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道傳承系統

茶道傳承系統

茶道傳承系統是指茶道的傳承方式和體系,它是一種非形式的教育機制,以傳授茶道的知識和技藝為核心,傳遞關於茶道的哲學和文化價值觀。

在茶道傳承系統中,傳授者被稱為“師傅”,學生被稱為“徒弟”。徒弟必須受師傅的指導,初學階段需按部就班地學習基本的茶道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烹茶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師傅不僅教授茶藝,還會傳授相關的禮儀、文化和哲學知識。

茶道傳承系統的教學方式多為口傳心授,即授之於口、傳之於心。這種傳承方式強調實踐,必須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茶藝的精髓。由此產生的一個後果是,茶道傳承系統的學習週期很長,往往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學習,甚至師傅傳授給徒弟的只是一部分知識和技能,讓徒弟自己去發掘和實踐。

茶道傳承系統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瞭解茶道精髓和文化內涵,同時傳承茶道文化的瑰寶和真諦,以培養徒弟的品德修養和人格力量。它體現了一種非正式和生動的傳統文化教育,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繫和心靈的交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傳承系統》txt下載在線閲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茶道傳承系統》百度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2v53Sy0t7ho3qp8d6_Olng

?pwd=wcqa 提取碼:wcqa

簡介:

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這是一個穿越客帶着茶道傳承系統,在一個科技水平遠地球文明的平行世界裏,用心經營一家茶館的故事。    

求類似《美食供應商》的小説,廚藝系統,開個個性小店的,劇情有新意的。

沒有美食系統的,但我知道一本系統流,叫《老衲請還俗》,風格類似

求類似《美食供應商》的小説,廚藝系統,開個個性小店的,劇情有心意的,請根本沒看過供應商的道友不要刷

這樣類似的小説有很多,例如:

《網貨供應商》

《神級小賣鋪》

《異世界的美食家》

《美食狂人》

《重生之美食帝國》

《仙藥供應商》

《食戟之靈》(小説版)

《文娛教父》

《異界重生之打造快樂人生》

《史上最強店主》

《至尊美食系統》

《茶道傳承系統》

茶藝人生什麼意思

藝是什麼意思 - 暱茶網

1. 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也是

2. 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豐富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暱茶網

茶藝 人生 - 簡書

2018年9月16日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次完美的泡茶就如同一次奇妙的人生之旅,每一杯茶都有屬於它的奇妙...

簡書

大家還在搜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喝茶》原文

帶上空間去種茶

茶藝不錯是什麼意思

茶文化

茶道人生感悟

茶藝對人生的感悟

茶道人生的句子

茶藝鬥羅

茶藝名詞解釋怎麼説

茶有三味

禪宗與茶道

關於茶與健康的主持

茶趣

茶道傳承系統

禪與飲茶的藝術

靜心茶道意境詩句

茶道與人生

全國茶藝大賽表演視頻

茶文化的收穫與感受

對茶藝的認識和感悟

一人一茶一心境的句子

茶語人生經典句子

人生如茶可以做微信名嗎

茶藝有關方面的名詞解釋

茶藝師生涯規劃

話健康茶藝人生

説人茶藝是什麼意思

茶藝師職業規劃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禮儀

茶藝人生

2020年3月19日茶藝是物質和精神結合的藝術,茶作為一種文化,又藴含這人類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健康、向上及...

個人圖書館

茶藝人生 - 百度文庫

1. 茶的歷史 茶的歷史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 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

2. 茶藝的來源 茶藝的來源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 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

3. 茶藝內容 茶 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 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

百度文庫

大家還在搜

一人一茶一心境的句子

茶道與人生圖片

茶道的經典好句

茶道人生什麼意思

茶藝人生唯美詩句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茶藝人生哲理語錄

《喝茶》原文

讀懂傳統文化品悟茶藝人生 - 瀟湘晨報

2020年12月25日茶為國飲,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12月10日,馬泉營村婦聯開展以“讀懂傳統文化,品悟茶藝人生”為主題的茶文化交流講座,30餘名...

瀟湘晨報

【茶藝人生】愛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時的自己。做真實的...

2021年11月3日【茶藝人生】愛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時的自己。做真實的自我,愛自己所愛的茶,留一席空位,給心靈一個休憩的...

個人圖書館

茶藝.人生 - 簡書

2020年10月10日茶藝.人生 茶藝的精髓在於領悟人生的沉浮在水中。 一茶 一壺 一桌 一椅 一杯 一盞...

