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建水紫陶街介紹

建水紫陶街介紹

建水紫陶街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城區,是建水縣的一個著名景點。紫陶是建水縣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被譽為是南瓷之首。

紫陶街是建水縣紫陶文化的集中展現,街道兩旁有很多陶藝店和工坊,可以看到工人們正在現場手工製陶,體驗製陶的過程,還可以購買各種紫陶製品,如壺、杯、碗、盤等。紫陶街的建築也是傳統的彝族風格,走在街上,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彝族文化氣息。

此外,在紫陶街還可以品嚐到彝族傳統美食,如過橋米線、米線雞等。同時,建水縣也有許多其他景點值得遊覽,如:“建水三塔”、崇聖寺、平安古鎮等。

總之,建水紫陶街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旅遊勝地,值得一去。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建水紫陶裏和紫陶街的區別

建水紫陶裏和紫陶街都是中國雲南省建水縣的著名紫陶製作村落。它們的區別如下:

1. 位置不同:建水紫陶裏位於建水縣城南,而紫陶街則位於縣城北。

2. 規模不同:建水紫陶裏相對較小,幾乎全部由當地居民自己製作陶器和經營商店;而紫陶街則是一個更大的商業區,有更多的商店和工作室供遊客參觀和購物。

3. 窯爐不同:建水紫陶裏的製陶過程主要使用傳統的明窯和龍窯,而紫陶街則更多地使用現代化的電窯。

4. 產品不同:雖然都是紫陶製品,但建水紫陶裏的產品多為當地特色,如酒罈、飲水器、花瓶等,而紫陶街的產品則更多地關注裝飾性、藝術性,如仿古器、景泰藍、琉璃等。

綜上所述,建水紫陶裏和紫陶街各有特色,遊客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興趣選擇前往。

建水紫陶裏和紫陶街的區別?

建水紫陶裏和紫陶街是位於建水縣的一個旅遊區,有不同的特色。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紫陶裏以建水新疆窯出土紫陶器而著稱,是一個古文化旅遊景點,可以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紫陶街則以建水紫陶工藝為主,有眾多紫陶店鋪、傳統紫陶作坊以及紫陶展廳等,是一個展示建水文化的地方。

建水紫陶的簡介

一壺紫陶,建水三代手藝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建水紫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陶”,馳名中外,但一段時間以來落於寂寞。近年來,在州委、州及建水縣委、縣的高度重視下,建水紫陶業快速發展,形成了集體、私營、個體(家庭作坊)多種生產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特別是州委七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全力打造紅河歷史文化三個千年四個百年”亮麗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縣委、縣以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建水紫陶文化資源,做強做大紫陶產業為目標,確定將建水紫陶打造成為中國“陶都”,實現“產城文”一體化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經濟、文化、旅遊的主導產業。

目前,建水紫陶及相關產業已達到8億元的年產值,但是,在建水紫陶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建水紫陶研究會會長謝恆認為,建水紫陶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隱憂。

盛名之下的發展“瓶頸”

上世紀90年代末,隨着雲南普洱茶的異軍突起,用建水紫陶壺泡雲南茶、保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隨着建水紫陶市場前景看好,建水紫陶國營廠的部分技師外出創業,小作坊生產逐漸恢復。謝恆介紹,建水2004年時僅有7家紫陶企業,截至2014年11月,建水登記註冊的紫陶企業共329户,從業人員3000多人,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加上關聯產業的產值,建水紫陶產業的年產值超過8億元。

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水縣貝山陶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紅河火寶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建水碗窯興仁建材陶瓷廠、紹康工作室、袁應德作坊等一批私營個體企業不斷壯大和發展,有效擴大了建水紫陶的生產規模,提升了其知名度。同時,一批具有較高工藝水準的表性人才逐漸湧現,已有一批優秀的陶藝傳承人獲得雲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2008年,建水紫陶傳統制作工藝被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貝山陶莊等紫陶作坊,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名陶之鄉”;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為代表雲南省的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之一。品牌建設與營銷工作得到推進,先後參加“第七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地理標誌成果展”和“第一屆中國國際地理標誌產品博覽會”,進一步擴大了建水紫陶的知名度;“火寶”“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業註冊的商標,已成為雲南省、紅河州的著名商標和知名商標。目前,申請使用“建水紫陶”專用標誌標識222052個,申請使用刻制“建水紫陶”印章74枚,“建水紫陶”的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

但建水縣文化產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在快速發展中,建水紫陶仍然存在着“瓶頸”亟需突破。一直以來,建水紫陶沿襲歷史傳統,形成以日用陶為主,美術陶為輔的發展格局。隨着製陶業、手工藝品業的不斷髮展,建水紫陶在傳統工藝、審美、創作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侷限性,發展思維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術陶市場飽和度高,缺乏具有較高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的高端藝術品陶,對陶品的裝飾和創作多以名人書畫為主,對差異性競爭優勢挖掘不夠,形式和內涵都有待創新。

目前,市場上各類紫陶產品存在質量不統一、好次混雜的現象,缺乏具有權威性、統一性的產品標準,不利於“建水紫陶”這一國家地理性標誌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維護。建水紫陶行業規範有待完善,有關行業運行、市場建設等和條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業目前規模較小,產值較少,產業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現代工業生活用品的快速發展對紫陶業產生巨大沖擊,市場空間逐漸縮減,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紫陶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聯動程度不高,以古井、古塔、古橋為代表的特色景觀與紫陶工藝及產品結合度較低,城市雕塑小品、地面鋪裝、廣告標識、街燈座凳等環境要素方面特色不夠鮮明;與民族文化、文化旅遊等融合發展有待深化。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術陶為主,缺乏對高端藝術品的關注和創作,陶品層次較為單一,現有產品尚未打入高端藝術品投資和消費市場,缺乏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紫陶工藝品,成品業發展受到一定,高端市場有待積極培育。缺乏集陶土資源貯備、工藝展示、藝術品陳列、商貿交易、會展宣傳等為一體的大型紫陶產業綜合宣傳和推廣平台,高端紫陶藝術品、名家品拍賣機構有待建立。

這些問題都是建水紫陶產業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作為建水縣紫陶研究會,謝恆自2004年發起組建建水縣紫陶研究會以來,一直致力於建水紫陶文化歷史的研究推廣和建水陶文化產業的培植髮展,是當代建水紫陶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對當下建水紫陶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有着自己深刻獨到的見解。

