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的歷史與發展

茶起源於神農,嘗百草,發現茶,周武王伐紂,茶葉便成為貢品,到了唐朝,蒸青製法的團餅茶已出現,而宋代的茶葉已分為片、散2種,明代之後,茶葉在製法上由蒸變炒,出現了紅茶、黃茶、黑茶等,至清代茶葉品類已基本奠定,至今茶葉作為健康飲品,風靡世界。

茶起源於神農,嘗百草,發現茶,周武王伐紂,茶葉便成為貢品,到了唐朝,蒸青製法的團餅茶已出現,而宋代的茶葉已分為片、散2種,明代之後,茶葉在製法上由蒸變炒,出現了紅茶、黃茶、黑茶等,至清代茶葉品類已基本奠定,至今茶葉作為健康飲品,風靡世界。

茶起源於中國,據傳説最早是由神農氏發現。

而另一種説法則認為茶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

無論如何,茶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

在中國的唐代,茶開始被普及並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飲品。

在隨後的宋朝,茶成為了貴族文化和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的種植和製作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明代初期,綠茶、花茶、紅茶、白茶、黃茶和黑茶等品種開始被製作出來。

茶葉的傳播和發展不僅侷限於中國,茶葉也被帶到了日本、印度、英國等國家。

在日本,茶文化得到了特別的發展和普及,茶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和藝術。

在英國,茶成為了一種主要的飲品,在殖民時期,英國將茶葉引入印度並開始大規模栽種。

茶葉行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説,茶是一種充滿歷史和文化底藴的飲品,它不僅具有營養價值,還具有濃郁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茶發乎於神農氏,聞與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

茶的歷史與發展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食茶記載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

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神農氏,而魯周公時期才將其作為飲品使用,唐朝逐漸流行起來,到了宋代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並在明清年間不斷髮展創新,而且茶主要分為六種,分別是綠茶、紅茶、黃茶、烏龍茶、黑茶以及白茶。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介紹

1、起源介紹

        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神農氏,在古籍文獻中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説法,而且將茶葉作為飲品使用,出現在魯周公時期,進入唐朝後,飲茶的習慣逐漸流行,到了宋朝進入興盛期。

2、發展現狀

        我國最初的茶葉是作為藥用的,因為其味道偏苦,且對於毒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魯周公時期,人們逐漸將茶葉作為日常飲品使用,從而誕生了現代的飲茶習慣。

3、主要分類

        茶葉按照焙火程度,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六種,按照歷史可以分為傳統名茶、歷史名茶、新創名茶三種,如果將茶葉按照季節分類,則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四種。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如下:

茶起始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系統闡述茶葉飲法。

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沖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

根據現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治者及知識分子範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

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並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

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於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着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都是產茶區。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標誌着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

唐朝人發明了蒸青製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淨、蒸後製成茶餅烘乾,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

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於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

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擴大,唐代出現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茶經》作者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闡述有關茶的起源、採製工具、茶的品種與製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説和藥方等。

可以説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後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歷史發展:

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

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

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

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賜吾坐,帝命進茶。

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

”這就説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

《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説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

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

隨着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説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

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

”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

因為隔着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二、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三、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説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

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

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

學習中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

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

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

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尼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擴展資料:

不同的茶文化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

據説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一稱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

又説蜀西南人稱茶為蔎。

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近年又有“茗茶”一謂,興起於台灣。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乾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説: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

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

"《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 茶被利用作藥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藥一樣,採集鮮葉曬乾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幹矣。

"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麪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説明唐代已有散茶。

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

"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

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

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

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

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

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

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

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

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

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説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

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茶的起源於唐朝的茶,興盛於宋代。

國是茶葉的故鄉,全世界最早的茶葉也就出現在中國,茶文化歷史深遠悠久。

起源於唐朝的茶,興盛於宋代,或許也可能是在宋代開始,就有史載關於茶葉方面的相關資料記載,“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便成為了開門的七件事,也證明了茶葉的流行程度以及備受大家喜愛的程度,全民喝茶在那時候也真正掀起了一股熱潮,從宋代開始流行起來的一款茶,大家也有通過不懈的努力研究茶葉方面的相關知識。

發展至今,人們對於茶葉的品種、分佈區域、沖泡方法、沖泡茶具等已經瞭如指掌了,在我國,茶葉界的發展,也對全中國的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人都喜歡喝茶,國外友人也有不少喜歡喝茶的茶友們,大家一同分享着喝茶的喜悦,一同談笑風生,喝茶,便成為了無分國界的美事了。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

“中國茶史”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説來,有先秦説、西漢説、三國説。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

茶史概述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

人們常説:“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起源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説法也都有,造成眾説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説法。

發展歷史: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樑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拓展資料: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

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宿存。

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茶

茶葉的發展歷史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着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11、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2、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中國的茶歷史悠久,中國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以茶為道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茶葉起源和發展的文章資料,給大家把茶葉的發展歷史簡單的進行了梳理,希望可以讓大家對中國茶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知。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國家,任何國家都不能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所以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

茶葉的起源有一個傳説: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 毒,得荼而解之。相傳神農氏吃了一種草後不幸中毒,幸得茶葉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從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藥。《神農百草經》的成書不會晚於西漢初年,至少在當時,我們祖先已經認識到茶的藥用功效了。

茶的起源: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一、茶文化的形成時期——唐代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着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湧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 飲茶的

TAG標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