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藝大師的自我修養

茶藝大師的自我修養

作為一名茶藝大師,自我修養對於提升自身的茶藝水平和品德修養都至關重要。以下是茶藝大師應該具備的自我修養:

1. 謙虛謹慎:對待茶友和學生時要以謙虛的態度對待,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正自己。

2. 保持良好的心態:在沖泡和品飲茶葉時,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過於追求完美,遇到挫折也應該看成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3. 對待茶葉認真負責:茶藝大師應該對每種茶葉都有充分的瞭解,每一次沖泡都要仔細看待茶葉的形態、香氣和味道,保證每一次品嚐都是完美的。

4. 尊重傳統文化:茶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視,茶藝大師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傳承和發展這一文化。

5. 提高自身的修養:茶藝大師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以便更好地展現茶藝的魅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淺談茶藝茶藝師

淺談茶藝茶藝師

  茶藝師,是茶葉行業中具有茶葉專業知識和茶藝表演,服務,管理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專職技術人員。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談茶藝茶藝師,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茶藝茶藝師 篇1

  茶藝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為,體現的是一種和諧、優雅、仁、德、誠、真。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

  20世紀70年代,中國台灣地區出現了茶藝一詞,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一詞就這麼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綜合各家學説之後,我們認為茶藝就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和藝術。也就是説,不但要掌握茶葉鑑別、火候、水温、沖泡時間,動作規範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

  然而什麼是茶道呢?因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開始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了起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觀點。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在《中國茶史散論》中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給茶道下的定義是:“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的精神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綜合各家學説之後,我們認為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藝與茶道精神共同構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是茶文化的重點。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亨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與茶文化之間。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藝表演,就表演者而言,從備器、選茗到温杯、投茶、沖泡、奉茶、謝客整個過程中,能夠體現一種人生志趣和追求,體現一種“道”境界者甚少,能夠表達一種優雅美韻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優雅美韻可謂茶藝之典範,而其精神文化內涵是“儒家精神”,是“積極入世”,是“非淡泊無以勵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對這些精神內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進入到這種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讓品飲和觀賞者入“道”,充其量賞美而已。“看茶藝”可,“悟”茶道則無。

  就品飲者和觀賞者而言,由於受文化素質、人生追求、美學修養制約,進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諦者同樣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藝主要是感受美、鑑賞美、接受美的薰陶。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洗禮但距“悟道”相去甚遠。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因此,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我們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淺談茶藝茶藝師 篇2

  1.茶藝師的形象要求

  茶藝表演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它不同於一般的演藝表演。它侵潤這中國的傳統文化,飄逸出中國人所特有的清淡、恬靜、明淨、自然的人文氣息因此,茶藝師不僅講究外在形象,更應注重內在氣質的培養。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茶藝師,不僅要注意泡茶過程是否完整,動作是否準確到位,而且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並在茶藝表演的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並加深理解,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有關專家認為,初學茶藝者不妨可以從自然和諧、從容優雅等方面着手努力。

  有茶藝表演,就有與觀眾的交流。茶藝師的舉止是至關重要的。人的舉止表露着人的思想及情感,它包括動作、手勢、體態、姿態的和諧美觀及表情、眼神、服裝、佩飾的自然統一。因為成功的表演,不知是沖泡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的過程,同時表演本身也是一次賞心悦目的藝術享受。因此,茶藝師必須在平時的訓練中全身心的投入,在動作和形體訓練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心靈感受,體會茶的純潔無私和奉獻精神。

  2.茶藝師的氣質要求

  茶藝師的氣質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完美的藝術造詣。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因此,中國的茶藝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和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就要求茶藝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這樣才能表達出茶藝的“精、氣、神”。

  茶藝表演往往宛如一條清澈的小溪,讓觀賞者靜靜地體會出其中的幽香雅韻。如果茶藝師缺乏文化底藴,只有“形似”,那麼觀賞者恐怕只能看到幾個茶藝表演者在手忙腳亂地“做戲”,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談不上美的薰陶。

