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洞庭碧螺春名字由來

洞庭碧螺春名字由來

碧螺春的名字來源於兩種説法。

一種説法是因為產地在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1”。

另一種説法是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採茶姑娘們採下來的茶用竹筐裝不下了,就把多餘的茶放在懷中。

茶得熱氣後透出一陣異香,採茶姑娘們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2。

後來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康熙帝對茶大加欣賞,但覺其名不雅,便據其採擷於碧螺峯,茶色碧綠,形曲似螺,又值於早春採擷,因此欽定茶名碧螺春2。

碧螺春的名字來源於兩種説法。

一種説法是因為產地在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另一種説法是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採茶姑娘們採下來的茶用竹筐裝不下了,就把多餘的茶放在懷中。

茶得熱氣後透出一陣異香,採茶姑娘們爭呼嚇煞人香(吳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

後來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康熙帝對茶大加欣賞,但覺其名不雅,便據其採擷於碧螺峯,茶色碧綠,形曲似螺,又值於早春採擷,因此欽定茶名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因為其產地位於中國湖南省洞庭湖周邊地區,而其茶葉葉片呈青綠色,形似螺旋狀,因此得名“碧螺春”。

此外,洞庭碧螺春的製作過程中需使用洞庭湖周邊的水源,這也是其名字的來源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為洞庭碧螺春,它的茶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司兵連,恰好又在春天採製於碧螺峯上,碧螺春屬於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唐朝作為貢品,又被稱為功夫茶、新血茶。

碧螺春為什麼叫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產地在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因此得名洞庭碧螺春,來自又有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根據它色澤碧綠,弦捲曲如螺,春季採製,又採自碧螺峯這些特點的特徵而賜名,在購買的時候,挑選好的碧螺春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1、好的碧螺春,沖泡之後看上去柔和自然,添加了其他東西的碧螺春則是黃暗的。

2、好的碧螺春茶葉外形是曲捲起來的,茶葉香味撲鼻,有一股濃郁的花香味。

3、好的碧螺春茶葉體型緊實,手感很好,沖泡的時候,會迅速下沉,很有質感。

4、好的碧螺春非常細嫩,茶葉本身也會很細,每一斤茶葉大概需要6萬左右的小嫩芽。

洞庭碧螺春到低是不是洞庭湖的,為什麼叫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准,獲得原產地域標誌產品保護。

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陳康祺《郎潛紀聞》和《清朝野史大觀》等書的有關記載説,“碧螺春”原是一種野生茶,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峯石壁縫隙間,此茶清香幽幽,飄忽不散,時濃時淡,若有若無,於是,當地茶人用吳語驚呼道:“嚇煞人香!”於是,“嚇煞人香”又成了這種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東山,江蘇巡撫宋犖派人購置了當地製茶名手朱正元精製的品質最好的“嚇煞人香”進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嚐後,頓覺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聽説這茶名叫“嚇煞人香”,又覺粗俗不雅,於是很想給它重新取個名。

在文化上早已被“漢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詠茶詩詞,如蘇軾曾説:“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試焙新茶詩)),又如李清照説;“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小重山》)。

“武林春”也好,“一甌春”也好,都是指代茶葉。於是,康熙皇帝根據此茶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採製於碧螺峯上,欣然將它題之為“碧螺春”。

擴展資料:

洞庭碧螺春有“型美、色豔、香濃、味純”四大特點,根據這四個方面來劃分等級,國家標準碧螺春茶可分為五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洞庭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捲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後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

一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鮮豔,發綠、有明顯着色感。

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湯色看上去比較清澈柔和、青黃明亮,加色素茶湯的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豔,明顯發綠。

碧螺春為什麼叫碧螺春

碧螺春得名: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 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於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又因其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於是題名“碧螺春”。清朝以前為歷代貢茶,現常被作為高級禮品茶。碧螺春產地,氣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與茶樹間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碧螺春茶是採摘一芽一葉為原料,製造500克特級碧螺春茶,需採6~7萬顆芽葉。

碧螺春傳説: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説。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裏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衞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卧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

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裏充滿了喜悦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裏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裏憧憬着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洞庭碧螺春歷史典故

碧螺春是由士人朱元正獨自指出來的茶,“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據朱元正的記載,“碧螺春”的名字是康熙皇帝親自取的。碧螺春本來叫“嚇殺人香”茶,意思是這種茶香到了極點。康熙十四年仲春時節,康熙南巡駕臨太湖,來到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命令手下購買“嚇殺人香”茶進獻皇上。康熙喝了之後,挺喜歡,就問茶的名字。當他知道茶名是“嚇殺人香”後,説:“茶倒是精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為,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峯上,茶葉又捲曲似螺,就改名為‘碧螺春’吧!”

為什麼叫洞庭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的發現

洞庭碧螺春, 是繼虎丘茶和天池茶之後,成為蘇州名茶的.

