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六安瓜片的歷史典故傳説

六安瓜片的歷史典故傳説

六安瓜片是中國著名的優質綠茶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傳説在漢武帝時期,某位官員為了向皇帝進貢一份上好的茶葉,特意前往六安山區採摘茶葉。由於當時茶葉採摘時間較早,所以採摘下來的茶葉帶有瓜蒂(即茶花)的茶芽,稱之為“瓜片”。當時的皇帝品嚐後大為讚賞,賜名“瓜片”並冊封為貢茶,以後每年皇家官員都要前往六安山區採摘瓜片茶。

還有一種傳説是在唐代時期,有一位老人在六安山區採摘茶葉時發現一叢茶樹生長得十分茂盛,因此取下其茶葉回家製成茶,結果出乎意料地味道十分醇香,被稱為“六安老樅”,後來逐漸演化為“六安瓜片”。這種瓜片茶隨着時間的推移,聲譽逐漸傳揚開來,在清代時期正式成為了貢茶。

不論哪一種傳説,六安瓜片都是由一名茶農不懈的努力採摘、製作而成,其歷史淵源和飲茶文化的積澱讓其在國內外茶市上一直有着很高的聲譽。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摘要:六安瓜片又稱為片茶。其歷史文化底藴內涵比較悠久。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流行盛世當時稱為廬州六安茶。現如今關於六安瓜片的傳説至今比較可信的還有這麼兩大傳説。

六安瓜片又稱為片茶。其歷史文化底藴內涵比較悠久。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流行盛世當時稱為廬州六安茶。現如今關於六安瓜片的傳説至今比較可信的還有這麼兩大傳説。

六安瓜片傳説一

大約在1900年左右,有一位茶品鑑大師。從收購回來的綠茶當中反覆挑揀出比較嫩的茶葉並剔除其梗樸,再難道市場上去賣。後來茶行不斷的效仿,從簡單的剔除到再次的炒制。成品的茶葉一片片猶如葵花籽一樣。所以又被人們稱為瓜片。

六安瓜片傳説二

據説麻埠附件的一位姓祝的財主和當時的袁世凱是親戚。袁世凱有一喜好便是喝茶,祝家便以茶來孝敬。到後來當地的茶葉都已經滿足不了袁世凱的時候,祝家為了取悦不惜成本聘請有經驗的製茶大師,採用一到二片的嫩葉經過精心的炒制而成。深受袁世凱的讚賞。

由來一: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由來二: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為取悦袁世凱如,不惜工本,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挑選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做的新茶形質俱麗,得到袁的讚賞,並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

六安瓜片產於六安市裕安區和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認分為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為來自金寨縣的齊山村(黃石衝)響洪甸、鮮花嶺鬥威官刻獲雲井毫、龔店,裕安區以獨山、雙峯、龍門衝、石婆店鎮三岔村、沙家灣村、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為六安市裕安區的石板衝、石婆店街道半徑5公里範圍、獅子崗、駱家庵一帶。

六陳程沒安瓜片茶誕生來自於“六安茶”之中,是清代名茶中的精華。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民間傳相準西認意件改劑説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電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政異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説法。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老一代革命家對六安瓜片多有情鍾,一代偉人周恩來和葉挺將軍有着與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緣。建國後,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軍委列為特貢茶。1971年7月擔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贈送,促進了中美關係的發展,被傳為佳話,不愧為六安人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由來一: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訓克紙嫩葉,去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對市場,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集,並命名“封翅”(意味峯翅)。此舉又啟之應塊史發了當地的茶行,在齊頭山的後衝,把採回的新鮮葉子去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構成茶眼的色、香、味、形均使“峯翅”相形見拙。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狀像葵花籽,逐稱“瓜子片”,然後被稱為“瓜片”。

2、由來來自二: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是不可或缺的禮物。但是,當時當地生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滿足袁。1905年前後,祝家為了取悦袁家,不惜工本,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挑選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做的新茶形質俱麗,得到袁的讚賞。此時,瓜片脱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越來越受到飲者的喜愛,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六安瓜片簡稱瓜片、片茶等,為來自綠茶特種茶類,中華傳統歷史名茶,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藴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唐稱“廬州六安茶”,明始稱“六安瓜片”,清為朝廷貢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六安瓜片的歷史由來吧!

六安瓜片產地分陸死又根順看布

六安瓜片產於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為金寨縣的齊山村(黃石衝)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以獨山,雙峯、龍門衝、石婆店鎮三岔村、沙家灣村,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為六安市裕安區的石板衝、石婆店街道半徑希燃孫政耐友半5公里範圍、獅子崗、駱家庵一帶。

六安瓜片的歷史發展

六安瓜片茶誕生於“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民間傳説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説法。1856卻顯馬找金少才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老一輩革命家對六安瓜片多有情鍾,一代偉人周恩來與葉挺將軍曾有一段與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緣。建國後,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軍委作為特貢茶。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促進了中美關係的發展,被傳為佳話,不愧為六安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六安瓜片的歷史由

1、由來一: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物巴徵述喜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製,並起名“封翅”(意為峯翅)。此舉又來自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衝,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峯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存快了復銷。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2、由來二: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操推卷祖幹寧育素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悦於袁,不惜工本,在後衝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俱麗,獲得袁的讚賞。此時,瓜片脱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

六安瓜片的由來?

