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元代銅壺滴漏

元代銅壺滴漏

元代銅壺滴漏是一種製作精美的器物,通常用於沖茶或咖啡。它由一個壺身和一個壺嘴組成,中間有一個可以控制液體流動的滴漏裝置。銅壺通常鍍有銀或金,表面裝飾着精美的花紋,有時還刻有文字或圖案。元代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飲具,其精美的製作工藝和實用性使其在歷史上一直備受推崇。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銅壺滴漏是誰發明的?(急要)

銅壺滴漏:   時間對任何人來説都是一樣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在遠古時代,因為大部份人都以農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時間正是這些人所面對的一大問題。故於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計時器。 銅壺滴漏幾時開始有?西漢時代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到了元代,從此「銅壺滴漏」加以改良,演變成階梯式漏壺。壺並分四層,由上而下漸次縮小,水由頂層依次滴到壺的底層,從浮箭的刻度計時。

銅壺滴漏:   時間對任何人來説都是一樣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在遠古時代,因為大部份人都以農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時間正是這些人所面對的一大問題。故於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計時器。 銅壺滴漏幾時開始有?西漢時代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到了元代,從此「銅壺滴漏」加以改良,演變成階梯式漏壺。壺並分四層,由上而下漸次縮小,水由頂層依次滴到壺的底層,從浮箭的刻度計時。 圭表、日晷(日規):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陽為觀測目標的計時儀器,它們結構簡單是中國流傳於世的最古老的天文儀器。它們的創制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現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發展而來,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變而來。所謂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於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遠古人們在生活中就發現太陽照射下的物體影子,其方向和長短會隨着太陽所在位置而有規律地變化。逐漸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為觀測影子變化的工具,這就產生了最古老的天文儀器----表。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用途卻很多,譬如可依據影子的方向和長短定出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這些工作項目,後來都各自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專用儀器和觀測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定節氣、定年長的儀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專用儀器。圭表是由直立於平地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組成。大約最晚在春秋中葉,利用圭表測量日影,已經是制定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測定出迴歸年長度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於圭表。因着地球繞着太陽公轉,造成正午時分表影每天有着長短變化而有了節氣和年長的差異。又因着地球的自轉,形成一天之內表影的方位和影長也有規律的變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變化來測定每天的時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稱為晷針)和刻有時刻的晷面所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針指向北極,其晷面和晷針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赤道日晷(晷針平行地球自轉軸而晷面呈現北低南高狀擺放,其晷面和晷針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於任何其它方向)等。

銅壺滴漏:   時間對任何人來説都是一樣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在遠古時代,因為大部份人都以農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時間正是這些人所面對的一大問題。故於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計時器。 銅壺滴漏幾時開始有?西漢時代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到了元代,從此「銅壺滴漏」加以改良,演變成階梯式漏壺。壺並分四層,由上而下漸次縮小,水由頂層依次滴到壺的底層,從浮箭的刻度計時。 圭表、日晷(日規):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陽為觀測目標的計時儀器,它們結構簡單是中國流傳於世的最古老的天文儀器。它們的創制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現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發展而來,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變而來。所謂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於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遠古人們在生活中就發現太陽照射下的物體影子,其方向和長短會隨着太陽所在位置而有規律地變化。逐漸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為觀測影子變化的工具,這就產生了最古老的天文儀器----表。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用途卻很多,譬如可依據影子的方向和長短定出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這些工作項目,後來都各自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專用儀器和觀測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定節氣、定年長的儀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專用儀器。圭表是由直立於平地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組成。大約最晚在春秋中葉,利用圭表測量日影,已經是制定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測定出迴歸年長度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於圭表。因着地球繞着太陽公轉,造成正午時分表影每天有着長短變化而有了節氣和年長的差異。又因着地球的自轉,形成一天之內表影的方位和影長也有規律的變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變化來測定每天的時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稱為晷針)和刻有時刻的晷面所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針指向北極,其晷面和晷針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赤道日晷(晷針平行地球自轉軸而晷面呈現北低南高狀擺放,其晷面和晷針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於任何其它方向)等。

銅壺滴漏:   時間對任何人來説都是一樣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在遠古時代,因為大部份人都以農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時間正是這些人所面對的一大問題。故於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計時器。 銅壺滴漏幾時開始有?西漢時代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到了元代,從此「銅壺滴漏」加以改良,演變成階梯式漏壺。壺並分四層,由上而下漸次縮小,水由頂層依次滴到壺的底層,從浮箭的刻度計時。 圭表、日晷(日規):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陽為觀測目標的計時儀器,它們結構簡單是中國流傳於世的最古老的天文儀器。它們的創制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現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發展而來,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變而來。所謂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於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遠古人們在生活中就發現太陽照射下的物體影子,其方向和長短會隨着太陽所在位置而有規律地變化。逐漸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為觀測影子變化的工具,這就產生了最古老的天文儀器----表。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用途卻很多,譬如可依據影子的方向和長短定出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這些工作項目,後來都各自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專用儀器和觀測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定節氣、定年長的儀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專用儀器。圭表是由直立於平地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組成。大約最晚在春秋中葉,利用圭表測量日影,已經是制定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測定出迴歸年長度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於圭表。因着地球繞着太陽公轉,造成正午時分表影每天有着長短變化而有了節氣和年長的差異。又因着地球的自轉,形成一天之內表影的方位和影長也有規律的變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變化來測定每天的時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稱為晷針)和刻有時刻的晷面所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針指向北極,其晷面和晷針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赤道日晷(晷針平行地球自轉軸而晷面呈現北低南高狀擺放,其晷面和晷針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於任何其它方向)等。

