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龍在古代怎麼寫

1. 古代的龍字怎麼寫

一、古代“龍”字的寫法

龍在古代怎麼寫

龍,甲骨文=(辛,施刑,懲罰罪人)+(“虹”的豎寫),表示像矗立的虹一樣的神祕巨獸,它代表神的權威行刑殺伐,張着大口在天地間怒吼橫行,吞噬一切有罪之人。這個恐怖的神獸,俗稱“龍捲風”,現代科學稱之為“熱帶氣旋”,可在瞬間將人間變地獄。

簡體甲骨文將矗立的虹簡化成。有的甲骨文像身披麟甲、張開大口的吃人(辛,殺人)巨獸。有的甲骨文像深藏洞穴、張開大口的吃人(辛,殺人)巨蟒。

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大口寫成大口利齒的形狀。有的金文誤將大口利齒的寫成“月”,並用“巳”(幼嬰)代替扭曲的身軀形狀,表示用幼嬰獻祭洞穴中吃人的神祕大蟒蛇。

有的金文加“兄”(即“祝”的本字,祭祀祈禱),強調以活嬰獻祭,禱告避災。有的金文用“女”代替“巳”,表示用女童作犧牲品獻祭。有的金文在“巳”(幼嬰)上加“二”(多數),表示同時用多個幼童作犧牲品為天災或大蛇獻祭。

篆文用“三巳”代替金文字形中的“二巳”,誤將金文字形中的“巳”寫成了“匕”。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三匕”寫成明確的“三巳”。

簡體楷書省去正體楷書字形的左邊,並依據草書字形的右邊部分,將楷書字形右邊的(三巳)簡化成——龍。也就是説,正體楷書“龍”是“辛、口、蟲、三、巳”的會義結構;而簡體楷書“龍”是“三巳”的會義結構。

二、造字本義

名詞,遠古先民用幼童**作犧牲品獻祭的熱帶氣旋災難或吃人的大蟒蛇。

文言版《説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白話版《説文解字》:龍,鱗甲動物之王。能變暗,能變亮,能變細,能變大,能變短,能變長;春分時刻而登天,秋分時刻而潛淵。字形採用“肉”作邊

旁,一副飛騰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聲旁。所有與龍相關的字,都採用“龍”作邊旁。

擴展資料

“龍”的組詞

一、龍蝦 [ lóng xiā ]

節肢動物。體粗壯,圓柱形而略扁平,長30釐米以上,色鮮豔,常有美麗斑紋。頭胸甲堅硬多棘,兩對觸角很發達,腹部較短。棲息於海底,肉味鮮美,是名貴的經濟蝦類。

二、喜得龍子 [ xǐ de lóng zǐ

非常高興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龍子''一詞一般是對長輩,富貴人家得子的尊稱。

三、羣龍之首 [ qún lóng zhī shǒu ]

一羣精明強幹人中的頭兒。

四、人中龍鳳 [ rén zhōng lóng fèng ]

指人中豪傑的意思。

五、龍顏大悦 [ lóng yán dà yuè ]

龍顏:舊時相術家謂額頭隆起為龍顏,後指皇帝的面孔。大悦:心情非常愉快。從皇帝的臉上看出皇帝心情非常愉快。意思:皇帝很高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 (漢字)

2. 中國古代對龍的描述是怎樣的

龍的描述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穫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

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佈,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這是通俗的解釋。

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説法,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誌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誌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人的想象力總會受某種制約,無論多麼奇怪的神靈,只能以真實性為背景創造出來,多麼離奇的神話,最終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構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

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曆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繫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