謝恆認為,建水紫陶文化產業要做強做大,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產業羣來支撐。縱觀全國其他著名陶瓷生產地,無一不是有一個強大的產業羣來支撐。以宜興紫砂來説,宜興市的傳統紫砂產業年產值不過10億元左右,但與紫砂相關的產業卻達到近百億元的產值。而湖南醴陵,作為我國陶瓷釉下彩工藝的發源地,也是我國較為著名的瓷都,同樣是傳統陶瓷產業的年產值不到10億元,而與陶瓷相關產業的年產值卻達到了120億元。所以,要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必然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相關產業羣。

而要建成一個強大的建水紫陶相關產業羣,在省、州、縣各級、出台許多促進建水紫陶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和企業還要找準各自的定位,並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為紫陶產業制定出台更多的扶持,企業則要研究如何利用好的扶持,才能實現良性互動與循環,共同促進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

就如建水縣文產辦相關負責人所説,建水紫陶產業目前存在“瓶頸”制約,是從宏觀方面來説,具體來説,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並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

建水縣目前有紫陶研究會、紫陶協會,還有紫陶產業發展辦公室。研究會與協會屬行業組織、羣眾團體,而紫陶辦則是部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3個組織、部門之間存在分工不明確、多頭管理的現象,增加了“內耗”。因此,建水紫陶行業的組織管理機構需要重新調整,需要理順建水紫陶產業的組織管理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管理。

同時,建立一個專業的、長期的建水紫陶發展規劃。建水紫陶產業發展規劃也出台過,但這些都不是從專業角度出發的。沒有專業的長期發展規劃,就有可能走彎路,不利於紫陶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州、縣已委託專業機構在做建水紫陶產業發展規劃,這個問題正在解決。

四川榮昌、廣西欽州都是以陶瓷為主要產業的城市,這些城市的行業管理部門每年都擁有給予的大量扶持資金。在參加國內外一些重大的評比、會展中,這些縣市的行業協會或管理機構利用的扶持資金成批租下展位,再分給當地藝人蔘展使用。但是,反觀建水紫陶,由於缺乏資金,只能是幾個紫陶藝人湊錢合租一個展位來展示,還有更多的紫陶藝人因為展位費用、車旅費用等原因而沒有參評、參展。沒有參評、參展的機會,建水紫陶怎麼能有更大的發展?高端產品如何能產生?因此,需要一些具體的扶持措施。

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不僅僅是建水縣和紫陶從業者的事。州委、州提出了“全力打造紅河歷史文化三個千年四個百年”亮麗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紫陶名列其中,雲南、省也有意將建水紫陶打造成雲南繼普洱茶之後的又一張世界級的文化名片。從這些裏,可以理解為發展壯大建水紫陶產業是全州,甚至是全省層面上統籌考慮的事,不能再狹隘地認為,發展建水紫陶產業,是建水縣的事。只有將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放在全州、全省的層面和高度來考慮,建水紫陶產業才能儘快實現省、州、提出的目標和要求。

要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這裏包括3個層面的人才培養。”謝恆説,一個層面是紫陶從業技術工人的培養,這需要與職業中學、中專、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為紫陶業提供大量的初級技術工人。二是加強與省陶瓷協會的聯繫和協作,積極開展建水紫陶國家級大師申報工作。“今年5月,配合省陶瓷協會完成了建水紫陶業‘雲南省陶瓷大師’評選工作。”謝恆説,建水紫陶在全國也算是小有名氣,但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級大師。沒有國家級大師,建水紫陶要想做強做大,就會很難。三是培養建水紫陶專門的研究推介人員。相對於我國其他地方的名陶名瓷,建水紫陶的研究很滯後,沒有相關的專著。當然,這是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一是建水地處偏僻,研究者相對較少,二是歷史原因造成產研分離。起初,製陶的人沒有寫書出專著的能力和水平,而有能力寫書出專著的人,卻又不會製作陶器。是否可以考慮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出版建水紫陶相關專著。

“只有突破這些制約,建水紫陶才能健康成長為百億元產值的產業。”謝恆最後説。

謀局做強做大共發力

今年9月底,連續舉辦了11屆的建水孔子文化節更名為“建水孔子文化節暨紫陶文化旅遊節”。9月26日,建水第一條紫陶文化主題商業街——建水紫陶街開始開放,這是一條以紫陶銷售及展示、休閒體驗、度假觀光為主的特色旅遊步行街,彌補了建水沒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在開街儀式上,還舉行了象徵紫陶窯火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火炬傳遞儀式。這可以説是建水紫陶的又一次“發力”。

建水縣委宣傳部楊為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建水紫陶如何走出建水、走出雲南,甚至是走出國門是建水縣委、縣一直在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些年來,建水紫陶的產量、名氣雖不如宜興紫砂,但隨着的關注和決策,也逐漸走出國門,為人所知。一是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建水紫陶已成功申注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且目前正在申請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以品牌宣傳推動整個紫陶產業的外向發展。二是成立紫陶協會。組織參與各類展覽並組織製陶大師到各個製陶聖地交流,打破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格局。三是藉助紅河州對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與梯田、民族歌舞等紅河特色一起,走出省界、走出國門。近年來,已完成台灣之旅、日本之旅、法國之旅等。四是與雲南茶結合,推廣雲南器。把普洱茶、建水陶打造成實用、親密的伴侶組合,不斷推廣宣傳建水紫陶。五是建水紫陶不僅有茶器,還有其他傳統的生活陶,比如氣鍋。這很大程度上為建水紫陶的推廣另闢了蹊徑。民以食為天,建水紫陶在飲食文化中的運用,也讓大家更進一步知道建水紫陶、使用建水紫陶。

同時,依託建水紫陶協會,力邀陶藝專家、工藝美術大師到建水交流指導。已組織過台灣陶藝大師團來建水開展講座、製陶技藝展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專家孟樹峯,已多次受邀到建水為建水紫陶的發展助力。目前,孟大師正在為建水紫陶建設陶瓷藝術家庫數據庫。此外,近日,在建水陶藝家肖春魁浪鬼禪寂柴燒基地,舉辦了國際柴燒創作營活動,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和我國青島、河南、台灣的國際知名陶藝家到建水進行創作,並舉辦了兩場高水準的講座,為建水紫陶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建水哪裏買紫陶便宜