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以及民間傳説,六安瓜片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説法。

“六安瓜片”茶誕生於“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

六安瓜片原產地在齊頭山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並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擴展資料:

六安瓜片的化學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 。

其化學成分是由3.5-7.0% 的無機物和93~96.5%的有機物組成。茶葉中的無機礦質元素約有27種,包括磷、鉀、硫、鎂、錳、氟、鋁、鈣、鈉、鐵、銅、鋅、硒等多種。

茶葉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有機酸、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皂苷、甾醇等。

茶葉中含有20-30% 的葉蛋白,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5%左右。茶葉中含有1.5-4% 的遊離氨基酸,種類達20多種,大多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茶葉中含有25-30% 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4%。茶葉中含有4-5%的脂質,也是人體必需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故事

傳説一  馳名中外的安徽綠茶——六安瓜片,又名齊山雲霧,產在六安的齊頭山蝙蝠洞一帶。為啥光在蝙蝠洞一帶有呢?這裏有個故事。

早先年,齊頭山是個富饒的地方,青的山,綠的水,莊稼齊整,人丁興旺,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鮮花。正在人們議論給齊山種一些花草的時候,來了一個身穿灰黑色衣衫的豔治女人,阻止人們栽種花草,説:“花多妖豔,於人畜莊稼不利。”

村民老實,想想過去這裏花少,人畜安全,五穀豐收,便信以為真,停下栽花之舉。黑衣女郎得寸進尺的説:

“齊頭山父老,這裏是個好地方,我就在此落腳吧!”

村民最明理,天地乃天下人的天地,有何不可呢?就給她搭了一間木板房,砌灶安鍋,諸事甭她煩神。這女人怪咧,雖然長得面如滿月,眼若流星,一見到花,就面目猙獰,眼若銅鈴,把花掐光。有時女小囡穿件花衣裳,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撕掉。漸漸的齊頭山連花影兒也見不到,更怪的是,自她來後,齊頭山的那個洞裏,每天五更便冒出一股濃濃的黑氣,漫過村莊,漫過田野,漫過嶺坡,樹竹越長越小,莊家年年減產,熱人們面黃肌瘦。人們人們發現白天她在木屋裏住,夜晚,木屋裏點着燈,但她卻悄悄地飛到齊頭山的山洞裏。人們大驚,這是妖怪嘛!有人悄悄地請法師、道士來想要捉怪。法師、道士還未進村,就跌的鼻青臉腫,請法師的人則被一陣大風吹得無影無蹤。一次如此,兩次如此,三次沒人敢去請法師了。就是有人敢去,法師、道士也不敢來。

沒有鮮花,沒有色彩,這種日子怎麼過呢?人們只得紛紛攜兒帶女去逃荒。還未到山坳口一個黑大漢拿着大棍,橫擋住去路,喉道:“還想逃嗎?”一棍掃下來前面的幾户人家的鍋碗瓢盆已打得紛紛碎,碰着頭的開了瓢,碰着手,掛了彩。一次如此,兩次如此,只要一到山坳口,那個大漢便橫在面前。人們只好忍受着。

中年人形容枯槁,小姑娘也沒有血色,十股人死的死,失的失,只剩下兩三股人了,村子裏雞不鳴,狗不叫,就像一口大棺材似的;沒有歌聲,只有哭聲;沒有鮮花,只有妖霧。人們日子過不下去了。就在這個時候,來了一位銀髮如雪,神扛扛的老太婆。她手挎一隻籃子,籃子上蓋了一塊布。對村民説:“鄉親們,我要在這裏住下。”

眾人一聽,驚楞的瞪圓眼睛,心裏疑惑不解,我們這裏人都跑不徹,她還光葫蘆頭往刺裏鑽。村民都是善良的,説:“老人家不是我們不做善事,只是這地方,十年前來了妖怪,把我們作踐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我們都快填妖精肚子了,何必來墊我們的棺材底呢?你快走吧!”

那老太婆笑笑説:“謝謝好心的鄉親們,只是我一把老骨頭硬的很,妖精不怕卡死,就來吞吧!”

眾人一聽這口氣,知道老太婆有些來頭,就説:“老人家,那好,求你發發慈悲吧,不過你赤手空拳,如何妖精呢?”

老太婆把籃子擺到眾人面前説,“全靠它!”掀掉蓋布,眾人一看,全是花種子。

眾人一思謀,這妖精是怕花仙。於是,便有老太太安排,大人、小孩一起動手,把附近的一個高嶺坡全種上花。種到洞口,花籽兒沒有了老太婆從口袋裏掏出一把茶籽,和年輕人把它種上。

春天來了,兩場春風一吹,三場春雨一下。嶺坡上,山洞邊的花籽兒、茶籽兒都破土而出,一個勁往上竄,一天一個樣。黑衣女人看到洞旁的茶苗,頓覺詫異,便把村民叫來問道:這是啥玩意?

老太婆趕忙站到眾人面前,説

“它是瓜——片”

黑衣女人瞅瞅老太婆,追問道:

“為啥叫瓜片”

“它的葉子像切開的一丫一丫吃了瓢的瓜皮!”

黑衣女人瞅瞅,果然象。就驅散村民,回到洞裏,噴出一股股濃濃的黑棋,直向茶苗和花苗壓去。老太婆一見不敢怠慢,忙從口袋裏掏出一把花蕊,用嘴一吹,那些花蕊,就像風箏一樣飄向黑氣,花蕊的香氣,衝了黑色的濁氣。黑色妖氣頓時變成乳白色霧,繚繞着,化成霧珠。第二天清晨,黑衣女人又從洞裏吐出一股更大的黑棋,直壓向茶苗和那嶺坡上已經結蕾的各種花卉。老太婆又從口袋裏掏出一把乾花蕊,撒向黑氣,花香衝了濁氣,黑氣變成白霧,在陽光下變成露珠。

第三天清晨,黑衣女人有從洞裏噴出一股更大的黑氣,直卷茶苗和錠蕾的花。老太婆又趕忙掏花蕊,可是沒有了。她就縱身跳人黑氣中,變成一個美麗的仙女,身披百花紗布,大口大口的吸着黑氣,護着茶苗和花苗。黑氣進了她肚裏,又變成白氣排出來。這時,漫山遍嶺的鮮花開了,又紅的、黃的、藍的、紫的、橙的~~~~~香氣四溢。黑衣女人伸頭一看,大驚失色,大叫一聲:“氣煞我也!”噴出最後一股黑氣,縮到洞裏,跌倒在地,現出原形,原來是一隻大蝙蝠。黑氣卷向美麗的仙女,仙女跌落下來,暈昏在地。鮮花越開越旺,香氣四溢,黑氣變成霧氣,霧氣變成露珠。一會霧散日出,晴空萬里,人們看到仙女昏在塵埃裏。頓時,眾人圍上去,面對恩人,大人流淚,小人哭喊,倒是上了年紀的人有見識,叫眾人安靜,撬開她的嘴,餵了點水。仙女才微睜開雙眼,輕輕地説:

