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秦字的小篆怎麼寫

1. 秦字的篆體字怎麼寫

秦【qín】

秦字的小篆怎麼寫

【筆順讀寫】:橫橫橫撇捺撇橫豎撇捺

【秦基本解釋】

1.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陝西省和甘肅省一帶:朝(zhāo )~暮楚~晉之好。~樓楚館(舊時指妓院)。

2. 中國朝代名:~代。~鏡高懸(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亦稱“明鏡高懸”)。

3. 中國陝西省的別稱。

【常用詞組】

1. 秦椒 qín jiāo∶細長的辣椒;即花椒。以產於秦地得名

2. 秦晉 qín jìn : 原指春秋時秦、晉兩國世通婚姻,後泛稱任何兩姓之聯姻。亦指雙方和睦相處。

3. 秦鏡高懸 qín jìng gāo xuán 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懸:掛。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4. 秦嶺 qín lǐng 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到河南西部的山脈。山峯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峯太白山3767米。秦嶺有阻擋冬季風南下的作用,是中國自然地理的重要界線。

5. 秦腔 qín qiāng 流行於中國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一種。也叫陝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劇種

2. 秦字用大篆怎麼是寫的

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説文解字·敍》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如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説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編輯本段]秦小篆

概論: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石權始皇廿六年詔則最能見其真相。

發展:周朝自平王於公元前77O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五百餘年,經歷了諸侯兼併的春秋時期和七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在語言文字方面,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據史料記載,當時“寶”的寫法,就有194種形態。 “眉”字的寫法有104種,“壽”字的寫法,也有百種以上。有的字體柔婉流動、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 這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但對思想交流帶來了不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有利於統治,在文字上進行了改革,實行“書同文字”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襲西周的文化傳統,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嶧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巡峯山(山東嶧縣境)時刻立的第一塊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刻立。《琅琊刻石》(山東膠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於芝罘山(山東煙台市西北)刻立。

《碣石頌》,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東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西北)所立。

《會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所刻。這些刻石都是標準的小篆書體,相傳為丞相李斯所寫。

《嶧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字的結構上緊下鬆,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這種整齊化一的風格與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總體上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一的。

殷商人的甲骨文刻辭,企圖用以溝通人與神的信息,獲得神祕世界的心理感應。商周人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在於祭祀神靈,記錄事件或顯示富有或權威。秦始皇刻石,將其立於名山之巔,則是用以炫耀他統一六國的功業,作為帝王的威嚴、自信與長治天下的意願。然而在秦刻石這一精神目的實現的過程中,同時也創立了一種可以使書法更長久留存的形式,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中國書法藝術的兩大系統,一為碑系,一為帖系。秦刻石則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碑系開山之作。

《嶧山刻石》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在西安碑林裏。在李斯之後,五代徐鉉、唐代李陽冰、清代鄧石如,近人吳昌碩等都以篆書為長。秦代小篆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以及無數秦量、秦權、詔版。東漢時許慎作《説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樑。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3. 秦字大篆怎麼寫

秦字大篆寫法: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醖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TAG標籤:秦字 小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