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東陽的由來

東陽的由來

遠在新石器時期,今東陽之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東陽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為諸暨縣、烏傷縣(義烏)的一部分,屬會稽郡。

東陽建縣之始不叫“東陽縣”,而叫“吳寧縣”。

1988年5月,經批准,東陽撤縣設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遠在新石器來自時期,今東陽之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東陽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為剛面緊省考要內諸暨縣、烏傷縣(義烏)的一部分,屬會稽郡。

東陽建縣之始不叫“東陽縣”,而叫“吳寧縣”。

1988年5月,經批准,東陽撤縣設市。

東陽市,浙江省轄縣級市,由金華市代管,地處浙江省中部;會稽山、大盤山、仙霞嶺延伸入境,形獨硫職弱率校界成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地貌,地勢東高西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省段月功至;轄有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鄉,總面積1來自746.81平方千米;2018年總人口84.78萬人。

東陽地處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諸永高速在境內交叉而過,來自為浙中交通樞紐;東陽衞須哪載象志話自古以來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游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東陽古民居建築以東陽木雕為主,融竹編、石雕、磚雕、堆雕等裝飾藝術為一體,形成了獨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築體系,截至2018年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4家、3A級1家。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遠在新石器時從木值晚期,今東陽之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東陽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為諸暨縣、烏傷縣(義烏)的一部分,屬會稽郡。

東陽建縣之始不叫東陽縣,而叫吳寧縣。

1988年5月,經批准,東陽撤縣設市。

東陽市,浙江省轄縣級市,由金華市代管,地處浙江省中部;會稽山、大盤山、仙霞嶺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地貌,地勢東高西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轄有6個來自街道、11個鎮和1個鄉,總面積1746.81平方千米;2018年總人口84.78萬人。

東陽地處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諸永高速在境內交叉而過,為浙中酸着高發脱濟等準交通樞紐;東陽自古以來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游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東陽古民居建築以東陽木次等措烈探鬆責雕為主,融竹編、石雕、磚雕、堆雕等裝飾藝術為一體,形成了獨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築體系標舊雨學兩使不繼,截至2018年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4家、3A級1家。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遠在新石器時期,今東陽之地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東陽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為諸暨縣、烏傷縣(義烏)的一粉保有權部分,屬會稽郡。

東陽建縣之始不叫“東陽縣”,而叫“吳寧縣”。

1988年5月,經批准,東陽撤縣設市。

東陽市,浙江省轄縣級市,由金華市代管,地處浙江省中部;會稽山、大盤山、仙霞嶺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地貌,地勢東高西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轄有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鄉,總面積1746.81平方千吧象生米;2018年總人口84.78萬人。

東陽地處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諸永高速在境內交差續交叉而過,為浙中交通樞紐;東陽自古以來就有“興學來自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游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東陽古民居建築以東陽木雕為主,融竹編、石雕、磚雕、堆雕等裝飾藝術為一體,列味談杆喜沙形成了獨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築體系,截至2018年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4家、3A級1家。