古代所説的“銅壺滴漏”是用來做什麼的?

我國古代的“銅壺滴漏”是用來做什麼的?答案為:計算時間 (和沙漏原理一樣)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摟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不受温度影響,為計時的準確性增加了困難,用水銀作動力又很不經濟,於是用一種新的材料——細沙來代替水和水銀。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鐘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銅壺滴漏是什麼意思?銅壺滴漏成語造句和典故

成語名稱: 銅壺滴漏 tóng hú dī lòu

歡迎您訪問本頁,本頁的主要內容為解釋成語【銅壺滴漏】的出處和來源,以及回答銅壺滴漏的意思是什麼,其中包含英語翻譯和造句,同時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鏈接地址,為您全方位的詮釋銅壺滴漏成語。如果本頁找不到內容,在頁尾點擊回百度搜索。

[成語解釋]  銅壺:古代計時的漏器。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

[成語出處]  唐·温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例句]   靜聽得~,夜月微殘。(《白雪遺音·馬頭調·好夢兒》)

百科解釋如下:

目錄 • 成語 • 漏壺 英漢詞典解釋

>>到愛詞霸英語查看詳解

成語[回目錄]

  【名稱】銅壺滴漏

  【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解釋】銅壺:古代計時的漏器。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

  【出處】唐·温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漏壺[回目錄]

  

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不受温度影響,為計時的準確性增加了困難,用水銀作動力又很不經濟,於是用一種新的材料——細沙來代替水和水銀。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鐘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百度百科地址:ke.baidu.com/view/83391.htm

SOSO百科地址:ke.soso.com/v379251.htm

百度搜索:《 點擊此處 》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裏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裏,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

1、漏壺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麪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準確的關鍵。這個問題後來是互相銜接的多級(3~5級)水壺來解決的。宋朝王普所著《官術刻漏圖》(公元1135)曾描述一種蓮華漏,後該書失傳。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2、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3、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

4、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銅壺滴漏的拼音?

銅壺滴漏的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銅壺滴漏,漢語成語,拼音是tóng hú dī lòu,意思是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出自《雞鳴埭歌》。出處:唐·温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成語歷史

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

第二層稱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

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釐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

銅壺滴漏怎麼做

説來也巧了 這東西俺也做過

你沒什麼材料的話俺建議你用硬紙製作

不知道你是做模型 還是。。。。。

我覺得外形你肯定做的出來 也許就內部設計不好完成

主要注意各個壺都要開一個孔 流水或者流沙

最下面的壺裏面放刻度表  是用尺上12時辰的刻度

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的

它們的長度你可以按比例 不怎麼要求的話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元代銅壺如下

最上層日壺,高75.5釐米,外口徑74釐米,內口徑68.2釐米,底徑60釐米

第二層月壺,高58.5釐米,外口徑59.5釐米,內口徑54.5釐米,底徑53釐米

第三層星壺,高55.4釐米,外口徑51釐米,內口徑44釐米,底徑39釐米

底層受水壺,高75釐米,外口徑38.5釐米,內口徑32釐米,底徑31釐米

銅尺66.5cm    這樣就能換算比例了

希望你成功  我只能説   要是能幫你製作 我也很樂意的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沙漏、日晷、土圭、銅壺滴漏等。日晷,本義是太陽的影子,日晷工具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其原理為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

沙漏,也叫沙鍾,一般是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玻璃球裏面裝有沙子,通過沙子從一個玻璃球流入到另一個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對時間進行測量。

土圭構造十分簡單,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

銅壺滴漏,即是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算時間,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鑄造的。

漏壺有哪些用途?

