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伴我成長旳徵文怎麼寫昂,中華小學生第子規佂文怎麼寫

1.<弟子規>伴我成長旳徵文怎麼寫昂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中華小學生第子規佂文怎麼寫 伴我成長旳徵文怎麼寫昂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

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説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

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

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説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

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譁”;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衝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

2.<弟子規>的徵文

校園隨處弟子規 《弟子規》是一個什麼概念?“弟子”指的就是學生,從狹義來講,也就是父母的子女,老師的學生;從廣義來講,“弟子”可以是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活到老,學到老”。

“規”是什麼意思?“規”就是古代聖賢的見解,是儒家學派的訓導,是一個人一生一世的行為規範。《弟子規》既能喻之以理,又能動之以情,它以情感人,促人猛醒,激人奮進,給人以力量,它教導我們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學校是莘莘學子集聚一堂,追求知識的地方;是老師施展抱負,無私奉獻的場所;同時亦是工作人員任勞任怨,辛勤勞動的場地。在這裏每人身上都散發出一種濃郁而香醇的《弟子規》氣息。

謹 校園中最忙碌的人——工作人員。他們總是最常出現在我們眼中的身影,同時亦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身影。

當東方第一縷陽光升起時,她就會踩着自行車,到這裏開始新的一天,直到西方最後一抹夕陽落下,她才會拖着疲憊的身子,踏着夕陽的餘暉,為她忙碌的一天劃下句號。她就是我們學校的清潔工阿姨,她每天都是要幹許多又髒又累的活,但她總是任勞任怨,她並不因為掙錢不多,而不願意多幹,反而幹得更加起勁,讓學校變得更加乾淨、整潔 、美麗。

食堂的叔叔阿姨在工作時,總是衣帽整潔,戴口罩,對食物進行嚴格的把關,為我們提供了健康而安全的飲食環境。他們每天堅持晚睡早起,當我們早已跌入夢鄉時,他們卻還在為第二天的早餐忙碌着。

然而當我們還在與周公喝茶,聊天時,他們卻又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早餐。為此,他們犧牲了自己太多的睡眠時間,但他們卻無怨無悔。

無論是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是清潔工阿姨,他們每天都在周而復始的做着同一件事,但他們從不覺得厭煩。相反,他們樂在其中,得苦中真樂。

泛愛眾 校園中最無私的人——老師。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倡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能偏愛德才兼備,身世顯赫的學生,而應一視同仁。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來自偏遠農村的學生因長期受家鄉的影響,還不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因此,在學生之中,難免會出現莨莠不齊的局面。

我們的老師面對這些學生,並不是偏愛品學兼優的學生而摒棄跟不上步伐的同學。相反,我們的老師尊崇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會我們揚長避短,善於發現我們的優點,把我們培養成國之棟樑。

老師致力於推廣聖賢文化教育,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藉由聖賢的智慧,先哲的風範來薰陶我們,讓我們經歷書香門第的洗禮,使我們茁壯成長。假如我們是小樹苗,那麼老師就是園丁,小樹苗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長出分枝,園丁不會置若罔聞,任其發展,他會對分枝在適當的時候進行修剪。

小樹苗只有在園丁的精心照料下,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餘力學文 校園中最勤奮的人――學生。

學生,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習生疏的知識,我們的任務就是不遺餘力的將老師頭腦中的天文、地理、科學文化知識,複製到我們自己的頭腦中,但經過《弟子規》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不能一味地學理論,也不能一味地實踐,唯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最大價值地發揮。當我們研究學問時,要專一,要深入,不能這本書還沒看完,又拿起其他的書,到頭來無疑時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遇到疑問,應及時做筆記,課後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務必明白它的含義,而不能將不懂的知識堆置一旁,日積月累,最終鑄成小山丘。

學習時,應全神貫注,不能人雖坐在明亮整潔的教室裏,兩眼盯着課本,而心思卻早已雲遊到九霄雲外了。人的一生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我們只有接受挫折才能成長,遇到挫折時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而應奮發向上,努力學習,變壓力為動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在聖賢的智慧和教導中修身養性,為我們他日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弟子規》是我們成長必學,成人必知,成才必讀,成功必修的書,它能夠為我們在偌大的知識海洋中導航,我們學校的工作人員、老師以及同學都遵循《弟子規》的教導,在學習、生活中,用《弟子規》嚴格要求自己,《弟子規》早已融入我們的校園,為我們營造心靈晴空,構建和諧校園。

3.落實弟子規小學生怎樣寫

建議從下列三個方面去反省與記錄:

1、從「做事認真」的角度去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有沒有認真去做?例如:早上起身後有沒有認真向父母説早安、有沒有認真洗臉刷牙、有沒有認真吃早餐、在路上有沒有認真跟認識的叔叔阿姨問好之類的,都可以寫。

2、從「説話誠實」的角度去看自己:跟人説話時態度是否誠懇?用詞是否恰當?語氣是否柔和?跟人意見不合,是否做到口不出惡言?朋友相處,是否做到不開無聊玩笑?

3、從「思想正確」的角度看自己:看別人表現不如自己時,自己心裏在想什麼?別人表現勝過自己時,自己心裏在想什麼?受人表揚時,自己在想什麼?被人批評時,自己在想什麼?

4.讀弟子規學生感言怎麼寫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

《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

5.讀完弟子規後寫一篇徵文800字,真實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學完這一則,我為自己平時的表現而感到慚愧。平日裏,我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説:“等一下”。

媽媽喊叫幾遍,我才很不情願的起身或者乾脆就裝作沒聽見。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妹妹跑來,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車時,把我心愛的鋼筆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筆尖摔壞了,這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所以我非常生氣。

“你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當我倆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麼回事,我説她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説。

這時媽媽對我説:“你就讓着她點吧,她是你妹妹,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一支。”“不,我就要這個,讓她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妹妹,媽媽很失望的樣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壞的鋼筆。

通過這則《弟子規》的學習,我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

我決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6.小學生讀弟子規養文明習慣優秀作文比賽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説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説的:温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7.請問《弟子規》怎樣寫大概,謝謝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實慧。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着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繫,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8.利用《弟子規》來寫一篇作文,以《孝》為主題,500字

弟子規,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給我們的禮儀。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雖簡短精悍,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學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順便説一個故事:以前着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説話時,一隻蝨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則對待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也 應該尊敬,禮貌,對待老人更應該尊敬,做 “敬老尊賢”。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裏,這樣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就像弟子規餘力學文的片段所説,不要一味地死讀它。讓我們一起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