建水紫陶街便宜。建水紫陶街是賣紫陶的一條街。而紫陶街對面,是建水紫陶的產地—碗窯村,價格便宜實惠,性價比高。

昆明邊上這座好吃的小城,值得你專程安排一趟雲南之行

不得不説,雲南是一個去多少次都不會厭的地方,要風景有風景,要 美食 有 美食 ,也從來不缺好酒店。去年國內疫情有了好轉之後,憋了幾個月的我和鹹魚就一起組隊去了趟雲南。

作為國內 旅遊 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雲南也佔據了不少人小時候跟團遊的記憶,但它的好可不是傳統的“昆大麗跟團遊”跑跑景點能展現的。

像昆明、麗江、大理、騰衝、西雙版納這幾個比較火的旅行目的地,之前咱們都寫過,其實雲南還有不少寶藏小城,我會更推薦將它們和幾個大城市連在一起玩,整趟旅程也更豐富些。

比如之前我們寫過的邊境小城 這座低調的雲南邊境小城,不少人居然週末打飛的也要去吃一趟 , 美食 多到不少人週末打一趟飛的也要去吃,還有各種充滿東南亞風情的寺廟,因為距離騰衝不遠,可以一起安排上。

再比如位於大理和麗江中間的千年古鎮 大理和麗江之間,還藏着這樣一個世外桃源? ,是茶馬古道中現今保留最完整的一處驛站,絕對是一個值得慢慢逛的地方。

還有昆明周邊的幾個目的地,比如彌勒、普者黑、蒙自,還有今天我們要説的 建水 。

地圖@日子的日子

建水隸屬於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距離昆明並不算遠,非常適合帶上一起玩。建水的 歷史 十分悠久,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臨安,很多人會發出疑問,臨安不是杭州的麼,什麼時候又成了雲南的了。

作家于堅在《建水記》中給出瞭解釋:

雲南建水城,古稱臨安。臨安本是杭州,那個中國天堂的舊稱,雲南建水這個臨安是明代命名的。就像歐洲移民到了北美,沿用歐陸地名而取的‘新奧爾良’‘新英格蘭’一樣,建水這個臨安是一個新臨安。

@ridamuji

在我看來,建水是一座當之無愧的 美食 之城,燒烤和豆腐聞名全國,《鋒味》和《舌尖》都在這裏進行過拍攝,説起那些專程為了吃值得一去的地方,它同樣值得擁有姓名。到底有多好吃,往下看就知道了。

建水豆腐

説起建水,第一個不能不提的就是豆腐,豆腐自古就很出名。民謠有云: “雲南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臨安即建水)。聞着臭,吃着香,脹鼓圓圓黃燦燦,四稜八角討人想,三頓不吃心就慌。”

豆腐好吃的原因在於原料和製作手法,選用又大又圓的白皮黃豆,加上古井裏的泉水點製成豆腐,再用紗布包成一寸見方的小塊,擠去多餘的水製成。

因為新鮮豆腐自帶酸味,將做好的豆腐靜置發酵後便成了臭豆腐,口感更加綿密,風味也更獨特,只需簡單地烤制便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最本真的味道。

燒豆腐的過程也同樣有趣,一個個像小枕頭一樣的豆腐放在烤盤上,烤熟之後蘸上蘸水,外表焦脆,內裏卻是潔白又細嫩。

古城裏的豆腐攤上,除了當地人最常吃的臭豆腐,還會賣包漿豆腐和幹豆腐,每一家味道都不同,主要是蘸水或者乾料不同,每家都有自己祕製的配方,但大體味道都不差,吃的時候先把豆腐從中間掰開再蘸料,更入味。

推薦店鋪:

勺粉老店(除了烤豆腐,烤洋芋也很不錯)

味道臨安(在勺粉老店對面,建水必吃,蘸料需要加五毛錢)

建水燒烤

紅河州燒烤是雲南燒烤的重要門派之一,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建水燒烤。來建水要是不安排一頓燒烤,真的説不過去。

來建水吃燒烤,大可挑自己喜歡的食材隨便點,基本不會踩雷,非要推薦的話,除了豆腐和平常常見的牛羊肉,鴨舌、肥腸、雞腳、茄子還有羅非魚是一定要點的。

鴨舌事先滷過十分入味;肥腸處理得乾乾淨淨,入口一點不膩;雞腳烤到脆脆的,咔擦咔擦一個接一個;茄子灑滿了料粉,根本停不下來;羅非魚表皮烤得焦焦的,和啤酒是絕配。

如果碰上燒烤攤上有賣炒粉的,記得一定要點上一份,酸辣鮮甜,是充滿驚喜的味道。和朋友一起坐在路邊,吃吃燒烤,侃侃大山,快意人生説的大概就是這幅場景吧。

推薦店鋪:

阿毛清真燒烤(開了二十年的老字號,名氣很大,曾上過《十二道鋒味》)

肖波燒烤(本地人強烈推薦的店,價格實惠又好吃)

紫陶街夜市(基本都是本地人的攤,挑人多的去吃大多不會出錯)

過橋米線

雲南人愛吃米線,最出名的莫過於過橋米線。關於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建水和蒙自爭了好幾十年,但對於我們吃客來説,答案顯然不那麼重要,只要好吃就完事兒。

建水人管吃米線叫做甩米線,早上要是不甩一碗米線,總覺得一天裏少了點什麼。當地的米線口感很好,在湯裏泡上半天也不容易爛,入口又十分細軟,一點都不覺得硬,所以建水多是看不上別處的米線的。

建水米線吃法和普通的過橋米線差不多,最常見的配料是肉片、草芽和豆腐皮,肉片和豆腐皮不用多解釋,草芽是建水當地的一種特色蔬菜,圖片裏一片片白白的就是了,味道比較清甜,和米線非常搭。

若是想來點乾的,也可以點上一個破酥包,剛出鍋的包子熱氣騰騰,配上一碗米線湯,不要太美哦。

推薦店鋪:

味道臨安(帶皮小黃牛肉米線,吃過的基本都説好)

花園小吃(朱家花園旁,腸旺米線是本地人最愛)

橋香園(朱家花園後門停車場對面,砂鍋米線非常值得一試)

老八碗米線店(汽鍋米線很不錯,味道很鮮,肉也給得多)

