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中國漢字怎麼寫

1. 作文 我喜歡的中國漢字 該怎麼寫

在外國人的眼中,它是神祕的秦兵馬俑,是古老的故宮,是崇峻的長城;在中國人的眼裏,它是孔子憂慮的眼神,它是李白筆下流淌的不朽,它是誰呢?它就是漢字。

中國漢字怎麼寫

漢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符號。如日,你把它寫得扁一點,就變成了曰;你把它寫得瘦一點,它又回到了日;如果你給它加一豎,就變成了甲、申、由、田、舊……如果加一橫,又變成了目、旦。瞧,一個簡簡單單的日字,稍變一點,就改頭換面,成了別的字,還變了讀音。

漢字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從古至今,我國古代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這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漢字,在書法家的筆下,更生出無窮的魅力,草書的狂放不拘,小篆的神祕莫測,隸書的古色古香,楷書的四平八穩,行書的龍騰虎躍……

為什麼書法家寫的漢字很寶貴呢?就是因為漢字,它們像一些機靈小巧的“孩子”,個個都有自己的天賦,根本就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的漢字。這些“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紙上玩耍嬉戲,歡樂無比。漢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有聲音,有顏色,有味道的,它們就是一些無比幸福的小星星。

我覺得漢字不可被世人拋棄,因為有些人覺得: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要什麼字,都能打出來,不須用到漢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字已經落後了。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拋棄漢字,就等於把漢字擁有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生命給扼殺掉。

通過漢字,我們這些子子孫孫都知道了中華大地的千年風雲,明白了東方巨龍的深刻內涵。在這裏,我要對大家説:“我們要熱愛漢字,讓漢字繼續流傳下去,而不能讓漢字失傳。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漢字創下更好的記錄!'

2. 怎麼寫《我愛你,中國漢字》這篇作文

我愛漢字

中國的語言文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是炎黃子孫,我愛漢字。

在我眼中,漢字不是僵硬而無生命的符號。漢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氣味。它不光神奇、有趣,還有着悠久的歷史,還含有豐富的文化。每一個漢字都藴藏着一個故事;每一個漢字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它觀察、再現、描摹着這個世界;每一個漢字,都有着一對大大的耳朵,它能傾聽、接納、記錄這一個美麗的世界;漢字還有銅牙利齒,向我們訴説着許許多多美麗而遙遠的故事……

是啊,學習漢字,實際上就是在走近中華民源運流長的歷史,在觸摸着兩千多年前那跳動的脈搏。是漢字教會了我們學習,把我們引進了一個由神奇漢字創造的美麗境界中;是漢字讓我們能夠走近魯迅、冰心、朱自清、**,與他們對話,交談;是漢字讓我們知道王二小的勇敢,紅軍的長征艱難,**用胸擋槍的無謂……

正是有了方塊字的誕生,這一切看似不能發生的事,但都成為了現實。只要你翻開書,過去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故事中,不都展現你面前了嗎?是啊,漢字是會説話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難道不是漢字的魅力嗎?

愛漢字,就是愛自己的祖國,我是炎黃子孫,我愛漢字。

3. 中國漢字的寫法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中國古文正規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後,再自右向左換行。由於漢字的特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豎排成行;同時,漢字也並一定非豎寫不可,同樣可以橫寫,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橫排成行。在歷史上,除正規的豎寫方式之外,偶而也見有橫寫的,例如對聯中的橫幅必須橫寫。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1955年1月1曰,《光明曰報》首次採用把從上到下豎排版改變為橫排版,並刊登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着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着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閲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光明曰報》率先實踐後,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曰,《人民曰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到橫的排列閲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閲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閲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有人開玩笑説,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着長的。還有人調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橫寫的,讀者一邊閲讀一邊搖頭,意思是在説“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獨樹新解的創新意識;中國的古是豎寫的,讀者讀者一邊閲讀一邊點頭,意思是説“對,對,就是這樣!”,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過成規的保守意識。

上述説法都有幾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用來作為攻擊我們祖先的把柄,所謂我們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麼長的。因此有必要為古人分辯一二,否則,讓那些罵祖宗的聲音天天刺人耳膜,豈不是失責嗎?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大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僅在漢文橫排己成定局的時刻湊上一嘴,為之助陣,卻並沒有見到郭先生仔細分析古漢文豎寫原因。以郭先生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夠科學地全面地分析古文豎寫和現今改為橫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未見相關資料),那麼就不會為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不談,僅就漢字的書寫來説,漢字是最適合豎行書寫的。在豎行書寫的方式下,漢字寫起來流暢連貫,有一氣呵成之勢,橫行書寫則容易出現停頓現象,難成氣勢。所以,書法作品大都是豎行書寫的,偶見橫行作品,其藝術性也往往比不上豎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漢字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適合豎行書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互相交錯進行二維佈置。寫漢字時,總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筆,收筆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右上角補上一點,或向右上提筆帶出彎鈎,這類字適合在右邊橫着寫下一個字,但其僅佔漢字的少部分;另一類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筆處,或者收筆於中間,這類字適合在下面豎着寫下一個字,佔漢字的大部分。這裏所説的僅是漢字適合豎行書寫的原因,漢字豎行書寫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飛機一樣無理。

