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文化詩詞書法

茶文化詩詞書法

茶文化的詩詞和書法作品源遠流長,涵蓋了眾多的名家經典之作。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品:

1. 《茶經》

《茶經》始於唐朝,作者陸羽,是茶文化的一部經典著作。此書主要論述了茶的品種、栽培、製作、品嚐等幾個方面,被譽為“茶葉聖經”。

2. 《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是明代茶文化的代表作品,作者陸羽後人著。此書的內容較《茶經》更加詳盡,對茶的品類、品質、製作工藝、泡法、品鑑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

3. 茶道詩

茶道詩是茶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多表達對茶的愛慕、品鑑及品味的情感。如唐代白居易的《茶歌》、元代陸游的《茶山行》、清代曹雪芹的《茶詩》等作品,都是茶道詩中的佳作。

4. 茶文化書法

茶文化在書法界也有着不可忽視的地位,許多書法家都將自己的創作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如何培彭的《與茶》、華世浩的《茶詩書法》等作品,都是將茶文化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茶的書法詩句

1.與茶道書法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琴 茶》

宋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2、《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宋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蒙山白雲巖茶》

明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4、《蜀 茗 詩》

明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5、明 陸羽

《六羨歌》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關於品茶的詩句書法作品

1.關於 品茶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解決問題,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繼續追問我。

2.關於品茶的詩句

百度直接搜索題目即可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 張繼《山家》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3.關於品茶時的專用詩句有哪些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

4.關於品茶的詩詞

歐陽修的《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高啟《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巫禎來詠茶詩詞選

茶頌

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

茶珍

年年歲歲品茶新,歲歲年年會故人。

好友好茶相悦處,好詩好意獨自珍。

茶與書

書齋是我家,家裏備茗茶。

茶味溶書味,好香不用誇。

對飲

好酒須同酌,奇思在獨行。

佳茗宜對飲,情景映杯生。

賞梅品茶

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

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

飲茶

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

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

新法品茶

都市無山水,肆中購礦泉。

電壺騰霧氣,俗市暫稱仙。

題牡丹茶壺圖

富貴花前泡苦茶,人生樂處莫常誇。

酸甜辛辣都嚐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5.茶禪一味書法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説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有禪茶一味、品茶悟道一説。

古九州之一青州著名書畫家書法作品,品茶悟道是靜心沉澱的參悟,也是感受生活的真諦。淡泊名利,過好今生。走過歲月悟徹人生的賢人雅士,這幅字最值得擁有。

趙凱,山東濟南人,部隊服役期間進修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夫會理事,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淄博陶瓷藝術大師,多次特邀參加世博大展,作品被港台內地等多家機構及個人收藏。

藝術家簡介轉自藝道網

適合茶室的書法內容

適合茶室的書法內容應該以清新、淡雅、簡潔為主的詩詞名句、書法名家作品等。

1、詩詞名句:茶文化與詩詞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茶人常常會在品茶的同時吟詩作對。茶室中可以選取一些經典的詩詞名句,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等。

2、書法名家作品:茶室中可以展示一些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如《蘭亭序》,《祭侄文稿》,歐《九成宮醴泉銘》等。這些作品不僅可以展示書法藝術的魅力,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3、茶文化名人名言:茶文化中有很多著名的名人名言,如陸羽的“茶以清為先”,趙州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等。這些名言可以用書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們更深入地瞭解茶文化。

茶室概念:

1、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始於我國唐朝,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

2、茶,由一羣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3、茶席不僅置於自然之中,宋人還把一些取型捉意於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

茶道書法作品欣賞

  茶道與書法在中國都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承載中華文明的兩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學、養生之道和處世境界。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書法作品,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書法作品1   茶道書法作品2   茶道書法作品3   茶道書法作品4   茶道書法作品5   茶道與書法的發展歷史

  漢字產生初期只是作為一種記事手段,東漢崔瑗《草書勢》雲:“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古代許多信札、碑文、書稿等,現在看來大都是很好的書法作品。漢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並由實用逐步發展為一門能夠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歷史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它還可作為其他學科資料的一種補充。