汽鍋雞

建水盛產紫陶,也是汽鍋雞的發源地,借用一下 美食 家汪曾祺書中的話: “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現在全國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鍋,如江蘇的宜興。但我覺得用別處出的汽鍋蒸出來的雞,都不如用建水汽鍋做出的有味。”

我們在雲南吃到的汽鍋雞,大多都是用建水產的紫陶做的,調味雖然很簡單,味道可一點不含糊。

推薦店鋪:

福籍菜(吃本地菜的一個好去處)

自興烤鴨涼品店(除了汽鍋雞,店裏的曲江烤鴨同樣推薦)

卷粉

因為距離越南不遠,雲南的飲食文化也頗受越南影響,有米線的地方,也一定有卷粉。

記得之前在昆明吃過一家很好吃的李記越南卷粉,建水的也完全不輸。

皮薄薄地裹着各種口味的餡料,單吃起來平平無奇,蘸上靈魂蘸水,一下子就昇華了,酸酸甜甜的十分開胃。

@你今天又沒吃飽嗎

推薦店鋪:

黃記越南捲筒(有大葱肉、香菇肉、芹菜肉和榨菜四種口味選擇,可以混合點)

木瓜涼水

木瓜涼水也是建水的一大特色,有點像四川的冰粉,飯後解膩的最佳選擇。做法是用紗布包上木瓜籽,在涼水裏揉搓後凝結成像果凍般的質地,加上紅糖水就可以吃了。

最地道的吃法是在基礎版的木瓜水上再澆一勺玫瑰花糖,或者加一份醪糟,味道比單喝木瓜水要好不少。

賣木瓜涼水的小店裏,一般還會有水泡梨,玫瑰涼糕和豆粉湯圓,這幾樣也都是當地比較特色的甜品,逛街碰到也可以買一份嚐嚐。

推薦店鋪:

木瓜老店(便宜又好喝)

如果你在建水只停留一天,那麼上午去逛逛建水古城,下午體驗一趟觀光小火車是最標準的玩法。

建水古城

建水古城有着六百多年的 歷史 ,因為住的多是原住民,所以比起麗江古城和大理古城,更多了一絲生活氣息。

説到建水古城,就一定要講講古城的城門,東南西北四座城門裏,只有東門朝陽樓是從前流傳下來的,其他幾座都是後來推倒新建的。

朝陽樓也是古城的地標,有着“小天安門”的稱號,古城逛吃之旅可以從這裏開始。

地圖@日子的日子

建水古城裏的古建築和 美食 一樣出名,比較值得一去的是朱家花園和建水文廟,文廟很大,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文廟。

而朱家花園則是由明末清初當地名門望族朱氏興建,也被稱作“西南邊陲大觀園”。

在古城散步的時候,你還能看到各種不同形態的井,圓的方的,單眼雙眼還有三眼四眼的,無奇不有,因此很多人都説建水是“古井博物館”。來古城搜尋一下這些富有年代感的古井,也是一件蠻有趣的事兒。

觀光小火車

坐觀光小火車也是來建水最值得體驗的活動之一,起點在朝陽樓北面一公里處的臨安站,依次經過雙龍橋、鄉會橋和團山村,然後原路返回。這個觀光小火車的線路和站點設計得很不錯,推薦去坐坐。

出城大約十公里,便到了第一站雙龍橋,這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一座橋,建水人也叫它“十七孔橋”。如果是傍晚來,還能看到日落金橋的景象,非常壯觀。

第二站則是鄉會橋,候車站還原了時期的佈置,配上遠處的田園風光,景色很美,非常適合拍照。

終點站團山村,也是停留時間最久的一個站,這是一個彝族古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十九世紀時的風貌,建築風格非常有特色。

小火車每天有三班,發車時間分別是上午8點、12點和下午4點,前兩站每站停車30分鐘,最後的團山村站停車一個半小時。

旺季:軟座150/人,硬座120/人

淡季:軟座120/人,硬座100/人

/tips/

關聯閲讀:

深藏不露的雲南,該怎麼玩才能挖出它更多亮點?

別拿昆明當跳板,它會讓你有驚喜

紫陶街白天營業嗎

紫陶街白天營業。白天的紫陶街是一條正經的紫陶文化商業街,它講述建水的紫陶歷史,售賣各類紫陶器具,而到了夜晚,這裏如同潘多拉的魔盒,霓虹初上,一家家路邊小攤便陸續營業,直到夜幕降臨紫陶街。

建水紫陶街離古城多遠

3公里。建水紫陶街是建水市的一條網紅街道,建水古城,始建於公元810年前後,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我國AAA旅遊景區,根據查詢地圖顯示,兩地距離3公里中途經過朝陽北路,步行只需9分鐘。

再向滇南行(四):建水古城訪舊

自從前一年詩人于堅的《建水記》出現在高考試卷上,建水,這座西南邊陲的小鎮,就又火了一把。

在《建水記》裏,詩人描寫了建水城裏的建築、手藝、美食,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詩意的棲居”的現實模板。

詩人認為,現在建水古城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中國人嚮往和尋找的美好生活的借鑑。

如何真正的理解一座古城,一棟古建築,一種世代傳承下來的儀式;一座城如何安放、如何庇護人類的心靈——建水古城,或者真的能給我們以某些啟示。

不過這裏我想指出一點:《建水記》中描寫的,大約是2015年時空下的建水古城。

我總認為,當我們談論雲南時,一定要注意“時態”!因為,每一年的雲南,幾乎都與上一年截然不同,甚至會面目全非。

2017年初,元宵節的前一天,我獨自抵達建水古城,那是我與建水的初見。

忽忽四年多,時光打馬而過。2020年庚子年元旦過後,我陪老家的朋友們自駕雲南,又見建水,不過那一次受突發疫情的影響,匆匆進出。

這一次的建水之行,是我第三次進建水,所以,我稱之為“建水訪舊”。

先來聊聊建水古城吧。

毋庸置疑,建水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就如巍山一樣。而建水古城比巍山古城規模要大,區位要好,旅遊資源則更豐富、更深厚。

詩人于堅説,建水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館。隨便一扇門窗,一口水缸,尋常百姓家裏的欄杆陶器字畫,可能都是一件藝術品。

前些年很流行過一個説法:關鍵詞。若説建水的關鍵詞,那必須是如下幾個:老建築,古民居,古井,烤豆腐,紫陶,滇越小火車,美食,以及古城內外的幾個常規景點。

老建築古民居,詩人于堅在《建水記》裏談得很詳細。2017年我在建水旅居的半個月裏,也着實看了不少。那些門窗、水缸、房樑雕刻,確實都很值得一看。

記得某一天,經滇越青旅老徐的火熱介紹,我步行出城,去了新房村的黃氏宗祠。

一整條房檐下,全是精雕細刻!因為太高,雕刻又太細小,並看不很清楚,不過仍舊可以看出它們的精美。

離開時,我在門口停住腳步,轉回頭:它們就在那裏,細細的美麗的一長條,像一條微縮畫廊,幾百年來,默然守望着歲月,不忍老去。

那一瞬,一種複雜的感情突湧而至,猝不及防中,差一點墮淚。

我就想到了一句話: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是啊,那時候的人們,他們真是很懂這句話呢!