  3.茶藝師的環境要求

  古往今來,歷代名家無不注重品茗環境的選擇,企望能有個“景、情、味”叁者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最佳的心境和精神狀態。茶好,水靈,具精和正確的泡茶技藝是早就一杯好茶的重要條件,加上有一個清幽的環境,這是已不是單純的飲茶了,而是一門綜合的生活藝術。因此,茶的品飲,品茗環境的營造,都是很重要的。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是茶藝表演最為理想的環境品茗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組成。公共品茗場所,因其層次、格調不一,要求也不一樣。對於大眾飲茶場所,可用入鄉隨俗的方式來營造環境,其建築物不必過於講究,竹樓、瓦房、木屋、草舍等都可以為公共品茗場所,先決條件是採光好,讓人感到明快,室內擺設可以簡樸,桌椅板凳,整齊清潔即可。大碗茶也好,壺茶也罷,都應乾淨衞生,物美價廉。

  總之,茶藝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四周可陳列茶文化的藝術品,或一幅畫、一件陶瓷工藝品、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個盆景等,這些都應隨着主題的不同而佈置,或絢麗、或幽雅、或樸實、或寧靜,儘可能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如陽台、門庭小花園甚至牆角等等,只要佈置得當,窗明几淨,都能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茶藝表演和品茗環境。

  4.茶藝師表演的靈活運用

  茶藝表演插花的意境:茶藝表演插花崇幽賞靜,清心寡慾,體會天地之道為旨趣,其藝術特質是“清”、“遠”,追求恬靜、簡約、超凡脱俗的純真之情,其手法以單純簡約和樸實為主,以平實為技法,把握花器一體,達到應情適意的目的。

  在花材選擇上,應選用時令花木,塬野和高山採來的野花或院子裏種植的花均可。花形要小,以體現出謙美的風格。

;

淺談茶藝茶藝師

茶藝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為,體現的是一種和諧、優雅、仁、德、誠、真。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

  20世紀70年代,中國台灣地區出現了茶藝一詞,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一詞就這麼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綜合各家學説之後,我們認為茶藝就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和藝術。也就是説,不但要掌握茶葉鑑別、火候、水温、沖泡時間,動作規範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

  然而什麼是茶道呢?因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開始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它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了起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觀點。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在《中國茶史散論》中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給茶道下的定義是:“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的精神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綜合各家學説之後,我們認為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茶藝與茶道精神共同構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是茶文化的重點。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括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亨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與茶文化之間。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藝表演,就表演者而言,從備器、選茗到温杯、投茶、沖泡、奉茶、謝客整個過程中,能夠體現一種人生志趣和追求,體現一種“道”境界者甚少,能夠表達一種優雅美韻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優雅美韻可謂茶藝之典範,而其精神文化內涵是“儒家精神”,是“積極入世”,是“非淡泊無以勵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對這些精神內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進入到這種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讓品飲和觀賞者入“道”,充其量賞美而已。“看茶藝”可,“悟”茶道則無。

  就品飲者和觀賞者而言,由於受文化素質、人生追求、美學修養制約,進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諦者同樣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藝主要是感受美、鑑賞美、接受美的薰陶。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洗禮但距“悟道”相去甚遠。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因此,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我們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1、品茶 品人生的含義? 2、以得為先 茶藝人生的含義?

