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七碗茶的含義

七碗茶的含義

七碗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種重要的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代表的含義是:以“茶”代表“情”,通過飲用七碗茶,新婚夫妻共同經歷磨合、相互瞭解、互相接納、共同成長的過程。

七碗茶的七碗含義分別是:

1. 愛情長久:用長命草泡的第一碗茶,代表長久的愛情和家庭之美好。

2. 感恩父母:用菊花泡的第二碗茶,向雙方父母表達感恩之心。

3. 情投意合:用香草泡的第三碗茶,代表新婚夫妻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4. 家庭和順:用玫瑰花泡的第四碗茶,表示新婚家庭和睦、和順。

5. 孝順雙親:用川貝泡的第五碗茶,表示孝順雙親、尊重長輩。

6. 子孫滿堂:用桂花泡的第六碗茶,祈求新婚夫妻子孫滿堂、家庭幸福。

7. 甜甜蜜蜜:用紅棗泡的第七碗茶,代表新婚夫妻如同紅棗一般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總之,七碗茶是一種傳統的婚禮儀式,通過共同飲用茶水,表達了新人對父母的感激、對對方的愛意、對家庭的祝福和祈願。這種傳統的婚禮儀式,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來自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殖寬清妒升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娘演令無比;

六碗來自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詩組殖法況縣人得茶真味,誇讚繼乎鬆吸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盧仝的《七碗茶歌》白話文意思?

《七碗茶歌》白話譯文

喝第一碗脣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蓬萊山,在何處?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羣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哪裏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七碗茶歌》原文:

唐代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湧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沏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

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

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渾在一起,成為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為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台遺存尚在,沁園裏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

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為“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為不快。韓愈是來這裏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瞭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裏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

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

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為上佳飲品。

在以後的日子裏,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且盡盧仝七碗茶的意思 唐盧仝七碗茶詩

1、蘇軾認為飲茶有去除疾病的功效,甚至在生病以後,盧仝的“七碗茶”能比這“一丸藥”還神奇,從心理層面來説,香茶可以充當祛病祕方。

2、“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抒寫了蘇東坡自身的經歷和當時的侷促不安:想接待客人,但家中無茶,自家院子裏栽種的盧橘又尚未成熟,略帶酸澀,難以上桌待客,希望客人與自己心心相印,體諒自己的尷尬,多多包涵。

閲盡幾多興廢,全首詩的意義是什麼

閲盡幾多興廢,七碗風流未墜。

悠悠八百年來,同證茶禪一味。

——趙樸初《茶詩》

這一首詩猶如作者站在歷史長河中發出的吟嘯:八百年,閲盡興廢,不變的是這未墜的風流——禪茶一味。全詩在敍述滄桑的時候,有陳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的意味,但言及禪茶的時候,卻有一種閲盡滄桑之後的超然,誠為難能可貴。

“七碗”這個詞,這是借用了唐代詩人盧仝《七碗茶詩》的典故,原詩如下:“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詩中最後一句:兩腋習習清風生是什麼意思

指品茶到笫七碗時,茶的清香發揮到極致,至於感到人的兩腋之下似有清風在輕輕吹出,遍體舒適輕靈,飄飄欲仙。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是什麼意思?

全詩: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白話譯文:高僧維摩生病了,維摩長者即知文殊與佛弟子將來,於是運用神力將室內搬空,變得一無所有,只自己睡在一牀上。文殊菩薩入室,即向維摩詰長者問病。謝靈運已是在俗之人到處遨遊。哪裏需要魏帝的長生不老藥,只需要唐盧詩中的七盞濃茶即可。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七言絕句《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蘇軾在杭州任地方官時,他遍遊佛寺,一天喝了七盞濃茶,興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維摩菩薩,又比作謝康樂,並説飲了茶,藥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東坡七集》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天生陸羽傳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去過天福茗茶的細心之人會在步入茶香四溢的茶室前,看到天福的一副茶聯。這是一副藏頭聯:

天生陸羽傳茶道

福報盧仝品茗歌

關於這副茶聯,其實還有着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包含其中。這副茶聯上聯説的是茶聖陸羽,下聯説的是寫出《七碗茶詩》的盧仝。

