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漢語言文學自考必備

自考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需要學習和掌握中國現代文學史、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中國古代文學史(二)這4門專業課。

中國現代文學根據自身發展和我國新民主義革命形勢展的特點,分三個時期。第一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1917-1927);第二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1927-1937);第三編:抗日戰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文學(1937-1949)。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現代文學史常考的名詞解釋吧!

1.問題小説

答: 問題小説是中國現代小説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個潮流,出現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間,代表作家有冰心、許地山、葉紹鈞、廬隱、王統照等。他們以五四新文化作為參照,重新思考社會人生問題,並通過小説的形式加以藝術的表現。文學研究會作家的“問題小説”廣泛地涉及婚戀、教育、就業、家庭、婦女、兒童等問題,作家們對社會弊端的敏鋭感悟,使五四文學具備了強烈的啟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於急於要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生的思考,社會功利的傾斜使其不免帶有觀念化與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會問題沖淡,削弱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代表作有冰心《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

2.鄉土文學

答:鄉土文學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欽文、王任叔、台靜農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這些寓居於京滬大都市的遊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着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着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生死、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慫恿》、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台靜農的《地之子》等。

3.自敍傳抒情小説(“自敍傳”小説)

答: 自敍傳抒情小説(“自敍傳”小説)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説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於創造社。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地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及近代日本“私小説”的影響,於是強調“本着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於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的衝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自敍傳抒情小説(“自敍傳”小説)作為一股創作潮流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説集開始的。

4.零餘者

答:郁達夫小説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是遭受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這些“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願窮困自我,也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以示反抗。郁達夫的“零餘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並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漢語言文學自考必備,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5通俗小説

答:中國近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説傳統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側重於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惡勸善效應;基於符合民族欣賞習慣的優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羣,是一種商品性文學。

6“小説界革命”

答: “小説界革命”是晚清維新時期提出的一種文學主張,代表人物是梁啟超。強調小説的政治功能,確立新小説的概念,促進晚清小説創作的繁榮。雖多是政治小説,藝術上並不成功,但它們體現出一個重要的方向和價值:力圖從嚴肅的社會目的出發,反對以遊戲的態度創作單獨的娛人的作品,即後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主張的先聲。

7.湖畔詩派

答:湖畔詩派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小型詩歌團體。最初成員有潘漠華、馮雪峯、應修人、汪靜之,稍後加入的有魏金枝、謝旦如(澹如)、樓建南(適夷)等,成員多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曾出版潘、馮、應、汪的詩合集《湖畔》,馮、潘、應的詩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寂寞的國》。該詩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質樸的特色。1925年2月又創辦小型文學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該社也隨之停止活動。

8.新月派

答: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9.新月派詩人

答:新月派詩人是對新月詩派眾成員的總稱,即指屬於新月派的詩人,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代表作品主要有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志摩的詩》、朱湘的《夏天》《草莽集》《石門集》等。

10.前期新月詩派

答:1926年春,前期新月詩派以《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聞一多、徐志摩提倡新詩的格律化。他們主張“理性節制感情”,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提出“和諧”與“均齊”是新詩最重要的審美特徵,聞一多提出“三美”作為新格律的具體要求。新月詩派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詩壇的“無治狀態”,豐富了新詩格式,鞏固了新詩的地位,同時也有矯枉過正之嫌。

11.“三美論”

答:聞一多在1926年5月發表《詩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詩理論主張,核心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的音節、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繪畫美:指詩的辭藻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建築美:指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均齊,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有整齊之感。

12.新詩規律化

答:新詩規律化是以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由前期新月派詩人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孫大雨等提出的“理性節制感情”的美學原則。為了創立中國式的新詩,聞一多提出“新詩規律化”的主張,鼓吹“詩的三美”:音樂美,強調有平仄和韻腳;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對稱,有句的均齊” ;繪畫美,強調詩畫相同的辭藻,借鑑西洋與中國傳統格律,進行新的創造。新詩規律化的提倡與實踐糾正了早期白話詩創作過於散漫自由、混亂的局面,使新詩精煉集中,有了相對規範的形式,鞏固了新詩的地位。

漢語言文學自考必備,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第2張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常考的名詞解釋,我們就分享到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