簡書

人生如茶“道”,“茶道”人生 - 茶知識 - 茶文化

4月2日第二道茶:甜茶,寓苦去甜

中國茶道的歷史和怎樣傳承做法?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説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5、茶道的發展

唐代: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民間和宮廷的共同參與,使唐代茶文化掀起了一個高峯。

陸羽《茶經》中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飲茶的意思,可以照見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除了“兩都並荊渝”之間以外,飲茶之風也是同樣盛行,這種情況以《封氏聞見錄》中記載的最為典型,“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茶葉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茶飲和宮廷茶飲之外,還有一個僧侶圈。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陸羽的師友,如智積,懷海和尚,靈一和尚,及皎然、齊己等。是陸羽的茶藝老師,由於陸羽的烹茶技術提快,烹出的茶湯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積和尚到了非陸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這也説陸羽從智積和尚的高超烹茶藝術中得到了精髓並有了新的發展。

茶與佛教的緣份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份聯繫得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飲之間的特殊關係。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參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在唐詩中,有關茶葉的作品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皎然的《訪陸處士羽》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飲茶、茶具、採茶、製茶等各個方面。

唐代文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同時,這些文化藝術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後陸羽撰寫的《茶經》三卷,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它標誌着茶學系統的確立,在推動茶飲繼續擴大的同時,也開創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

自《茶經》後,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現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茶訣》三卷,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温庭筠《採茶錄》一卷,佚名《茶苑雜錄》一卷,裴汶《茶述》、温從雲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陸羽著《茶經》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陸羽是中國的“茶聖”。《茶經》是中國茶葉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建立了茶學的基本框架結構,直接促進了茶葉生產和飲用的快速發展。

飲茶習俗,走過了數千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在唐代由混沌走向了文明,唐代的茶書編撰,從草創走向哲理,奏響了茶文化歷史上優美的序曲。

宋代: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闢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繡茶”。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繡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宋代民間飲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南宋建都臨安之時,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為中心的茶館文化嶄露頭角。現在的茶館在南宋時被稱為茶肆。據吳自牧《夢粱錄》卷16中記載,臨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調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佈置,茶肆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饊子、葱茶......,到晚上,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遊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後也還有人來提瓶賣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顧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當時稱此為“掛牌兒”。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的“專是五好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會人會聚行老”,時稱“市買”。再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蹴球茶坊”、“蔣檢閲茶肆”等。還有一種稱為“花茶坊”的茶樓,樓上專門安置妓女誘客,這些茶肆名為茶坊,實為場所。

"繡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祕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説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繡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繡茶,不過悦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另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是先觀賞,後品嚐。“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鬆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繡茶”和“漏影春”是以幹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着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鬥”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如果説“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裏,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宋代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元朝: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高氣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茶藝漸漸返樸歸真。

南宋時期,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繼續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的北方金人統治區域中,卻相對冷落。

元代統治者雖非漢族,在統一過程中也有不少傷農行為,但於此同時也推行過一些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編印《農桑輯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別二部書《農書》和《農桑撮要》中,把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作為重要內容來介紹。這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茶業還是支持和倡導的。

元代茶飲中,除了民間的散茶繼續發展,貢茶仍然延用團餅之外,在烹煮和調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產生,這是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葉飲用時,特別是在朝廷的日常飲用中,茶葉添加輔料,似乎已經相當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集中地記述了當時的各種茶飲。

與加料茶飲相比,漢族文人們的清飲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飲茶方式上他們也與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仍然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鍾情於古鼎清泉,鍾情於幽雅的環境。

如趙孟頫雖仕官元朝,但他畫的《鬥茶圖》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時的景象。他的許多詩句也毫無“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萬籟寂無聞,曉看平階展素菌。茗碗縱寒終有韻,梅花雖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們,特別是由宋入元的漢族文人,在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貢獻。追求清飲,不僅是漢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當熱衷於此道,特別是耶律楚材,他有詩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飲茶審美觀:“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朝: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代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明代興起的飲茶沖泡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説,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用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淪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樸、自然、温厚、閒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的藝術。因而説,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隨着封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也較明代有顯著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貿易相當發達,飲茶之風進一步從文人雅士、人墨客所創造的小圈子裏走出來了,真正踏進尋常巷陌,走入了千家萬户。

清代以來,茶書的編撰並沒有隨着茶業的發展而進一步創新,而品飲技術和茶館文化卻深入民間。

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甕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