那為什麼説“天生陸羽傳茶道”呢?因為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而又醉心茶道,他獨特的經歷像是上天降生陸羽來人間傳揚茶道似的。陸羽3歲時遭父母遺棄,“未知孰是”,後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智積禪師將小陸羽抱回寺院之後,可能是出家人沒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加上寺廟中的誦經坐禪的生活環境也不適合撫養孩童,智積禪師便只得託人代為撫養。這位受託之人是當地的一儒士,姓李。陸羽在李家大約生活了五六年,得以浸潤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也就是他歲的時候,李儒士因出仕江南而離開了竟陵,因此,他又重新回到了龍蓋寺智積禪師身邊。然而,在李家生活的五六年,卻對陸羽以後的成長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對於陸羽日後能寫出《茶經》的文字功底作了很好的鋪墊。

回到寺院以後,智積禪師自然承擔起了教育陸羽的責任。智積禪師自然就想陸羽在寺院裏唸經誦佛,剃度受戒,出家為僧。但是,陸羽在李家的五六年讓他深信儒學,他不願皈依佛祖。智積禪師為了在思想上“壓服”陸羽,就讓他“歷試賤務”,什麼灑掃清洗、挑瓦蓋房的雜事繁役都讓他去做,陸羽卻仍然對儒學文化甚感興趣。後來陸羽終於忍受不了寺院裏的受飢餓、苦役、鞭笞的奴婢生活,逃離了寺院。有唐一代,寺院裏面飲茶之風已然盛行,僧人們藉助喝茶提神,解除坐禪的睏乏以及借飲茶入定已經流傳開來。從小在這樣禪茶一味的環境裏成長,對他日後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陸羽名字的由來,一直是個謎。一種説法,據説智積禪師為陸羽取名時曾占卦,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或有另一種説法,陸羽姓名的取得也頗有意思,據説陸羽年長後以《易》自況,佔得《漸》卦,卦辭雲:“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彷彿喻示着: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從這方面來看,也説“天生陸羽”。

陸羽在寺廟裏成長,怎麼會寫出《茶經》呢?陸羽逃出寺院後,有過一段“優伶”生活,據説在戲劇上頗有造詣,因此他逐漸被同行和社會認可。在一次的大型戲樂活動中,陸羽的戲劇才能及組織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因此陸羽的人生又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時,新任的竟陵太守李齊物很欣賞陸羽,便出面介紹他求學於當地名儒鄒夫子。

陸羽在求學鄒夫子的兩三年裏,經常去附近的野生茶林採茶,煮茗烹茶。就是從現在開始,陸羽對茶事發生興趣,並有意對它進行一番考察、研討,不過這時候陸羽還沒有遠走他鄉。直到22歲時,他終於首次告別家鄉,開始了他的周遊考察。他先後遊歷巴蜀、淮南、河南、贛北、皖南,後“安史之亂”爆發,為避戰亂,陸羽渡江南下,從此再也離不開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江浙一帶考察、隱居、著述、交遊,自得其樂。他在此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文人,像顏真卿、孟郊、釋皎然、戴叔倫……陸羽在青山綠水間煮水煎茶,直至804年,茶聖陸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迴歸於自然,享年72歲。

陸羽從小“學屬文”,後來還曾受封“太子文學”,可見陸羽的文學造詣也非同一般,不然一班文人、學士也不會與他往來,陸羽除了詩文創作外,費時最多、用心最勤的也就是他的著述活動了。《茶經》會從陸羽手中誕生,確實是上天註定的。一則唐代禪宗興起,飲茶已經深入日常,二則文人雅士推波助瀾,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又與文人士大夫關係密切,加上他“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所以《茶經》出自其手,就順理成章了。

陸羽首次考察歸來棲身竟陵東岡時就開始着手創作《茶經》,764年,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年,《茶經》初稿告竣。據説當時就有不小影響,許多人都競相傳抄。但陸羽本人對此不滿意,後來在755年對《茶經》作了一次大的修訂,尤其是充實了歷史上有關茶學的典故事實。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茶經》定稿本。