就是這麼美的古城,還是拆了。

拆了一街,又拆一街——在中國浩浩蕩蕩的造城運動下,焉容你耍個性。

其實説老實話,有多少中國人真的對那些原生態的古建築、古文物感興趣呢?就是敦煌莫高窟的絕世珍品,又如何?!

同樣,又有多少中國人對修復、改建、仿造後的建築、文物真正感興趣呢?——了了。

只不過後者比前者更好拍照,拍起照來更“上鏡”,而已。

據詩人于堅説,後來建水好像又不拆了,才得以留下點東西。

今天的建水古城裏,還保留着幾片老區,小巷子像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朱門大院兒比比皆是,只不過這些大院兒都成了大雜院,土改時期就已四分五裂了,根本也談不上什麼保護。

在建水旅居的那段時間裏,我幾乎每天都在古城裏遊逛,很多小巷子裏確實有不少的朱門大院,門樓大多都已破敗傾頹,兩側壁上曾經的繪畫雕刻,也全部被毀,代之以那個特殊時期的口號標語——除了唏噓,也無甚可説。

像麗江、石屏一樣,今天的建水也是新城套古城的格局。不過,建水城與麗江不同,它不是四圍裏套,從建水古城到原野上,也就幾分鐘的事。

用詩人于堅的話説,“大地還沒有被趕遠”。風,陽光,花,都還在左近。

説到建水人的古井,建水人的水井情結,那也真是沒誰了。

據説整個建水有128口水井,明洪武年間建的許多水井,至今仍在使用,而且,每個井都有龍王廟和碑文等。

建水城裏能叫得上名字的井,有一眼井,兩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大板井,小潔井等,其中大板井最為遊客所熟知。

建水豆腐必須要用大板井的井水,要不味道就變了,所以,很多豆腐店都集中在井附近,以前甚至就在井台邊現場製作,就是為着取水的方便。

不過,當地人認為小節井的水是最甜的。

《舌尖上的中國》裏説,建水人很懂水,他們認為水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

是啊,建水人確實很懂水,也愛水。你只要看一看每口井沿青石上那深深的勒痕,那叫一個觸目驚心。那些深痕昭示了叫做“歲月”的那個東西。

除了水井情結,建水人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情結:豆腐情結。

説起建水豆腐,有一首民謠:雲南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聞着臭,吃着香,三頓不吃心就慌。

據説建水臭豆腐起源於清朝年間。《舌尖上的中國》裏説,建水臭豆腐,是風、水、陽光和豆腐之間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又説,建水人很會享用這種用風乾和發酵打造出來的味道。

確實如此。

不止如此。

烤豆腐,在建水,其實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建水古城內外,烤豆腐攤兒幾乎隨處可見,每一家飯鋪都在門口專闢出一塊區域給它。

它似乎永遠都在那兒,你隨時都可以拔腳走進去,坐下來,慢慢享用,打發時光。

你也可以一邊享用美食,一邊看街景,看風景。同時,也成為別人眼裏的一道風景。

建水的烤豆腐攤很簡單,就是一個架着鐵篦子的四方矮桌,四邊支着矮長凳,組成了一個物理上的經營空間,烤攤主人佔一邊,其餘三邊皆為客。

相識不相識的散客們拼坐在一起,一坐下去,就不想起來,會一直吃下去……

建水的烤豆腐攤還有一項比較有趣的習俗,就是烤攤主人用一個小碟子,裏面放着許多幹苞谷、幹蠶豆,另外置幾個空碟子,代表客人。客人自己從火篦子上夾豆腐,夾一塊,主人往代表該客人的那一個空碟裏扔一粒苞谷,以示記賬。

豆腐要慢慢地烤,吃的人則邊吃邊聊。烤豆腐攤兒是一個隨時可以加入的“飯局”,是開放的。

乳的豆腐塊,放到火上烤,變成了金黃燦燦的、圓鼓鼓的一個個小可愛,很萌萌噠。不誇張的説,這種描紅米字格兒大小的玩意兒,幾乎填充了建水人的全部生活。

建水的常規景點比較集中:朱家花園,朝陽樓,文廟,學政考棚等,捱得很近,都在古城裏。

城外則有團山民居,雙龍橋,滇越小火車,燕子洞等,前三者也是在一條線上,乘坐滇越小火車,可以貫穿。

當然,這些年還在不斷開發新的景點。

這一次建水之行,離開的那天,我乘坐919路公交車去火車站,司機是一個非常健談的當地中年男子,有北京的哥的style。

據他説,現在建水又新開發了好幾個景點,很多遊客都還不知道,其中就有南莊雲龍山風景區。

他覺得雲龍山風景區很值得一看,有古寺,有茶園,自然人文風光都很棒。

還有五龍湖蟻工坊,紫陶街夜市等等,可見建水是很與時俱進的。

我們總是很與時俱進的。

尤其那些古鎮古城,如果想要,幾乎總能開發出新景點——不就是山水+故事嗎?容易。

説到建水美食,自然首推建水豆腐,此外還有汽鍋雞,草芽米線,各種燒烤等。

有人説,建水美食是雲南的NO1,紫陶街的夜市可以檢驗一二。

建水是汽鍋雞的發源地,因為汽鍋的材質是紫陶,正是建水的特產。汽鍋雞是用蒸汽把雞蒸熟,不是燉,不是炒,而是爭蒸——要的就是“時間”!