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

聽書場所。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

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道家和儒家的區別和聯繫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文明發展至今還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時也都對中國甚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者有何區別聯繫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與道家的區別和聯繫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於春秋末期,道家最早來自於老子的思想,到漢才被人們稱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

  道家的起始階段,老子領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則,特別是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也就是後人所説的陰陽,這隨後成為老子學説的精髓。這種思想在後來開創了經久不衰的中醫養生學。老子的思想的哲學體系結構較為明顯,以陰陽做出基礎,提出了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句流傳千年還給人們以思想啟迪的話,個人認為其目的在於順應天道,效法自然規律,從而達到治國養生的目的。

  而同時儒家思想也進入了起步階段,與道家不同的是,當時社會處於動盪狀態,儒家及同時期出現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辦法,孔子把過去的時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去,為了在亂世中尋求一種新的和諧秩序。而“禮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為符合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被長時間奉為正統思想。儒學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時代精神的指導性思想,但是諸如要求“三從四德”的婦女觀,“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則必須被拋棄。

  因為流傳的頗為廣泛,可以不誇張的説儒家思想形成了我們中國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國文明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道家一直傳承延續,給人們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對於自然,修身,處世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兩種思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融會貫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發展,各取所長,卻正好從多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國學的精粹,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粹。

  儒道之間人生觀的相異性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從代表人物上來説,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儒家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在倫理意義上)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孔子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出生的殷商後裔,面對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的局面,他體內本就藴含着對舊有封建制度的本能維護。他在上主張“以政以德”,提倡“禮治”,重視禮樂的作用。他曾説“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關於禮”。這就表明儒家禮樂思想歸根結底是其階級思想的產物。同樣,做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也有着沒落貴族的身份,在繼承了老子“道”的自然法則的基礎上,認為人生應該擺脱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無為而治”的理念是道家學派的理想,自然樂論則是道家理念的產物,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春秋時期一部分沒落奴隸主階層面對現實又無可奈何的消極思想。

  第二、儒家強調有為,而道家強調無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而道家思想核心僅為一個“道”,這裏的“道”應該是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就人生觀而言,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高度重視人類生活的羣體性,並以倫理關係解釋人類羣體生活的特徵。而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道家受“無為意識”的支配,倡導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社會理念,強調人的內部自然而發的東西。即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莊子》中説,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即指社會。因此人們常説孔孟重名教,老莊重自然,其表現就是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社會的兩種趨勢“約略相當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 第22頁]

  第三、儒家主張入世,其學説的重心在社會人生.闡述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後者也是做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人生哲學與倫理思想發達,哲學、倫理、是三位一體的狀態,而淪理決定着儒學的特色,故儒家哲學可稱之為倫理型哲學。孔孟的仁學,苟子的禮學,兩漢的經學,程朱的理學,陸王的心學,以及明中葉以後興起的經世致用的實學,無一不是圍繞着內聖與外王、性情與禮教這兩對基本矛盾而形成與演變的。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就是解決個體的修身如何與羣體的社會事業相聯繫的問題;而性情與禮教的矛盾就是解決主體的人性如何與客體的道德規範相協調的問題。 儒家不同學派處理這兩對矛盾的方式與側重點各有差別,但都把主體的道德修養作為處理其他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關鍵。道家學説也關注社會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會人生的範圍,道家主張出世,面向大自然,面向整個宇宙,宇宙論、知識論比較發達,講究天道,熱愛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廠較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是對於人的探究,也能夠着眼於人的生理結構與持徵,提出有價值的衞生健身之道。儒家重養性,道家重養生。道家對於古代生理學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道家學説要處理的基本矛盾,是人與天的矛盾,這裏的人指社會與個體,這裏的天指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狀態,道家傾向於法天以道,反對用巧以違天道,其出發點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學可以稱之為自然型哲學。儒道兩家皆以天人台一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論天道,將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論人道,將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實異。

