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篆字書字怎麼寫

1. 篆書的書字怎麼寫

如下圖:

篆字書字怎麼寫

篆書,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

擴展資料

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説:“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範氏天一閣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篆書

2. 篆書的書字怎麼寫

如下圖: 篆書,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

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

擴展資料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許慎也説:“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

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

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範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

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篆書。

3. “文”用篆體字怎麼寫

小篆金文大篆篆書有大篆小篆之分

大篆也叫籀書,從大的範圍來説,鐘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屬大篆範疇。《石鼓文》為代表書體。

另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等,都具有較佳的意趣。其書瑰異奇古,凝鍊厚重,久久玩索,必能探得古意盎然的氣象,對研習書法藝術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

《石鼓文》石鼓,即刻有籀文之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記述秦國君遊獵之事。

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與直徑約二尺,文字刻於中間部分,為我國最古之石刻文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陳列展出於該院繪畫館。石鼓所刻文字,書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其字結體繁複,類似西周銘文,或稱“大篆”,亦稱“籀文”。

小篆亦稱秦篆,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為最佳,世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用筆勁秀圓健,結構謹嚴,為秦代小篆之代表作。

又有《繹山刻石》、《會稽刻石》,早毀,現存為宋人復刻本。此二種已無秦篆風貌,神味俱失,實不可學,但其字形結構尚可借鑑參考。

篆書,不論大篆、小篆,其筆法特點均是筆筆中鋒,筆筆藏鋒,純系圓筆。運筆貴圓勁流暢,渾厚挺拔,具體運筆方法請參見“中鋒”、“圓筆”、“提按”、“轉折”、“疾澀”、“擒縱”等條。

值得注意的是,除起筆、收筆處外,幾乎全是提筆運行。臨寫篆朽,也同樣需要參照墨跡,如唐代李陽冰、清代鄧石如、趙之謙、楊沂孫、吳大瀓、吳昌碩、何紹基等的篆書作品均可借鑑。

學習篆書,必須先識篆字,然後再寫。為此,就需要了解《説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識。

具體學習過程,可先從小篆入手,小篆寫好了,再進一步學習大篆。同樣,識篆字,也應先識小篆,最好先把《説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個部首記熟,然後再逐漸擴展,就較容易了。

小篆的點畫形態比起楷書和隸書來都較為簡單,只有直、曲之分。線條粗細也比較均勻,沒有更多的起伏、頓挫等變化(此是指秦代的小篆,後世書家如何紹基、日本今井凌雪等人所書小篆並非如此),因此有的人認為篆書用筆簡單,只有一筆,容易寫。

這是一種誤解。因為越是單純,越難於表現。

小篆的點畫要求柔中帶剛,圓勁挺拔,凝鍊厚重,富有立體感,必須提筆運行,集疾澀、淹留於一畫之中,轉折處“如折釵股”,是十分難的。劉熙載説:“篆之所尚,莫過於筋,然筋患其馳,亦患其急。

欲去兩病,筆自有訣也。”(《書概》)所以,開始習寫,運筆不妨慢些,漸熟則須逐步加快運筆。

運筆太慢則成墨豬,不可能達到圓勁、挺拔、渾厚而又流暢的效果。運筆太急,則枯而不潤,或拋筋露骨、直率而無韻致。

即在行筆過程中提按結合、剛柔結合、老成提緊、疾勢戰行,如此則點畫皆有筋骨,雄媚有力,若萬歲枯藤狀。孫過庭《書譜》所説:“篆尚婉而通”,劉熙載則認為是,“此須婉而愈勁,通而愈節,乃可。

不然,恐涉於描字也。”實際上都是説的行筆過程中的疾澀和遒婉。

下面舉例説明小篆的點畫寫法;小篆的結體特點,是整體方正略呈長形,以縱向取勢,內部結構講究對稱、均勻、平穩。章法也比較規矩、整齊。

學習大篆,可先臨寫《石鼓文》。石鼓文筆畫粗細均勻似小篆,有了小篆基礎,寫起來不太難,筆法與小篆基本相同。

石鼓文最好的拓本是明安國舊藏的“先鋒”、“中權”、“後勁”三種。金文,即西周青銅器銘文。

古代稱“青銅”為“吉金”,所以青銅器銘文又常稱金文,如《盂鼎》、《大克鼎》、《牆盤》、《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都是優秀的範本。學寫金文的基本原則同小篆也是一樣的。