“品茶品人生”的含義是將品茶的過程與人生的境遇聯繫起來,通過品茶的過程來反思和感悟人生。品茶需要專注、細緻、靜心,品茶人需要用心品味茶的香味、滋味、口感,從中發現其中的美好和精髓。同樣,人生也需要專注、細緻、靜心,我們需要用心感受人生中的點滴、體驗生命的美好和意義。品茶品人生,是一種修行和境界,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領悟和體味生命的真諦和價值。

“以得為先,茶藝人生”的含義是在茶藝的實踐中體現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茶藝注重技藝和修養的雙重培養,茶藝人需要精通茶的製作和品鑑,同時也需要注重修身養性,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茶藝的實踐中,我們要追求得到茶的美味和滋味,也要追求得到內心的寧靜和美好。以得為先,就是要以追求茶的美味和品質為基礎,進而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品味,使得茶藝人生更加豐富和充實。茶藝人生,是一種融合了技藝、修養和文化的生命之旅,讓我們在追求美味和品質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茶道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茶道作為自古就有的生活藝術是涵育人生修養的途徑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人生哲理,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人生哲理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説,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國茶道可稱之為美的哲學。

  其一,中國茶道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

  其二、中國茶道美學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如“和”、“道”、

  “氣”、“神”、“氣韻”、“意境”等等。

  其三、中國茶道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念。

  其四、中國茶道美學強調的不是從美學的一般表現形式上去欣賞和理解茶道美,而是從“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出發,要求“滌除玄鑑”、“澄懷味象”從小茶壺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機,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國茶道美學不僅僅是茶事活動中追求美感的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從哲學的高度,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看茶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茶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一茶通三教,不可謂不高深,不可謂不博大。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總之,中國茶道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的涵義

  茶道是以飲茶為形式,通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為主要內容的。與茶的藥用和飲用比較,有質的區別。隨着社會的進步,飲茶活動從單純的喝茶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逐漸提升為品茶、茶藝、茶道,它不但滿足着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還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茶的藥用滿足人們治病和健身的需求,茶的飲用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維繫有形的人的肌體健康,現代語上來説是硬件建設。而茶道主要是滿足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增益文明修養、人文素養、藝術造詣、綜合氣質及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等等,以及更為透徹、更有意義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是人體的軟件建設。

  修養原是學問上精密之功夫,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是切磋琢磨,養是涵育薰陶。引伸至人生修養,約定俗成是指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這些無形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可以通過行為舉止反映出來,如言語、禮儀、動作、位置、姿勢、服飾等。

  相對應於“飲茶與人體健康”,“茶道與人生修養”是能夠為茶文化人士所認同的。前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已被現代科學解剖得細緻入微,條理分明。由於它的物質特性,容易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後者比較抽象,沒有具體的形態,尚在不斷的瞭解與認識的過程之中。飲茶有益於健康是由於茶湯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與藥理成分,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防病治病。茶道活動能涵育修養是因為茶道活動中的規範、禮儀、審美,社交特性、動手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的積累等能多方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與修養。

 

中國茶道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

1、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在精神方面得到昇華。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講求人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清淨,其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通。

3、和是指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4、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擴展資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2、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這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的。“和”指的是和諧、和悦;“敬”指的是純潔、誠實,主客間互敬互愛;“清”和“寂”則是指茶室內外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氛圍。

3、 日本茶道中的閒寂、恬靜,已成為日本人欣賞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原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級走上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很多貴族隱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着隱逸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三十而已》茶藝大師林有有:論茶藝高在哪裏?

《三十而已》茶藝大師林有有:論茶藝高在哪裏?

雖然2020年還剩1/3,但本年度“最招人煩的綠茶”已經出爐。

那就是被廣大網友稱為 “茶藝大師”、“人間綠茶”、“綠茶中的極品” ……的林有有

作為年度最討厭角色,可以用4個大字形容林有有:

歎為觀止!