“我是百花仙女,奉王母之命送茶籽兒給觀音。卻南海經過此地,看到蝙蝠精在此作怪,便留下來~~~~”

眾人一看百花仙女不説話了,閉上眼睛,都以為百花仙女“仙逝”了,不禁放聲大哭淚落滿面。忽然百花仙女又微睜雙眼,輕輕地説:

“我中了蝙蝠精的毒,但不礙事,你們趕緊採摘瓜片,培成茶葉,泡水餵我,就能驅毒健身。”

村民們遵命,採摘葉子,培成茶葉,泡水喂百花仙子。三日後,仙子恢復如初,告別眾人,徑往南海。眾人為了感謝百花仙女除了禍害,把那鮮花盛開的山嶺,起名為鮮花嶺,把蝙蝠住過的洞叫蝙蝠洞。年年栽種茶樹,由於那裏霧氣濃,温差大,加上鮮花嶺鮮花的香氣,所以,瓜片的葉厚、醇香、成了中外馳名的好茶,起名叫“齊山雲霧”。傳説二  據多年來請教了不少老農和茶工,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説法有二。一種説;1905年前後,六安州(現改為市)某茶行的評茶師,從收購的上等綠大茶中專揀嫩葉摘下,不要老葉和茶梗,作為新產品,拋售於市,獲得好價。這一創舉,不脛而走,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隨即僱用當地婦女,如法炮製。並起名曰:“峯翅”,意為“毛峯”(蜂)之翅也。此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靠近齊頭山的後衝,把採回的鮮葉直接去梗,並分別老嫩炒制,結果事半功倍,成茶無論色,香形均使“峯翅“相形見絀。於是周圍茶農竟學習,紛紛仿製。附近的齊頭山茶户,自然捷足先登。這種茶形如葵花子,遂稱“瓜子片”以後叫得順品,就成了瓜片。 傳説三  麻埠附近的祝財主(人稱祝家樓),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祝家為取悦於袁,不惜工本,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農,炮製貢茶。1905年前後,有人在附近的後衝專採春茶第一、二片嫩葉,用刺茅的花穗紮成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製成新茶,形質俱麗。獲得袁的讚賞。當地茶商也懸高價收買,促使周圍茶農仿製。這種新茶登市之後,蜚聲遐邇,連當時茶市上的峯翅,亦遜色多矣。峯翅因其不含老葉和茶梗,品質自然較大茶為優。但畢竟深深刻上了大茶的烙印。這種先夭不足,終使其超脱不了商品光衰的規律,到20世紀50年代初就絕跡於市了;而瓜片則無論是色、香、味、形和採製方法,與大茶相比已有了脱胎換骨.

慈禧太后膳食單上為什麼能有六安瓜片茶?

明代茶學家許次紓《茶疏》開卷第一句雲:“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爭相吟誦六安茶,而論六安茶中的翹楚,自然非瓜片莫屬。

穀雨斷霜,正是採摘六安瓜片的時節,皖西大別山麓雲霧瀰漫,白露剔透。

雲霧深處的茶樹飽受霧露滋潤,茶農提摘茶枝嫩梢壯葉,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再經百道工序製成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稱為“瓜片”。

六安瓜片有着悠久的歷史,在唐代便聲名遠播,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雲頂上茶”的詩句。至明清更為興盛,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裏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

在清朝,六安瓜片茶被列為貢品。雖然是貢品,不是每一個皇室的成員都能享用的,因為產量較小,每年地方上貢的六安瓜片茶數量也十分有限,一般情況下只有皇上、皇后才能享有,普通的妃子一般沒有資格;有一種情況就是隻有對皇室有特殊貢獻者,皇上會通過傳聖旨的方式將六安瓜片茶獎賞給各位妃子或大臣。

慈禧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當時咸豐帝的妃子大多數生的都是格格,沒能為皇上生下繼承人,令咸豐帝十分懊惱,1856年,慈禧為咸豐帝生下一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皇上龍顏大悦,獎賞了慈禧很多財物,同時,獎勵六安瓜片茶月奉十四兩,這在當時是一種極高的榮耀。典故由此而來。

中國十大名茶的典故、故事、求解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龍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黃山毛峯

四、廬山雲霧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銀針

七、信陽毛尖

八、武夷巖茶

九、安溪鐵觀音

十、祁門紅茶

(詳解)

1、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峯。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釐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

3、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

4、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羣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5、六安瓜片,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6、黃山毛峯,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7、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釐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8、都勻毛尖,產於貴州都勻縣。茶葉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初展,形似雀舌,長2一2.5釐米,外形條索緊細、捲曲,毫毛顯露,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嫩、新鮮、回甜,水色清澈,葉底嫩綠勻齊。假茶葉底不勻,味苦。

9、鐵觀音,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10、武夷巖茶,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葉肉黃綠色,葉脈淺,耐泡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

中國十大名茶傳説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説

傳説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峯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着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説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峯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説:“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峯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着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説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説,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説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裏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峯的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説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温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四)大紅袍的傳説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説很好,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説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説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説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説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説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説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説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説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説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裏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裏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乾,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説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嚐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嚐。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説:“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説家中停放着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説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着茉莉花呢?”兩人又重複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説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着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説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裏,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説

據説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説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説:“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説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製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製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我要關於茶的故事或傳説

(一)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羣山之中,有一座獅峯山,山上林木葱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温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着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峯龍井茶。獅峯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杆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着眾多遊客。

説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説。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説,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裏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峯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峯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着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峯龍井,是用獅峯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製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製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罷採製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着村姑採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裏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牀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裏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着談着,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峯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峯山龍井茶。”“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嚐嚐!”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説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為孃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

(二)

凍頂烏龍是台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製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於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台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温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麼為什麼叫“凍頂”呢?