  第四、 儒家與道家的人生觀在對待外部世界上表現為入世與出世的根本差異,同樣,在面對自身,在人生態度上也表現出不同。據《呂氏春秋·貴生》中的記載,有一個叫子華子曾説:“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全生即喜怒哀樂愛惡六種情緒在人生中都能夠得到滿足,虧生即部分得到滿足,迫生即在壓迫下生活,沒有自主的像行屍走肉般苟活於世。而儒家所追求的的便是全生,這種全生也可以説是樂生,需要用安貧樂道來體現。樂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點在“修己”,其目的則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個社會安樂幸福,這就是儒家“樂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 “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其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同樣的,道家也追求樂生,先秦的道家比較達觀,對生死沒有那樣執着。他們崇尚自然,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們認為生死有常,死不過是天要人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因此這種聽天由命的態度也不自然的反應了一種無謂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在後來的發展中卻逐漸走向了一種矛盾的整合,一方面他們不斷通過煉丹等途徑達到長生成仙,但嘴裏又叫囂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儒家對人生的態度,認為人生難得,人為萬物之靈。既生為人,就應該把握人生,盡其在我,發揮人的重大作用。孔子講:“修己以安人”。《大學》加以發揮為“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人的一生就應該為這項巨大的系統工程竭盡自己的力量,為這個巨大工程做出貢獻。而道家卻並不對次多做苛求。

  本質上來講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

猜你喜歡

1. 茶文化與儒家道家的關係

2. 道家思想的介紹

3. 儒家與茶文化的關係

4. 中國茶道與道家的關係

5. 關於道家的意思和造句

6. 儒家與茶道精神的關係

7. 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中國茶道的基本動作可以告訴我嗎???

日本茶道

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除了講究特殊的手法以外,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茶,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會。所有參加茶會的與會者通過茶通的途徑,都可以擺脱現實社會的制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

日本的茶道包括一種精神主義,即強調清、靜、和、寂。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了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建立在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地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

與此同時,茶道也具備趣味性,具有遊樂的性質。當然不排除一些人是出於娛樂的目的參加茶道儀式的。實際上,茶道的求道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它們同時並存於茶道之中。

茶花是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説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首先,茶會是人們的聚會。人們一邊品茗,一邊開誠佈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一。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再則,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於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最後,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興趣達到。每一份茶都包含着主人的心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一般説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説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户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製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複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儘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準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佔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説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一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鑑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家主)為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傳承。家元(家主)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從藝階段,獲得家元(家主)發給的證書,凡獲取準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啟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曆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簡要介紹幾個流派。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系統。表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家主)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閒寂茶的風格。裏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裏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個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名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一道從師於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靜"、"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為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一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説懷石餐出自古時候的一個故事。相傳禪院的修行僧為了忘掉飢餓,便在懷中揣上一塊有温氣的石頭。懷石餐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餚為主的豪華菜餚 。

茶道的歷史

茶初次傳到日本是在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們帶回來的。然而茶道從“唐風茶禮”變為“倭風茶湯”,即形成具有和風的茶道,卻是數個世紀後的室町時代的事了。

十五世紀末,曾為足利義政茶人的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尚,屏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經武野紹鷗等人的完善,最後由千利休集大成,確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從此,飲茶由單純的趣味性、娛樂性發展成表現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的文化藝術活動。這一流派自十六世紀後,演化為“裏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傳至今。

日本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説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着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着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不是沱茶,^_^),“佗”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裏,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的起源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説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説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2007年6月22日,以“茶道中國,和諧天下”為主題的首屆新昌·中華茶道節暨中國“茶道之源”新聞茶話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據悉,此次活動由浙江省新昌縣主辦。

■茶道之源在剡溪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是,作為茶文化中最精華的“茶道文化”卻一直被誤以為起源於日本,甚至韓國。為此,以陳放先生為代表的民間茶文化專家,聯合中國國內眾多茶文化、詩詞文化、歷史學、考古學等多領域的權威專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理論研究和探討,歷史一年之久終於解密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區域)這一創新性課題。並且,為弘揚中國茶文化之精髓,建設和諧社會,在有關及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委、縣的積極努力下,首屆“中華茶道節”也將於今年*月份在新昌舉行。

■名茶聖地——古之剡溪,今之新昌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史山水的寵兒。《剡錄》説茶是“水石之靈”,“剡茶聲譽,唐已著”。故此,古之剡溪,今之新昌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名茶聖地。

新昌隸屬浙江省紹興市,其境內風光旖旎,勝景眾多,這裏有“江南敦煌”之稱的大佛寺、穿巖十九峯(央視影視基地)、聞名古今的沃洲湖、天姥山等300多個自然和人文景觀。對此,白居易有詩讚譽:“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州、天姥為目”。

