楚公咢應當是《史記》中所説的楚國君主熊咢。﹝清﹞阮元藏《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序·楚公鍾》。

楚人對鄂字也有過爭議。《楚世家》記載,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楚國十三世君為熊咢。熊咢之後,其子熊儀繼位,諡號若敖。“若”通“諾”與“鄀”,與“咢”正好相反。敖相當於公爵或王爵,接下來諡號為敖的君主還有霄敖、莊敖、郟敖。楚國不僅國君有咢有若,而且國都也有咢有若。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楚國向北遷都到鄀。2012年,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代鄂侯墓地竟然出土了屬於上鄀國的器物。南陽市新區夏響鋪一帶是史載的西鄂。像有東鄂也有西鄂一樣,有上鄀也應當有下鄀。

上鄀太子平侯匜銘文。上鄀太子平侯匜,於2012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區夏響鋪周朝鄂侯墓地出土。其銘文釋文是:“上鄀大(太)子平侯作盥鉈(匜),子子孫孫永寶用。”電視台:《尋找古鄂國》,《探索發現》,2014-2-23。

楚國因諤諤而昌盛。《呂氏春秋·直諫》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文王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楚文王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名叫申的太保説:“先王對我做太保曾經占卜,結果是吉利。而現在,您用茹黃的狗、宛路的矰箭到雲夢去打獵三月不回宮。您有了丹地的美人,貪圖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您的罪應當受到笞刑。”楚文王説:“我從離開襁褓就是列侯,請您換一種刑罰,不要用笞刑。”太保説:“我受先王之命,不敢放棄。您不受笞刑是放棄先王之命,我寧可得罪您也不敢得罪先王。”楚文王説:“那好吧。”太保鋪好席子,讓楚文王趴在上面。太保拿起一束較細的五十根荊條,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然後再拿起來,這樣反覆兩次。對文王説:“您可以起來了。”文王説:“既然有了笞刑的罪名,索性你就打吧。”太保説:“對待君子,要讓他心裏感到羞恥;對待小人,要讓他皮肉感到痛苦。如果讓您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讓您感到痛苦又有什麼用呢?”太保跑到宮外,到深淵邊上,準備自盡。文王説:“這是我的錯,你有何罪?”於是改變了態度,召回太保,殺了茹黃的狗、折斷了宛路的矰箭,打發了丹地的美人。後來楚國兼併了三十九個諸侯。呂氏總結説:“讓楚國疆域如此廣闊是太保申的作用,是直言進諫的功勞。”

3武昌因鄂而得名

孫權在鄂縣建都。西晉陳壽《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被推舉為荊州牧,治所在,後由關羽鎮守。在今湖北省荊州市縣。建安二十四年,吳國襲擊荊州,關羽敗北,喪失了荊州地區。建安二十五年冬,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第二年四月,孫權從移師鄂縣,在鄂縣建都,改鄂為武昌。同年八月,孫權示意修建武昌城,並向將領們下達命令: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昔雋不疑漢之名臣,於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蓋君子之於武備,不可以已。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頃聞諸將出入,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非備慮愛身之謂。夫保己遺名,以安君親,孰與危辱?宜深警戒,務崇其大,副孤意焉。

這道命令強調了居安思危和加強武備的重要性。命令中提到了漢武帝時的名臣青州刺史雋不疑,此人因警惕性強受到過表彰。命令批評了將士們麻痺大意,再三告誡下屬要加強武備。

武昌得名寓意深刻。關於武昌的來歷,史書未作解釋,後世南宋王象之説“取以武而昌”。王氏所言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史記·商君列傳》引《書》説:“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曹操《孫子略解·序》説:“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孫權示意修築武昌城,告誡將士加強武備,另有原因。就在當月,孫權上表曹魏稱藩,表示臣服,孫權憂心下屬麻痺大意才採取上述措施的。陳壽評價孫權説:“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孫權一方面向曹魏稱藩,另一方面暗中加強武備,正像當年越王勾踐一樣,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上述命令應當是一份密令。而孫權改鄂為武昌,是在此之前,是從移師鄂地後的感慨。陳氏評價關羽説:“羽剛而自矜。”關羽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武昌的寓意正像孔子所言,“湯武以鄂鄂而昌”。

