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古代一尺多高

古代一尺多高

古代一尺長度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古代的一尺是多少?

1尺=33.333333釐米(cm),因為1米=3尺,所以1尺=1÷3=0.333333米=33.333333釐米(cm)

拓展資料:

尺是我國古代沿用下來的,常用計量單位之一。1尺等於33.33cm只是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數據,而古代的一尺並不就等於現在的33.33cm,其實在我國古代基本每不同的朝代,尺的標準長度都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古書中常常在描述人物形象時,講身高八尺或七尺男兒。如果按現在的換算公式算是話,身高八尺就是2米67,這樣的身高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其實按三國時期的尺碼算的話,身高八尺,也就是現在的1米89左右,因為那時候的1尺只相當於現在的24.2cm。

古代的尺

我國曆代以來,採用過的計量單位尺,換算成現代釐米的結果列舉出來,供大家學習借鑑:

商代:1尺等於今天的16.95cm;

周朝:1尺等於今天的23.1cm ;

秦國:1尺等於今天的23.1cm ;

漢朝:1尺等於今天的21.35——23.75cm ;

三國時期:一尺等於今天的24.2cm ;

南朝:1尺等於今天的25.8cm ;

北魏:1尺等於今天的30.9cm ;

隋朝:1尺等於今天的29.6cm ;

唐朝:1尺等於今天的30.7cm ;

宋朝和元朝:一尺等於今天的31.68cm ;

明清年代:1尺等於今天的31.1cm。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釐米

在不同的朝代,一尺所代表長度不同。

1、在商代,一尺合今十六點九五釐米。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2、在周代,一尺合今二十三點一釐米。

3、在秦時,一尺約為二十三點一釐米。

4、在漢時,一尺大約二十一點三五到二十三點七五釐米。

5、三國時,一尺合今二十四點二釐米。

6、南朝時,一尺約二十五點八釐米。

7、北魏時,一尺合今三十點九釐米。

8、在隋代,一尺合今二十九點六釐米。

9、在唐代,一尺合今三十點七釐米。

10、宋元時,一尺合今三十一點六八釐米。

11、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三十一點一釐米。

古代單位制

我國度量衡歷史悠久。據古載:自夏代以來,不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還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單位制度混亂。戰國後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亂逐步走向統一的發展趨勢。秦、隋統一全國後,都採取了統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別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對我國以後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遠的影響。唐、宋、元、明、清、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時期,度量衡單位制極為混亂。雖曾頒佈《度量衡法》,統一度量衡,但全國度量衡單位制終未統一。

古代一尺是多少釐米?

不同的時代一尺對應的長度都不同,以下是具體長度: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近現代 3尺≈1米(m)

1尺≈33.3333釐米(cm)

擴展資料:

長 度 換 算

1千米(km)=0.621英里(mile) 1米(m)=3.281英尺(ft)=1.094碼(yd)

1釐米(cm)=0.394英寸(in)

1英寸(in)=2.54釐米(cm)

1海里(n mile)=1.852千米(km) 1英尋(fm)=1.829(m)

1碼(yd)=3英尺(ft) 1杆(rad)=16.5英尺(ft)

1英里(mile)=1.609千米(km) 1英尺(ft)=12英寸(in)

1英里(mile)=5280英尺(ft) 1海里(n mile)=1.1516英里(mile)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尺

古代的一尺到底是多少?

1、古代“尺”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e;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2、現在人們常用的米和釐米的換算是,1米等於3尺,1尺等於33.33cm。古代的一尺和現在的一尺因為各個朝代規定標準的不一樣,會存在幾釐米的誤差。

擴展資料:

1、生活離不開尺,建屋量地,造物製衣等。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中國古人按樂律的音頻為“黃鐘”的樂器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所以古尺又稱樂尺.律尺.黃鐘尺。是度量橫制定的基礎。後來,歷代尺度因時代不同又各有所差異。

2、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

參考資料:尺-百度百科

古代一尺表示多少

尺,一種古代計量常用度制單位,其代表的長度,不斷地被改動,以適應不同時期的需求。而現在隨着計量單位越來越多,很多計量單位我們都很少使用了。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一尺是多少吧。

古代不同時期一尺表示多少均不同

商代,一尺是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是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或23.75cm ;

三國,一尺是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是30.9cm ;

隋代,一尺是29.6cm ;

唐代,一尺是30.7cm ;

宋元時,一尺是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是31.1cm。

尺和釐米單位的換算:

商,1尺 = 10寸, 1寸 = 10分;

戰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三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晉,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北朝,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古代一尺是多少

各代中一尺代表的長度不相同:

1、商:1尺等於15、8釐米;

2、戰國、秦朝、漢朝: 1尺等於23、1釐米;

3、三國、西晉:1尺等於24、2釐米;

4、東晉及十六國、南朝:1尺等於24、5釐米;

5、北朝、隋朝:1尺等於29、6釐米;

6、唐 :小尺:1尺等於30釐米,大尺:1尺等於36釐米;

7、宋、元:1尺等於31、2釐米;

8、明:裁衣尺:1尺等於34釐米,量地尺:1尺等於32、7釐米,營造尺:1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

尺作為古代重要的測量單位,不同朝代的換算方法不同。秦朝一尺約23.1cm;漢朝一尺大約21.35到23.75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朝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朝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並且,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

擴展資料:

我國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和標準,記載不一。據史書稱,黃帝設立了度、量、衡、裏、畝五個量。

舜召集四方君長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時辰、音律和度量衡協同起來;夏禹治水使用規矩準繩為測量工具,並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的標準。

不同地方的人們使用不同標準的測量單位,這雖然也是一種進步,但是給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不便。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隨後頒佈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使得長度,重量,容量的單位在全國得以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後,使得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不同地方的人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有了統一的標準,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尺

一尺有多高

1尺≈33.3333cm

擴展資料: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m

一尺為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也作為量詞,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

釋義: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

出處:《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説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

示例:《水滸傳》第八四回:“原來那 天山勇 ,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

出處:《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漢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市吏於是與子胥俱入見王,王僚恠其狀偉,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

示例:唐 孟郊 《秋懷》詩之三:“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劍飛。”

古代,一尺是多長?

不同朝代,尺度都有所變遷.提供幾個主

要朝代的數據吧

商,1尺約合16.95釐米

秦尺,合23

西漢22.5、23、23.75

東漢23、23.8、24.08

隋29.51(開皇官尺)、24.51

唐30.1、31.35

宋30.72

元30.72

明31.1

清32

參考資料:唐凌《歷史年代學》

古代的一尺是現在的多少cm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

生活離不開尺,建屋量地,造物製衣等。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中國古人按樂律的音頻為“黃鐘”的樂器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所以古尺又稱樂尺、律尺、黃鐘尺。是度量橫制定的基礎。後來,歷代尺度因時代不同又各有所差異。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現代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現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代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代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

TAG標籤:一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