你永遠不知道林有有會有多氣人,因為讓人刷新底線認知的,永遠是下一集的林有有。

在林有有這類人的心裏,談不了什麼道德,她只信奉自然法則: 成王敗寇,故事都是贏家説的,贏了就是正義。

1

茶藝名場面:會裝,心機爆表

她很懂得,怎樣給人創造不一樣的記憶點。

在某些男人面前,真實的人永遠贏不過會裝的人。

真誠如顧佳,左手家庭,右手事業,但在許幻山眼裏,越來越看不慣了。

會裝當屬林有有,鎖定目標,火力全開,即使剛和許幻山認識,便自告奮勇為他彈奏一曲。

“常常夢想自己有一雙翅膀,飛到了你的身旁。”

有情調的氛圍,曖昧的歌詞……

不知道還以為兩人是熱戀中的小情侶呢。

通過有意無意的間接接觸,勾起曖昧關係。

冰淇淋,還是別人的香

林有有帶有婦之夫許幻山買冰淇淋,吃着吃着,假裝無意突然湊到許幻山面前了一下他的冰淇淋。還撒嬌説,你的一點都不甜!

其實,本來只是短暫工作接待關係的兩個人,即便有交流也不會太多的。但是林有有同學非常機智,能夠捉住許放炮的職業和愛好,聊起煙花。

然後,還順手發了一張自己的照片。

哪怕補刀説手滑發錯,但一般人也會選擇撤回吧,可是,照片一直留在那裏了。

許放炮的一句“你太壞了”,恐怕他也讀懂對方不是手滑,而是故意發給他看。

心動係數又一波波上漲

異往中,分寸感最重要。

如果一個女生在與異性相處時,尤其對方是已婚人士,還假借一些小動作搞曖昧,別多想,她就是存心的。

上當,就是你的不對了。

2

茶藝名場面:無腦誇

製造崇拜感,深化目標對象好感。

和陌生人拉近關係的最快方式,一是證明自己是對方失散多年的親人,二就是一頓猛誇。

林有有經常對許幻山發自肺腑的讚美,露出仰望偶像的星星眼,讓本事不大、脾氣不小的許幻山的虛榮心、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我剛才看到了,身材真好!”

“怎麼會有像你這麼厲害的人!”

“我就喜歡看你的手,因為它能設計出最好看的煙花。”

“你就和巴斯光年一樣,你們都是照亮宇宙的太空騎警。”

這誰能頂得住啊,分分鐘把人捧上了天和太陽肩並肩,五顏六色的彩虹屁讓許幻山很快淪陷。

如果一個女人,見面就誇你,誇得你飄飄然,誇得你忘乎所以。

要小心了!

她並不是想誇你,她是想泡你。

3

  茶藝名場面:直擊軟肋

直戳對方痛點,引導自己成為對方的「避風港」。

你想做的,在我這都可以

許幻山的最大愛好是放炮(煙花),其次就是“吃”,但因為有脂肪肝老婆不讓他吃晚飯,許幻山還喜歡踢球,怕耽誤工作老婆也不讓他踢。

但到了林有有這裏,你老婆不讓的我都鼓勵!

投其所好,步步為營,被束縛的許幻山嚐到了甜頭,一發不可收拾。

你老婆讓你當大男人,我可以教你做小男孩

當許幻山約林有有吃飯,提出以後不要再見面,並表示,他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顧佳的幫助。

這時,林有有上演了一番“攻心計”:

我發現你就像一個被罩在殼子裏的人,不敢淋雨,不能生病,不能吃晚飯。

這每一層都是你老婆強加給你的,你把你內心那個本來有趣的小男孩關得死死的,然後你還假裝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你跟你老婆,根本就不是一種人,你只是在扮演她給你的一個人設而已。

本來許幻山看似堅定地心,又開始動搖了。

這哪是談戀愛,這是PUA啊!

有些人藉着愛你之名,看起來是幫你脱離苦海,實則是做傷害你或你家人的事。

這樣的“壞人”,請及時看清、及時遠離,好嗎?