現今被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書寫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辭用來占卜吉凶的,後者則是寫有銘文的器物,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用於寫字以記事或記言的東西。曰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按照習慣行事的。由於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豎行書寫,説明當時人們習慣於豎行書寫,而這種習慣則源自當時的正常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豎行書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完善熟練的書寫技術體系。這樣書寫體系就是,用刀子作書寫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條)作書寫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出字跡。

4. 關於我愛中國漢字的一段話.怎麼寫

我愛中國漢字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隸書……經歷漫長的演變和發展,它讓每一箇中國人為之感動. 中華漢字是生動的形象,它會讓你浮想聯翩.也許,你看到“梅花”二字,就會想起她那柔軟的身軀,那鮮紅或潔白的顏色,當然更會想到她那傲霜而立的身影. 漢字用無限的活力和奇特的魅力吸引了我們.它以不同的風韻展示了靈性. 我愛你,中國的漢字! 義烏市稠江一小502班 施靈敏 指導老師:楊君 某日,翻開中學的筆記,發現老師告誡我的一句話很有教育意義:字如其人,寫字要嚴格按要求寫入格內,不能出格,為人與寫字同理,人生從寫字做起!忽然間對中國的文字及其發展產生了興趣,隨即查閲資料,簡單歸納了一下.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字更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着思想交流,文化傳播和繼承等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考古學家經過了長期的不懈努力,反覆進行考證.有專家認為,最早的漢字出現在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商代一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不過,我國考古人員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發現了依照實物描繪出來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發掘半坡遺址時,6000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還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國文字(也有人認為,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的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圖畫字”或“象形字”就是漢字最早的樣子.像“日,月,鳥,魚,馬,鹿,花,草”等許多文字都是對原物的描畫,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和特徵.漢字的發展階段,傳統是以漢字的字體的變化為標準區分的,即: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但是,以漢字構造方法的變化更能説明漢字的本質變化.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由西周時期的“大篆”統一為“小篆”,便利了溝通和交流.到了漢朝,民間又流行了“隸書”,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已經很盛行,湧現出了許多書法家,尤以晉代的王羲之最為著名.到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廣泛,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隨着歷史的發展,又衍生了“草書”,“行書”,“宋體”,“仿宋體”,“黑體”等等.這是中國文字發展迅速,中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又實行了漢字簡化的方針政策,有利了文化的傳播和人們的交流.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漢語,還有許多國外的大學專門設立了漢語言文學的課程.隨着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中國的漢字,漢語也將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祖國母親60大壽之際,我們真心的祝福她:一切安好.——————————摘自自未,也罷的博客以上是網上找的提供一份參考資料.見下面網址.。

5. 中國漢字中筆畫最多的是哪個字

中國漢字有八萬之多,其中不免有一些特殊漢字,“筆畫最多的漢字”就是人們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2006年2月,中國語言研究院正式宣佈,“筆畫最多的漢字”的桂冠屬於“龖(dá)”字!

但這仍免不了引起爭議。還有一些字引起了大家的不少疑問:像“靐、龘”,筆畫要遠遠多於“龖”;記者還看到了一個漢字“biǎng”(圖),筆畫竟有56劃之多!

不過專家稱,那些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字,本身意義就不大,更構不成語句和文章。而“龖”在文言文中有不少記載,如“龖之赫,霆之砉”,其意為“雙龍騰飛”。

最新出版的修訂本《漢語大詞典》收錄了4個繁體龍字合併的字,共有64畫,是我國漢字中筆畫最多的。以前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只收錄了兩個繁體龍字合併的字。但《中華大字典》、《字彙和字彙補》和《康熙字典補》中均收錄了字。

《漢語大字典》解釋此字説:二龍、三龍均音dá,龍行貌。四龍音zhé,義為“嘮嘮叨叨,話多”,並認為四龍是“讋”的異體字。《説文言部》:“讋,一曰言不止也。”(據《咬文嚼字》)

古同“龖”,龍騰飛的樣子。

鄭碼:SISS,U:9F98,GBK:FD93

筆畫數:51,部首:龍

傳説,一位集懷才不遇憤世疾俗貧困潦倒飢寒交迫於一身的秀才來到咸陽,他路過一家麪館時,聽見裏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一時飢腸轆轆,不由得踱將進去。只見白案上擺滿了和好的長條狀面塊兒,師傅拎過一塊兒,扯住兩頭,頃刻間摔打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裏,頃刻間摔打了好幾塊兒,頃刻間從鍋裏撈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澆上一大勺油潑辣子,熱騰騰端上來。

秀才看得興起,大叫:“好啊!店家來一碗!

