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有什麼不一樣

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有什麼不一樣

1、含義不同:大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

2、習俗不同:在大年三十,要穿新衣、放鞭炮、吃團年飯、守歲、給壓歲錢等等。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北方人會吃餃子,南方人會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3、意義不同:大年三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是為了辭舊。大年初一團聚在一起是為了迎新。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正月初一和除夕有什麼不同

除夕是大年三十,與初一不是一天。一個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個是去年的最後一天。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正月初一:是夏曆年的第一天,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説:“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除夕節和初一有什麼不一樣?

除夕即年三十,初一是大年初一,除夕是年末最後一天,初一是新年第一天

你家年三十和初一都有什麼特殊習俗?

在大年三十這一天,會有守歲的習俗,一般會看春晚打發時間,然後到了新年鐘聲敲起的時候,一起跑到户外點燃煙花,這個時候的天空十分的明亮,煙花齊放,很熱鬧。煙花預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過年為啥是大年三十而不是大年初一?

大年三十更為隆重,一般都把大年三十看得更重要,因為這一天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應該是的。

雖然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了。但是一個也是留戀,一個也是迎接!所以我覺得年三十是最正宗的過年啊!熬了大半夜鬧騰了大半夜的人,把樂趣都搞完了,困的都精疲力盡的對初一都沒啥意思了。

夕的傳説:

在童話傳説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

後來一聰明的孩子教大家除掉夕的方法,他的名字就叫做“年”。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節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説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着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

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説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為什麼除夕叫大年三十,春節叫大年初一,明明兩個節日都不在一個月裏,為什麼都叫“大年”,搞不懂

除夕和春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除夕的日期是農曆臘月三十,所以叫大年三十,春節的日期是農曆正月初一,所以叫大年初一。在我國,在用公曆計年之前,都是農曆計年,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臘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辭舊迎新,除夕夜就是跨年夜,所以習慣把兩天都稱做大年

除夕夜、大年初一不同的地方都有什麼不同的習俗?請大家分享一下,謝謝!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户户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裏,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着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不掃地,不動刀,這裏面有什麼講究?

各地風俗不同,30不掃地,初一不掃地,但是沒説不動刀。

不掃地是為了把財氣聚在家裏不往外倒,不動刀還真沒聽過呢

我是在廣西某地長大的,是白話人。白話人在大年三十是可以掃地,也可以動刀子的。在生產隊的時候,因為忙,有些年三十那天,還有人劈柴。留正月燒,因為以前都是燒柴草的。沒事時,或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烤火,閒聊。有時還會扔幾個餈粑放在火炭裏烤,也有的人放紅薯或小芋頭在火炭灰裏悶烤,烤的紅薯和小芋頭比煮的香。

大年三十可以掃地,初一不行。有的老人説,地上的垃圾是財,初一不允許把它掃了,倒在外面。

大年初一可以動菜刀,因為大家在吃肉吃葷的同時,也愛吃一些青菜,葷素搭配嘛。

大年初一我們那講白話的,不允許洗衣服,不允許女的洗頭髮,做針線活。

我也不懂老一輩為什麼要求後生的這麼做,有什麼講究。

“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不掃地,不動刀”。這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新年傳統習俗禁忌。

新年“不掃地”,是指初一到初能掃地。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新年掃了地,意味着這一年會越來越窮,這樣做是自己掃走了“財富”。另外,“掃”與“少”幾乎同音,寓意不好,所以就有了“初一不掃地”的習俗。

為什麼“不動刀”呢?新年初一不動刀,這也是過年的習俗禁忌。據傳“初一動刀”代表有血光之災,很不吉利,故初一不能動刀。

其實新年還有很多禁忌,如不説死亡,腐爛或者變質等不吉利的話,正月還有不剃頭的習俗……這些習俗雖無多少科學道理,但目的是讓新年快樂吉祥、幸福平安。從這一點上講,這些習俗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這個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像我們老家的話,掃地是怕把財氣掃走,動刀就是不吉利