在我看來,建水的慢生活,正是體現在這些美食的製作上:無論烤豆腐,還是蒸雞。

當然,還有朝陽樓晨起的遛鳥,午後的牌局、棋局。看着,非常有老北京人的那個味兒。

也正常。都是老古城,都是人文生活積澱深厚的老古城。

建水的汽鍋雞真正的肉嫩湯美,好過其他的製作法。這讓我想到一句俗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是的,心急吃不了真正的美食,就只好去吃那些快速勾兑出來的“偽美食”。

從這個意義上説,來建水,就是要治治現代人的這種“急病”。

在建水品嚐美食,除了一些路邊攤、燒烤攤、小店兒,像自興烤鴨店,臨安飯店,寶興樓,福籍菜館等,均可一試,基本不會失望。

另外,還有一些當地人會經常光顧的“蒼蠅館子”,只要大家有興趣有時間去找、去問,相信會有驚喜。

我曾經讀到過一句話:去了雲南,你會發現,有些遠行叫旅遊,而有些遠行,叫“去過另一種生活”——雲南,就是另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

説得挺好。我想補充一句:以前,這種生活的代表是大理,而今,我更願意説,它是建水。

在大理的時候,我第一次聽到“好在”這個詞兒。

今天的昆明,已經“難在”了。今天的大理,也慢慢的“難在”了——“好在”的建水,什麼時候會變得“難在”呢?

讓我們祈禱那一天晚些來,晚一些,再晚些……

詩人于堅《建水記》裏曾引用過明楊慎寫建水的詩,感歎楊才子筆下那個幾百年前的建水城,並未隔世,大體上還在着:城池,建築,雕樑畫棟,朱門閭巷,水井,牌坊,飯館,荷塘,稻田……最重要的是,楊慎筆下那個世界,雖然細節已經改變了許多,但氛圍依然可以感受到。

這是個奇蹟——詩人讚歎道。幾百年風雲變幻中,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鄉,依然過着與楊慎來訪時大同小異的日子:做豆腐,汲井水,做涼粉,做米線,井邊洗衣……

與此同時,詩人也難免憂心忡忡:如今的建水,已被一座座同質化的新城圍困……我目睹了它的友猶疑,變化,和堅定不移。

建水,果真能夠逃脱現代化、商業化的侵襲、擺佈,與扭曲嗎?

如題所示,此次建水之行,我的初衷在於“訪舊”。既是“故地”,那麼,總是會有某些人、事、物,總是會有某些地方,格外地令人牽掛,讓人想要重遊,想要重逢。

是有的。

從古城外的客運站下車,我選擇了步行進城,沿着迎暉路一路上行。

與四年前相比,迎暉路變漂亮了,路的綠化帶花團錦簇,彩旗飄飄,更像是一條“迎賓路”了。

文獻名邦坊附近新開了一家沃爾瑪,這是一個小小的驚喜。

過了文獻名邦坊,彷彿突然間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有一瞬間的恍惚。那道普普通通的牌坊門,彷彿是一個暗道機關,甫一進入,隨即就開啟了明清模式。

路兩旁幾乎全是老建築,貨真價實的,而非現代仿造的。路面和建築的外立面應當都修整過,不過多少算是修舊如舊吧,看着並不違和。

我走在迎暉路中間抬高的人行專道上,穿過見建於其上的亭台樓閣,一徑抵達了迎暉門,這是古城的東門,其上就即赫赫有名的朝陽樓,當地人稱為小天安門。

穿過迎暉門,就是建水古城了。

時隔四年,古城變了麼?肯定是變了。

路面似乎也修整過,打眼望去,整條臨安路變得更靚麗,更上鏡了。不過,也並沒有什麼驚嚇,大體上還是四年前的樣子,而且,那些四年前經常光顧的小店兒仍在:勺粉老店,木瓜老店,賣建水雞爪的夾道小攤。一打聽,仍舊還是四年前的價格(很感動,有木有?)。

我轉到旁邊巷子裏,去看古井。井還在,還在正常使用中。巷子裏的人家,來來去去的人們,手裏忙活的營生,還有,人們臉上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和不緊不慢的舉止——統統都還在。

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我心裏想。

在藍天白雲豔陽下,那種千百年來自給自足、從容簡素的慢生活,始終在不緊不慢地進行着,那種千百年養成的氣韻,在一飲一食的市井生活裏,在萬家燈火裏,温厚地流淌着,生生不息。

真好。

不要破壞它,就讓它這樣繼續下去吧——十年,百年,永遠。

我心裏默默地為它祈禱。儘管我知道,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變化,始終也在進行中。

一切都只是時間的問題。

走到翰林街街口牌坊下,照例有挑擔賣各種鮮果小吃的,價格似乎也不貴。這邊跟昆明一樣,也是報公斤價的。

學政考棚前聚集着一羣遊客,自然是在各種拍照。我定睛一看,原來烤棚前面又新增了些雕塑,這一搞,真有些喧賓奪主,譁眾取寵了。本來考棚門前原有一組羣雕,院內有一組羣雕。我覺得剛剛好,挺和諧的。

關於這兩組羣雕,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剛看到門前那組羣雕時,我總以為是考生們在下棋,而先生立在一旁觀棋。某一日我湊近了細瞧,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在烤豆腐啊!每個人手裏握着的,那不是筷子又是什麼!

這一發現之下,我禁不住啞然失笑:建水烤豆腐,還真是雅俗共賞,下得廚房,上得廳堂,登得大雅之堂哪!簡直滲透進了當地生活的每一個毛孔裏。

我又想到院內那一組:邊走邊讀書的考生公子,攜書童、挑夫趕考。那挑夫挑子裏,是不是也隨帶着一套烤豆腐器具呢?這一想,我倒先偷樂了半刻。

過了臨安路中段那個氣派的“兩迤鎖鑰”牌坊,再走走,就是建水文廟了。

四年前旅居的時間裏,晨昏時分,我總要進文廟流連一番。建水文廟號稱中國第二大文廟,僅次於山東曲阜的孔廟。

在我看來,這裏是一個非常宜人的所在,敞闊的園內林木葱鬱,水色(泮池)明淨,一派生機盎然,望之令人眼明心亮,內心歡悦。

建水擁有這麼棒的文廟(建水城裏共有七寺八廟),亦因亦果。科舉時代,建水城人才輩出,享有“臨半榜”之美譽,足見其文教之昌盛。

現在,建水古城每年都在文廟舉辦規模宏大的祭孔大典,以及系列文化活動,傳承弘揚儒家思想文化。

建水古城及其古城原生態生活,能夠延續至今——其堅守的底氣之一,一定得自於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