凡是以非正常手段想要得到一個人,這根本不是愛,這是有利可圖。

不信,許幻山一夜破產試試。

4

 茶藝名場面:窮追不捨,強行倒貼

發現對方有想逃離的心了,再來一步出擊,主動追纏,強行倒貼,強行融入生活。

你在哪,我就去哪

當許幻山再次提出以後不要再見面了,林有有使出了殺手鐗。

直接辭掉北京的工作,去了上海。

開始倒追模式。

人最怕死纏爛打,步步緊。

當然,許幻山也不例外,開始有了一點點反感。

但林有有決不放棄,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

強撩強吻(不忍直視)

許幻山照顧醉酒後的林有有,看她好些了打算回家,林有有突然開口:

“你根本放不下我,別騙自己了,不然你不會一晚上地默默守着我。”

接着,林有有壁咚許幻山(宜快進),説:“留下來陪我。”

“許幻山,你是在乎我的,我知道你在乎我,謝謝你在乎我。”

然後,兩人熱吻。

知道對方的軟肋,關鍵時刻,為了利己,就會拿“軟肋”説事。

她會讓對方左右為難,難上加難。

總之,有了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後,她就像一顆定時。

想過清淨日子,沒門!

5

社會我顧姐

看到顧佳打林有有,網友紛紛直呼:“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呱呱叫”,“循環播放看了兩分鐘,爽了”,“打的她滿地找大門牙”,“為什麼我看了五十遍還是不過癮”,坐等我顧姐手撕林有有!

看完,那就是一個字: 倍爽兒!

社會我顧姐,人狠話不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稜角,或許,在外的時候,你的稜角就是你唯一的標識,但在家,卻應該是你温柔的一面。

好好珍惜眼前人,多溝通,多理解。

有時候,還真不一定每一個瞬間都充滿粉色泡泡。

但要相信,總有那麼一個人,不單單會記惦着你好的一面,還會惦記着你讓人擔憂的所有細節。

有些愛,很難講出口,但你得用心,才能聽到。

- End -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説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茶藝學習心得

如下: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淨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第六,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髮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户,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對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袁姍姍是於正的妻子(茶藝大師袁姍姍的修煉史)

還記得2013年夏天 “袁姍姍滾出娛樂圈” 的口號嗎?袁姍姍可以説是娛樂圈“招黑體質”第一人。

“香腸嘴,長得醜,演技差” ,袁姍姍幾乎被全網黑,但小普卻對她的遭遇同情不來。而隨着她做過的荒唐事一件件的暴露,眾人也發現她“煩人精”和“綠茶大師”的名號,真是名不虛傳。

01

1987年2月22日,袁姍姍出生於湖北襄陽,父母都是公務員,6歲那年就被送去學習小提琴,父母希望她能成為名門淑女。

然而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是,袁姍姍成了一名“煩人精”。袁家屬於典型的“嚴父慈母”組合,而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袁姍姍也養成大大咧咧的性格,高中前以短髮示人,像個“假小子”。

2005年,變得漂亮的“假小子”考取了電影學院表演系,和楊冪、張小斐成為了同學。畢業後,袁姍姍和其他同學一樣四處跑劇組,從一些不重要的配角演起。但比較幸運的是,她在《秦香蓮》劇組結識了劉雪華,也間接認識了她命中的貴人於正。

於是她順利得到《宮2》女主角的資源,繼楊冪之後被於正力捧。那幾年袁姍姍先後主演了《宮鎖珠簾》、《美人無淚》、《王的女人》、《宮鎖連城》,名氣早不是當日可以比擬。

袁姍姍徹底紅了,只不過是“黑紅”,她背後的8位備胎,和她的荒唐往事也成為眾人的茶餘笑料。

02

袁姍姍的第一個備胎是同班帥哥張戈。她曾在節目中自爆張戈曾追求她四年,只是沒有成功,還為她的家人做了不少事,語氣中是滿滿的自豪。

畢業後,兩人的互動也非常曖昧,2 011年,袁姍姍在社交平台預祝張戈生日快樂,開頭的“親愛的”真是驚呆眾人。

而張戈的回覆更是讓人驚掉一把瓜子。在張戈心中, 袁姍姍是得不到的“白月光”,他不止一次地表示願意做袁姍姍的“千年備胎”,還直呼“寶貝兒”、“咱媽”。

可千萬別誤會, 兩人就是女神和“備胎狗”的關係,至於張戈的那句“咱媽”是指他成了女神的乾哥哥。

“備胎狗”張戈也是不值得同情,一邊做着千年備胎,一邊可沒少交女朋友,和女明星王鷗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卻不了了之,當然這在所難免,畢竟哪有女生可以接受男友有個“白月光”。