據説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台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100多年前,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住着一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識廣博,體健志高,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説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識,有志氣,有抱負,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説:“風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難,大家幫你,你別發愁,趕快做好準備吧!”説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親上路了。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樣,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和鄉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鄉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一天,林風池決定回台灣探親,在回台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遊。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峯萬壑皆美景,”山上巖間長着很多茶樹,又聽説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台灣多好啊,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台灣南投縣。鄉親們見風池錦衣還鄉,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仔細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並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台灣氣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着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着,人們按照林風池介紹的方法,採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説來也怪,山上採製,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今台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三)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説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佇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説,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佇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遊覽的人們,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為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可到達。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巖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巖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巖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萊茶,葉質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並不奇特,但採製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巖茶中的極晶,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巖韻”特強,久負盛名,馳譽中外。由於產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為快。

大紅袍怎麼會種在石罅巖間?是誰發現和利用的?這種烏龍茶為何有“大紅袍”這一美名?對此,在武夷山區廣為流傳着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説。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裏住着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種萊和幫助鄉親們縫縫補補為生,她人勤心好,樂於助人,是全村聞名的好人。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區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黃了,田裏的莊稼旱死了,巖間的流泉也幹竭了……。人們只好越嶺爬坡,剝樹皮,剜草根,挖觀音土等充飢,吃得肚子越來越脹,臉越來越黃。這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上採集野菜回來,又飢又渴又累,她放下籃子,隨手取出剛從樹上採下來的鮮嫩葉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湯吃。她把嫩葉放入鍋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邊燒邊想:“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後這苦日子可怎麼過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聲,勤婆婆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只見石墩上坐着一位白髮老翁,正困難地喘着粗氣。她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裏。老人張開的嘴脣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送到老人手裏,説:“大早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趁熱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嚕地幾口就喝光了,頓時氣喘好多了,精神振奮了,老人遞過碗來問:“還有嗎,再給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嗇地又給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枴杖,對勤婆婆説:“好心的婦人呀,你救了我,老漢沒什麼可報答你,這根龍頭枴杖就送給你吧!”説着把枴杖遞給了勤婆婆,但見這枴杖油黃閃亮,龍頭嘴裏還含着顆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這般精細做工,也是貴重之物,喝碗樹葉湯,怎能收入家禮物呢,於是推辭不受,老人又從口袋裏摸出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説:“念你心好,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你可用枴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種子撒下去,蓋好土,澆些水,以後把枴杖靠在樹上,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説完,但覺身邊颳起一陣香風,老人離地而起,飄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於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不幾天,果見一棵綠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樹。説也奇怪,把枴杖靠在苗邊,這棵茶樹像從枴杖中吸取水分和養料似的,居然瘋長起來,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樹上新梢簇簇,春風吹來,縷縷清香,引來了村裏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蝶蜂,也引來了村裏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着採摘芽葉,加工烏龍,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親們。説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採邊發;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蕩氣迴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着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裏。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裏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於御花園中,並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準備親自採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剷除。

再説自神茶被搶以後,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她認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叢,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請求天神賜福於神茶,她愁白了頭髮,哭紅了眼睛,最後病倒了。一天,她睡在牀上,忽聽喜鵲在窗口喳喳地叫個不停,就拄着枴杖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幾個男人正扛着一顆樹根走來,她定睛細看,這不是神茶嗎?原來好心人把皇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瞭,病也沒了,她跑過去着茶樹枝幹笑了,親切地説:“神茶啊神茶,我對不起你!我是個苦命人,沒有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你還是走吧,留在這裏他們還會來殺你。”説罷把龍頭枴杖靠在樹幹上。誰知龍頭枴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似在感謝勤婆婆,也像戀戀不捨當地的鄉親們,然後冉冉地飛走了,這片紅雲掠過慧婉巖,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巖間。第二年當人們再去看時,那茶樹已抽發新梢,綠油油的逗人喜愛,那巖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猶如白髮老人龍頭枴杖上夜明珠滲滴的仙水。白髮老人所以要讓茶樹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巖上,就是因為這是片“寶地”,而且當時沒有上山的路,攀登這樣的絕壁去採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勞、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到,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

以後,茶樹發芽,又長成了三叢,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紅袍”的來歷。

1、神農嘗茶的傳説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説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説,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着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着,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着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説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嚐。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説:"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裏,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説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製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嚐,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説,雖説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峯的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説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説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説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着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裏、田裏,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説:"如果發現劍上生鏽,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髮銀鬚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採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説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鏽,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説,我去採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鏽,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髮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鏽,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背着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説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説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説古時候,在黃山居住着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裏。山坑裏住着一個老漢,以採野茶與藥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隻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説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採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説:"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採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製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羣,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這些都是最經典的茶的傳説與故事了,這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希望對你又幫助!

有沒有茶的典故?

有關茶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 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初未 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 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後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