東陽.為什麼叫東陽

春秋時,吳越爭霸,越王勾踐都大越(今紹興),今東陽地屬越國。戰國時,楚伐越,又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荊、江南地,滅楚國,於故吳、越地置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蘇州市)。翌年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今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初,廣封劉姓子弟為王,實行郡、國並行之制。高祖六年(前201)以會稽郡為荊國,高祖十二年更名吳國,景帝四年(前153),復為會稽郡,今東陽地歷為所屬。元封五年(前106),郡國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新莽時改諸暨為疏虜,烏傷為烏孝。東漢建武初(25)悉復舊名。漢末興平二年(195),析諸暨置吳寧縣(《後漢書-郡國志》“諸暨縣”劉昭注、《宋書州郡志-東陽太守》),取“吳地安寧”之義,治所在水門村(也作大門村),為東陽建縣之始,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隸揚州。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在長山縣(今金華)。《方輿勝覽-婺州》載:以郡“在金華山之陽,縠水之東,因名東陽”。東陽一名始此,隸揚州。吳寧縣遂屬東陽郡。兩晉不變。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揚州之會稽、東陽......五郡為東揚州,治所在會稽郡。後廢置不常,至永光元年(465)復併入揚州(《宋書-州郡志》)。吳寧縣在南朝宋、齊朝屬東陽郡,隸揚州或東揚州。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復置東揚州,太平元年(556)又罷,樑還於東陽郡兼置婺州,陳永定三年(559)又改縉州,樑、陳朝還改東陽郡為金華郡,陳天嘉三年(562)於會稽再置東揚州(《梁書-武帝紀.敬帝紀》、《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一》、《嘉慶重修一統志-金華府》、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陳書-文帝紀》)。吳寧縣在樑、陳朝屬東陽郡、金華郡,隸婺州、縉州、東揚州。  隋開皇九年(589),改東揚州為吳州,廢金華郡置婺州,廢吳寧縣入諸暨,分五鄉入烏傷(《隋書-地理志》、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東陽縣誌-建置》)。同年改長山縣為吳寧縣,開皇十二年復改東陽縣,十八年再改金華縣(《隋書-地理志-東陽郡》、《元和郡縣誌-婺州》)。與現東陽市之“吳寧”、“東陽”先後異地同名。大業初,廢吳州置越州,大業三年(607)復改越州為會稽郡、婺州為東陽郡。今東陽地隋代則分屬越州、會稽郡,婺州、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罷郡置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垂拱二年(686)、析義烏縣(唐武德七年改烏傷縣為義烏縣)東衝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置東陽縣(新、舊《唐書-地理志》、萬曆《金華府志-建置沿革》)。縣名由來,唐《元和郡縣誌-婺州》、《舊唐書-地理志-婺州》均有“取舊東陽郡名”之記載。縣治即今吳寧鎮。屬婺州,隸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東陽縣屬東陽郡。隸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再改東陽郡為婺州,東陽郡從此不再置。東陽縣屬婺州,隸浙江東道(治越州)。大曆十二年(777),升東陽為望縣(《唐會要》卷七十)。  五代,東陽縣隸吳越國,仍屬婺州。吳越王錢鏐與淮南楊氏交惡,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於後樑開平四年(910),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輿地廣記-兩浙路》、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東陽縣誌-建置》)。後晉天福四年(939),於婺州置武勝軍節度,東場縣仍為所屬。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納土歸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勝軍為婺州保寧軍節度。鹹平二年(999),復東場縣為東陽縣(《讀史方輿紀要-金華府》、萬曆《金華府志-建置沿革》)。屬婺州,隸兩浙路。南宋,復分兩浙路為東西路,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東路(路治紹興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為婺州路。東陽縣屬婺州路,初隸江淮行省,後隸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史地理志-江浙等到處行中書省》)。浙東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移治慶元路(今寧波)。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為甯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華府(《明史-地理志-金華府》)。東陽,縣屬金華府。明初,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東陽縣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 浙江》)。清承明制東陽縣屬金華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清史稿地理志-金華府》)。

東陽市最早起源於什麼時間?

東陽曆史悠久。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1988年5月,經批准,東陽撤縣設市。

金華自古以來稱為什麼

《隋書·地理志》“東陽郡”條目下,領縣第一就是“金華”。東陽郡是古代金華最早的地市級行政機構,它的治所也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其中在縣名“金華”下面有小字加註:“舊曰長山,置金華郡,平陳郡廢。又廢建德、太末、豐安三縣入,改為吳寧。

十二年改曰東陽,十八年改名焉,大業初,置東陽郡。有長山、龍山、樓山、丘山。有赤松澗。”意思是:這個名叫金華的縣,舊名是長山,從前在這裏設立過一個金華郡,等到我們平定“陳”時,把這個郡給廢掉了。

後來又把另外的建德、太末、豐安三個廢縣並給它,並重新命名為“吳寧”。等到(開皇)十二年時又把名稱改為東陽,十八年時才正式定名為金華。大業初,又在這裏恢復了最早時候的東陽郡建置。附近還有長山、龍山、樓山、丘山和赤松澗這樣一些風景名勝。

擴展資料

金華市位於浙江省境中部界於東經119゜14′-120゜46′30″,北緯28゜32′-29゜41′。東鄰台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

南北跨度129公里,東西跨度151公里,土地面積10942平方公里。市區位於東陽江、武義江和金華江交匯處,面積2044.7平方千米,2010年建城區面積66.7平方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華

東陽木雕有着怎樣的發展史?

東陽木雕是我國的民間技藝,它屬於民間雕刻技術一類,而他的這個名字由來也是由於當地的地名產生的,你們應該知道當地的地名是什麼了吧?對,就是東陽,這個產地位於浙江。

接下來我們説一下東陽木雕的發展史,這個雕刻藝術大約是由唐朝的開始的,但並沒有在唐朝發展到巔峯,這個雕刻藝術的巔峯時期是在明清時期,中間經過了三個朝代的轉換,分別是唐朝宋朝和元朝,那麼他為什麼能在明朝發展到巔峯呢?