説起碧螺春的由來,眾説紛紜,有人説,因碧螺春最初產於碧螺峯而得名;還有人説,“ 碧螺春 “三字實指茶之色澤、形態、時間(茶色碧綠,成茶外形蜷曲似螺,採製於早春);也有人説,是因為碧螺姑娘從懸崖上採回茶葉救了情郎的性命而得名;又有人説,是康熙帝飲後大加讚賞,御賜“碧螺春”而得名...

至今太湖一帶還流傳着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説,其中有兩則最為人們傳頌.

一則傳説是講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個名叫碧螺的美麗姑娘,她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十分喜歡唱歌。她的歌聲像甘泉,給鄉民們帶來歡樂與希望,大家都很愛她! 

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有個叫阿祥的小夥子,他在打魚時,常常聽見碧螺姑娘甜美動聽的歌聲,也時常看見她在湖邊織網的優雅身姿,不知不覺中深深地愛上她。

這時,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不但強行令人為其在西山上立廟,還看中了碧螺的美貌,要姑娘做他的妻子,並揚言,如果不答應,它將蕩平西山,劫走碧螺。

阿祥知道後,下定決心要殺死惡龍。一天,他手持魚叉,潛到湖底,和惡龍展開了水天七夜的殊死搏鬥。最後阿祥殺死了惡龍,自己也因流血過多昏倒在湖邊。

鄉民們急忙地把為民除害的英雄阿祥抬回家中,由碧螺姑娘親自護理。阿祥因傷重,病情一天天惡化,碧螺姑娘十分傷心,為了救阿祥,她踏遍洞庭東丶西山,到處尋找草藥。有一天,碧螺姑娘忽然發現山頂上一顆小茶樹長得特別可愛,早春寒冷時節,小樹卻長出了許多芽苞,她十分憐惜這棵小茶樹,每天給它澆水,不讓小樹受凍。

清明過後不幾天,小樹展開的第一片嫩葉,這時阿祥已水米不進,危在旦夕。姑娘流着眼淚來到茶樹旁邊,對着那嫩綠的茶樹祈禱:“茶葉啊茶葉,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辛勞,求你救活我的阿祥哥吧,如果能叫我阿祥,我願獻出自己的生命!”

姑娘虔誠的採下幾篇嫩芽含在嘴裏,回家後泡在開水裏送到阿祥嘴邊。不掉,一股純正清爽的香氣直沁阿祥心脾,本來水米不進的阿祥頓覺精神一振,他一口氣把茶水全部喝光。緊接着伸伸腿.、伸伸手,漸漸恢復了元氣!

姑娘進見此情景,高興異常,連忙把小茶樹上的茶葉全採了下來,小心翼翼地用一張薄紙裹着放在自己胸前,用自己的體温將嫩茶葉暖幹。然後拿出來在手上輕輕搓揉,泡茶給啊祥喝。阿祥喝了這些茶水後,居然完全恢復了健康。

可是,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來,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茶葉被阿祥泡水喝掉後,姑娘的元氣再也不能復原了。

姑娘帶着幸福的微笑失去,阿祥悲痛欲絕,將姑娘葬在在山頂上的茶樹旁。同時,這的茶樹長得特別陌生。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民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 碧螺春 ”。

另外,一則故事是説,很早以前,東洞庭上飄着一股奇異的香氣。人們誤以為有妖精做崇,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倔強勇敢的姑娘去莫釐峯砍柴,剛走到半山腰,便聞到一股清香,就朝山裏觀望,看來看去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為好奇心所驅,他冒着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頂上,只見在石縫裏長着幾顆綠油油的一陣陣香味就是從樹上發出來的。

她走進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裏,就下山了。誰知一路走,懷裏的茶葉一路散發出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味越濃,這異香薰的她有些昏昏沉沉的。

回到家中,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從懷裏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驚呼: “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謝芽葉泡上一壺喝起來。

沒想到茶剛送到嘴邊,幽香已沁人心脾,一口下嚥,更是齒頰生香;二口下嚥,喉潤氣爽;三口下嚥,疲勞頓除。

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一回家來種。

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樹挖回,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公腳下,加以精心栽培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繁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的遠近相鄰。

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甘,大家讚不絕口,好奇地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道:嚇煞人香!

從此,嚇煞人香漸漸引種繁殖,遍佈了整個洞庭山。也許這顆從山頂移栽而來的茶樹,就是前一則故事中碧螺姑娘的化身!

碧螺春為何又稱“洞庭碧螺春”?高級碧螺春是怎樣製成的?