  茶的產生也是緣於實用。茶葉最早以藥用為主,到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漸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論茶,逐漸將飲茶融入他們的藝術活動,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後,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餘,或把卷清談,説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書畫。茶的功能也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要。茶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被世人譽為“國飲”,書法被視為“國粹”。在茶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台,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和書法珠聯璧合,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前,《漢印分合韻編》中有多種寫法的荼字。又據報載,曾在湖南長沙魏家大堆4號漢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質“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説明茶作為藝術的表現內容至少在兩千年前就登上了書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愛茶,其中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從顏真卿、懷素、蘇東坡、黃庭堅到倪雲林、徐文長、鄭板橋、吳昌碩,他們都以優美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寫茶、讚美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唐代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筍貼》中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十四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與懷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的另一位書法大家也是酷愛書法,崇茶愛茶,此人便是《僧懷素傳》以及《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年幼聰慧的陸羽被河南尹李齊物賞識並資助其到鄒夫子別墅讀書。隱士鄒夫子書法宗晉朝《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陸羽拜師苦學達四五年之久,筆酣墨飽,初顯才華。上元初,陸羽“更隱苕溪”。為了創研茶學,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蘇廣大茶區訪茶問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澀,常借宿寺院。適逢蘇州永定寺修繕大殿,上座慕名請他題寫匾額。他醖釀片刻,飲了一杯濃茶之後,書意勃發,欣然命筆,如疾風驟雨般地寫下了《永定寺》三個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邇。有一次張志和與陸羽等一起暢談,陸羽問張志和“孰與往來者?”張志和則答“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有何往來”。認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為。他的道家思想對陸羽以後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啟迪。陸羽與書法“顏體”創始人顏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賦詩品茗,切磋書法藝術。陸羽在《論徐顏二家書》中評顏真卿和徐(浩)吏部的書法之別時言道:“蓋以徐得右軍皮膚眼鼻也,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陸羽這段論述,寓意深遠,富含哲理,闡述了學習要掌握形似與神似的辨證關係;要學中有創,推陳出新,這樣才能使藝術富有生命力。陸羽在驚聞懷素辭世噩耗後懷着悲痛撰寫了《僧懷素傳》,傳中論述的古釵腳、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啟迪了後來書家對運筆妙法的領悟,至今還為書法家們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產生着重大影響。縱觀陸羽一生中的種種成就,無疑當推《茶經》為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陸羽還是一位有造詣的書論家。

  宋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羣起,無論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謨)。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為伴。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為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上品龍茶)。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茶錄》是對《茶經》的一個發展。而且,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詠》、《精茶貼》等有關茶的書跡傳世。宋代《宣和書譜》對蔡襄書法作如是評論:“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詠茶詩帖》、鄭燮的《竹枝詞》、徐文長的《煎茶七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都極負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道與書法的關係

  品茶和書法同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環境中,勢必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書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觀念上必然會相互滲透,息息相通。

  首先,兩者都強調“得器”。器具的選擇和使用對品茶和書法都非常關鍵。品茶講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陸羽在《茶經》中詳細介紹了28種茶器,從生火、煮榮、取水到飲用、清洗、蘸陳,完全配套,一應俱全。書法必需書房四寶:筆、墨、紙、硯。對水的運用可以説是二者最為精妙之處。明代張源《茶錄》雲:“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何為真水?陸羽則認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則在《太觀茶論》中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後人綜合起來以“清、活、輕、甘、冽”為上。元代陳繹曾《朝林要訣》雲:“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鮮、潔淨。揮毫之際,筆墨中含水要適量,且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在創時筆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講究,使用得當才能揚長避短。

  其次,兩者都強調“得法”。煎茶講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難點在於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陸羽《茶經》中煮水有“三沸”之説,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過第二沸,剛到第三沸時渝茶最合適。還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荼濤,手摩茶器,可臻五美”。書法之“法”,亦頗為複雜。不但要求筆、墨、紙、硯相稱,而且在創作中更要講究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神、氣、骨、血、肉”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書法家在書法創作時要將用筆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濕、濃、淡,結體佈局的疏、密、虛、實等方面和諧統一起來,融為一體。茶與書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孿生兄弟,他們都是等待着復活的生命,茶與書法都怕光線,所以必須全封閉;茶與書法都怕潮濕,受潮的茶與書法都會生黴,從而永遠失去青春煥發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兩者都強調“得境”。首先是清幽雅緻的客觀環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將苓室和書房佈置得極為雅緻,為品茶或書法創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劍橋大學為教授和學子們創造了環境優雅的茶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張揚個性的環境,當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與夢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來。