請問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麼來歷和傳説?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稱大年三十兒。老北京人們歷來將"年夜"視為正式的年禧,因為它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候,許多送舊迎新的重大慶典都在這天舉行。

除夕夜的慶典工作,實際上這天的午前就開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燭,肅穆莊嚴的氣氛隨之而起。20多天的準備工作,大多半是為除夕夜的慶典而操勞的。大年三十兒的主要內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幾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觀音、關聖、財神等。不過佛堂的規模相差懸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層小樓,或一間正廳,而貧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個小佛龕。不論佛堂規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數量,自然是隨着佛堂的規模而異的。供品最豐富者為"九堂",即9類供品,綜合起來有: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素菜等。此外供桌前還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隻香爐、一對燭台、一對花瓶(筒)。燭台上插素蠟,香爐內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擺齊,正午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説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內容之一。

如果家內有祠堂,儀式就隆重得多。無祠堂之家,此時亦需將影像(或牌位)及遺物請出,在屋內西牆方位設供桌,擺供祭祖。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滿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臘、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黃油炒黃米麪,撤供時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傳統美德,看來不應屬迷信範疇。郊區農民還有的在此夜到墳地請祖宗回家過年的習俗,直到初六,再焚燒錢錠,將祖宗送走。

吃團圓飯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內容。

在置辦的年貨中,大部分是食物。準備工作包括燒製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門別類將食品蒸煮、烹、炸、燉,製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嚐。當然主食自然是水餃,至於餡的優劣,則看家庭生活狀況而定。一年一度的團圓飯,雖然熱鬧,但太費時間,現在人們為節約時間,已不注重自制。較開放的廣州,從1985年春節開始,已出現扶老攜幼到酒樓吃團圓酒了。

守歲之風俗早在晉代就十分盛行

在當時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歲時所點之蠟燭,叫"守歲燭",是一種特製的粗蠟燭。實際上守歲是消磨時光的綜合活動。大家吃飽喝足之後,尚未到接神之時,利用這段時間消遣一番,俗稱守歲。含意高雅一些,將守歲説成是珍惜光陰,或為長輩祈年益壽。不管怎麼説,守歲時大多以娛樂為主,如搓麻將、鬥紙牌、推牌九等,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亥時交子",到了諸神下界的時候了。關於守歲,也有傳説。古時有小妖名"祟",除夕時出來害小孩,家長們為保護孩子,故而"守祟",因諧音,又叫守歲。文人守歲,大多做詩抒懷,有的觸景生情,有的總結舊作,有的展望未來,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這種守歲,算得上是積極有意義的了。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員未到齊,可能拖到醜、寅之時亦未可知。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家庭團拜是接神後的第一件大事。先給祖宗神像叩頭拜年,然後依長幼叩頭。此後長輩照例要給沖齡晚輩們"壓歲錢"。

過年,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一般這段時間大人們忙於籌備工作,管得較鬆,可盡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壓歲錢。

傳説壓歲錢也與"祟"在除夕出來害小孩有關。因為"祟"害怕包着銅錢的紅紙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稱"壓祟錢"。實際上,長輩給晚輩小孩錢,是皆大歡喜的事,故而沿襲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稱"大年初一"。家庭中團拜之後,男子在這一天的主要任務是出外拜年。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清代拜年形式較複雜。這是由於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所帶來的習俗也不一樣。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係的人,新年辭歲是必須遵例而行的。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須給本府主人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設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長家辭歲;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除了上述情況外,即是一般的�NFDBE�戚之間、同行同事之間、鄰里之間的拜年。在拜年過程中,凡遇年長者,須三叩頭。叩頭方式旗人、漢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頭不作揖,而漢人在叩頭前後均作揖。在拜謁過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該家中堂上首叩三個頭,猶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在京郊農村,有的主人雖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謝。如系平輩受拜之家,須擇日回拜。