《説文解字·邑部》説:“鄂,江夏縣。”其中江指長江,夏指漢江,江夏表示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元史·地理志》説:“武昌路,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歷史上的鄂州、江夏郡、武昌軍、荊湖北路與元朝的武昌路在歷史上所轄區域是重疊的。今武漢市的武昌區、江夏區與鄂州市相去不遠,省 *** 在武昌區。武漢是歷史上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合稱。

4最早的鄂省

宋朝開始出現湖北路,湖北路是湖北省的發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其中有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之和大體相當於《禹貢》中所説的荊州。《宋史·地理志》説:“荊湖南、北路蓋《禹貢》荊州之域。”“荊湖”之“荊”指荊州,“荊湖”之“湖”也是荊州。

元朝開始出現鄂省。中書省是行政機關,自元朝起,中書省設派出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設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後改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湖廣省的行政範圍除今湖北省一部分外,還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三省、貴州省的大部分、廣東一部分,省府先為鄂州,後改武昌路(今武漢市武昌)。元朝荊湖等路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曾簡稱鄂省。

明朝出現了湖省。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明朝改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又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府為武昌府。明朝湖廣行省的行政範圍相當於今湖南省和湖北省之和。明朝湖廣行省曾簡稱湖省或楚省。

近代開始湖北省簡稱鄂。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立,湖北布政使司成立,也是湖北省正式成立,省會仍在武昌府。大體上在近代湖北省漸漸開始簡稱鄂。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庚午,咸豐手諭中將湖北省簡稱鄂省。這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將湖北省簡稱“鄂省”的文獻。

作為地名,鄀已經退了歷史舞台,而鄂則源遠流長。湖北省簡稱鄂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選擇。

中國各省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各省簡稱的由來故事介紹!

中國省份的縮寫是怎麼來的?各省縮略語起源的故事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校易搜。

除了省名,中國每個省都有簡稱。比如上海是上海的簡稱,廣東是廣東的簡稱,湖北是湖北的簡稱。記住各省縮寫也是有技巧的。這次,我想為每個省介紹一個國家縮寫,這樣你就可以很容易地記住它。當然,這些縮寫背後的來源也很有趣。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好奇這些縮寫背後的故事,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國的歷史。所以這次我們為每個人都做好了準備。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

這是丁當每個人都一定很熟悉的省簡稱:

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

寧新自治區

一國兩制,台灣省,香港和澳門

東北黑雞寮

河北、山東、山西迴歸華北。

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在中國的東部。

湘鄂豫迴歸中原。

以及華南、廣東、福建、海南。

川滇黔迴歸西南。

西北有陝西、甘肅、青海。

但是,有些地方不喜歡這樣的縮寫。比如魯東很多人不相信山東叫“魯”或“齊”。畢竟齊魯的齊比魯漂亮多了。

那為什麼山東被稱為“魯”而不是“齊”?一些普遍接受的理論認為,雖然齊國很大,但就禮儀和對中國的影響而言,魯更具代表性。尤其是孔子出生在這裏,他的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因此,與齊相比,魯在文化史上的影響更為深遠。

另外,也正是因為齊國太大,包括河北、江蘇很多地方,而魯的疆域從來沒有越過山東的疆域。同樣,湖北為什麼變成了“鄂”而不是“楚”,是因為楚的疆域不僅僅在湖北。

但實際上山東的“魯”並沒有“齊”或那麼複雜,這與電報在中國的普及有關。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接受和使用。當時電報惜字如金,多一個字就要多花錢,於是就有了縮寫。另外,還要防止誤監聽,所以在建立電報的過程中,每個省都需要上報自己的簡稱。