碧螺春中國十大茶葉之一,來自於江蘇省蘇州市洞庭山,所以也被稱為是洞庭碧螺春,這個名字和洞庭湖沒有什麼關係。在茶葉中屬於綠茶。外形是呈彎曲狀,表面有一層茸毛,顏色是綠中發點白,洞庭碧螺春和碧螺春還是有些差別的。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唐代時碧螺春更是掀起了一股風潮,是隻有貴族們才能享用到。碧螺春還有一個故事,説的是從前有個人上山遊玩,在爬山的過程中摘了幾片葉子,放進熱水中,泡好後,先是聞到了一股清香,喝下去的口感更是比和水要好的多。此後這種葉子便開始被當地人採摘,回家泡水喝。之後康熙視察民情時,來到了洞庭,便品嚐了當地特有的茶葉,便起名為碧螺春。碧螺春採摘起來也較為麻煩,在每一年的春分時期就是最忙的時候,每天早早起來便開始採摘茶葉,需要在它們很稚嫩的時候就先採摘完畢,若不然老的茶葉就會掉很多檔次。採好的嫩芽還需要二次挑揀,要保證這一批的葉子大小一致,絕不能參差不齊。這些工作都要在當天完成,隔夜茶不能炒。正是因為茶葉本身和前期的各種工序,碧螺春就有了等級的劃分。上等的碧螺春,樣貌是嫩綠新鮮的,品質越好身上的茸毛也就越多,口感更是甘甜持久,香味更是讓人舒心,但現在茶葉的門道實在是太複雜,很多假冒偽造的碧螺春流入市場,一分錢一分貨,大家也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畢竟是會進肚子裏的東西,別給身體造成了負擔才是大麻煩。這種碧螺春首先顏色會偏重偏黑,沖泡進水中也沒有香味,泡水顏色更不會是偏綠色,而是發黃。

“碧螺春”一詞是源於哪位清朝皇帝賜名而得?

“碧螺春”一詞是源於哪位清朝皇帝賜名而得?

正確答案:康熙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曆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 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 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脱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 嚇煞人香”。到了 清代康熙年間, 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 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碧螺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原名叫什麼?

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碧螺春原名叫功夫茶或者新血茶。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曆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

擴展資料:

碧螺春的價值功能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碧螺春

"碧螺春"為什麼叫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説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峯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採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説:“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採製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採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釐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採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幹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採,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温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鍋温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温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温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温約30~40°C,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温、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温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説》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放茶。或用70~80°C的開水沖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着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餘,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碧螺春茶區每到採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春產自哪裏,碧螺春名字怎麼來的?

碧螺春是很著名的一種茶,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説法,有説是康熙賜名的,也有説和地名有關,那麼,中國名茶洞庭碧螺春產自哪裏?

中國名茶洞庭碧螺春產自哪裏

螞蟻莊園3月1日正確答案:太湖

洞庭碧螺春產自蘇州市吳中縣的西南方位,在太湖之濱。

在歷史上,古太湖有兩座山,一曰洞山,一曰庭山。這兩座山一般被合稱為洞庭山。

但是此洞庭非彼洞庭,我們所熟知的洞庭湖在古代稱為雲夢、九江,號稱八百里洞庭,洞庭湖區的歷史勝蹟很多,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碧螺春名字怎麼來的?

“銅絲條,蜜蜂腿”“藴含花香果味”,這是民間對洞庭碧螺春的生動描述,形容其外形細緊似銅絲,滿披茸毛似沾滿花粉的蜜蜂腿,香味獨特。

康熙賜名説

早年,每到早春茶芽萌發,洞庭東山採茶姑娘們就結伴上山採茶,採下的芽葉放進圍在腰間的布兜裏,早晨上山,中午才能下山,布兜裏的茶芽在體温作用下開始微微發熱,散發出撲鼻的花香,姑娘們驚呼“嚇煞人香”!由此人們就將此茶叫做“嚇煞人香”茶。

據《蘇州府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來到太湖,巡撫宋犖獻上此茶,深得康熙讚賞,問及茶名,覺得不雅,欣然賜名“碧螺春”,從此以後,碧螺春就作為貢茶年年進貢朝廷。

地名説

相傳自古洞庭山上就有茶,細嫩,甘香,俗稱“嚇煞人”,尤其以產自碧螺峯的最好,因此得名“碧螺春”。

愛情故事説

民間還流傳着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説在洞庭西山有一位美麗善良愛唱歌的姑娘,叫碧螺,洞庭東山有一位勤勞勇敢的青年漁民,叫阿祥。

在與湖裏一條危害黎民、要霸佔碧螺姑娘的惡龍的搏鬥中,阿祥斬除了惡龍,卻身負重傷,碧螺姑娘感念恩情,四處採集草藥,悉心為阿祥療傷。

在阿祥搏鬥流血的地方發現了幾株小茶樹,採下嫩芽回去熬成湯汁,清香撲鼻,阿祥喝後神清氣爽,很快恢復了健康。

因為是碧螺姑娘發現並採制的而得名。碧螺春茶名副其實,“碧”,色澤銀綠隱翠,茸毛披覆,“螺”,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春”早春採製。

碧螺春茶葉名字的由來

“碧螺春”茶的由來

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產於太湖洞庭東西二山。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峯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採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放在懷裏,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採茶姑娘都嚷着:“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於是眾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為“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茶採摘時間較早,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炒制時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因此外形捲曲如螺,昔毫畢露,細嫩緊結,葉底如雀舌,水色淺,味醇而淡,香氣清高持久,回味雋永。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culture/tea/991215051.htm

TAG標籤:洞庭 碧螺春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