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面線糊的由來

面線糊的由來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面線糊),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面線糊是泉州本土特色小吃,以泉州為發源地,而後傳至福建省各地,相傳已經有200多年曆史。泉州面線糊以泉州鄉下手工製作的超細面線和豬筒骨、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為主材料,先熬湯後與面線煮成糊。泉州面線糊烹製講究,手工傳統,湯濃線稠,味道鮮美;食用時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熟食佐料和滷汁、料酒調味,味道更美。2012年,泉州面線糊製作技藝入選泉州市鯉城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3年,泉州面線糊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面線糊)”。項目編號:Ⅷ-25。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為什麼閩南人做的麪食叫“面線糊”呢

面線藴含着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

面線是迎賓待客、祝福賀喜、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閩南地區一般給人祝壽或其他賀喜之事都會帶上面線和雞蛋,表示祝福。面線寓意頗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線面,希望一路順風。待客,吃上一碗豬腳線面,希望洗塵壓驚去晦氣。孕婦分娩後的調養非常重要,吃雞湯線面或糯米飯,調養身體,可以使奶水通暢。

辦酒席如滿月酒時,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泉州人喜食麪線糊,常在較稀的面線湯中,加上各種佐料作為早餐和點心。泉州農村地區正月初一早晨給天地神靈祖先祭拜完會給家裏人煮上一晚面線雞蛋。正月初九祭完天公,亦會來一碗麪線雞蛋。

閩南面線代表品種

泉州面線,是閩南地區特有的麪食。泉州本地叫法 “面幹”。面線是該地區特有小吃——面線糊的料。據傳,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曆史。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

湯南面線,在豐順縣每逢嫁娶、生日、彌月、喬遷等喜慶宴會,都少不了一道菜——炒麪線。這種麪食,便是當地的特產——湯南面線。 長期以來,湯南面線以精湛的製作工藝、獨特的口味和深長的寓意,深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羣眾所喜愛。

閩南面線米粉芡由來

您説的是閩南的面線糊吧,面線糊的由來如下:

傳説故事,面線糊的造成也跟艱難的日常生活相關。乾隆下江南時,趕到了一個稱為羅甲村的小村莊。那時候恰逢穀物緊缺的情況下,羣眾統統窮得吃糠咽菜。因此羣眾氣得是手忙腳亂,確實搞不懂要弄哪些吃的來招待皇上。

乾隆皇帝在一書生大門口下了轎,全村人都替書生捏了把汗。書生的老婆臨危不亂,在牆腳尋找一些以往大豐收時啃剩的豬大骨和魚剌,洗乾淨後放鍋裏熬成一碗湯,又去木櫃裏掃到一把線面碎和一把木薯澱粉,和着就作出了一碗麪線糊。

乾隆皇帝吃後,覺得味兒十分美味,立刻問這“龍鬚天然珍珠粥”是用哪種做的?這書生老婆簡直巧,馬上膽大回應,它是祕方,用上等線面和特級特製紅著粉生產加工而成。皇帝大大的賜予了這一巧媳婦,這面線糊也就是這樣傳出來啦。

面線糊是哪裏的特產

面線糊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的特色小吃。面線糊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呈糊狀味道鮮美,清甜爽滑,頗有閩南地方風味。

面線糊的湯是用煮手打魚丸的湯為底,再加上蟹肉、蝦皮、蝦糠零碎、魚肉、魚皮和乾貝熬的。面線一定是要掰得碎碎的,在放進湯裏慢慢的熬煮。

關於其中的配料來説,泉州的花樣比起廈門會更多一點,畢竟也是起源地,自然會做得更出彩一些。

還有就是配料中醋肉一定要做得好,醋肉是配料中的亮點。此外在端給客人前加一定分量的白酒和白胡椒粉。其中白酒裏有浸泡的當歸和枸杞。

面線糊的正宗做法

面線糊的正宗做法如下:

材料:一人份的一小撮線面,還有花蛤、海蠣、蝦米等配料。

1、鍋燒熱油,加入肥肉絲煸炒出香味,並加入葱白爆炒。

2、加入洗淨的花蛤和海蠣翻炒均勻,加入適量高湯或清水,加入洗淨的蝦米。

3、另起一口鍋,沸水下入線面,撈一下。

4、夾起後加入一側沸騰的鮮湯中。

5、些許沸騰之後,出鍋撒葱花即可食用。

面線糊

面線糊是福建泉州的漢族傳統名點,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當做點心和夜宵,就着油條跟馬蹄酥吃。

在泉州,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吃到滾燙的面線糊,白天面線糊店鋪遍佈大街小巷,夜間八點過後,面線糊的攤點也出現在街頭。泉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麪線糊開啟,也以一碗麪線糊畫上句號。

面線糊以細如絲的面線熬製,湯色清澈,面線稀疏微稠,晶瑩剔透,極其撩人食慾。泉州人吃麪線糊講究頗多,清糊作底,根據食客的喜好加上各種佐料,再擱上幾滴當歸泡製的白酒,撒一點胡椒粉,十來秒之間,一碗香氣襲人的面線糊即可上桌。

TAG標籤:面線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