説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説。

一是説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 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 上的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武藝高強,以打漁為生,為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 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裏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為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 兇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寧。阿樣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 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兇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就張開血放大口,加倍兇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裏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 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拾不起來,而阿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為了報答阿祥救命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為他治療,日夜陪伴在牀邊,細心 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着最動聽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説不出話來,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 訪醫求藥,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 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為了人民 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着就給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 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愛,在寒冷的氣温下,碧螺怕芽苞凍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着這些 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説:"這棵茶樹是阿樣的鮮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 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懷裏,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説也奇怪, 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噴、熱騰騰的菜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 孔,感到有説不出的舒服。他試着抬抬手,伸伸腿,驚 奇地説:"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妙藥,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 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又採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體温使芽葉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着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訴説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 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裏,帶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 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二是説很早以前,東洞庭莫釐峯上有一種奇異 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釐蜂砍柴,剛走到 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 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着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峯頂上,只見在石 續里長着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裏,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裏的茶葉一路散發出 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裏,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裏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 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嚥,滿口芳香;二口下嚥,喉潤 頭清;三口下嚥,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 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 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讚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 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佈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製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 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為碧螺春?據説是皇帝 下江南時,品嚐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 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 "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按山勢高低,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產區。緊鄰齊頭山的金寨縣齊山、響洪甸、鮮花苓,六安市黃澗河、獨山、龍門衝,霍山縣諸佛庵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區為內山瓜片產地,茶樹多生長高崖石隙,山澗峽谷,終年雲霧瀰漫,土質肥沃,茶葉品質優異。除此都屬外山瓜片產地。瓜片產區茶園面積為 1333餘公頃,歷年產量25萬千克左右。六安瓜片產量以六安市最多,佔總產量80%以上;品質以金寨縣齊山、黃石、裏衝、六安市黃巢尖、紅石等地為最佳;“齊山名片”(又叫齊山雲霧瓜片、金寨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齊頭山一帶,原屬六安故稱六安瓜片,1954年建響洪甸水庫時,齊山、響洪甸、鮮花嶺地域劃歸金寨縣管轄。

片茶產區地處大別山北麓,屬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由於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現了多種景觀,有深山、盒地、低山、丘陵。內山區林地多,耕地少,茶園坡度多在25度以上,外山區與丘陵相接,峯園坡緩,耕地面積較多。四季分明,季風明顯,總體温和,但各地温差較大,雨量適中,卻分配不勻,光照充足,無霜較長。

齊頭山屬大別山支脈,一是雲山,海拔804米,頂方四平,故曰齊頭山。山體為花崗巖構成,林木葱翠,流泉水瀑,雲霧籠罩。山中有水晶庵、中庵、白雲洞、龍潭、雷公洞、蝙蝠洞、觀音巖、童子洞、魁子巖諸勝蹟。《六安縣誌》曰:"在齊頭山,峭壁數十丈,巖石覆檐,中空數韞,境極幽雅,又上二三十里為中庵,相傳為樑僧志公説法處,產仙茶數株,香味異常,今稱齊頭山茶,口味最美,商人爭購之。

武夷巖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巖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巖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云:“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巖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巖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巖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巖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巖韻”。

什麼是巖韻?初品着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巖茶的“巖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裏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鋭,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巖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巖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巖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武夷茶藝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藝如下:

恭請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壺斟茶待客。

焚香靜氣 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的氣氛。

絲竹和鳴 輕播古典民樂,使品茶者進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葉嘉酬賓 出示武夷巖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筆法稱呼武夷茶之名,意為茶葉嘉美。

活煮山泉 泡茶用山溪泉火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孟臣沐霖 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 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衝 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衝可使茶葉翻動。

春風拂面 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

重洗仙顏 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淨壺外表,又提高壺温。"重洗仙顏"為武夷山一石刻。

若琛出浴 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琛。

玉液回壺 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轉倒入壺,使茶水更為均勻。

關公巡城 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韓信點兵 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三龍護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鑑賞三色 認真觀看茶水在杯裏的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喜聞幽香 即嗅聞巖茶的香味。

初品奇茗 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再斟蘭芷 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巖茶。宋范仲淹詩有"鬥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品啜甘露 細緻地品嚐巖茶,"甘露"指巖茶。

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巖茶之名。

領略巖韻 即慢慢地領悟巖茶的韻味

敬獻茶點 奉上品茶之點心,一般以鹹味為佳,因其不易掩蓋茶味。

自斟漫飲 即任客人自斟自飲,嘗用茶點,進一步領略情趣。

欣賞歌舞 茶歌舞大多取材於武夷茶民的活動。三五朋友品茶則吟詩唱和。

游龍戲水 選一條索緊緻的幹茶放入杯中,斟滿茶水,恍若烏龍在戲水。

盡杯謝茶 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藝中便於表演的為18道:即焚香靜氣、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譽,自古以來武夷山之所以蜚聲中外,除碧水丹山、風光奇秀外,還在於它茶武夷巖茶 。“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巖茶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所珍愛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詩云:“年春自動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西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東坡贊武夷巖茶的詩中寫道:“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把武夷巖茶比作絕代佳人,確是生花妙筆。武夷巖茶之所以聞名天下,聲譽日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獨處巖骨花香之勝地,品飲時有妙不可言的“巖韻”。

什麼是巖韻?初品着感到玄妙莫測,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巖茶的“巖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裏如一, 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鋭,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為武夷巖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巖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林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賞茶一文中寫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見“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是感悟武夷巖茶之“活”的不二法門。

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温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 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兩種歷史傳説,一説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説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採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茶的採製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採”,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採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捲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鐘,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403105.html

我想知道有關茶的典故誰能幫幫我,謝謝

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採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製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茶中的珍品。

茶葉的種類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太平猴魁茶、黃山毛峯、六安瓜片、屯溪綠茶、廬山雲霧、蒙頂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峯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綠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峯、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正山小種。

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為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為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製茶學》一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台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準裏,把普洱茶定義為雲南一定區域內大葉種茶製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共識,即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説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裏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是一種特種茶。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中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甌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1、烏龍茶的典故

之一:在安溪的深山老林裏,有個獵手叫胡良,有一次在打獵時經過野生茶樹林,順手摘了一把茶葉放在揹簍裏遮蓋獵物。經過一天的奔波後回到家裏,放下東西準備做晚飯,忽然聞到一陣香味,一找,才發現是從揹簍裏飄出來的,原來是那裏面的茶葉發出的,用來泡水,喝了後口舌生津,喉底回甘。胡良心想:“這可是仙樹啊!”他立刻又跑到山中摘了一 大捆枝葉回來,可是沖泡以後,卻苦澀難嚥。胡良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上次是茶樹枝 裝在揹簍中在陽光下顛簸了一整天,茶葉在簍中翻動、揉擦,和剛摘下的青葉不一樣。於是,經過不斷的試驗,胡良終於摸索出晾曬、揉青、烘焙等一整套製茶工夫。製茶技術傳開後,胡良的名字也為人傳誦,將他所製造的茶葉稱為“胡良茶”,因安溪方言“胡良”兩字的語音與“烏龍”相近,後來就將這種製造方法生產的茶葉稱作“烏龍茶”了。