説起來大學同學喜歡姍姍子的可不止一個,王仁君也曾在節目中表白袁姍姍: “如果回到大學時期,你接不接受我的追求?”

袁姍姍用“不要鬧”來回應,眉眼中卻滿是自豪,“又多一個備胎呀,生活真好!”

03

説起來於正也曾是袁姍姍的“備胎”。認識於正時袁姍姍的事業非常尷尬,為了向上爬她處心積慮地和於正成為“好朋友”。

於正也在各種場合誇讚袁姍姍, “除了女一號的戲,姍姍都不接”、“娛樂圈沒有人比姍姍漂亮”、“姍姍會成為娛樂圈第二個范冰冰”。

那段時間於正對袁姍姍是真的好,用幾部作品捧她,出行時還為她揹包,更有謠言稱袁姍姍是於正的老婆……

現在小普回想起當初兩人的膩歪勁,隔夜飯都要吐了出來,但正是因為於正太捧袁姍姍,才導致她淪為全網黑。

2011年,袁姍姍突然在社交平台發文: “孫堅戲裏欺負我,戲外該我欺負你吧” ,這彷彿官宣戀愛的文案,卻是另一個備胎故事的開始。

果真兩人在私底下互動頻繁,2012年,袁姍姍發文祝賀孫堅生日快樂,孫堅還親切地稱他為“姍寶”。

在綜藝《我家那閨女》上,孫堅和袁姍姍約好一起跨年, 煙花下的那句“新年快樂”感動眾人,你在看風景,他在看你,只是備胎的故事是得不到心中的女神,頗有些遺憾了。

04

袁姍姍和陳曉的緋聞更是尷尬到摳腳趾 。當時陳曉正在參加綜藝《左男右女》的錄製,現場有一個環節要求嘉賓給自己的一位好友打電話,陳曉好死不死地選擇了袁姍姍。

電話那頭袁姍姍貌似不知道在錄節目, 對着陳曉就是一頓“茶裏茶氣”地撒嬌: “你最近又變帥了嗎?”“我怕你變那麼帥,我再見到會愛上你。”

鑑定完畢是赤裸裸的挑逗,彼時的袁姍姍已經初步具備“茶藝大師”的風範,直接把陳曉搞得面紅耳赤,只是後來人家有了“姑姑”。

2017年2月,著名狗仔卓偉曝光了一組張繼科和袁姍姍的照片,發文稱“張繼科袁姍姍疑似戀情曝光”,但很快倆人就否認了此事,不久後張繼科情定景甜,袁姍姍繼續自己的備胎收割之旅。

同年11月,鄭愷和程曉玥分手,居然有人爆料裏面或多或少有袁姍姍的影子在,兩人也的確關係密切,多次被人扒出親密外出。

但顯然彼時“綠茶大師”的功力不夠,“夜店小王子”鄭愷選擇與賢妻良母苗苗結婚生女。

2018年,袁姍姍的目光對上了“音樂鬼才”趙英俊,兩人被網友拍到牽手同遊日本,對此袁姍姍解釋道 :“我們早就認識了,是老朋友,邀請他做一首歌” , 話説她一個演員做歌幹什麼呢?