河北最早報道了“冀”的簡稱,而山東之所以選擇“魯”的簡稱,是因為“齊”和“冀”的讀音容易混淆。同樣,浙江省也有兩個選擇,簡稱“粵”和“浙”。但是因為廣東的簡稱是粵,所以浙江為了防止衝突只能選擇浙。

畢竟齊魯和姬、燕有很大關係。所以湖北的“湖北”好像遠不如“楚”有名,所以很後悔選了“湖北”,一直想改名“楚”。這不是真的。湖北近日證實,“鄂商”更名為“楚商”。省表示也在考慮將其簡稱改為楚,但似乎無法通過。

首先説一下湖北為什麼選擇“湖北”這個簡稱。

前面説過,湖北不能簡稱為“楚”,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太大了。今天的湖南、江西、安徽、貴州、江蘇、浙江、河南等省都在當時楚國的輻射範圍之內。所以楚的皇城主要在湖北,但楚並不專屬於湖北。

所以景這個縮寫還不錯。畢竟荊州也是古九州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河南是豫的簡稱,河北是冀的簡稱,都來自和。但是,鵝,湖北真的有“荊州市”,簡稱“荊”。這相當於降低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可悲。

再一看,只有“E”是“音”和“古典”。首先,宜昌在清代是湖北的行政中心,隋朝以後是鄂州的統治地,所以湖北簡稱“鄂”。其次,根據《大清縣誌》年的記載,公元前887年,西周中期,楚國君主的熊去病立次子熊宏為鄂王,建立湖北城,開始了鄂州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第三,今天的鄂西有山區,簡稱鄂。第四,傳説鱷魚在先秦時期,如商周時期,曾分佈於長江流域。當時在湖北形成了一個名為“湖北”的捕鱷人。

那麼,省略號有哪些文化底藴呢?

一個或四個直轄市

1.北京

嵇,戰國時稱,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都城。遼國叫燕京。金改名為京都。元朝叫大都。明朝朱元璋改名北平,永樂皇帝朱蒂改名北京。它於1949年作為一個直轄市建立。全稱中的“北京”一詞是縮寫。

2.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叫直沽。金代形成的集市叫“支古村”。元朝建立金海鎮,這是天津建設的開始。明朝燕王為了爭奪皇位,篡奪皇位。他派兵渡河南下,打敗了他的侄子明惠帝。為紀念在此渡河的部隊,這裏被稱為“天津”,意為皇帝經過的渡口,簡稱天津。

上海

北宋初期,這裏形成了居民區。它叫上海,是個釣魚的地方。上海過去是一個釣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做“雍”。那時候上海還沒有地名。所以這個地區被稱為“上海之都”,所以上海簡稱“上海”。另外,上海因為是春秋戰國時期黃歇授予的公國的一部分,所以又叫“申城”。

4.重慶

重慶古稱“巴”。秦稱江州。在隋朝,嘉陵江被稱為渝水。重慶因為靠近嘉陵江,所以位於渝州。因此,重慶被稱為“渝”。重慶的名字始於1190年,趙敦賢冊封為恭王,後來繼位。所以周公升為重慶直轄市,意思是“雙喜臨門”。

兩到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原為部落名稱,最早記載於唐代。1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元朝滅亡後,蒙古人撤退到國家的北部。明清形成了內蒙和外蒙古的名稱。晚清以後,一般指南方大漠,長城以北,東有哲裏木盟,西有桃根旗,所以盟旗是內蒙古。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在古代,它被稱為西域。自公元前1世紀以來,它一直是漢朝的一部分。唐代有彝、亭三縣,安、北亭兩縣。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在天山南北設置伊犁將軍。清光緒十年改為新疆省,意為“迴歸故土”。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自治區

元明兩代稱為烏贊,藏語意為“”、“神聖”。因為它在中國的西部,所以被稱為。自治區成立於1965年,全稱“”是其簡稱。另一個人説這個縮寫起源於所謂的“伍肆藏語”。

4.寧夏自治區

公元5世紀,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認為自己是後裔,於是把割據政權命名為“夏”。宋朝時,鄉鎮吐蕃首領李元昊稱帝,建都興慶州。他建立了這個國家

