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時間用古文怎麼說

時間用古文怎麼說

1.百刻制。古代人使用“時辰”來稱呼時間。一天被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古代人還使用“漏刻”來計量時間的流逝。

2.丑時。古人稱丑時爲雞鳴,又名荒雞,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此時是雞鳴聲響起的時候,也標誌着一天的開始,人們通常用這個稱呼來表示時間的流逝和新的一天的到來。

3.寅時。寅時,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古代對時間的稱呼之一。寅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天空開始明亮。古人將這時的時辰稱爲平旦,也稱爲黎明、早晨等。

4.亥時。古代的時間用亥時稱呼。亥時指的是夜晚已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指的是人靜。

5.巳時。古人用巳時來稱呼時間,它指的是9時至11時。巳時是古代的時間單位,相當於現代的9點至11點。

6.食時。古代的時間用食時來表示。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爲“食時”。晚飯在日昳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爲“晡時”。

7.戌時。古代的時間用戌時稱呼。戌時是黃昏時分,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所以稱黃昏。

8.隅中。隅中是古代對時間的稱呼,也叫做日禺。在巳時中,太陽正中時,也叫做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9.平旦。古代的時間用平旦稱呼。平旦是黎明和早晨的交替之際,太陽還未出地平線,但已出現一線生機。平旦代表着熬過了黑暗,迎來了晨光。

10.日中。日中,又名日正,是古代對太陽行至中天的稱呼。在古代人們將這個時段視爲集市交易的時間標誌,也稱爲午時。

11.黃昏。古代的時間有許多稱呼,其中黃昏是指太陽落山後的時間,也是一天的最後階段。在漢代,黃昏被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等。

12.雞鳴。古代的時間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其中雞鳴是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13.夜半。古代的時間有12個時辰,其中以夜半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14.旬。中國古代的時間概念中,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旬的本義是十日,表示十天。在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稱一旬。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時間概念。

15.晨星。古代人們用“晨星”來形容太陽升起前的時刻。這個稱呼源於古人用“寸寸藤,對對星,就是今朝晨星”來比喻早晨的星空。

16.大時。古代的時間用“大時”來稱呼。在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後,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爲“大時”和“小時”。隨着鐘錶的普及,人們逐漸將“大時”忘淡,而“小時”則沿用至今。

17.周星期。周星期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爲七天。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繫著月亮的週期,因爲七天大約是月亮一週的四份之一。

18.光陰。古代的時間通常用“光陰”來稱呼。這個詞彙指的是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指的是日月(時間)的推移。在古代,人們用“光陰”來形容時間的流逝,表達時間的寶貴和不可逆轉。

19.小夜。古代將晨星定爲半夜,晨星前半小時稱爲小夜。這是因爲夜間相對於白天來說更加安靜,星象也更加清晰。小夜中的星象被形容爲明亮的星星,給人一種寧靜和神祕的感覺。

20.小時。在古代,時間的稱呼有很多種。比如,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後,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爲“大時”和“小時”。隨着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時間的叫法

古代時間的叫法:

1、子時:也被稱作夜半,指的是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2、丑時:也被稱作雞鳴,指的是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3、寅時:也被稱作平旦,指的是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4、卯時:也被稱作日出,指的是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也被稱作食時,指的是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也被稱作隅中,指的是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7、午時:也被稱作日中,指的是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8、未時:也被稱作日昳,指的是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9、申時:也被稱作哺時,指的是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10、酉時:也被稱作日入,指的是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11、戌時:也被稱作黃昏,指的是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12、亥時:也被稱作人定,指的是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來源

十二時辰來源已久,西周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在《周禮·春官·馮相氏》中記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

古代人民將一個晝夜劃分成的十二個時段,用來記錄時間,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十二個時辰就是24小時。這種計時方法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時間用用文言文怎麼說

1. 時間的古文怎麼說啊

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爲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

適:剛纔。《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一交戰。”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曆每月初一。《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岳陽樓記》:“薄暮冥冥。”

2. 半小時用文言文怎麼說

一個小時 可以說是半個時辰,半個小時,沒有準確的翻譯。

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

表示過了一些時候才發生。如:已而。

適、向:剛纔

食頃:一頓飯工夫

既而:不久;緊接着慌

忽:忽然

日中:正午 午、正午、中午:中午的時間

晚:晚上

日:表示整個白天

朝:表示早晨的時間 晨:表示日出的時間

夕:黃昏時間

在一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曆每月初一)、“月出(fěi)”(農曆每月初三)、“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等表示日期。

旬:十天.