《茶經》分上、中、下三卷,共計十篇,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論述茶的起源、器具、發展、產地,以及如何採茶、製茶、選水、煎茶、品飲等。陸羽在《茶經》這一篇中,正式為“茶”確立了這一名稱,從那以後一直為後人沿襲。茶以前都寫作“荼”,陸羽的這一改動,對於茶的讀音、字形、含義都正式確立,還了“茶”木本植物的自然屬性以及“人坐草木間”的深刻意義。《茶經》大道至簡,短短七百字,澤被後世。

荒野棄兒成聖人,天生陸羽傳茶道。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為許多詩人、文學家醖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飲品。於是產生了大量有關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道出了品茶悟道的獨特感受,形象生動,浪漫飄逸,歷來受人推崇。之所以説“福報盧仝品茗歌”,是盧仝受了陸羽《茶經》的福澤,才寫出瞭如此令人稱道的好詩,為後人傳誦。

一杯清茶的含義是什麼?

一杯清淡的茶水,一種人生的寫照,在我混沌不開的人生中,這樣清淡的茶水,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孤獨中品嚐一下茶的香味。

人生如茶,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從苦味中品嚐那一絲芳香,生活就是苦與樂的交融,只有你認真的去品嚐,只有你懂得其中的含義,才會有人生的美哉。

一杯清淡的茶水,一種人生的寫照,在我混沌不開的人生中,這樣清淡的茶水,一直陪伴在我的身邊,孤獨中品嚐一下茶的香味。

泡上一壺茶,坐在自習室的某個角落,陽光透過玻璃射在書桌上,看着窗外生機盎盎的柳條,想象着春姑娘正在那揮舞着春的訊息,跳着春天的華爾茲,這樣的生活何等的愜意。

人生如茶的感悟

人生如茶,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從苦味中品嚐那一絲芳香,生活就是苦與樂的交融,只有你認真的去品嚐,只有你懂得其中的含義,才會有人生的美哉。

孤獨的人生,有茶的陪伴,就已滿足了,鍾期遇伯牙的故事已成久遠,那藴含着偉大情誼的故事,也不會關顧到我這個凡夫俗子的身上,知音難遇,知己難求。

一杯有温度的茶(申時茶會有感)

我一直對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以為然,特別是中國的茶文化,更是秉持着一顆敬畏之心。

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而剛好在當天,我有幸參加了黃紫蕙老師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又非常有意義的申時茶會。

什麼叫申時茶會?

以前我單純的認為申時茶會就是申時(下午的3點到5點)舉辦的茶會而已,殊不知裏面有大乾坤。

從中醫角度來説,申時為膀胱經當值。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的經脈,膀胱經存儲水液,輸送陽氣給腎臟。此時宜用適當的方法在申時補充水分以完成良好的體內水液循環。

申時茶會,此緣由來自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中的七碗喝茶感受,詩歌是這樣描述的: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遠古,茶最初是藥。

戰國時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將口傳的茶的起源記載下來:“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

茶,最早寫作“荼”字,知道唐代中期陸羽《茶經》才把“荼”統一改為“茶”。

茶中有道,茶韻芬芳。

喝茶一直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用嘴去品,用心去悟,每個人都能從這茶湯中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申時茶還有許多好處,下午三四點鐘精神疲倦、缺乏能量時能通過喝茶提提精神,吃吃點心,補充能量。

實驗表明,下午喝茶還可以增強記憶力和應變力上,比其他人的平均分值高出15-20%。

黃紫蕙老師給我們介紹,喝茶前要先學會正確的“呼吸法”。運用腹式呼吸法,先呼後吸,呼氣時肚子收進來,吸氣時肚子鼓出去。

黃紫蕙老師繼續介紹:“喝茶時,左手持杯以為禮,右手托杯以為敬,感恩之心以為品。”

原來,小小的一盞茶,竟然藴含着這麼深刻做人的道理。

整場申時茶會,黃紫蕙老師結合精妙絕倫的五倫文化,不斷沖刷和洗滌我們那早已塵封的心靈,讓我們再次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突然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刻,心靈感到無比的自由和愜意。

申時茶會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是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這是我有生以來喝過的最有温度的一杯茶。

紫蕙老師,謝謝您!

以後我還要繼續參加您舉辦的申時茶會!