春秋以前,我國發明瞭漏壺(又叫壺漏,刻漏和銅壺滴漏)。漏壺是一種水時計儀器。它的構造各個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如清代的一種漏壺:上面三個壺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壺裏裝滿了水,依次漏到水壺中。上面二個壺的深度依次減少一寸,使平水壺的水量可以常滿。平水壺的後壁上方有一個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從這裏漏到下面的受水壺中,這樣可使平水壺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一定的水量漏進水壺去。受水壺中有一個銅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動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標尺去量度的時刻。漏箭下端裝一個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壺的水逐漸滿起來,從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時間。

漢朝以後,我國唐代的樑令瓚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齒輪,創造出了巧妙的計時工具:水運渾天儀和計時器。另一種水儀象台是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製造的,它高約3丈,有上上下下7層,台的最上層是龍柱支撐着的渾天儀,用來觀星。第二層裝着一種天球儀,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隱沒在地平線下,晝夜自動運轉。下面五層木樓中,第一層有3個門,到了每個時辰的時初,就有穿紅衣的木人在左門內搖鈴;每逢時整,紫衣木人在右門敲鐘;逢刻,綠衣木人在中間擊鼓。第二層,每逢時初時整,拿着報時牌的木人就在中門出現。第三層專報刻的時間,到時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現。第四層的木人敲着鈴報告晚上的時刻,打着更。第五層的木人報告日出日沒。

元代的郭守敬專門製造了一種報時的儀器,同宋代的報時器裝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裝有龍、虎、朱鳥、龜等四靈動物模型,逢到時刻會跳躍起來。

由此可見,古代人已經懂得用標尺去量度延續不斷的時間,難怪民間流傳着:“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説光陰可以用“寸”來量度。

漏壺有個缺點,每當天寒地凍時,會因水結冰而不能運轉,人們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鍾”。它是用3根柱子構成的圓柱形木器,中間放置着兩個燒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細,兩個瓶子口相對,有固着物相連,一隻瓶子裏裝有潔淨的沙粒。要開“鍾”,只要把它倒轉過來就行了。上面瓶子裏的沙往下漏,當沙粒全部漏進下面的瓶子後,可以測量一個較短的時間:10分鐘或30分鐘,每隔30分鐘,人們只要把“沙鍾”的瓶子倒轉過來,鍾又“走”啦!

元代銅壺滴漏示意圖明代,詹希元創造了一種“五輪沙漏”,這是一種專門報時的機械鐘。初輪上裝有16個沙鬥,當沙池裏的沙不斷地漏進鬥中,壓動初輪轉動,通過小齒輪分別帶動二輪、三輪、四輪,最後傳動到水平旋轉的中輪。中輪的長軸穿過一個測景盤,長軸頂端裝一根指針,隨長軸轉動,測景盤上刻有時刻,指針轉到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時刻。中輪上的特別裝置,帶動測景盤兩旁的兩個木人,按時敲鈴報告時間。

壺漏是什麼意思

壺漏是古代計時器的一種。

春秋以前,我國發明瞭漏壺(又叫壺漏,刻漏和銅壺滴漏)。漏壺是一種水時計儀器。它的構造各個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

如清代的一種漏壺:上面三個壺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壺裏裝滿了水,依次漏到水壺中。上面二個壺的深度依次減少一寸,使平水壺的水量可以常滿。

平水壺的後壁上方有一個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從這裏漏到下面的受水壺中,這樣可使平水壺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一定的水量漏進水壺去。

古時,人們沒有鐘錶,計時所用的儀器是漏壺,又叫壺漏、銅漏、刻漏、漏刻、銅壺漏刻或銅壺滴漏等。據《周禮》《史記》等記載,周朝時,漏壺就已出現,至春秋時期已經被普遍使用了。

我國還曾使用過以滴水的重量來計時的稱漏,最早製造於北魏時期,唐、宋時代盛行過。此外,還有一種以沙代水的沙漏,其記載最早見於元代,但使用得並不普遍。中國歷史上用得最多、流傳最廣的還是箭漏。

漏壺是以漏壺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時刻的記時器。漏壺一般由銅製成,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夏、商時期。

漏壺也叫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在古代計時中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 那麼一個時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多少時間?

刻是用沙漏的計算,一個時辰就大約分為4.167刻,一刻是14.4分鐘。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5分12秒

擴展資料

沙漏是為了避免水因氣温變化而影響計時精度而設計的。其原理是通過流沙推動齒輪組﹐使指針在時刻盤上指示時刻。最早記載見於元代。

一、按計時方法分

漏壺按計時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箭漏和稱漏。

箭漏:箭漏是通過水刻度來計量時間的漏壺。

二、箭漏又分兩種:

一種是觀測容器內的水漏泄減少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泄水型漏壺(也稱沉箭漏)。

另一種是觀測容器(底部無孔)內流入水增加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受水型漏壺(也稱浮箭漏)。

在一些文明古國﹐如中國﹑埃及﹑巴比倫等﹐都使用過漏壺。

稱漏:稱漏是以滴水的重量來計量時間漏壺。

三、漏壺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

按流媒分可分水漏和沙漏。按計時方法分可分箭漏和稱漏。各種漏壺漏壺因原理不同在結構上也存在差異。

水漏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歷史可追溯到夏、商時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沙漏

TAG標籤:銅壺 滴漏 元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