宋代設置了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於是“廣西”應運而生。袁開闢廣西兩江路。廣西省建於明朝。由於秦始皇曾設桂林、向君、南海三縣,歷史上廣西三分之二屬於桂林縣,所以廣西簡稱“桂”。

三個或23個省

1.廣東省

宋朝建立了廣南東路,簡稱廣道,導致了廣州的出現。設置元廣安路。廣東省建於明朝。漢初所轄地區為南粵,故名“粵”。

2.黑龍江省

1671年,清為了抵抗的東進,在黑龍江沿岸修建了黑龍江城,並設置黑龍江將軍管理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縮寫。

3.吉林省

吉林的名字來源於“吉林烏拉”,意為“松花江畔的城市”。這座城市建於1673年。他於1676年被安置在吉林將軍。1907年,改轄吉林省。全稱中縮寫為“吉”。

4.遼寧省

秦漢魏晉時期,遼河以東設遼東郡,遼西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契丹人在河北和遼寧建立了遼國。遼陽始建於遼金時期。元遼陽省成立。明建立遼東部。遼東將軍建於清朝。從此遼河流域成為清朝的發祥地,按照“奉天母艦”的意思改為奉天。1929年,以“遼河流域永安”為名,改稱遼寧省。全名中的“遼”字是縮寫。簡稱“遼河”,因為中國有遼河。

5.河北省

戰國時期,黃河以北的齊國叫河北。漢朝設立河北郡。唐朝建立了河北路。管轄範圍與今天不同。河北省成立於1928年。其轄區相當於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冀州》,所以簡稱冀。

6.河南省

黃河古稱“河南”。韓設立禹州辦事處。唐朝開闢了河南路。宋朝建立了河南路。袁位於河南省江北省。河南省始建於明朝初年。這個地區相當於禹州,所以簡稱禹州。

7.山東省

戰國至秦漢時期,蕭山、函谷關以東地區稱為山東。金代在開封以東設置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行政區的開始。山東省成立於清朝初期。春秋戰國時期管轄區域主要是魯、齊。孔子在魯的存在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河北成為“冀”,與“齊”諧音,所以簡稱“魯”。

8.山西省

戰國至秦漢時期,蕭山、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山西。元代稱山西為太行山之西,魏在河東山西路建都。這是山西作為行政區的開始。山西省將在明朝建立。春秋時期的晉國是它的轄區,所以簡稱‘晉國’。

9.青海省

因中國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全稱中的“青”是其簡稱。

10.江蘇省

歷史上江蘇的土地一直很慘,被外省兼併,被外省瓜分。迄今為止,蘇南、蘇中、蘇北在文化、經濟上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江蘇省建於清康熙六年。由兩江總督駐地江寧和總督駐地蘇州的首字母組成。因為沒有更老的名字,所以只能用“蘇”的全名作為簡稱。

1.安徽省

安徽省和江蘇省同時成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這裏建立了閩中郡。韓國的福建是福建,越南是福建。唐朝開元年間,設立福建省為特使,管理福、建、全、張鶴亭五國。福建由前兩個州的名字組成。袁建立福建省。福建省始建於明朝,至今。古代所轄地區居住着閩越民族,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江”。

14.江西省

唐朝建立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故名江西。設置嵩江南西路。袁建立江西省。畢竟江西省是建國的。因為贛江貫穿全省,所以簡稱“贛江”。

15.湖南省

在唐代的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子的二水流域,設置了湖南使。直到那時,湖南才成為一個著名的城市。京南路,簡稱湖南路,建立於宋代。湖南路始建於元明時期。湖南省建立於清朝。因為湘江貫穿全省,所以簡稱“湘”。

16.湖北省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在西寶源、澧水流域設置京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由此得名。湖北路始建於元明時期。湖北省建於清朝。宜昌,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隋代以後為鄂州所在地,所以湖北簡稱“鄂”。