從文廟到西門城樓這一段,曾經是建水古城最繁華熱鬧的一段,這裏集中了文廟、臨安府衙、指林寺等文物古蹟,還有幾家好吃的米線店,雲糖店等。

記憶中,兩旁曾經有幾家很不錯的店鋪,現在,則幾乎都被紫陶店替代了。

遠遠望見西門城樓了,日落也已接近尾聲,最後一抹夕暉打在城樓旁那棵大青樹上,樹旁那家著名的“味道臨安”米線店還在,仍舊還是生意火爆,食客絡繹。

我看好附近的一間民宿,安頓下來後,已是華燈初上,我出門直奔西門外。

西門外的變化是最大的。四年前的這個時間裏,這條街上正是生意最熱火時,而今,一條街顯得暗昏昏冷清清的,有一多半店鋪的門都已經關了。

聽説現在很多遊客都轉移陣地,跑到紫陶街夜市去吃烤豆腐和草芽米線了,所以,西門的豆腐業就慢慢的清冷下來。

我記得大板井對面的板井豆腐坊,她家清早晨的時候有豆腐自助早餐,5元錢一位。豆腐腦、豆漿、豆腐乾、臭豆腐、炸豆皮,以及各種調料,隨便吃。味道倒未見有多好,勝在可以一次把豆腐吃個夠。

不知道這個自助還在不在了,看網上的介紹,應當還在,價格也沒變。

還好。

夜色中,我在那條通大板井的小街上來回徘徊,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我丟掉了什麼東西。

是的,我是丟失東西了——我丟失了一部分的記憶。

那家烤豆腐店,它哪裏去了呢?

我記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家了,四年前旅居的那半個月裏,幾乎每天我都會來一趟,吃她家的烤豆腐。

她總是坐在門口烤豆腐桌旁,為客人烤豆腐,每次我都是認着她的人去的,並未記住到底是哪一棟屋,那裏的房屋都那麼的相像。

我在老街昏黃的路燈下,一家家仔細辨認着,走過來走過去。有兩家門扉緊閉,開着的那幾家,是做別的營生的。有一家透過半開的門扇,能看見裏面在養雞,一籠一籠的雞,摞在一起,而記憶裏,這條街上並沒有這樣的營生。

我懷疑就是這家。或者是隔壁那家,那裏,堂屋正中,一位婦女正坐在那裏,埋頭製作那些小棋子塊兒,一包一擠,一小塊做成了,碼放整齊,一屜一屜的,擺在她周圍。

方位大致就是這裏,我基本可以確定。

她哥哥嫂嫂把堂屋租出去,不做飯館了?他們的老母親去世了?那麼她,還有她那胖大的兒子,哪裏去了呢?回部隊上他們自己的家裏去了?或者又尋了別的營生?

我叫她作“西門烤豆腐家的女兒”。是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她給我講她的故事:很小年紀就出去闖蕩,嫁了駐紮部隊裏一位北方兵,婚姻不如意,生意換了一個又一個,都沒有做出什麼起色。建水旅遊業興起後,她家這座祖屋因為靠近西門大板井,一下子就值了錢。她哥哥嫂子和老母親住在裏面,哥嫂將一樓堂屋做了飯館,兼烤豆腐。她就回來了,幫着烤豆腐。有時她那胖大的兒子也過來幫着烤。

我總忘不了她説這些話的神情:壓低聲音(她哥嫂就在後面半敞開式的廚房裏忙活),絮絮地説,還不時四顧,彷彿在警惕着什麼。

我也總忘不了她話語裏那隱而不發的怨與恨。

怨誰?恨誰?怨什麼?恨什麼?——或者只有她知道,或者,連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我有些悵然若失。説不清為什麼,或者,我心裏比自己以為的更想再見到她。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牽掛?也説不清楚。

旅行,有時候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再度回到古城,時間還不晚,正是夜晚最酣時,臨安路上到處燈火通明。我在翰林街口右轉,直奔南門而去。

四年前那半個月裏,我就住在南門外的逆旅客棧。

那是一個來自安徽的女孩子開的客棧,説起來,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講。

那半個月裏,除了每個晨昏在古城轉悠,不時到古城周邊遊逛,其他時間我都待在客棧裏,看看書,寫寫旅行日記。

遇見了各種各樣的過客。

有幾個人,也很令我牽掛。

有兩個中年男子,均來自北京。

一位是住店客人,在客棧裏住了兩三天,好像剛從元陽下來,還是準備上去,我記不清了。長相面貌也記不清了 ,應該就是路人長相,典型的北京糙老爺們那樣子。

一開始表現得挺深沉,離開的前一晚,大家在一樓大廳喝茶聊天,大哥突然打開了話匣子,談到他的失敗的生意,失敗的婚姻,以及滿腔的憤怒、壓抑,與迷茫。

“開始很成功的,賺了不少錢,不知怎麼就虧了,而且越虧越大,簡直剎不住車”,大哥的迷茫是真實的,沉重的。

“説到底還是太貪……我老婆勸過我,我聽不進去……結果雞飛蛋打……女人狠起來真特麼狠,什麼也不説,捲起包就走人,把孩子也帶走……合着我特麼拼了半輩子,什麼也沒落下,一場空”。

該大哥有句話,給我深刻的印象。“要是生活一帆風順,自己都能夠應付,誰特麼還需要宗教”——當時大哥正向在座的每一位請教佛教的解脱問題。

時隔四年,我依然能清楚地記起,那一晚,北京大哥臉上那掩飾不住的痛苦,和眼底的傷痕。

人生,有時候真的很會傷害。

另一位北京大哥是來幫朋友看房間的。

聽他自己介紹,已經在某個巷子裏租了一個老院子,準備收拾一下,自住兼做披薩店。

聊着聊着,不知怎麼話題就轉了,連帶大哥風輕雲淡的表情也轉了:王八羔子!要讓我逮着他,錢也不要,先卸了孫子的一條大腿。

與這話配套的,是大哥臉上的猙獰表情。

原來,大哥曾是京城某雜誌的攝影師,曾與朋友徒步漢長城,拍了很多好照片。“照片的清晰度和色澤都好過普通攝影照片,現在都不會拿出來”。

後來,大哥與朋友合開了一家公司,代理某户外運動品牌,結果朋友捲款潛逃,至今未被抓獲歸案。

大哥為此破產,離婚,並一蹶不振。

“狗雜種,毀了我一生”!大哥咬牙切齒。

還有來自東北的,一路途搭到雲南的小夥兒,自謂在雲南找到了熱愛的職業,和人生的方向——那就是茶葉。

還有那個……

還有那個……

之所以特別記得兩位北京大哥,是因為兩人心裏都有很深的怨毒,恨毒。

他們讓我想到俄羅斯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本書,《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的,他們都是被損害者,被朋友,被自己的貪慾,被人生,被命運。

他們現在還好嗎?他們從過去走出來了嗎?他們想法把心裏那些怨毒恨毒排出來了嗎?

