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乞巧的風俗

乞巧的風俗

乞巧節有哪些習俗:吃巧果、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喜蛛應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香橋會等。七夕巧果是一種傳統節日食俗。傳説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乞巧節的風俗

乞巧節的風俗有:乞巧活動、拜織女、吃巧果、青苗會、送巧人。

1、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

2、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們“拜織女”。少女、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襬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

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3、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麪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裏烹炸後稱為“巧果”。

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裏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着美麗的夜色,一邊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4、青苗會

七夕節期間,傳説烏魯木齊部分地區,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十天的“青苗會”。“青苗會”是是淳樸善良的農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藴,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莊的農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湧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種節目表演,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5、送巧人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乞巧節的風俗

乞巧節的風俗有: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

乞巧節的風俗有: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

一、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説: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説: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説: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説: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二、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 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云: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三、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説;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説;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不過這一傳統鬥巧習俗如今已經失傳。

四、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先準備一隻面盆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裏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

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五、蘭夜鬥巧

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所以,古人把七夕這天晚上的鬥巧遊戲統稱為蘭夜鬥巧。

該活動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

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其中有個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蘭夜鬥巧。

乞巧節的風俗是什麼

1、祭月之儀,夏人的文化裏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裏,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4、接露水,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説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説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乞巧的習俗是怎麼樣的?

乞巧的習俗是如下:

1、乞巧

乞巧意思是乞求智巧,希望織女能將其手藝傳給自己,這樣女孩子就可以心靈手巧。在曹縣有吃乞巧飯的習俗,選擇七個關係不錯的姑娘一起包餃子,並將紅棗、針、銅錢這3種東西放在3個餃子裏。

餃子煮熟後,7個女孩聚在一起吃餃子,如果吃到針就證明手巧、棗子代表可快速結婚、錢意味今後有福。

2、求子

舊時社會裏講究“母憑子貴”,如果女人生了兒子,那家庭地位就會上升。因此不少人都會去觀音廟裏求子,而在七月七這天也會向織女求子。如製作一個胖娃娃一樣的泥人偶,擺放在正屋祭拜,不然就是在七夕前種上一些農作物種子,對其悉心照料,讓其長出嫩芽,這也就寓意着多子多福。

3、穿針比賽

七夕時,不少地方會進行穿針比賽,這個習俗早在漢代時就已流行。當天女孩子會走出家門,聚在葡萄架下,猜測此時的牛郎織女會説上什麼悄悄話,然後再將針線拿出來,看誰穿的最快,快者為巧。

在廣州地區,七夕前後未出嫁的女孩子會穿上精美衣服,佩戴首飾,並在三更、四更、五更時對天空連拜七次,之後再通過月影穿陣引線,如果能一次性穿7個針孔,那就為巧。

4、拜魁星、拜織女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相信每個人都明白,織女本是仙女,愛上了凡間的牛郎,並生下孩子,但後來卻被王母阻擾,只能在七夕這天跨過天河相見。而織女心靈手巧,女孩子會在這一天祭拜,期待自己和織女一樣手巧。

七夕除了是牛郎織女約會的日子,也是魁星誕辰,而民間認為魁星主文事,男人會在這一天跪拜魁星,期待能夠考取功名、高中狀元。

5、染指甲

在西南地區有染指甲的習俗,此時女孩們會來到花園、田野裏尋找花朵,並將其收集起來,再用上明礬碾碎,黏在手腳指甲之上,時間長了指甲就會變得光亮紅潤,幾個月都不會褪色。

TAG標籤:風俗 乞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