2021年,趙英俊不幸去世,袁姍姍心痛不已,一個“好朋友”沒了,隨後送出輓聯,繼續做她的“茶藝大師”。

05

其實面對全網黑,“茶藝大師”在的路上自然做出過努力。

2013年,袁姍姍被網友叫囂着滾出娛樂圈,社交平台也經常收到網友的“親切問候”。但袁姍姍並沒有怒懟黑粉,也沒有為自己辯白, 反而搞了一個“愛的MM”,就是邀請網友罵她,每當有人罵她一句,她就為山區貧困兒童捐5毛錢。

袁姍姍的操作真是神了, 24小時內她收到了十多萬的惡評,於是她捐了5萬多元來救助四位殘疾兒童。

袁姍姍的操作讓很多網友認為這個女孩還蠻可愛的,不少人對她黑轉路,路轉粉。但她的黑粉依舊龐大,袁姍姍為了撕掉那些不友好的標籤,就泡在健身館拼命健身兩個月,最後用兩條馬甲線打臉黑粉,成為“勵志女王”。

然而袁姍姍經不起網友的誇讚,好不容易靠馬甲線殺出一條血路,她又給了網友一個罵她的理由。

真是醉了,要知道文物的價值不可估量,修復過程中更是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袁姍姍也再次被罵上熱搜。

而“張小斐”打呼嚕事件,她管楊鈺瑩、董潔等人叫“老姐姐”也是“茶裏茶氣”惹人厭。 如今袁姍姍已經34歲,靠着“茶藝大師”的身份她能走多遠?希望她能從自己的荒唐往事中吸取教訓,以後謹言慎行。

茶藝對人生觀的作用

談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和人生觀意識(一)

中國悠久的製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生於名山秀川之間,人們從飲茶中與山水自然結為一體,茶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古老文化的精華滲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內涵為眾人蔘與和接受,形成了系統而又完整的中國茶文化,茶文化中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變為民族的禮俗,負載了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同時融匯了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為一種關於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中,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之風範。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係,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主張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幾千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常開常新,就因為茶符合中國國民的內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培育、澆灌出了國民中庸、和諧的特性。而和諧的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茶文化提出或闡揚了不同的人生價值思想,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文化成為了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昇華。人們通過飲茶,明心淨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從悠久的中國茶文化歷史來考察,茶文化體現的精神與儒釋道三教思想體系有着廣泛而深刻的聯繫,茶道思想藴涵着儒釋道三教思想的精華,負載着三教的文化內涵,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係,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並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養廉潔之風,並用於明倫理、倡教化。茶文化這種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它表明了一種儒家的人生態度,就是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體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與道家的淵源久遠而深刻的,“茶禪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義,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們體悟到,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認為,烹茶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身心與茶的精神相溝通的過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華的靈芽,茶處水之間才是最好的發揮。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從自然取得精華,在這裏與老莊信徒們的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自然”的理念導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文化的虛靜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同時茶文化中還融合了佛家“普渡眾生”的思想觀念,佛家以“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主張用茶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使人明心見性,要學習“清寂”態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潔身自好。佛教在中國興起後,由於坐禪的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同時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都有禪佛思想的體現。“自古高山出好茶”, “天下名山僧侶多”,歷史上許多禪林寺院出產名茶,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的推波助瀾,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促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表面看,中國儒釋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勵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見性,道家尋求避世超塵。其品茶意境、價值取向不同。其實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內在契合點和相通之處,即處處貫徹着和諧、平靜的精神。綜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從而體現出“大道”的中國精神。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儒釋道三家相激相蕩,相攝相融,精彩紛呈,於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氣質上顯得更為清高、更為閒雅,更有藝術品位。正是在儒釋道共建的一個思想及活動的磁場中,文人們弘揚了茶道藝術,他們更多地以茶道啟發靈感,靜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體現了對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談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和人生觀意識(二)