17.台灣省

台灣省是台灣灣的一個分支,起源於塞拉亞人。台灣省在秦漢時期被稱為“東方雕塑”。三國稱為“東夷”。台灣省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台灣省成立於光緒十一年。全稱中的“台灣省”一詞是縮寫。

18.海南省

因地處中國南海,境內最大的島嶼又叫海南島,故名海南省。該省成立於1988年。因為秦朝後來稱這一帶為瓊台、瓊州或瓊崖,所以簡稱“瓊”。

19.甘肅省

它是11世紀西夏在甘肅建立的12座監獄之一。設在甘州,轄甘州、肅州。這兩個州的第一個字是甘肅。元代設立甘肅省,明代併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管。以全稱中的“甘”為簡稱。有人説西夏的行政中心在贛州,所以簡稱“贛州”。因為甘肅和陝西之間的龍山古稱隴西,所以甘肅也叫“龍山”。

20.陝西省

以周朝和陝西趙二公命名,趙二公“陝西,統治陝西”。現在的陝縣張賓源區,古稱陝西高原。當時的陝西是陝西高原西部的精衞平原。唐朝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省為特使,改陝西為政區。宋朝建立了陝西路。袁建立陝西省。陝西省建於清朝。全稱中縮寫為“山”。因其所轄地區為春秋時期秦國之地,故又稱“秦”。

21.四川省

蜀國建立於秦朝。韓設益州局。唐代設置建南路,分為建南東川和建南西川。西川路和下陸路設置於宋代,後分為益州路、子洲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統稱為“夏川四路”。“四川路”,一個生在四川的人。到了元朝,這四路合併成四川省。此後,四川省一直在使用它。全稱中縮寫為“川”。因為西曾是蜀的管轄地,所以又叫“蜀”。

2.貴州省

宋代以前,貴州建省。因為當地的發音

因在雲嶺之南,故名雲南。雲南郡始建於西漢。蜀漢時設雲南郡。袁建立雲南省。明設立雲南省部。雲南省建立於清朝,全稱“雲”,簡稱“雲”。因境內有滇池,而戰國時期昆明的行政中心位於雲南,故又稱“雲南”。

四。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

宋朝以前,這裏是海上漁民休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一個叫“港村”的小村莊,是南粵香料的集散地,故名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於1997年,全稱“香港”,是其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

這個名字最早記載在明朝的史書裏。稱為“蠔鏡”,意思是海灣如鏡,盛產“牡蠣”。後來又叫“澳門”,即船隻停航的地方,故稱“蠔鏡澳門”。因屬廣東省香山,故又稱“香山澳門”。

鄂是什麼省的簡稱

問題一:"鄂"是什麼省份的簡稱? 湖北省

湖北,省會武漢,位於華中,交通發達,有三峽大壩等建築.

問題二:鄂和豫分別是哪個省的簡稱? 鄂是湖北。。。豫是河南

問題三:鄂是中國哪個省的簡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中文名稱: 湖北省

外文名稱: Hubei Province & Hu-peh Province

別名: 鄂,楚,荊楚,荊襄,江漢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單位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11地級市/1自治州/3直管市/1林區

*** 駐地: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5號

電話區號: 027、0710至0728

郵政區碼: 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洞庭湖北

面積: 18.59萬平方公里

人口: 57237740人(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

氣候條件: 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黃鶴樓、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

機場: 天河/三峽/劉集/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 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等

車牌代碼: 鄂A至鄂S

主要城市: 武漢/宜昌/襄陽/黃石/十堰/荊州

: 李鴻忠

: 王國生

GDP: 19594.19億元(2011年)

人均GDP: 5285美元(2011年)

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鼎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

問題四:鄂簡稱是什麼 1、湖北省簡稱鄂。

2、簡介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是武漢市,位於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湖北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東連安徽,東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北接河南。湖北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

湖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里。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楚天,水網縱橫,湖泊密佈,湖北省因此又稱“千湖之省”。