的確,由於地處神祕的北緯30度的位置,這裏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帶氣候,山高水長、雲繚霧繞的環境使新昌成為了名茶誕生的“搖籃”。像大佛龍井、大佛玉龍、十九峯龍井、沃州龍井、天姥仙、羅坑山、天姥峯茶、望海雲霧、新昌雪芽、安山碧玉等一大批名茶早已是享譽海內外。這裏自古就是“貢茶之鄉”,1995年,新昌還特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

■“新昌——中國茶道之源”的十大理由

“茶道”二字看似簡單,卻藴藏着樸素的哲學奧祕,其形而下為茶,其形而上為道。故此,“茶道”既包含物質之“茶”,又暗含精神之“道”,成為“茶道之源”自然也必須是“茶之源”和“道之源”的結合體。一些人所謂的“茶道”源於日本,簡直就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因為日本的茶葉最早引進於中國,其茶文化、茶藝葉根源於中國,只是日本繼承和表現出來的“茶道”文化比較完整而誤導了許多人。

茶道之源在中國,但為什麼最終落腳點在古之剡溪,今之新昌呢?

一、新昌具有極為久遠的產茶歷史

有史料記載,新昌產茶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唐宋時期生產的剡茶已經名聲在外。但從新昌出土的硅化木來推斷,在1.5億-3億年前,新昌這裏就已經是叢林茂密,這裏有野生茶種的生長有可能比只有3000萬陸地氣候的西南地區更早。而且就在新昌附近的會稽山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距今近8000年左右的茶樹籽,這更強有力的佐證了剡溪流域也應該是茶葉的發源地。

二、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

從各種史料上探索發現,“茶道”二字的出現,以及茶道意境的完整描述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高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似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壅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這裏,從茶葉、茶具、泡茶、煮茶、茶飲方式、茶境、茶舞……茶道等方面,詩僧皎然已完整地勾畫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與神韻,這裏一飲乃養身,二飲乃養心,三飲達到體道悟道的境界,從茶道之源到飲茶修道、飲茶本道(飲茶即道)已係統地道出了茶道的真締,比日本人使用“茶道”一詞早了八百多年。

三、越中、剡溪是魏晉六朝文化之中心

雖然皎然最早直接點出“茶道”,但是茶道的形成並不是源於唐朝,而是要上推到魏晉六朝時期。時逢北方戰亂,名不見經傳的越中、剡溪卻由於特殊的自然、文化環境使其成為了魏晉六朝的文化中心。而在此形成的“魏晉風骨”文化也成為了隋唐文明的源泉。

四、首開“佛茶之風”之先河

新昌是“佛教中國化”的大本營。魏晉時期,以支遁(支道林)、竺道潛等為首的十八高僧在剡中石城(新昌舊稱)、沃州、興善寺一帶講經傳教,在此不僅開闢了江南佛教之事業,而且他們還煎茶品茗悟禪,清談佛玄,探究佛理,開創般若修禪之“佛茶之風”。唐僧皎然一生追崇支遁般若佛宗,繼承併發揚了“佛茶之道”,如此為其感悟茶之“道”、茶之“禪”的境界,並最先提出“茶道”奠定了基礎。並深刻影響了後來的陸羽、盧仝、皮日休、陸龜蒙等茶道大家以及日本茶道的形成。

五、首創“道茶文化”之氣象

新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道源深厚,道脈綿長。早在魏晉之時著名高道如葛洪、許邁、顧歡、褚伯玉、王羲之等來此煉丹修道,唐代上清派名道司馬承禎、吳筠、賀之章、李白等也相繼入剡尋經修道,道觀遍佈剡中,洞天福地亦有第十洞天、第十五、第十六、第六十福地,如此非比尋常。加上剡溪亦為著名茶葉種植基地,他們把道家的許多理念、精神與茶文化結合,開創了中國“道茶文化”之氣象。

六、“唐詩之路”的精華催生“儒學茶道”

在唐朝時期,有號稱“蘇李”、“沈宋”、“鮑謝”、“温李’、“元白”、“三俊”、’“三絕”、“三羅”、“三包”、“四傑”、“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位著名詩人先後遊覽至浙東剡溪,期間留下了眾多遺蹟和不朽詩章,由此而走出了一條絕無僅有的“唐詩之路”。詩與茶是唐文化中的兩朵“奇葩”,並互為影響。據專家考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元鎮、劉長卿、劉禹錫、陸羽、皎然、皇甫冉、羅隱、齊已、貫休、皮日休、陸龜蒙等許多著名詩人,他們對茶文化有所探討,亦留有茶詩名篇,白居易一人就有50首,可以説這裏也是是名副其實的“儒學茶道”、“儒茶文化”或“文士茶道”的發祥地。