  難怪有人説,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國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裏的環境除了自然環境外,還包括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陶潛品着佳茗,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粹;曹雪芹聞着茶香,留下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落寞。蒲松齡設茶攤聽説道,遂成《聊齋志異》。此外,茶與書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來研究茶道的學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是為基本精神。莊晚芳先生提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是中國茶德,即廉美和敬。陳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國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和和諧,和諧是一種美的休現[7]。書家在創作時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勵,才能心手雙暢,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境界。

  東漢蔡邕雲:“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茶陵派李東陽的書法藝術從顏真卿脱出,以工整穩健見長,淳和嫻雅,不激不厲,李東陽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書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息相一致。單曉英的《李東陽及其自書詩卷》一文將李東陽的書法作品與其人格內藴相聯繫,對李東陽的書法藝術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並且認為李東陽及其同時代的一批人共同開啟了明代中葉書壇中興之先河。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併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淨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向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説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着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製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遊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藉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説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説,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説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衞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説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沒有人曉得和中國茶文化有關的詩詞歌賦啊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碧嫩,神凝

着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閒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淨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嫩,一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嚐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你對於“中國喝茶”的文化有哪些瞭解?

其實在中國人眼中,茶不單單只是飲品。中醫講究茶苦入心,能瀉火、祛燥濕。中國人在享受美味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飲用苦味上,也是很下功夫。

所謂“苦口良藥”,只要有某種功效,我們還是會去嘗試和接受的。茶能實現清熱解毒、改變水質的特點,儘管是苦的,但樂於接受,長期飲用形成習慣。

國人飲茶的習慣可謂歷史長遠,在這炎熱的夏季,可以一解苦悶、清涼潤燥。盛夏讓人身心舒爽的事情,就是伴着餘暉與晚霞,迎接夜晚的涼爽,悠悠的品一盞茶。

捧杯,紅茶入喉,茶香透進脾胃,沁入肺腑。靜心感受體內的燥熱漸漸平靜、柔和,之後緩緩吐出胸中悶氣,喉間的苦澀化為甘甜,彷彿茶山與遠方的雲呈現在自己眼前。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着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茶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中國茶文化是伴隨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它貫穿了中華文明五千年。它給人類帶來了健康和諧。它使儒釋道在中國共同發展。

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茶文化

帶領大家學習中國茶文化!!!

論述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

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藝基本要求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國茶藝;百度百科-中國茶文化

介紹一下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的過程。

【基本茶類】

綠茶(不發酵);

白茶、黃茶(輕微發酵);

烏龍茶(青茶,輕中度發酵);

紅茶(完全發酵);

黑茶(完全發酵,後發酵).

【加工茶類】

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茶飲料。

一、茶樹的學名:

茶是一種多年生、木本、常綠植物,在植物學分類上屬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與庭園種植的茶花同屬不同種。

二、茶樹的種類:

茶樹有灌木、小喬木和喬木之分。栽培茶樹多為灌木類,主要枝條都由根頸處分出,無明顯的主幹,樹高1~3米。喬木茶樹,有明顯的主幹,分枝部位高,樹勢高大,達數米至十多米,我國雲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大茶樹都屬此類。小喬木茶樹介於兩者之間,分枝部位較高,有明顯主幹,樹勢較高,在我國福建、廣東較多。

三、茶的化學成分:

茶多酚、咖啡鹼和茶氨酸通常作為鑑定真假茶的成分指標。

西自自治區的察隅,東至台灣省東海岸,

南起海南省榆林和三亞,北到山東省榮成。

一、江北茶區茶樹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幾乎都生產綠茶。

二、江南茶區是中國最主要茶區,佔總產量的2/3,品種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也有小喬木。