之二: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堯陽南巖頂上住着一位從官場引退的將軍。單名叫“龍”,因長期打獵風吹日曬,長得黝黑,人們就稱他為烏龍將軍。有一天他扛上獵背上竹簍上山採茶,當他採完茶葉正要下山時,突然有隻山獐跑過,他立刻端射擊。山獐負傷奔逃,烏龍就緊追不捨,終於將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着宰殺山獐晶飽嘗美味,竟把製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來炒製茶葉,這時的茶葉已經枯萎,葉片周緣呈現血絲般的紅邊。但是捧在手裏發出一股奇異的香味。烘製後的茶葉,芳香撲鼻,沖泡後更是甘甜可口,齒頰留芳。烏龍就有意識將剛採來的茶樹青葉放在籃裏搖盪,直搖到葉子萎凋,葉邊微紅為止,再進行烘焙炒制,結果和以前一樣。消息傳出人們竟相到烏龍家喝香茶;後來烏龍把技術祕密公開,讓大家都來生產。鄉親們就將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茶葉叫做“烏龍茶”。

2、鐵觀音的典故

魏説:相傳福建安溪縣西坪鄉的上堯松林頭,有一個茶農叫魏蔭,家裏供奉這一尊觀音菩薩,每天早晚都要衝泡三杯清茶禮敬座前,十分誠心。有一天晚上,魏蔭夢見觀音金身出現在屋後的山崖上,他雙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間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噴發出蘭花香味。魏蔭正想上前探個究竟,卻被狗吠聲驚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着鋤頭上山,果然在石崖縫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樹,與夢中相似。他順手摘了幾十片茶葉回家烘製,沖泡之後有股奇香,喝了喉底回甘,精神大振。魏蔭如獲至寶,於是天天上山澆灌,精心培護,又將小茶樹移到家中,分種在幾口破鐵鍋裏。他適時採製,果然品質特好,用以招待客人,個個讚不絕口。一天,一位私塾老師問他這是何種名茶。魏蔭如實上告,並説茶樹是在山崖上發現的,那山崖威武像個羅漢,後又移植在鐵鍋裏,想給它取名“鐵羅漢”。私塾老師搖頭説:“有的羅漢猙獰嚇人,讓人聯想起來不好。既然是觀音託夢得來,不如稱‘鐵觀音’更雅。”魏蔭連聲叫好,於是“鐵觀音”就此傳開了。

王説:西坪堯陽有一位文士叫王仕讓,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的書軒闢有一個花圃。有一天王仕讓回鄉度假,在一片荒園的層石間發現一株形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裏,經過細心照顧,生長得枝葉繁茂。到了春天採摘之後,精心製作,果然形狀獨特,氣味芬芳。假滿到職,就送了一些給禮部侍郎方苞。方苞又將它進貢給乾隆皇帝。乾隆是個品茶行家,品嚐後稱讚為“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將經過稟述一番,並説尚未取名。乾隆掂量一下茶葉,覺得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巖,便賜名為“南巖鐵觀音”。後來茶樹廣植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為“安溪鐵觀音”了。

3、大紅袍的典故

很久以前,武夷山深谷中有座小廟,住着一位老和尚,發現一條蟒蛇偷吃母雞下的蛋,就以塗上雄黃的卵石混在雞蛋中讓蟒蛇吞吃,蟒蛇吞吃之後滿地打滾,不料卻突然躍起咬了幾片茶樹葉吞下,不久竟然沒事後揚長而去。老和尚便知道這茶樹葉子能夠解毒,就用它來給人治病,很快就遠近聞名了。有一次,皇帝南巡到武夷山區,突然病倒了,連御醫也束手無策。聽説老和尚醫道高明,便來求醫。老和尚只有用那茶樹葉子熬湯給皇帝喝,居然藥到病除。皇帝親到那顆樹前,見夕陽下有一線山泉像銀絲般直噴到樹上,蔚為奇觀。便説:“朕念你救駕有功,先賜你紅袍,待回宮後再下旨封誥。”説罷脱下身上的大紅龍袍披在茶樹上,還題寫了“救駕有功”四字扁額。老和尚見狀脱口而出“大紅袍”,皇帝笑説:“這茶樹就叫大紅袍吧。”後來一位姓吳的知縣還在茶樹旁的山崖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這棵茶樹就叫“大紅袍”了。它每年只可採製一斤左右的茶葉,故非常珍貴難得。

4、十八棵龍井御茶樹

傳説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獅峯山下胡公廟前,觀看鄉女採茶,不禁也跟着學着採。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驚,隨手將茶葉放人口袋,匆匆回京。太后原無大病,只是肝火太旺,雙眼紅腫,見皇兒回來,心裏高興,忽聞陣陣清香,便問是何物。乾隆伸手一摸,原來是採摘的茶葉已經乾燥,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於是沏泡了一杯請太后品嚐,果然清香撲鼻,喝了幾口頓覺雙眼舒適,連喝幾杯,紅腫也消退了,勝似靈丹妙藥。乾隆一高興,立即傳旨逢獅峯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年年採製,專供太后享用。如今,十八棵御茶樹已成為西湖旅遊勝境之一。

5、西湖龍井茶

傳説在宋代時,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村裏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她栽種的十八棵茶樹。有一年,因茶葉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炊。一天,一個老叟走進來,他在院子轉了轉,説要用五兩銀買下放地牆旮旯的破石臼。這破石臼扔在那裏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沒錢,便爽快地答應了。老頭十分高興,告訴老太太別讓其他人動,一會兒派人來抬。老太太想,這輕易地就能得5兩銀子,總得讓人家把石臼乾乾淨淨地抬走。於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一堆,放哪兒呢?乾脆埋在茶樹下邊吧。過了一會,老頭還真帶着幾個膀大腰圓的小夥子來,一看乾乾淨淨的石臼,忙問石臼的雜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頭懊惱地一跺腳:“我花了五兩銀子,買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説完揚長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邊溜走,心進而着實憋悶。可沒過幾天,奇蹟發生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親來購買茶籽。漸漸地,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也因此得名。