這是由於另外一項技術的崛起所造成的,在明朝的時候盛行雕刻木板印書,而由於這一項行為的盛行,隨之帶來的是木雕技術的崛起,當時許多製作都需要使用這項技術,比如修建宮殿,寺廟園林,住房等建築都需要這項藝術,而由於這項藝術貫穿着這些建築,隨之出名後,帶來的是長期利益,這時的東陽木雕已經聞名於全國,許多地方都知道這項技藝,而這相機也一直作為傳統技術流傳了下來。

相關資料:

東陽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產於浙江金華東陽而得名,"東陽木雕"與"青田石雕""黃楊木雕"並稱"浙江三雕"。被譽為中國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有千餘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於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2006年5月20日,東陽木雕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陽村的村名由來

西陽村、中陽村、東陽村在漢朝時原為一村。因村莊地處低窪潮濕,大家一起商議搬遷方案,最後決定為了發展耕種與生活便利,宜向地廣人稀和地勢較高的北部擴展,分成三個村莊,建在同一軸線上,相距不超過兩裏地,遇到兵荒馬亂年間也好相互照應。居西邊的就稱為西陽村,,村中以王姓居多。居中的就稱為中陽村,村中淮姓和張姓較多。居東邊的就稱為東陽村,村中楊姓、景姓、南姓、郭姓較多。在中陽村和東陽村現仍存有過去圈起的部分土城牆。

中國帶陰陽的地名有哪些?來源是什麼?

洛陽:洛河的北面;

遼陽:遼河的北面;

東陽:位於浙江,我國的東部;

淮陰:淮河之南.

東陽木雕的由來是什麼?

《康熙新志》記載,唐太和年間,浙江東陽馮高樓村的馮宿、馮定兩兄弟曾分任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陸氏墓與唐元和年間進士、宰相舒元輿的墓中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可見唐代太和年以前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

據説,唐代“活魯班”華師傅為馮宿、馮定兄弟營造廳堂,準備接楹上樑時,一複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40釐米),活魯班大驚!

適有一老翁上門要魚要肉,活魯班款待之,老翁把兩條魚尾分別移動在兩個碗上,像兩個魚頭相對,伸出一截,然後用一根筷子往兩嘴一套,揚長而去。

活魯班突然領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個魚頭,固定在柱頭上。以此把樑接住,柱上按魚頭,新穎又美觀,而且魚頭與“餘頭”諧音,大吉大利,後人又在魚頭上加上牛腿,這便成了最早的東陽木雕。

東陽周姓先祖兵公的來歷

東陽周姓先祖兵公是指南北朝時期周文育。東陽周姓先祖兵公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名將周文育。他是東陽人,出生於南朝梁武帝時期,曾經擔任過南齊、南樑、南陳、北魏等朝廷的要職。周文育以勇猛善戰、謀略高超而著稱於世,尤其是他在北魏和東魏兩次征戰中的表現,更是令人稱讚。周文育的祖先周恢曾經在東陽的繁華地段建立了一座府第,府內的門牌上刻有“周兵公府”四個字,後來人們就將周文育稱作“兵公”,並將“兵公”作為周姓的一個別稱。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曆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併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説,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範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範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併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範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温州

温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裏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温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温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複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華”這一名字由來於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説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説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説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説。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着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台嶽。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蕩,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週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志》雲“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嶽之最秀者也”

總之,台州因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應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與台宿當有一定的關係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一的説法。一種説法是因流經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説法是麗水之名來源於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總之兩種説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省批准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批准撤消麗水地區,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後用過栝州、縉雲郡等名稱,至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後,舟山羣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户居民因鄉賢王國祚的請免獲准留守舟山島。由於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後來“海禁”的鬆弛,居住地的擴展,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羣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於現在了。

東陽木雕起源的時代是在什麼時候?

東陽木雕起源的時代是在漢代,但是發展是在宋代,那個時候製作木雕佛像就已經有了十分嫻熟的技巧。在明代的時期,東陽木雕已經被用於裝飾,在永樂年間建造的“肅雍堂”,它保留的12座牌坊中就有一座是完完全全的用木材雕刻的。東陽在乾隆年間的時候就被稱為木雕之鄉,在當時就有數百名工藝師被招進京城,修繕宮殿。這個時期的東陽木雕也逐漸的走進百姓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就有木箱、梳粧枱、屏風等傢俱。這個時期的東陽木雕是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

東陽木雕之所以如此的出名,除了東陽木雕高超的雕刻水平外,還由於它的材料。東陽木雕主要採用的是樟木為材料,樟木的材質細密,硬度適中,還能夠避免蟲蛀,可以很完整的被保存。除此之外,東陽木雕還以紫椴、銀杏、柚木、紅木、水曲柳等為材料。東陽木雕不是單獨的、死板的木雕,他注重實用與欣賞相結合,講究中國畫的筆意美,構圖佈局疏密得體,變化多端。而且在取材上,東陽木雕多選古典文學,雕刻還非常具有層次感,這也是它為什麼如此受到人們認可的原因之一。

TAG標籤:由來 東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