三、西南地區包括雲貴川重慶和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

四、華南茶區積温最高,最適宜茶樹生長。

一、抗氧化、抗衰老(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及各種維生素)

二、抗癌

三、增強免疫功能

四、調節血脂、血糖、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五、抗輻射,癌症患者因採用放射治療而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症,如食慾不振、噁心、腹瀉等,遵醫囑飲茶後,有90%的患者放射病症狀明顯減輕。

六、抑制有害微生物,EGCG對流感病毒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七、抗齲齒

八、美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關於茶的書法詩句

1.與茶道書法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琴 茶》

宋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2、《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宋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蒙山白雲巖茶》

明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4、《蜀 茗 詩》

明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5、明 陸羽

《六羨歌》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關於品茶的詩句書法作品

1.關於 品茶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解決問題,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繼續追問我。

2.關於品茶的詩句

百度直接搜索題目即可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 張繼《山家》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3.關於品茶時的專用詩句有哪些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

4.關於品茶的詩詞

歐陽修的《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高啟《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巫禎來詠茶詩詞選

茶頌

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

茶珍

年年歲歲品茶新,歲歲年年會故人。

好友好茶相悦處,好詩好意獨自珍。

茶與書

書齋是我家,家裏備茗茶。

茶味溶書味,好香不用誇。

對飲

好酒須同酌,奇思在獨行。

佳茗宜對飲,情景映杯生。

賞梅品茶

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

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

飲茶

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

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

新法品茶

都市無山水,肆中購礦泉。

電壺騰霧氣,俗市暫稱仙。

題牡丹茶壺圖

富貴花前泡苦茶,人生樂處莫常誇。

酸甜辛辣都嚐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5.茶禪一味書法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説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有禪茶一味、品茶悟道一説。

古九州之一青州著名書畫家書法作品,品茶悟道是靜心沉澱的參悟,也是感受生活的真諦。淡泊名利,過好今生。走過歲月悟徹人生的賢人雅士,這幅字最值得擁有。

趙凱,山東濟南人,部隊服役期間進修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夫會理事,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淄博陶瓷藝術大師,多次特邀參加世博大展,作品被港台內地等多家機構及個人收藏。

藝術家簡介轉自藝道網

適合茶室的書法內容

適合茶室的書法內容應該以清新、淡雅、簡潔為主的詩詞名句、書法名家作品等。

1、詩詞名句:茶文化與詩詞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茶人常常會在品茶的同時吟詩作對。茶室中可以選取一些經典的詩詞名句,如“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等。

2、書法名家作品:茶室中可以展示一些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如《蘭亭序》,《祭侄文稿》,歐《九成宮醴泉銘》等。這些作品不僅可以展示書法藝術的魅力,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3、茶文化名人名言:茶文化中有很多著名的名人名言,如陸羽的“茶以清為先”,趙州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等。這些名言可以用書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們更深入地瞭解茶文化。

茶室概念:

1、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始於我國唐朝,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

2、茶,由一羣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3、茶席不僅置於自然之中,宋人還把一些取型捉意於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

茶道書法作品欣賞

  茶道與書法在中國都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承載中華文明的兩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學、養生之道和處世境界。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書法作品,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書法作品1

  茶道書法作品2

  茶道書法作品3

  茶道書法作品4

  茶道書法作品5

  茶道與書法的發展歷史

  漢字產生初期只是作為一種記事手段,東漢崔瑗《草書勢》雲:“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古代許多信札、碑文、書稿等,現在看來大都是很好的書法作品。漢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並由實用逐步發展為一門能夠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歷史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它還可作為其他學科資料的一種補充。