久:表示很長的時間

瞬:表示很短時間

暮、夕:表示黃昏的時候、黃昏時間

“翌日”(次日):第二天;任何特指的或不講自明的一天後的那一天

用文言文形容時間

1. 古文表示時間的詞

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爲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

適:剛纔。《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一交戰。”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曆每月初一。《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岳陽樓記》:“薄暮冥冥。”

2.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詞語有哪些

一、表示動作行爲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林嗣環《》)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爲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呼:“火起。” (林嗣環《》) ②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林嗣環《》)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

(幹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着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一時。

① 一時齊發,衆妙畢備。(林嗣環《》) “一時”譯爲“同一時候”,表示行爲、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一會兒”“過了一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

(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呼。(林嗣環《》) ③未幾,夫齁聲起。

(林嗣環《》) ④少時,一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環《》)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

(林嗣環《》)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 ②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爲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一些時候才發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一、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記年。

幹,即“天干”(天干依次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一套專門的序數系統。

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爲一循環,稱爲一個“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啓壬戌秋日。

(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

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曆,寅爲正月,卯爲二月,其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

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冊·《觀刈麥》) ⑩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一是用干支記日。

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

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一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曆每月初一)、“月出(fěi)”(農曆每月初三)、“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山。

3. 把表示時間的詞在翻譯爲古文把許多表示時間的詞在翻譯爲古文.1.日出

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爲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 適:剛纔.《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一交戰.”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曆每月初一.《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岳陽樓記》:“薄暮冥冥.” 有沒有你要的?。

4. 表示時間文言文詞語

來日 未來的日子。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少年中國說》) 累日 連日。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旦旦 天天。

“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昔日 從前。“試用於昔日。”

(《出師表》) 朔 農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逍遙遊》) 望 農曆每月十五。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望日 農曆十五日那天。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與妻書》) 既望 農曆每月十六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觀潮》) 。

晦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旦 早晨。

“旦辭爺孃去。”(《木蘭詩》) 夙 早晨。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曉 天亮。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賣炭翁》) 曙 破曉,天亮。

“鳴雞外慾曙。”(《孔雀東南飛》) 質明 天剛亮的時候。

“質明,避哨竹林中。”(《〈指南錄〉後序》)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時候。

“侵晨探採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採桑女》) 東曦既駕 日神已經乘車出來,指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清晨。

“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促織》) 日中 中午。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晌午 中午。

“一日晌午,諜報敵騎至。”(《馮婉貞》) 亭午 中午。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暮 傍晚;日落的時候。

“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日暮 傍晚。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馮婉貞》)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鍵。”(《獄中雜記》) 日將暮 天快黑了。

“日將暮,取兒蒿葬。”(《促織》) 暝 夜晚。

“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昏 天剛黑的時候。

“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莫夜 晚上,莫通暮。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夕 晚上。

“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即夕 當天晚上。

“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宵 晚上。

“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夜闌 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聞雞鳴。”

(《祖逖》) 夜分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 晨夜 日夜。“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戰》) 旦暮 時間很短暫。“吾攻趙,且暮且下。”

(《信陵君竊符救趙》) 昔 從前。“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譚嗣同》) 往昔 從前。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疇昔 從前。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少年中國說》) 疇日 昔日。

“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與陳伯之書》) 曩 從前。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曩者 從前,先前。

“曩者壩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周亞夫軍細柳》) 向 先前。

“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魚我所欲也》) 向時 先前。

“向時雲裏諸峯,漸漸透出。”(《遊黃山記》) 今 現在。

“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今者 現在。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今茲 現在。

“實荊今茲所見。”(《察變》) 方今 現在。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 而今 現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姜夔《揚州慢》) 當世 當代。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當下 立刻。

“當下茶果已撤。”(《林黛玉進賈府》) 登即 立即。

“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孔雀東南飛》) 即便 立即。

“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范進中舉》) 旋 立刻,馬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旋即 立刻,馬上。

遽 立刻,馬上。“遽刻其舟。”

(《刻舟求劍》) 當是時 在這個時候。“當是時,魏將相宗室滿堂。”

(《信陵君竊符救趙》) 當其時 在那時。“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爲河伯婦。”

(《西門豹治鄴》) 至其時 到那時。“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西門豹治鄴》) 方是時 在這時。“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

(《遊褒禪山記》) 爾來 從那時以來。“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師表》) 爾時 那個時候。“爾時預復莽索,未得其女。”