七、古越青瓷國之精品,為剡茗茶道至良器

“好馬配好鞍,好茶需好器”;“茶滋於水,水籍於器”;“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所以要成為“茶道之源”還必需有良瓷茶器來支撐。

陸羽。有史考證,古越大地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和全國瓷業中心。越窯從生產原始青瓷的商朝開始,經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了兩千餘年的陶瓷文明,歷代享有盛譽。就連茶聖陸羽都指出:越州的瓷與剡溪的茶葉都為國之上品。

八、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

秀麗的山水才能長生產出上品的好茶,才能激盪茶人、文人的情懷。而沃州山、沃洲湖、天姥山、十九峯等剡溪上游的萬千風光使千百文人墨客為之入迷、為之陶醉。當然也激發了亦佛亦道亦儒、亦詩亦茶的皎然、陸羽、李季蘭,特別是皎然,他向來就推崇其先祖謝靈運在這兒開創的“山水文風”,由此這裏的山山水水成為了茶道產生的“催化劑”和靈感之源。

九、歷史悠久、傳承不斷、內容豐富的民俗茶文化

茶道的誕生,必然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氛圍做基礎,這點新昌的茶文化歷史以及有關茶的民俗、民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這裏的“六月霜茶”曾經有解救大禹將士中暑的動人傳説,而且在如今的新昌方言中“藥茶”也是不分的,大概這也是歷史信息的孑遺。就連茶聖陸羽的名字,有傳也由來於新昌方言“落雨”之説,這在佛教界的著作中早已形成定論。

另外,在漢代的《神異記》中也有關於丹丘子發現瀑布仙茗的故事。東晉末劉敬叔所撰《異苑》載:剡縣陳務妻“好茗飲”,常“以茶祭祀”。這不僅説明了在東晉時期(甚至更早),新昌就已經流行了“茶祭”;而且表明那時婦女都已經飲茶,如此可知魏晉時期這裏已經形成了“全民飲茶之風”。除此,如今的新昌還保留有“茶宴”、“茶湯”、“茶禮”、“以茶供佛”、“以茶會友”“茶祭”、“茶藥”、“茶亭”等許許多多的歷史悠久的禮儀、風俗。

十、豐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誕生的精神土壤

新昌不僅有一大洞天,三大福地,而且自古就是“神仙故事瀰漫之地”,我國最古老的愛情神話故事“劉阮遇仙”——《劉阮入天台》就誕生於天姥山腳下。這個故事引來無數文人雅士來追尋探究,皎然祖先謝靈運開道尋仙,李白效謝探仙等故事給皎然、陸羽也會有啟發。因為,正是由於他們孜孜不斷對神仙境界的追求,才使長久積累的茶文化從量變頓悟提升到質變,由此誕生“茶道”。

除了受神仙文化的影響,剡溪、沃州、天姥,不但是高僧、高道、詩人、茶人們的集結的地方,也是山水詩、山水畫的發祥地,這兒集結的有書法家、畫家、詩人、散文家、道士、高僧、家、旅遊家。由此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十八名士的道友之情;以支道林、竺道潛等為首的十八高僧佛緣之情情;“唐詩之路”上的詩詞之情;還有皎然和陸羽之間的師友情(皎然是茶聖陸羽著作《茶經》的導師和物質供給者)、陸羽與李季蘭的傳奇愛情等共同構築了綿綿不斷的道情、佛情、詩情、士情、友情、愛情、茶情…由此成為了“茶道”誕生的精神土壤。

縱上可知,山、水、瓷三位一體共同成就了剡溪名“茶”;儒、釋、道融合貫通一起匯成了中華茶“道”。如此,在古之剡溪,今之新昌形成的天時地利人和鑄就了“新昌——中國茶道之源”之歷史地位。

■籌辦首屆新昌·中華茶道節,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弘揚中國茶文化之精髓,響應和建設黨提出的和諧社會發展觀,同時基於“新昌——中國茶道之源”的探索與解密之契機,在諸多權威專家的倡導和呼籲下,經北京創意村陳放先生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由新昌縣委、縣主辦的“首屆新昌·中華茶道節”也與今年在新昌舉行。