  茶的產生也是緣於實用。茶葉最早以藥用為主,到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漸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論茶,逐漸將飲茶融入他們的藝術活動,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後,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餘,或把卷清談,説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書畫。茶的功能也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要。茶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被世人譽為“國飲”,書法被視為“國粹”。在茶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台,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和書法珠聯璧合,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前,《漢印分合韻編》中有多種寫法的荼字。又據報載,曾在湖南長沙魏家大堆4號漢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質“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説明茶作為藝術的表現內容至少在兩千年前就登上了書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愛茶,其中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從顏真卿、懷素、蘇東坡、黃庭堅到倪雲林、徐文長、鄭板橋、吳昌碩,他們都以優美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寫茶、讚美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唐代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筍貼》中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十四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與懷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的另一位書法大家也是酷愛書法,崇茶愛茶,此人便是《僧懷素傳》以及《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年幼聰慧的陸羽被河南尹李齊物賞識並資助其到鄒夫子別墅讀書。隱士鄒夫子書法宗晉朝《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陸羽拜師苦學達四五年之久,筆酣墨飽,初顯才華。上元初,陸羽“更隱苕溪”。為了創研茶學,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蘇廣大茶區訪茶問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澀,常借宿寺院。適逢蘇州永定寺修繕大殿,上座慕名請他題寫匾額。他醖釀片刻,飲了一杯濃茶之後,書意勃發,欣然命筆,如疾風驟雨般地寫下了《永定寺》三個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邇。有一次張志和與陸羽等一起暢談,陸羽問張志和“孰與往來者?”張志和則答“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有何往來”。認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為。他的道家思想對陸羽以後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啟迪。陸羽與書法“顏體”創始人顏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賦詩品茗,切磋書法藝術。陸羽在《論徐顏二家書》中評顏真卿和徐(浩)吏部的書法之別時言道:“蓋以徐得右軍皮膚眼鼻也,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陸羽這段論述,寓意深遠,富含哲理,闡述了學習要掌握形似與神似的辨證關係;要學中有創,推陳出新,這樣才能使藝術富有生命力。陸羽在驚聞懷素辭世噩耗後懷着悲痛撰寫了《僧懷素傳》,傳中論述的古釵腳、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啟迪了後來書家對運筆妙法的領悟,至今還為書法家們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產生着重大影響。縱觀陸羽一生中的種種成就,無疑當推《茶經》為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陸羽還是一位有造詣的書論家。

  宋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羣起,無論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謨)。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為伴。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為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上品龍茶)。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茶錄》是對《茶經》的一個發展。而且,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詠》、《精茶貼》等有關茶的書跡傳世。宋代《宣和書譜》對蔡襄書法作如是評論:“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詠茶詩帖》、鄭燮的《竹枝詞》、徐文長的《煎茶七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都極負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道與書法的關係

  品茶和書法同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環境中,勢必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書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觀念上必然會相互滲透,息息相通。

  首先,兩者都強調“得器”。器具的選擇和使用對品茶和書法都非常關鍵。品茶講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陸羽在《茶經》中詳細介紹了28種茶器,從生火、煮榮、取水到飲用、清洗、蘸陳,完全配套,一應俱全。書法必需書房四寶:筆、墨、紙、硯。對水的運用可以説是二者最為精妙之處。明代張源《茶錄》雲:“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何為真水?陸羽則認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則在《太觀茶論》中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後人綜合起來以“清、活、輕、甘、冽”為上。元代陳繹曾《朝林要訣》雲:“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鮮、潔淨。揮毫之際,筆墨中含水要適量,且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在創時筆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講究,使用得當才能揚長避短。

  其次,兩者都強調“得法”。煎茶講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難點在於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陸羽《茶經》中煮水有“三沸”之説,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過第二沸,剛到第三沸時渝茶最合適。還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荼濤,手摩茶器,可臻五美”。書法之“法”,亦頗為複雜。不但要求筆、墨、紙、硯相稱,而且在創作中更要講究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神、氣、骨、血、肉”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書法家在書法創作時要將用筆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濕、濃、淡,結體佈局的疏、密、虛、實等方面和諧統一起來,融為一體。茶與書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孿生兄弟,他們都是等待着復活的生命,茶與書法都怕光線,所以必須全封閉;茶與書法都怕潮濕,受潮的茶與書法都會生黴,從而永遠失去青春煥發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兩者都強調“得境”。首先是清幽雅緻的客觀環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將苓室和書房佈置得極為雅緻,為品茶或書法創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劍橋大學為教授和學子們創造了環境優雅的茶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張揚個性的環境,當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與夢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來。