(《李寄》) 甫 剛剛,才。“驚魂甫定。”

適 剛纔。“適得府君書,叨日來迎汝。”

(《孔雀東南飛》) 始 開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六國論》) 始而 開始。“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原君》) 始爾 開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爲久。”

(《孔雀東南飛》) 初 起初,剛開始。“初一交戰。”

(《赤壁之戰》) 行將 即將,將要。“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

(《赤壁之戰》) 久 很長一段時間。“天下苦秦久矣。”

(《陳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爲語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琵琶行》) 俄 不久。

“俄有。

5. 用文言文寫一篇關於時間都去哪了的作文

門前老樹長新,院中枯木又花……時皆何往矣,聽此歌耳熟能詳之歌,我之思歸矣寒假前,寒假之初,懷朕情立下志:必深惜此假,強爲弱科專習,爲後半載之中爲備.大有一種“欲與時試優”之意.四十幾天之假稍縱即逝,我悲見,身直謹成之師設之寒假業,而自爲之主習計未及施行則泡湯矣.餘驚問曰:時往何也?我未及熟習遽開學矣?!是也,時皆何往矣,幼兒園、小學卒業照中小小同學友, *** 可愛者笑臉在前、質幼稚之言猶在耳,眼同成十五之小人矣.滴答滴答,九年之間遂不覺銜枚而去.走入初中,諸生自生至熟,自懵於熟,衆懷夢想奮擊,時老人腳步匆,驚回,尚有數月則中已矣.生兒養女一生,滿心都是兒哭了笑了……柴米油鹽半生,然則惟滿之紋矣……時皆何往矣……曲在循環,思繼飛揚,子生與父母得無疆之願和悅,自呀呀學語,至出人一步,自入托至初中,父母十餘年如一日者謹呵護視其子,爸媽之心殆盡兒牽左右而,子哭,父母心痛,子笑者笑,父母開心.細視,不知從何起,父之目見了尾紋,母黑之發亦失華.歲月出沒,韶光易往,恍然悟間,爸媽已自二十歲至不惑年華青青春.時時你慢些,慎勿傷吾親愛父母.當時之奔流不息,古往今來,惜而善因時者有在.古者大書家真卿以“五更雞”之時,爲“男兒讀書之時”;魯迅先生則以“人飲咖啡之日用於學上”.但能乘時而行其所爲之事,並敢勝一切難以事成,自其意謂,此時老人與汝留之至賞.請隨時之宜,與時逐,爲時之主,待左右之親友,爲有意之事,今日事今畢,信汝必有不菲之!時皆何往矣,時則在我點點滴滴之居里.。

形容時間的文言文

1. 古文表示時間的詞

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爲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

適:剛纔。《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一交戰。”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曆每月初一。《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岳陽樓記》:“薄暮冥冥。”

2. 表示時間文言文詞語

來日 未來的日子。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少年中國說》) 累日 連日。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旦旦 天天。

“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昔日 從前。“試用於昔日。”

(《出師表》) 朔 農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逍遙遊》) 望 農曆每月十五。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望日 農曆十五日那天。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與妻書》) 既望 農曆每月十六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觀潮》) 。

晦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旦 早晨。

“旦辭爺孃去。”(《木蘭詩》) 夙 早晨。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曉 天亮。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賣炭翁》) 曙 破曉,天亮。

“鳴雞外慾曙。”(《孔雀東南飛》) 質明 天剛亮的時候。

“質明,避哨竹林中。”(《〈指南錄〉後序》)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時候。

“侵晨探採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採桑女》) 東曦既駕 日神已經乘車出來,指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清晨。

“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促織》) 日中 中午。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晌午 中午。

“一日晌午,諜報敵騎至。”(《馮婉貞》) 亭午 中午。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暮 傍晚;日落的時候。

“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日暮 傍晚。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馮婉貞》)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鍵。”(《獄中雜記》) 日將暮 天快黑了。

“日將暮,取兒蒿葬。”(《促織》) 暝 夜晚。

“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昏 天剛黑的時候。

“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莫夜 晚上,莫通暮。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夕 晚上。

“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即夕 當天晚上。

“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宵 晚上。

“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夜闌 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聞雞鳴。”

(《祖逖》) 夜分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 晨夜 日夜。“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戰》) 旦暮 時間很短暫。“吾攻趙,且暮且下。”

(《信陵君竊符救趙》) 昔 從前。“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譚嗣同》) 往昔 從前。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疇昔 從前。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少年中國說》) 疇日 昔日。