屬於哲學範疇的人生價值觀,是對人生、對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是人們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總結人生的各種問題,形成的對人生的主要問題的看法。人生觀問題,關係到人究竟怎麼樣怎樣做人,以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存在於社會。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瞭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係。具體地説,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民族和國家的關係,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託,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於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於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瞭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注重道德意識: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茶學專家莊晚芳提出“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認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首先,茶性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徵性品貌,陸羽在《茶經》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繫,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徵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鑑,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裏,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於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並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説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後來,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註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再次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儘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釋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聖的陸羽,幼為棄兒,長於佛門,一生不仕,致力於茶事研究,他常腳着芒鞋,獨行野中,採茶覓泉,品茶鑑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願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於吃苦、善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於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茶文化中這種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的思想,以及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的精神,在當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崇尚和諧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於“和”的內涵既包含儒釋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係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正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説:“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係,“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並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捨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脱離苦海,就須六根清淨,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於“和”的哲學思想貫穿於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於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於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於尊人貴生的精神等。“和”是人們認識茶性、瞭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於煮茶風爐的製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於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採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和”是規範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於“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澱,凝鍊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範。體現在人倫關係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於構建和諧文化,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啟示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身生存的環境,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要彼此尊重,和諧相處,啟發人們感悟身心的統一。把茶作為當今人們交往的重要紐帶,無論是朋友相會,親人團聚,商務洽談,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徵着禮儀、真誠、純潔和熱情。茶文化中的“和”、“敬”等,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人,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茶文化中家庭茶禮提倡的是尊老愛幼,和睦相親,勤儉持家的治家之風,小小的一杯茶以特有的親和力,維繫着家人之間的親情、友情。

談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和人生觀意識(三)

崇尚節儉的作風: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於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兩晉南北朝時,針對帝王、貴族聚斂成風,士人誇豪鬥富的奢靡之風,一些人就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以茶代酒“的故事。他們以茶待客,表示的是一種精神、情操。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温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説他死後,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並要求天下人無論貴,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説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麼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嚮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製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製,則“涉於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聖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説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於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託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閒雲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託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反腐倡廉,茶文化中 “以茶養廉”的精神仍有現實意義。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利用職權肆意揮霍,用大吃大喝。種種不正之風為人們所深惡痛絕,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也引發了人們心理上一種不平衡。建設和諧社會,反腐倡廉,弘揚茶文化中 “以茶養廉”的精神,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廉潔、節約的風氣。在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的交往中,提倡“清茶一杯”精神,以茶清政、以茶養廉,有利於倡導清廉儉德,制止奢侈浪費。

崇尚追求真實的精神: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説:“真者所以受於天,自然不可易,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説:“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祕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鬆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粧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裏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淨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閒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淨几,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鬆、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茶人的性情之真。人們對茶的品飲,除了外在的環境之外,重要的還必須有內在的心境。自然環境與人的心境和諧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鬆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創造,來自於“虛靜”。中國古代先哲們對虛靜早有深刻的闡述,道家認為,人的心虛靜之極,可以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天地萬物,儒家則以靜為本,致良知,止於至善;佛家認為,人的心靈不為名利所佔據,謂虛,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擾,謂靜。這種虛靜,既順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虛靜的心境,可以説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來源於人對茶的品賞。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後,生活的餘暇之時,端起茶杯細啜漫品。當茶湯靜靜地浸潤人們的心田時,人的心靈就在虛靜中得到淨化,精神也就在虛靜中得到昇華,這樣就可以盡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樂。由此看來,人們品茶,不僅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品質的涵養和人格力量的鍛造。人們只要以寧靜淡泊的心情,曠達超逸的襟懷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擴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從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真趣。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茶文化關於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思想,構成互相聯繫統一的人生價值觀,它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響着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共同享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她與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會在一起,形成了共識與認同。當今我們提倡建設和諧世界和和諧社會,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對於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建設現代社會的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實踐中,茶文化中注重道德意識,崇尚和諧精神,節儉作風,求真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藉助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以茶為載體,弘揚和諧文化,以茶育人,重視道德修養,倡導無私奉獻,對國家對人民擔當責任,研究和開發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資源,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TAG標籤:茶藝 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