湖北文化底藴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耿造了楚文化。

3、著名景點

黃鶴樓、武漢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隆中風景區等。

問題五:為什麼湖北省簡稱鄂 北省的簡稱“鄂”,固然源於隋朝開皇九年改郢州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為春秋時楚王熊渠將中子紅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於説“鄂”是因為與一個以鱷為名的古國有淵源關係則鮮為人知。

據七秩齡童考證:大約4000年前,揚子鱷廣泛分佈於黃河和長江流域,其時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產一種“汾河鱷”,而鄰近汾河的今山西鄉寧縣在商代就建有一“鄂侯國”,以捕鱷為業,商紂王時封為三公,以“鄂”為國號。其縣至今尚有鱷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於古鄂國地近晉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改國名為“晉”),周成王時被兼併,故《世本》載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國的遺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陽邙山的鄂裏阪定居,但此時的成周強盛,虎視眈眈,鄂國再往南遷至今河南南陽一帶,史稱“鄂”或“西鄂”。周夷王時,周鄂交惡,周、虢聯軍出兵徵鄂,鄂人只好再次南遷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居下來,史稱“東鄂”。

梁子湖畔川澤交錯,山林茂密,雖然周廷一時間鞭長莫及,誰料到楚國熊渠勢力的強盛,竟發展到長江中游古鄂國的疆域,以至於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滅鄂國,以此為別都,故《史記・楚世家》載有:熊渠“乃興兵伐庸、楊粵,乃至於鄂”,從此東鄂屬楚。熊渠佔領東鄂後,仍以鄂為國名,封其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紅為鄂王。熊摯紅稱王不久,因畏於周厲王的征伐,雖自動去了王號,卻同時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時在公元前840年。此時的“鱷”字,也由魚字偏旁改為“邑”字旁,就變成為城市的名稱“鄂”了。這就是湖北簡稱的由來。及至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曾在此出土了熊@鑄“夜雨楚公鍾”(宋政和三年出土)。古鄂國被楚國消滅了,但其遺民子孫,仍以國為姓,便姓鄂 ,後來成為“巴中七姓”之一的大氏族。這是後話。

問題六:鄂是哪個省會的簡稱 30分 鄂是指 湖北省,不是指省會城市

問題七:鄂是哪個省的簡稱? 湖北省

問題八:湖北為什麼簡稱鄂? 湖北簡稱“鄂”,緣於省會城市武漢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稱為鄂州。而鄂州又與鄂王城有着直接的歷史淵源。

據原大冶一中副校長鄒天福研究亥述:鄂王城是遠古時期鄂氏族所建諸侯國都城;有文字記載,夏商時代的鄂國和兩週時期楚公的第二個兒子鄂王,都在這裏建都;春秋時期,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200餘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一六國後,先後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設縣,縣名為“鄂”;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為鄂縣。因鄂王城東南約10公里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設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從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簡稱為鄂。

穿過浩瀚的歷史煙雲清晰可見,如今只剩幾段殘垣斷壁的鄂王城城址,正是湖北稱為“鄂”真正意義上的來源。

問題九:家鄉湖北為什麼叫湖北?簡稱是什麼? 湖北省(Hubei Sheng) 簡稱鄂。在長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簡稱“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會武昌在唐、宋時稱鄂州,故亦簡稱“鄂”。

問題十:鄂是中國哪個省的簡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中文名稱: 湖北省

外文名稱: Hubei Province & Hu-peh Province

別名: 鄂,楚,荊楚,荊襄,江漢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單位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11地級市/1自治州/3直管市/1林區

*** 駐地: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5號

電話區號: 027、0710至0728

郵政區碼: 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洞庭湖北

面積: 18.59萬平方公里

人口: 57237740人(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

氣候條件: 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黃鶴樓、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

機場: 天河/三峽/劉集/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 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等

車牌代碼: 鄂A至鄂S

主要城市: 武漢/宜昌/襄陽/黃石/十堰/荊州

: 李鴻忠

: 王國生

GDP: 19594.19億元(2011年)

人均GDP: 5285美元(2011年)

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鼎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

TAG標籤:簡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