“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與陳伯之書》) 曩 從前。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曩者 從前,先前。

“曩者壩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周亞夫軍細柳》) 向 先前。

“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魚我所欲也》) 向時 先前。

“向時雲裏諸峯,漸漸透出。”(《遊黃山記》) 今 現在。

“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今者 現在。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今茲 現在。

“實荊今茲所見。”(《察變》) 方今 現在。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 而今 現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姜夔《揚州慢》) 當世 當代。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當下 立刻。

“當下茶果已撤。”(《林黛玉進賈府》) 登即 立即。

“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孔雀東南飛》) 即便 立即。

“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范進中舉》) 旋 立刻,馬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旋即 立刻,馬上。

遽 立刻,馬上。“遽刻其舟。”

(《刻舟求劍》) 當是時 在這個時候。“當是時,魏將相宗室滿堂。”

(《信陵君竊符救趙》) 當其時 在那時。“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爲河伯婦。”

(《西門豹治鄴》) 至其時 到那時。“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西門豹治鄴》) 方是時 在這時。“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

(《遊褒禪山記》) 爾來 從那時以來。“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師表》) 爾時 那個時候。“爾時預復莽索,未得其女。”

(《李寄》) 甫 剛剛,才。“驚魂甫定。”

適 剛纔。“適得府君書,叨日來迎汝。”

(《孔雀東南飛》) 始 開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六國論》) 始而 開始。“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原君》) 始爾 開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爲久。”

(《孔雀東南飛》) 初 起初,剛開始。“初一交戰。”

(《赤壁之戰》) 行將 即將,將要。“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

(《赤壁之戰》) 久 很長一段時間。“天下苦秦久矣。”

(《陳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爲語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琵琶行》) 俄 不久。

“。

3. 文言文裏表示時間的詞有哪些

一、表示動作行爲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林嗣環《》)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爲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呼:“火起。” (林嗣環《》) ②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林嗣環《》)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

(幹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着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一時。

① 一時齊發,衆妙畢備。(林嗣環《》) “一時”譯爲“同一時候”,表示行爲、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一會兒”“過了一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

(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呼。(林嗣環《》) ③未幾,夫齁聲起。

(林嗣環《》) ④少時,一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環《》)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

(林嗣環《》)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 ②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爲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一些時候才發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一、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記年。

幹,即“天干”(天干依次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一套專門的序數系統。

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爲一循環,稱爲一個“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啓壬戌秋日。

(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

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曆,寅爲正月,卯爲二月,其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

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冊·《觀刈麥》) ⑩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一是用干支記日。

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

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一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曆每月初一)、“月出(fěi)”(農曆每月初三)、“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

4. 關於時間的古文

1、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出自唐代的《金縷衣》

譯文:不要愛惜榮華富貴,而應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2、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譯文:人的生命將在有限的時間中結束,平常的離別也會讓人覺得悲痛欲絕。不要因爲常常離別而推遲酒宴,應當在有限的人生,對酒當歌,開懷暢飲。

3、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出自宋代晏殊的《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譯文:人從出生到逝去,都要經歷人世間的這段時光。可歲月悠悠,人生易老。時光就那樣,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間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長亭短亭的離別後而傷感,離別後每次酒後(我)就因思念而淚溼春衫呢。

4、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出自唐代韋應物的《淮上喜會樑川故人 /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譯文:離別後如浮雲飄流不定,歲月如流水一晃過十年。

5、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出自宋代黃庭堅的《寄黃幾復》

譯文:當年春風下觀賞桃李共飲美酒,江湖落魄,一別已是十年,常對着孤燈聽着秋雨思念着你。

5.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詞語有哪些

一、表示動作行爲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林嗣環《》)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爲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呼:“火起。” (林嗣環《》) ②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林嗣環《》)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

(幹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着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一時。

① 一時齊發,衆妙畢備。(林嗣環《》) “一時”譯爲“同一時候”,表示行爲、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一會兒”“過了一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

(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呼。(林嗣環《》) ③未幾,夫齁聲起。

(林嗣環《》) ④少時,一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環《》)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

(林嗣環《》)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 ②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爲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一些時候才發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一、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記年。

幹,即“天干”(天干依次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一套專門的序數系統。

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爲一循環,稱爲一個“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啓壬戌秋日。

(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

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曆,寅爲正月,卯爲二月,其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

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冊·《觀刈麥》) ⑩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一是用干支記日。

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

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一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曆每月初一)、“月出(fěi)”(農曆每月初三)、“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山。

TAG標籤:時間 古文 #