  難怪有人説,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國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裏的環境除了自然環境外,還包括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陶潛品着佳茗,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粹;曹雪芹聞着茶香,留下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落寞。蒲松齡設茶攤聽説道,遂成《聊齋志異》。此外,茶與書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來研究茶道的學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是為基本精神。莊晚芳先生提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是中國茶德,即廉美和敬。陳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國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和和諧,和諧是一種美的休現[7]。書家在創作時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勵,才能心手雙暢,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境界。

  東漢蔡邕雲:“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茶陵派李東陽的書法藝術從顏真卿脱出,以工整穩健見長,淳和嫻雅,不激不厲,李東陽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書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息相一致。單曉英的《李東陽及其自書詩卷》一文將李東陽的書法作品與其人格內藴相聯繫,對李東陽的書法藝術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並且認為李東陽及其同時代的一批人共同開啟了明代中葉書壇中興之先河。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併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淨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向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説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着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製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遊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藉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説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説,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説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衞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説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沒有人曉得和中國茶文化有關的詩詞歌賦啊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碧嫩,神凝

着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閒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淨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嫩,一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嚐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你對於“中國喝茶”的文化有哪些瞭解?

其實在中國人眼中,茶不單單只是飲品。中醫講究茶苦入心,能瀉火、祛燥濕。中國人在享受美味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飲用苦味上,也是很下功夫。

所謂“苦口良藥”,只要有某種功效,我們還是會去嘗試和接受的。茶能實現清熱解毒、改變水質的特點,儘管是苦的,但樂於接受,長期飲用形成習慣。

國人飲茶的習慣可謂歷史長遠,在這炎熱的夏季,可以一解苦悶、清涼潤燥。盛夏讓人身心舒爽的事情,就是伴着餘暉與晚霞,迎接夜晚的涼爽,悠悠的品一盞茶。

捧杯,紅茶入喉,茶香透進脾胃,沁入肺腑。靜心感受體內的燥熱漸漸平靜、柔和,之後緩緩吐出胸中悶氣,喉間的苦澀化為甘甜,彷彿茶山與遠方的雲呈現在自己眼前。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着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茶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中國茶文化是伴隨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它貫穿了中華文明五千年。它給人類帶來了健康和諧。它使儒釋道在中國共同發展。

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茶文化

帶領大家學習中國茶文化!!!

論述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

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藝基本要求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國茶藝;百度百科-中國茶文化

介紹一下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的過程。

【基本茶類】

綠茶(不發酵);

白茶、黃茶(輕微發酵);

烏龍茶(青茶,輕中度發酵);

紅茶(完全發酵);

黑茶(完全發酵,後發酵).

【加工茶類】

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茶飲料。

一、茶樹的學名:

茶是一種多年生、木本、常綠植物,在植物學分類上屬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與庭園種植的茶花同屬不同種。

二、茶樹的種類:

茶樹有灌木、小喬木和喬木之分。栽培茶樹多為灌木類,主要枝條都由根頸處分出,無明顯的主幹,樹高1~3米。喬木茶樹,有明顯的主幹,分枝部位高,樹勢高大,達數米至十多米,我國雲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大茶樹都屬此類。小喬木茶樹介於兩者之間,分枝部位較高,有明顯主幹,樹勢較高,在我國福建、廣東較多。

三、茶的化學成分:

茶多酚、咖啡鹼和茶氨酸通常作為鑑定真假茶的成分指標。

西自自治區的察隅,東至台灣省東海岸,

南起海南省榆林和三亞,北到山東省榮成。

一、江北茶區茶樹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幾乎都生產綠茶。

二、江南茶區是中國最主要茶區,佔總產量的2/3,品種以灌木類型中小葉種為主,也有小喬木。

三、西南地區包括雲貴川重慶和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

四、華南茶區積温最高,最適宜茶樹生長。

一、抗氧化、抗衰老(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及各種維生素)

二、抗癌

三、增強免疫功能

四、調節血脂、血糖、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五、抗輻射,癌症患者因採用放射治療而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症,如食慾不振、噁心、腹瀉等,遵醫囑飲茶後,有90%的患者放射病症狀明顯減輕。

六、抑制有害微生物,EGCG對流感病毒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七、抗齲齒

八、美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TAG標籤:茶文化 詩詞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