“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聲長長的吆喝,頃刻間一碗麪擺到面前,頃刻間碗中罄淨,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結賬!”秀才喝道。

一摸兜,壞了,一時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頓時窘住,剛才的熱汗頃刻間冷冰冰刷在臉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聳着肩,一臉壞笑。

“小二……”秀才訕。 。

6. 關於我愛中國漢字的一段話

我愛中國漢字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隸書……經歷漫長的演變和發展,它讓每一箇中國人為之感動。 中華漢字是生動的形象,它會讓你浮想聯翩。也許,你看到“梅花”二字,就會想起她那柔軟的身軀,那鮮紅或潔白的顏色,當然更會想到她那傲霜而立的身影。 漢字用無限的活力和奇特的魅力吸引了我們。它以不同的風韻展示了靈性。 我愛你,中國的漢字! 義烏市稠江一小502班 施靈敏 指導老師:楊君

某日,翻開中學的筆記,發現老師告誡我的一句話很有教育意義:字如其人,寫字要嚴格按要求寫入格內,不能出格,為人與寫字同理,人生從寫字做起!忽然間對中國的文字及其發展產生了興趣,隨即查閲資料,簡單歸納了一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字更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着思想交流,文化傳播和繼承等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考古學家經過了長期的不懈努力,反覆進行考證。有專家認為,最早的漢字出現在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商代一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不過,我國考古人員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發現了依照實物描繪出來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發掘半坡遺址時,6000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還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國文字(也有人認為,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的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圖畫字”或“象形字”就是漢字最早的樣子。像“日,月,鳥,魚,馬,鹿,花,草”等許多文字都是對原物的描畫,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和特徵。

漢字的發展階段,傳統是以漢字的字體的變化為標準區分的,即: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但是,以漢字構造方法的變化更能説明漢字的本質變化。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

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由西周時期的“大篆”統一為“小篆”,便利了溝通和交流。到了漢朝,民間又流行了“隸書”,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已經很盛行,湧現出了許多書法家,尤以晉代的王羲之最為著名。到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廣泛,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隨着歷史的發展,又衍生了“草書”,“行書”,“宋體”,“仿宋體”,“黑體”等等。這是中國文字發展迅速,中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又實行了漢字簡化的方針政策,有利了文化的傳播和人們的交流。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漢語,還有許多國外的大學專門設立了漢語言文學的課程。隨着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中國的漢字,漢語也將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祖國母親60大壽之際,我們真心的祝福她:一切安好。

——————————摘自自未,也罷的博客

以上是網上找的

提供一份參考資料。見下面網址。

7. 《我喜歡中國的漢字》的作文怎麼寫

在外國人的眼中,它是神祕的秦兵馬俑,是古老的故宮,是崇峻的長城;在中國人的眼裏,它是孔子憂慮的眼神,它是李白筆下流淌的不朽,它是誰呢?它就是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符號。如日,你把它寫得扁一點,就變成了曰;你把它寫得瘦一點,它又回到了日;如果你給它加一豎,就變成了甲、申、由、田、舊……如果加一橫,又變成了目、旦。

瞧,一個簡簡單單的日字,稍變一點,就改頭換面,成了別的字,還變了讀音。 漢字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

從古至今,我國古代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這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漢字,在書法家的筆下,更生出無窮的魅力,草書的狂放不拘,小篆的神祕莫測,隸書的古色古香,楷書的四平八穩,行書的龍騰虎躍…… 為什麼書法家寫的漢字很寶貴呢?就是因為漢字,它們像一些機靈小巧的“孩子”,個個都有自己的天賦,根本就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的漢字。這些“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紙上玩耍嬉戲,歡樂無比。

漢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有聲音,有顏色,有味道的,它們就是一些無比幸福的小星星。 我覺得漢字不可被世人拋棄,因為有些人覺得: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要什麼字,都能打出來,不須用到漢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字已經落後了。

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拋棄漢字,就等於把漢字擁有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生命給扼殺掉。

通過漢字,我們這些子子孫孫都知道了中華大地的千年風雲,明白了東方巨龍的深刻內涵。在這裏,我要對大家説:“我們要熱愛漢字,讓漢字繼續流傳下去,而不能讓漢字失傳。

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漢字創下更好的記錄!'。

TAG標籤: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