6、黃山毛峯由來傳説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羣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峯”,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峯,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峯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説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峯,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説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脱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7、洞庭碧螺春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麗的碧螺姑娘,她的歌聲被湖裏的一條惡龍聽見了。惡龍見碧螺的容貌象鮮花一樣姣美,便揚言要娶她為妻,否則就興風作浪,讓百姓不得安寧。碧螺早已與太湖山年輕英俊的漁民阿祥立下海誓山盟。阿祥決心為民除害,他來到湖向惡龍宣戰。整整大戰了七天七夜,太湖地區颳了七天七夜的大風,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直到第八天才風平良靜。大家跑到湖邊一看,水中漂着惡龍的屍體,阿祥也因傷重死在岸邊。鄉親們把阿祥葬在東山腳下。碧螺姑娘痛不欲生。她在阿祥的墳前種下一顆茶樹,一邊流淚一邊唱歌,就這樣,碧螺唱了七天七夜,終因悲傷過度隨心上人而去。

第二年春天,碧螺姑娘栽下的茶樹長出了碧綠的茶葉,用這種茶葉沏出的茶明潔碧綠,清香無比。鄉親們就稱這種茶為“碧螺春”。

六安瓜片如何沖泡才好喝

沖泡六安瓜片時可以採用上投法,中投法或者下頭法中的一種。在沖泡之前現在開水倒入茶杯中進行温杯,然後開始沖泡。

六安瓜片簡稱瓜片,片茶,是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在唐代被稱為廬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稱為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藴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

茶中精華

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六安瓜片茶誕生於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

根據六安史志記載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以及民間傳説,六安瓜片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説法。六安瓜片原產地在齊頭山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並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想在極致情緣找個長期的伴侶,沒有愛,只有情?求教高手

西湖龍井

簡介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羣山之中。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羣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

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峯)、龍(井)、雲(

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

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西湖龍井

龍井茶區分佈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裏傍湖依山,氣候温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土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

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的龍井茶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

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説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衞生,又容易控制鍋温,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複雜,

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鑑別方法

西湖龍井茶的感官品質主要通過“幹看外形、濕看內質”來評定,具體從外形、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等方面來品評。   外形特徵:幹看茶葉外形,以鑑別茶葉身骨的輕重和制工的

優劣,內容包括嫩度、整碎、色澤、淨度等。一般西湖龍井茶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勻整齊、色澤翠綠鮮活為佳品。反之,外形鬆散粗糙、身骨輕飄、筋脈顯露、色澤枯黃,表明質量低

次。   香氣特徵:香氣是茶葉沖泡後隨水蒸汽揮發出來的氣味,由多種芳香物質綜合組成的。高級西湖龍井茶帶有鮮純的嫩香,香氣清醇持久。   滋味特徵:西湖龍井茶滋味以鮮醇甘

爽為好。滋味往往與香氣關係密切,香氣好的茶葉滋味通常較鮮爽,香氣差的茶葉則通常有苦澀味或粗青感。   湯色特徵:湯色是茶葉裏的各種色素溶解於沸水中而顯現出來的色澤,主要

看色度、亮度和清濁度。西湖龍井茶的湯色以清澈明亮為好,湯色深黃為次。   葉底特徵:葉底是沖泡後剩下的茶渣。主要以芽與嫩葉含量的比例和葉質的老嫩度來衡量。西湖龍井茶好的

葉底要求芽葉細嫩成朵,均勻整齊、嫩綠明亮。差的葉底暗淡、粗老、單薄。   選購西湖龍井茶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比如用途、經濟實力和喜好等,然後通過以下程序進行感官辨

別。   一摸:判別茶葉的乾燥程度。隨意挑選一片幹茶,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用力捻,如即成粉末,則乾燥度足夠;若為小顆粒,則乾燥度不足,或者茶葉已吸潮。乾燥度不足的茶葉比較

難儲存,同時香氣也不高。   二看:看幹茶是否符合龍井茶的基本特徵,包括外形、色澤、勻淨度等。   三嗅:聞幹茶香氣的高低和香型,並辨別是否有煙、焦、酸、餿、黴等劣變氣

味和各種夾雜着的不良氣味。   四嘗:當幹茶的含水量、外形、色澤、香氣均符合要求後,進行開湯品嚐。一般取3克龍井茶置於杯碗中,衝如沸水150毫升。5分鐘後先嗅香氣,再看湯色

,細嘗滋味,後評葉底。這個環節更為重要。

編輯本段洞庭碧螺春

簡介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

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温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瀰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

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

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説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採,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

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

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鑑別方法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着茶葉品質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豔,加

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   2.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豔,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

專家補充,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

編輯本段黃山毛峯

簡介

黃山毛峯茶產於安徽省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裏常年雲霧瀰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峯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鬆或倒懸,或愜卧,樹形

奇特。黃山的巖峯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巖聚集而成。 雲、鬆、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祕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峯茶蒙上了種種神祕的色彩。黃山毛峯茶園就分佈在雲谷寺、鬆谷

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裏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

,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峯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製相當精

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温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

透的現象;火温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着温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製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峯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

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黃山毛峯

鑑別方法

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

,厚實鮮豔。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3]

編輯本段廬山雲霧茶

簡介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峯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峯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峯,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峯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

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藴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

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峯下結茅為屋,開闢園圃種茶種藥。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

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製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採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準。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

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

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着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嚐此茶時,欣然作詩

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廬山雲霧茶

鑑別方法

廬山雲霧茶以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高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絕”而久負盛名。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後回