但有幾點須注意:西周金文雖然與小篆同樣是圓筆、中鋒,但小篆的筆畫基本粗細一致,而金文卻間有肥筆。此外,金文的結體不像小篆那樣規整勻稱,而多是錯落參差,富有意趣。

其章法也較小篆複雜,其中不乏大小、長短、疏密、促展、聚散等變化。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因金文歷時長,風格各異,每一個時期,甚至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書法特點,因此,臨寫拓本是可以的,如果從集字的帖入手學寫金文,割斷了單字同整幅作品的聯繫,不僅難以把握其風格特點,而且可能發生甲字用西周早期器銘文,乙字用西周中期器銘文,丙字用西周晚期器銘文,使寫出的金文不倫不類。

也可能把相距數百年,不應該在同時出現的幾個字形湊在一起,鬧出文字學上的笑話來。

4. 書字在書法中有幾種寫法

書字主要寫法有5種分別是: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1、“書”字篆書寫法: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

2、“書”字隸書寫法:隸書,亦稱漢隸 ,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3、“書”字楷書寫法: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

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

4、“書”字行書寫法: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5、“書”字草書寫法: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擴展資料:“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書法是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發展,演變成今天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書法 (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

5. 之的篆體字怎麼寫

之的篆體字寫法如下圖:

其釋義為:

〈動〉

(會意。象艹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同本義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助〉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狀的,“之”字形 。

拓展資料: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醖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篆體書法在魏晉以後走向式微,到了唐代以李陽冰為代表。篆體書法在清代迎來了第二次創造高峯,出現了一大批善篆書家如王澍、錢沾、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建國以後篆書代表人物有王福庵、韓天衡、王友誼、沙孟海、黃賓虹、劉江、來楚生、鄧散木、張辛、陸維釗、倪和軍、商承祚、徐無聞等。

6. 篆體字 書寫

書法、篆刻上多用小篆,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就秦篆書寫的一些規律,我簡略談談。

篆書講究筆墨變化,沉雄樸厚,凝練古拙。

篆書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説筆的主鋒必須在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筆畫凝練勁挺,圓健美觀,一直被視為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

起筆和收筆:

起筆逆入藏鋒至首端,轉成圓鋒向右行 ,行至末端轉回鋒。

轉折:

轉折兩筆,接筆處要不留痕跡,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直彎:

篆書很多地方不是一筆下來,而是轉彎,像個轆轤把。向下行筆以後,要順勢向右轉筆再向下漸慢行筆,行至末端順勢收筆。

上彎弧:(這樣的筆畫名是我起的,下同)

篆書的“口”字,下邊要寫成一筆,成為一個向上的彎弧。寫法是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保持筆毫着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的速度,注意對稱,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下彎弧:

篆書的“木”字之類,要寫成和上彎弧相反的下彎弧。下弧要先寫左半弧,後寫右半弧,寫右弧時要注意和左弧的對應,線條要一氣呵成,不要遲疑緩慢,否則線條會柔弱而缺乏力感.

左右及斜彎弧:

篆書的“有”、草字頭等,要寫成左右彎弧,或者成四十五度斜度彎弧,寫左右斜彎弧時,主要是兩邊弧的起訖處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對稱自然,緊湊處而不鬆散,充分體現篆書的婉轉流暢之美。

寫方弧時,無論長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圓轉行筆,化角為弧,四角要對應,接筆處不留痕跡,方圓要和諧。小篆的曲畫變化多,難度大,要視其圓轉程度順勢而寫。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筆完不成,就用兩筆或三筆搭接筆方法加以完成。轉折處注意調整襖筆鋒或略捻動筆管並與手脘的內轉動作相配合,使筆鋒順勢轉過。

筆順特點:

先中間後左右,先外包后里頭 ,先主筆後副筆,(個別先副筆後主筆,起支撐的作用的字,應先寫副筆後寫主筆,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對於筆畫較為複雜的篆字,筆畫要求並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佈均勻就可。

就是這些,是我學習篆書及個人的體會。

TAG標籤:篆字 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