據悉,為迎接中華茶道節的到來,有關方面還將在新昌籌建:1、中華茶道園(包括選址茶道祖山、修建茶道祖碑、茶道祖庭、茶道長廊,皎然草堂等);2、“世界茶博園”(建設多名茶集中的綠色茶園,修建世界茶博園-茶道長廊等);3、恢復支遁“佛茶神風”、“第一茶舍”、“第一茶亭”;4、建設大唐茶塢、天姥茶爐;5、建立中國茶道村等。

另外,在軟件方面還將成立“新昌·中華茶道研究會”;組織並培訓“大唐茶道”表演隊;成立“茶哥、茶妹茶幫隊”;邀請各方面專家設計和編排“採茶盛典儀式”、“採茶舞”;公開徵集茶仙子(茶妹子)為“茶道中國·和行天下”活動形象代言人;徵集並評選“採茶歌”、“茶詩”、“茶文”;還有利用國內外重大活動,組織各種茶道獻禮活動;時機成熟後,還將倡導和發起申請“茶道”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語 誰有這篇文章的翻譯 茶道 謝謝!

茶道的樂趣,招待、一生只遇見一次。最初茶葉是從中國進口,主要是一些貴族、僧侶等的特別飲品

傳説日本茶道是從奈良時代開始的傳承的。

對茶道不熟悉的人來講,茶道也就是單一用一定的方法沏茶,喝茶也是有講究的。但是,實際其目的的想法、宗教、茶具、茶室裏擺放的藝術品等都藴藏着廣泛的知識、感性等很深奧的綜合藝術。

茶道與禪有相關連的,禪宗是佛教的一種,今後要如何生存下去等,茶道中的禪的生存之首精神。

當然,禪的思考方法也可以説成是茶道的根本吧。

當人們坐在安靜的茶室裏集中精力的沏着茶,感到心境無比的安靜,能夠自我反省,還有,在茶會上所準備的全部物品都是有他的意義的,沏茶用的道具,茶室裏裝飾用的花全部都是為迎接客人而準備的,因此,主人們也需要對道具、藝術品中所藴藏的知識要了解。

因此,日本的茶道生活、文化都包含綜合藝術。茶道中有一種茶叫一期一會,按字面意思來講就是人生中一次相遇的意思,在茶道中的意思是一生中只遇見一次,用最真誠的心去給對方沏茶,在茶道中,沒有固定的形狀,根據當時的人、物來決定一切。

有關抹茶,在茶道中所使用的一種叫抹茶的茶葉做成的粉末。抹茶是與普通的日本茶不同的特別方法制作而成。首先、茶剛開始從茶樹上發出的新芽成長的方向讓它橫着伸展,讓陽光直射進來,因此,滲出一種獨特的甘甜味。把這些新芽收穫後用蒸氣蒸過後再烘乾、把枝杆去除,再製成粉末就被稱之為抹茶。

把抹茶直接放入茶具中,從上面注入開水、再用茶筅攪拌後再喝。喝紅茶的時候邊喝邊講話,吃食物。不過,在茶道中説抹茶時、端正在的座着兩手端 起茶杯,喝的途中不可隨便放下集中精力直到喝完為止。在喝抹茶時,要享受那一瞬間,這一點與其它普通的茶道相反,這叫做宗谷。

有關茶具、在茶會中有各種喜慶的事或者是各季節舉行的慶典活動等各種各樣題目,因此,準備各種特別的道具。首先、茶會上所掛的裝飾物、用當季節的花來裝飾。接下來就是沏茶水用釜、水、倒茶、茶杯、茶杓等道具需要。茶席上所使用的道具要用什麼的道具來組合這是很重要的要點。主人們每次辦茶會,為了能體茶會主題所選使用的道具,客人們從主人那裏得知道具的歷吏、看道具都是一種享受。道具不分新舊、根據季節、客人的喜好來組合表現方法、例如、倒水的道具用的不鏽剛管子、點心中搭配巧克力等。在茶道中也有不使用綠色的茶葉。還有、武者小路千家中從一休時代傳承下來的古時候道具很多所以叫宗谷。在四百年前一休所使用過的道具到時如今也可以使用。那一瞬間、能感受到四百年前的歴史上的人物與自己能同一化、在美術館中不僅能看古時候的茶道具、還能用手去觸摸。因此,只的在茶會上才能感受得到的喜悦。

翻譯花了點時間,都是我自己一點點的翻譯出來的

參考下吧!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TAG標籤:茶道 系統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