清代的官場中,對拜年較為重視,為了不徒勞往返,便舉行"團拜"。這種集體拜年好處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較強,之後更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60年代,各單位、團體、工廠等,每逢春節,除舉行會餐外,還有團拜之風。其實在節假日人們互相走走,溝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於形式,浪費時間。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拜年也出現了新形式,如電話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誤,有發展之勢。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各家婦女不到"破五"不許出門送賀,即便很近的鄰里,只能在院中説話,也不許進屋,即所謂"忌門"之陋俗。每當除夕夜,院內鋪上芝麻秸時起,即等於宣佈"忌門"開始,正月初六,婦女才開始互相道賀。

元旦期間,除上述"忌門"之外,其他還有許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無道理,甚至很可笑。明代習俗,新年五更忌諱在牀上打噴嚏,如果在牀上打了噴嚏,則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噴嚏時,須急速下牀。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説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後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門內偷聽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話,以卜來年之兇吉,謂之"聽懺語"。將一枚小錢包在餃子裏,誰吃到它,主誰一年順利。將門栓或木�在院中連續拋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習俗流傳甚長遠,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説"歲(碎)歲平安"。除夕夜不掃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財神掃出或倒出。不動刀剪,動則主兇殺或口角。還有不準吃藥的習俗,否則會一年生病。(其實需吃藥者,已經生病了,耽誤病情,豈不更重!)至於大年初一須吃素,現在可能很少見了,誰家不是大魚大肉。

有些習俗更顯無聊,如不吃稀飯,否則出門會遇大雨;出嫁後的女兒,此時不可回孃家,否則會將孃家吃窮。不許與人爭吵,否則一年不交好運;不許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許罵街,否則今年要倒黴……,這些禁忌雖屬無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們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順心,難免口出"穢言"。如何對待這種"童言",人們也想出了絕妙的解法,用毛草紙(現在的衞生紙)擦嘴。含意是把小孩嘴當,説話如放屁,不算數。

無論有多少禁忌,人們在節日期間的心情總是愉快的,因為節日的氣氛及景象太令人興奮了。新年新歲之時,每家都在展覽自己的年貨,所以菜餚都很豐富、酒醴齊備,新正拜節要奉節酒三杯,真一時之快事也。

一般貧窮之家,也儘自家之能力,把年過好,雖然之間相差懸殊,規模形式也差異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貧賤富貴各得其樂。各人按各人的財力和愛好來尋找節日間的樂趣。有些"觀景"是根本用不着花錢的。

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麼忌諱麼

我國的傳統習俗,除夕晚上,古人皆圍着爐子吃飯,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筷子,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寓意閤家團圓,幸福美滿。

年夜飯尤為重要,而且年夜飯不要吃得太快,每樣菜最好都要吃一口,因含有吉祥意味,所以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

如: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預示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富裕和年年有餘之意。

已經出嫁的女兒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孃家。意指初一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特別是家裏有兄弟的。

年初一早餐忌吃稀飯,藥品。

年初一的上午要吃乾飯,表示家裏整年都會很富有,不要吃藥,祈求一年身體健康。當然重病患者除外。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牀, 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的做事情。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表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在病牀中。禁動刀子和剪子, 俗語:"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

大年三十是過年還是大年初一是過年?

大年三十是過年。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才對,表示舊一年將過去,新一年將到來。

年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的正月初一現代定名為春節,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

“春”在古代很受人們重視,如有“雙春”之年視為大吉的之年。除夕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尾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守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歲稱為過年。

過年習俗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年節起源於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古人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天地神靈以及祖先神靈左右着人們的生活和命運。

古人重視信仰與祭祀,將黃道中推算出來的立春定為一年之首,在歲首黃道吉日舉行祭祝祈年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並祈求豐收。後由於曆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曆正月。

TAG標籤: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