我希望他們能夠。

命運不能總盡着一個人坑不是!儘管現實往往恰恰如此。

我不知道他們現在在哪裏,或者早已經離開了建水,可我還是想再去客棧看一看。

客棧仍然在那兒。一踏進那熟悉的前廳,記憶跨越千山萬水,紛然而至……

前廳沒有人,我也沒招呼,我只想看一眼,看一眼就走。

我流連在大休息廳裏,看着牆上那依然如故的塗鴉,那是取自《小王子》裏的兩副插圖,整整佈滿兩面牆,與書裏一樣的構圖,一樣的色調。

“哦,那是一位曾住在這裏的小夥兒畫的,閒着沒事畫的”。當我詢問時,那個年輕的女老闆輕描淡寫道。

離開時,我轉身又看了看,那金黃卷發的小男孩,那孤獨的,小小的背影,遙望着他的星球……

我抬手試試眼角,轉身離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石屏古城。

第三天上午,我出城去看雙龍橋。遠遠望見橋旁那棵“撲向水面”的老樹仍在,還是那醉人的姿勢。橋面仍舊還是一塊塊大圓石,被腳底打磨得愈加光潤了。

我繼續趕往不遠處的鄉會橋火車站。站在窄窄的鋼軌上,四望,藍天依然,原野如故,一陣風過,傳來土地和花樹的芳香——莫名令人心安,心悦。

我曾經見過遊客在這裏拍的一張照片:一列鮮的小火車從鮮花叢中緩緩開過來——看着它,你腦海裏馬上會浮現出那句話:開往春天的列車。

是啊,開在花叢中,開往春天的列車——此景只能雲南有。

雲南就是這般的奢侈,奢侈的如夢似幻!

概因這塊土地太豐饒太美麗了。雲南本土詩人于堅説,雲南大地就是有這種本事,再怎麼人為摧毀,幾場雨,一陣風,花園就重新長出來了,一個一個,佈滿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

但願果真如此。

但願永遠如此。

建水旅遊小貼士——

1、交通。

火車:昆明到建水有動車,每天數班。另外之 前那班綠皮火車也在繼續運營。

從建水火車站到古城有公交919路,直達古城北門。也可打的士。

汽車:這次我是從彌勒坐班車到建水的,彌勒到建水沒有直達班車,可從彌勒坐班車到開遠,每天數班,31元。再從開遠坐班車到建水,也是每天數班,27元。具體可留言諮詢。

2、住宿。

建水古城和新城都有各種住宿可以選擇。古城臨安路兩側有各種賓館、客棧、民宿、青旅,南門北門外也有一些青旅客棧。新城則有各種檔次的酒店,民宿。

3、購物。

臨安路,翰林路,紫陶街是主要的逛街購物場所。紫陶是建水的主打特產,不過購買時要謹慎選擇,品質良莠不齊。

建水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

昆明出發,聞着春城的花香,沐着高原毫不吝嗇的陽光,沿高速一路向南而去,三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建水古城。稍作休息後,可以選擇就近在建水古城裏閒逛,或信步遊走,從一家店鋪、一塊牌坊、幾口古井中尋找千年古城的歷史痕跡。找一家食客熙攘的飯店,品一回汽鍋宴、草芽宴,或者豆腐宴,以珍饈為行程增添出些許味道。

建水文廟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每年9月28日,建水文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來紀念孔子,以此懷念這位文化先哲。

朝陽樓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是滇南重鎮建水的主要標誌之一。朝陽樓風吹雨打六百餘年,經歷了多次戰亂和大地震至今仍完好如初。有對聯讚道“棟字薄雲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氣勢壯河嶽,堪稱滇府第一樓。”登城四顧,只見古城青春煥發,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蔚為“南中大觀”。

建水城內的朱家花園整座建築坐南朝北,呈“縱四橫三”佈局,為當地“三間六耳三間廳附後三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式傳統民居並列組合而成的巨型建築羣。房舍鱗次櫛比、院落層出迭進,巷道曲徑通幽,建築精巧,環境古樸,被稱為“滇南大觀園”,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古城小火車,開啟一段穿越千年古城的米軌小火車之旅。沿途可欣賞清新秀美的田園風光,也可在雙龍橋、相會橋站停車時下車,從老照片和古建築裏瞭解這個城市的過去。

到達終點團山民居後,走遍村莊的每一處角落,團山民居歷史悠久,村中大部分民居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傳統建築。拜訪這些泛着時代氣息的老建築,途遇售賣團山草墊的村民時,也可駐足觀賞,購一個精緻的坐墊或小巧的杯墊。

 登上返程的火車,回到建水古城,去學政考棚裏感受不同於這個時代的考場,從擁有百年曆史的朱家花園裏傾聽時光流逝的聲音。之後到曼金灣紫陶街賞滿街紫陶,或動手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建水紫陶製品,旅行,即生活。獨一無二的紫陶製品、色彩繽紛的紫陶器具,一條街就是一道風景。

 除千年古城聞名遐邇外,建水燕子洞景區也是建水旅行中不可不去的地方。洞內鍾乳懸匾,多的是人們的信仰,峭崖嵯峨,盡顯溶洞之奇觀。

建水紫陶街作文450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洗泥、乾燥)方法是:將不同的製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是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採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便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時至今日,建水製陶仍固執地沿用着數千年前發明的製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個製陶過程大師級地位的環節,因為同一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源於拉坯時的微釐之差。書法繪畫: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是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le勒)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陰刻陽填: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稜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乾、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鏽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TAG標籤:紫陶街 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