茶道中的和靜怡真

  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僧侶們提倡坐禪飲茶,飲茶之風漸盛。歷史上有茶“興於唐,盛於宋”之説。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核心,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核心

  對於茶道的基本精神,中國人認為“和、靜、怡、真”四個宇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在儒家眼裏是中、是度、是宜、是當,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和”表現的是“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和”表現的是“奉茶為禮遵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則表現的是“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而在品茗的環境和心境方面,“和”所表現的則是“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是中國茶道於百年來修習的必備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味人生的真諦?如何在茶事活動中來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洗滌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只有一個字“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出一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設想一下,當茶的清香開始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便會感到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玄妙。”

  “怡”是指和悦,愉快之意。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歷史上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飲茶來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用飲茶來去困提神,參禪悟道,修心養性。老百姓則重在"茶之味",意在滌煩解渴,享受人生。可見,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從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暢。從古至今,參與中國的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中國茶道所獨具的這種怡悦性,與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之美”的風格截然不同,它沒有嚴格的儀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隨意,由此奠定了中國茶道的極廣泛的羣眾基礎。

  “真”被喻為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它有三重含義其一,追求“道之真”,也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以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其二,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得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坦然流露,從而達到茶友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其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地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以達到“全性葆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舒暢,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這是中國茶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脱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飲茶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藥,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説“苦荼 ,久食羽化”。

  南朝齊樑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説: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説明茶與道教關係,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範,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脱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採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

  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

高分求教,請問茶筒和茶杯上面題什麼詩詞或者字比較合適呢?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歸到家中,生爐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魚眼起;聽那煮茶聲,嗖嗖如松風帶雨鳴,未飲便先心神俱蕩,孤窗外,偶爾傳來長長短短的更聲。這樣的一個夜,真是“禪心夜更閒,煎茶留靜者”。宋朝楊萬里亦給了此詩以高度評價:“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詩人以我觀物,雖為我之境,然情景交融,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10烘豆茶,更是待客的上品。

有古詩《烘豆》為證:“乍收豆莢已齊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點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鹽。”

11"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聯古詩千古流傳。九州華夏,大凡品茗者,對此聯無不知曉。聯中所指的蒙山,即為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頂山,名山縣也因此而得名。又有古詩云,12‘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裏行間無不讚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讚賞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與侄兒中孚禪師在金陵(今南京)棲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禪師以仙人掌茶相贈並要李白以詩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入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澤,採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

詩仙李白自號“酒中仙”,他的詩作中詠酒詩佔一半多,頌茶的詩只有一首,而這首詩讚頌的正是峽州茶。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嚐,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並附詩序:“……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中字禪師僅給李白送去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唯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三峽地區出產茶葉品質之魅力。

14白居易的《琴茶》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 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

15皎然的《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17著名詩人鄭谷遊歷三峽時,曾親自品嚐了峽茶,並即興寫了《峽中嘗茶》一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前嘗,吳僧漫説鴉山好,菊裏休誇烏嘴香,入座半瓶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18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19清鄭燮的詩句:“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20茶聖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裏,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21午後昏然人慾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 (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22唐代的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淨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 (陸士修)

23蘇軾的茶迴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後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小團茶,並有美麗的女子唱着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中寫下了迴文詩。夢醒之後矇矓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於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鬆雪落空巖。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迴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為別緻。

其一: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餘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24清代的黃伯權(清本着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迴文詩》,其詩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豔花。

其詩又可回讀為:

花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25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27首迴文詩,總標題名為《秋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於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着,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云: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為: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26在迴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幹,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幹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於迴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迴文茶詩詩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為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

[批註] 玉連環

迴文詩的一種,由八字首尾連成環形,每四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為起端,皆可成文。

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後,成為文士競相習用的文學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為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下幾首:

27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媪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閒當採茶。

28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飣餖芍藥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29明 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採芽不採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30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製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31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緻的上海麗水台茶樓:

台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32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户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製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餘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巖

玉蕊一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几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煎嘗。

吳僧漫説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閒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閒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閒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裏,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鹹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鬆龕藏藥裹,石脣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閒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閒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二 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1黃庭堅最為有名,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下快活自省。

2《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羣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3《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採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雲尋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4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鬥贏一水,功放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三 元 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餘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採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四 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温《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説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喊“這就是中冷窟!”

TAG標籤:七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