甘香綿。仔細品嚐,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於碗中。

簡介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採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

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藴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裏稱“六安州之片茶,為

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

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竟有80多處提及,特別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讀來令人蕩氣迴腸;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

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佔

據顯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温和,生態植被良

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六安瓜片

簡介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於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市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

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瀰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佈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

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着淡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衝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

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

焙乾等8道工序。 君山銀針

歷史傳説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説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

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

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説“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

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鑑別方法

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

底,形如羣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編輯本段信陽毛尖

簡介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

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

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

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牌企業

信陽毛尖茶行業知名品牌企業代表有五雲茶業 文新茶葉 藍天茶葉等。

鑑別方法

信陽毛尖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形,葉片發黃。   一、信陽毛尖新茶陳茶鑑別 外觀

:新茶色澤鮮亮,泛綠色光澤,香氣濃爽而鮮活,白毫明顯,給人有生鮮感覺;陳茶色澤較暗,光澤發暗甚至發烏,白毫損耗多,香氣低悶,無新鮮口感。 茶湯:新茶湯色新鮮淡綠、明亮、

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鮮濃、久長。葉底鮮綠清亮;陳茶湯色較淡,香氣較低欠爽,滋味較淡,葉底不鮮綠而發烏,欠明亮,保管不好的,5分鐘後泛黃。   二、真假信陽毛尖鑑別   真信

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明亮,香氣高爽、清香,滋味鮮濃、醇香、回甘。芽葉着生部位為互生,嫩莖圓形、葉緣有細小鋸齒,葉片肥厚綠亮。真毛尖無論陳茶,新茶,湯色俱偏黃綠,且

口感因新陳而異,但都是清爽的口感。 假信陽毛尖:湯色深綠、混暗,有苦臭氣,並無茶香,且滋味苦澀、發酸,入口感覺如同在口內覆蓋了一層苦澀薄膜,異味重或淡薄。茶葉泡開後,葉

面寬大,芽葉着生部位一般為對生,嫩莖多為方型、葉緣一般無鋸齒、葉片暗綠、柳葉薄亮。

編輯本段武夷巖茶

簡介

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

。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而以大紅袍最為著名。   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

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羣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武夷巖茶

歷史傳説

一曰,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地縣丞於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脱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

發芽,紅豔如染。   二曰: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腹脹,腹痛不已,後經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

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脱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紅袍因春芽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 ,茶樹紅豔

,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大紅袍的來歷傳説很好,傳説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

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

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説,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

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

!”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

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説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

紅光,眾人説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鑑別方法

產於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1989年8月21日經批准撤縣設市,即崇安縣改為武夷山市(縣級)轄區治所依舊)。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

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葉肉黃綠色,葉脈淺,耐泡6-8次以

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編輯本段安溪鐵觀音

簡介

安溪鐵觀音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幹清雍正年間(1725一1735年)。

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採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

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製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

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   品質

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

豔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歷次參加國內外博覽會都獨佔魁首,多次獲獎,享有盛譽。 安溪鐵觀音

歷史傳説

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

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

。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

”。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

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鑑別方法

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

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編輯本段祁門紅茶

簡介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當地的茶樹品種高產質優,植於肥沃的紅黃土壤中,而且氣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所以

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8月份所採收的品質最佳。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藴含着蘭花香(號稱

“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豔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

適。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這裏在清代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製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

,創設茶莊,祁門遂改制紅茶,併成為後起之秀。祁門茶葉條索緊細秀長,湯色紅豔明亮,特別是其香氣酷似果香,又帶蘭花香,清鮮而且持久。既可單獨泡飲,也可加入牛奶調飲。祁門茶

區的江西“浮樑工夫紅茶”是“祁紅”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豔”四絕馳名於世。 祁門紅茶

安徽有什麼特產值得買

  安徽地區有哪些特產值得購買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些安徽地區的特產,歡迎大家閲讀。

  安徽有什麼特產值得買

   黃山毛峯

  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温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餘年前就相當著名。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中國歷史名茶,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產自安徽省六安。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

   麻餅

  麻餅,是合肥傳統四大名點之一,歷史悠久。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的珍品,它創制於光緒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主產於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金毫顯露,色澤烏黑鮮潤泛灰光,俗稱“寶光”;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藴藏有蘭花香,滋味醇厚,味中有香,香中帶甜,回味雋永,湯色紅豔,葉底嫩軟紅亮。國際市場把“祁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節茶,並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祁門紅茶品質超羣,被譽為“羣芳最”,這與祁門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是分不開的。

   宣紙

  關於宣紙的起源在涇縣有這樣一個傳説: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單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復一年難以如願。一天,孔單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於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 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單取之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為了紀念孔單,一直流傳至今。 胡侍的《珍珠船》中説到在唐高宗時,宣州有個修行和尚,為了抄佛經《嚴華經》,曾奉旨栽培了許多楮樹,用以製造宣紙。

   宣筆

  安徽著名特產。由涇縣宣筆廠生產。宣筆製造已有二千多年曆史。相傳秦始皇時,蒙恬將軍南伐楚之中山(涇縣一帶),始以免毫竹管為筆,稱“秦筆”;隋開皇九年(809),改宛陵為宣城(今宣州市)後,“秦筆”亦改稱為“宣筆”。因涇縣舊屬宣州(治今宣州市),涇縣宣筆亦名“宣筆”。因品質優良,曾被列為“貢品”、“御用筆”。宣筆選料精審,工藝要求嚴格,主要以免毛、羊毛、狼毛、雞毛與獾毛為原料,要經過選料、修筆、套裝、刻字等工序。宣筆有“裝潢雅緻、毛純耐用、剛柔適中、尖圓齊健”的獨特風格。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是合肥四大名點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説始於北宋末年。以米粉為主要原料,經拌粉、裝模、燉粉、成型、烘烤而製成的口感鬆脆的糕類製品。另外,烘糕也流行於四川廣安、湖南湘鄉等地。

TAG標籤:瓜片 歷史 六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